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的背后 —— 不愿摸黑生活的张云帆

2018-1-17 04:3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148| 评论: 3|原作者: “那年阳光灿烂”|来自: 红旗网

摘要: 社会的运转,一分一秒都离不开劳动者。北大的运转,每一分每一秒同样也离不开校内的工人们:食堂员工、环卫工人、保洁工人,动力保障人员,北大保安队,建筑工人;不过,他们却从来不是北大校园里的“主演”,甚至连群演的戏份也算不上 —— 他们的生活被折叠了。
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的背后
——不愿摸黑生存的张云帆
与左翼青年
2018-01-16 投稿 那年阳光灿烂


这个冬天格外的冷。

先是帝都的一场大火演绎了现代中国版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剧,又是三原色虐童案刺破了“太平盛世”的肥皂泡泡,我本以为这个冬天也该画上一个句号了,没想到又在流感肆虐的日子里听到了一个北大毕业生文字狱式的遭遇。

张同学,真名张云帆,我和他不熟,他毕业的时候我不过是大二;但我又感觉和他很熟,因为现在燕园里面的理想主义者似如珍稀动物般少的可怜——这几年时间里,很多事情我都想站出来打我们自己的“脸”,但这次是我第一次有如此强烈的冲动写下这些东西——北大精神几乎已从园中绝迹,我们现在头顶着的北大光环,实在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面对来自园子外面的注视,我们高昂着头颅试图维系着学长们为我们赢得的“风骨”,但面对强权、面对他人遭遇不公的时候,又有谁能坚持不沉默、不妥协。老爷们所作所为可以打压北大精神一时,但却无法消灭她,但若是我们自己丢弃了她,便没人能再帮我们拾起。

听到张同学的魔幻现实经历,我在惊诧之余,有一种深深的悲凉从心底弥漫开,惊诧是因为我不相信他这个人能做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事情,悲凉则是对像他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确切的说是一个左翼青年——的遭遇倍感绝望,“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摸黑生存的日子里总要有人去点亮蜡烛。张云帆在毕业前的日子里,就在北大点亮过这样一株蜡烛,虽然微弱如豆、转瞬即逝,但是照亮了北大园里灰暗的折叠层,给校内后勤工人们带来了改变。这株蜡烛就是2015年底发布的《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被忽略的群体》(下文简称《调研报告》)。这篇报告的孕育背后有很多故事,发布之后也引发了很多反应,这里略举一二。
社会的运转,一分一秒都离不开劳动者。北大的运转,每一分每一秒同样也离不开校内的工人们:食堂员工、环卫工人、保洁工人,动力保障人员,北大保安队,建筑工人;不过,他们却从来不是北大校园里的“主演”,甚至连群演的戏份也算不上——他们的生活被折叠了。如果你去问问,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后勤工人如何吃饭,住在哪里,工作待遇怎么样,合法权利有没有得到保障,工人在这里成为了“他者”,离开工作岗位后的他们仿佛一下子钻到了地缝里面,不知所踪。

这就是不少北大学生对工人的态度,一方面很多人不关注工人,不知道工人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往往关注的是GPA、出国、谈恋爱;另一方面,大家往往标签化地把工人看成低等弱势群体,“素质差”、“没文化”、“校外的”、“农民工”等等,东门的保安小哥因为查证件不知道要遭受多少白眼,食堂阿姨多刷一块钱就要被投诉、通报批评乃至扣工资,甚至是当流着血汗为学生服务的食堂工人、建筑工人被欠薪的时候,在未名BBS上充斥的声音竟然是斥责工人不该在校内维权扰乱了大家的“清净”(详见“知乎键盘手,请停止妖魔化讨薪工人”),这样的例子真的不在少数。

这正是云帆和我们筹划调研的一个背景,我们深感学生和工人之间那道深深的鸿沟,鸿沟这边是优渥安稳、现世静好的学生生活,鸿沟那边是工人们正在遭受的不公待遇,我们作为意识到这条鸿沟存在的学生,深感这条鸿沟对北大的撕裂。“哲学家总是试图改变世界,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总要做点什么”,有人这样说。

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你凭什么说你了解校内工人生活状况,你别动不动把自己摆在上帝视角和道德高地上。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想谈到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早在2015年调研报告之前,云帆就已经和校内工人们是很好的朋友(是可以放下学生和工人之间的架子,一起说笑,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有困难相互帮助的好朋友)。当时,校内后勤工人可以和云帆这样的学生们交朋友,当时我们和云帆一起,帮助后勤工人举办了了工地电影、工地图书室、文艺队、合唱队、篮球队等活动。我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探访工人宿舍,帮工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逢年过节还可以一起出游和联欢,所有的节目都是工人和学生自己排练,自己当导演。

第一次去探访宿舍,那是大一的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宿舍楼的地下室里还住着和自己一样的“人”,不过不是学生而是后勤工人。地下室的潮湿带着霉味的空气,封闭的宿舍和楼道几近阻碍了空气的流通,破旧的寝室与拥挤的床位,让我不敢相信仅仅一层天花板之隔,就隔出了两个时空。面对这样的环境,云帆和我们走进工人的宿舍,和大哥大姐们坐在床头床尾,聊家长里短,聊工作待遇,帮他们修宿舍网络,告诉他们有困难大家要互相帮助。

工人补习班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那是我来到北大之后第一次感受到北大学子的担当与奉献——内容安排完全是贴近工友生活的,比如后勤工人们不懂法律,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比较差,尤其是不懂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很多保安小哥在入职的时候要被迫写“自愿放弃社保”的字条……于是有的工友要求开设普法课,让大家明白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让大家懂得用法律去维护合法权益。很多上年纪的工人大哥大姐不会用电脑和智能机,我们就一对一教他们怎么上网、聊微信、用手机买火车票。当时我和后勤工人们并排坐在一起,听云帆为大家讲解。

