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三次斗争高潮:20世纪40年代末的“特伦甘纳农民起义”、20世纪60年代末的“纳萨尔巴里运动”和2004年以来印度共产党(毛主义者)领导的“毛主义运动”。在印度这样的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未完成,所以其历史遗留任务,如扫除农村封建残余、消灭种姓制度、实现民族解放、发展生产力等,便一直没有完成,其社会便一直存在爆发革命的土壤。进入21世纪后,印度又深深地卷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进程,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极大程度伤害了下层人民的利益。

1月14日下午,激流网举办了“印度的共产主义”的讲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家许宏松老师为大家系统地梳理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前世今生,并与到场的网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以下为讲座实录。

一、印度的历史和现实点滴

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2016年GDP总量22635亿美元,约是中国的1/5,此经济规模接近法国,超过俄罗斯,世界排名第七。

提到印度,一般人的看法就是,印度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国家,与中国存在巨大的差距。这是事实。但这只是印度的一面。印度的塔塔集团收购了捷豹和路虎等汽车品牌,印度安塞乐米塔尔钢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印度拥有原子弹、氢弹,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核武器国家之一;由于历史上被英国长期殖民,印度的铁路系统也相当发达,铁路总里程直到1996年才被中国超越。

激流讲座纪实:印度的共产主义运动-激流网塔塔集团

南亚7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军事实力,地缘政治影响,这几方面来说,印度都是当之无愧的南亚霸主。

有两种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一种是种姓制度,另一种是土地制度。其中,种姓制度是上层建筑,它是由土地制度这一经济基础决定的。

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印度的种姓制度存在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各亚种姓;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达利特人)。1947年印度独立,国大党政府即从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的经济基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种姓制度仍然主导着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贱民占印度总人口的1/4,但是只拥有1%的工作岗位,在印度,平均每18分钟,就有1起针对贱民的犯罪,平均每天有11名贱民被殴打,3名贱民妇女被强奸,2名贱民被杀害,2名贱民的房屋被烧毁……可见,归根结底种姓制度是由印度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没有足够的阶级力量和阶级斗争,废除种姓制度的法律只不过废纸一张。

种姓制度的经济基础就是印度的土地制度,它包括柴明达尔制和莱特瓦尔制两种土地所有制。“柴明达尔”原指土地部落酋长或印度教王公,“莱特”意即农民。按马克思所说,这两种土地所有制“都不是为了土地耕种者的利益,也不是为了土地占有者的利益,而是为了从土地上征税的政府的利益”。

在英国殖民时期,为了从印度获取最大限度的赋税。殖民当局强化了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田赋征收人——柴明达尔——作为农村实际统治者的地位,规定,柴明达尔向殖民政府缴纳固定的田赋之后,即可自由地向土地耕种者征收地租,并可开垦荒地,而如果农民不能按时向柴明达尔上交田赋,柴明达尔可以直接扣押农民的财产。通过实行柴明达尔制,英国殖民政权在印度造就出一个其利益直接与英国统治连在一起的,介于国家和实际耕种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人阶级,这就是中间人地主。他们大部分都是住在城市的不在村地主,他们的兴趣只是榨取高额地租而不是促进农业发展,再加上柴明达尔层层转租土地,造成土地所有权分割,严重地阻碍了印度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独立前夕,实行柴明达尔制地区的耕地面积,约占英属印度耕地面积的40%。

另外一种土地制度是莱特瓦尔制。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殖民当局进行了土地整理,彻底摧毁了农村公社。莱特瓦尔制规定原公社农民可以作为土地所有者而每年直接向政府交纳土地税。在莱特瓦尔制下,虽然没有中间人的盘剥,但是租额在每次修订时都被提高,非常苛刻,租税要占土地产出的1/3到1/2,甚至更高。这样,农民不断破产,土地流转到新地主手中。印度独立前夕,实行这种耕地制度地区的耕地面积占英属印度耕地面积的51%左右。

激流讲座纪实:印度的共产主义运动-激流网英国殖民者在印度

以上两种土地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使殖民政府获得稳定且非常高的土地收入,另一方面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制度造成印度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十分严重。进入20世纪,占印度人口2%的柴明达尔成为社会上最有势力的分子,而这群土地所有者也构成了国大党的阶级基础。印度独立虽获得国家主权,但也留下了旧时代庞大的私有产权;因此,印度独立之后,越搞土地改革,无地农民反而越多。

二、建国前的印度共产党

十月革命后,印度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涌现。1920年,印度共产党成立。

1920年代,印度共产党重视苏联经验,将城市斗争作为重点,一方面向国大党渗透,另一方面利用印度工农党等外围组织积极壮大自己的力量,曾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印共许多领导人曾经担任国大党领导,许多地方国大党组织曾经被印共控制,比如在拉贾斯坦邦7名国大党全国委员会成员中3名是印共党员,2名是印共同情者,在孟买(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农工党有400多名党员,而在孟加拉邦,则有近万名党员,印共和国大党的关系和4.12政变之前的国民党和中共的关系很相像。

1920年—1929年,印度共产党受到英国殖民政府的残酷镇压。殖民政府先后三次对共产党人进行大规模逮捕和审判。1929年3月,殖民政府逮捕了31位重要的劳工领袖(其中有8位国大党全国委员会成员),并启动了密特鲁阴谋审判,对印度共产党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中国共产党在4.12政变之后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印度共产党则在30年代的头几年一蹶不振,没有发动同样深受压迫的印度农民而无所建树。

印度国大党的左翼,以尼赫鲁为代表,倾向于社会主义;右翼,以甘地为代表,主张“非暴力不合作”。作为国大党的阶级基础,甘地一派是主流,使得国大党早期虽一度左倾,但是最终仍蜕变为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党。1936年,尼赫鲁当选国大党主席,左翼暂时取得优势;甘地从形式上退出国大党。一度共产党和国大党的关系一度缓和。印共号召党员加入国大党,并呼吁工农组织集体加入国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