云帆和我们结识了很多工友,对他们的生活有了真实的感受。我们了解了后勤工友们在校内的不公待遇,这些现象该如何改变,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什么,这成为了我们组织调研最重要的源动力。

调研的想法正是基于上面的两个背景应运而生,当时还有个小插曲加速了调研的开展,那就是2015年下半年校内媒体“北大青年”发表了两到三篇针对建筑工人和食堂的报道,文章的细节上侧重描写工人在工作上的“付出”与“奉献”,但却没有关注到工人的工作待遇和生活状况,而且某些内容和我们所了解的校内工人生活实况有出入,这便激发了云帆和我们的想法——我们应该告诉大家更多关于校内工人的多维画面,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尝试弥合这道学生和校内后勤工人之间的鸿沟,打破大家对工人的标签化认识。

萌生调研的想法之后,云帆开始和我们沟通,大家一拍即合,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调研筹备小组顺利的成立了。

筹备小组成立后,云帆带领一组同学讨论得出了调研的草案策划,另一组同学负责设计本次调研使用的问卷;草案顺利完成后,我们在校内广发英雄帖,征集愿意参与调研的志愿者一起加入进来,截至调研各小组成立时,共有61名同学,分为四组进行食堂,保安,园林、环卫、动力,建筑工四部分工人群体的访谈调研。

两周的时间内,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各个小组化整为零,走访他们的工作地点和宿舍,进行不记名深入访谈。每名志愿者都由组长分配访谈任务,每次访谈之后,该志愿者都要把访谈结果当天整理录入表格汇总给组长(当时我是建筑工人调研组的组长),并在调研公邮中进行实时更新。到调研截止日期,我们一共收获了一百多份有效的工友信息汇总。

之后的任务就落到了报告编写组的肩上,很多参与调研的同学都想加入编写组,但限于名额,最后选择了专业性最强的几名同学(依稀记得有哲学、社会、数院、法学、新传等)参与了信息的汇总整理、绘制图表与撰写报告。而且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系的几名老师对撰写提供了帮助。

调研的两周时间过得很充实,我们又认识了很多新的大哥大姐,听他们说了很多心里话,更重要的是调研为很多志愿者们打开了一扇窗口,组内很多志愿者都是第一次了解到自己宿舍脚下竟然住着那些可爱的后勤阿姨们,为我们盖食堂盖宿舍盖教学楼的建筑工人只能蜷缩在冬冷夏热的活动板房里,一个外院的同学在走访之后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感慨。云帆感觉很开心,大家也是,我们看到了调研的部分意义正在得以实现。

那份呈现在你们面前的调研报告,是调研筹备小组和参与调研的志愿者们心血的凝结,更承载着志愿者们的希望——希望这份报告能够给大家打开一扇窗户,让大家真正意识到身边的工人的存在,走近他们的生活,也希望报告反映的问题能得到切实的解决,能帮助可亲可敬的工友们发出他们的声音。(PS:编写报告的时候,有社会学的同学想到我们在文末的呼吁是否是多余的,因为调研报告一般都止于揭示问题。但小组成员们最终达成共识,那就是我们这份报告可能不专业,甚至你可以说它不“客观”,但我们这些志愿者调研的目的不就是揭示问题,同时呼吁问题的解决吗?这不是一片冷冰冰的报告,它承载了太多。)

如果说这份报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能就特殊在它也顶着一个贵校的光环,所以这份报告在网上迅速引起了媒体和网民的关注,追求热点是媒体的属性,我不从主观上评价他们是不是追求噱头,但客观上他们促进了报告的传播,在舆论上形成了推动后勤部门解决问题的压力。

那么调研的结果是什么呢?难道只是那几天的热搜?还是仅仅是同学茶余饭后的谈资?记得调研报告后的某天,一次和云帆在农园吃饭,他同学说,你弄这个调研报告有是没用的,外界都以为你们这些人不过是为了搞个大新闻,兼卖卖情怀,实际作用又有多少呢?相信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你们可能听到的是北大某社团在调研报告之后被销声匿迹了半年,你们可能看到的是学校官方出的那条通告里对调研报告“不客观”的盖棺定论(这里还想吐槽一下学校到底懂不懂抽样调查是什么),那么调研的成果在哪呢?

让我来告诉你,换句话说,是我可以告诉你后勤的大哥大姐们和保安小哥们是怎么和我说的:
艺园小白房买炒饭的小哥和我说:我们补签合同了。
面食部(曾经)的大姐告诉我:我们补发了前几个月的工资。
学五中餐的大姐告诉我:我们开始发工资条了。
动力中心的师傅告诉我:我们的加班开始变得有些规律了。
住在39楼底下的工友师傅告诉我:我们重新粉刷了宿舍,换了新的床和柜子,安装了新的门窗。

如今,在这个调研报告过去整两年的冬日里,我又感到分外的寒冷,校内工人们的状况还好吗?这两年间新到北大的学生和工友们,你们还听说过这篇调研报告,记得那个张云帆吗?还可曾听说过校园里那些不愿摸黑生存的左翼青年?

《纪念师兄张YF》可后台回复“纪念”
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翔五洲 2018-1-17 23:34
毛主席学生: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看到这些90后,挺欣慰的!
同感同感。此类后生可敬。
引用 毛主席学生 2018-1-17 22:52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看到这些90后,挺欣慰的!
引用 kallangur 2018-1-17 13:5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3:51 , Processed in 0.01805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