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论中国高校及其后勤部门的资本主义属性

2018-2-13 22:5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2004| 评论: 1|原作者: 范仄|来自: 南水兮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学校后勤部门与后勤雇佣工人是否是剥削关系,这本来是简单明了的事情,即“雇佣工人”这一词语已把剥削关系直接标志出来。但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者”蒋耘中教授认为不是,理由是学校后勤部门没有赢利,更不存在利益最大化问题。

蒋教授否认学校后勤部门与后勤雇佣工人是剥削关系,第二个原因是认为学校是非营利机构,学校后勤部门不是产业部门,不存在赢利和利益最大化问题。我最近在一讲座中谈及几种新型剥削方式,最后一种新型剥削方式是“公益机构与社会企业”,并分析它如何提高资本家一般剩余价值率。其实这也不难,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投资是如何维持资本主义也即提高资本家一般剩余价值率就看得出来。

首先得厘清楚《资本论》的“产业资本”概念。这一概念在第一卷第二卷中是一致的,到第三卷则二重化从而与第一、二卷的概念不一致。简单说,在第一卷、第二卷中,“产业资本”是“一个资本”,是完整完成一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资本”,这也可以说是“总资本”。在这里它是直接实现了的,是直接完成了的。“产业资本”在第一卷主要表现为它的各种职能,比如作为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职能,在这里“货币资本”只是它的一个职能;在第二卷主要表现为它的各种形态,主要是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货币资本三种形态,这是同一种资本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形态,与第一卷的区别在于流通过程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成为这一个“产业资本”的考察对象。

在第三卷中,“产业资本”在竞争过程中二重化为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成为两个不同种类的资本,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商业资本在一般利润率产生之后的竞争过程中又二重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货币经营资本在信用体系基础上的竞争过程中独立化为生息资本,此时变成新的二重化,即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直到今天的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在这种情形下,每一个资本都不是实现了的和完成了的,只有作为“总资本”才可能是实现了的和完成了的。一旦总资本成为实现不了的和完成不了的,经济危机也就发生了。关于“产业资本”这一概念的变化曾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批判是纯粹概念的建构,恩格斯撰文梳理产业资本的历史发展,分析《资本论》“产业资本”概念的演变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显然,二重化到后面,“产业资本”概念已经消失。这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总资本”存在。作为“总资本”存在的“产业资本”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也是有体现的。以美国金融统计为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不到二十年间,美国在基础货币基础上相继发展出巨量M1、M2、M3,等等,货币经济学家、统计部门和决策部门陷入这些巨额数字中而眼花缭乱,很难判断这些巨量数字的经济意义和边界,便推出新的统计指标,即从实体经济进入金融领域瞬间的货币数量和从金融领域进入实体经济瞬间的货币数量,任M1、M2、M3等数量翻飞。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寻求对实现了的和完成了的资本的统计。由此也可知,是不是剥削,和是不是产业部门、是不是产业资本无关。

在这一不断二重化的过程中,学校及其后勤算什么性质的经济活动呢?我们不妨先看马克思怎样分析商业流通领域的雇佣劳动。商业流通领域除了改变物质形态的商业劳动,其他商业劳动均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含意至少具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尚未二重化的“产业资本”的必要的内部职能,一种是经过二重化已与“产业资本”相区分、相对立的“商业资本”的主要职能。在第一种状态中,剩余价值直接以“产业资本”形式实现,不存在行使不同职能的两个资本对剩余价值分割的事情。而在第二种状态中,这个“产业资本”只负责生产剩余价值,不负责实现剩余价值,因此不能独占剩余价值,得留一部分分割给“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雇佣商业工人,以实现“产业资本”雇佣工人生产的价值及其中的剩余价值,并凭借这一雇佣参与分割剩余价值。商业工人的劳动是从《资本论》第一、二卷中的“一个资本”——“产业资本”雇佣的工人的劳动中分离出来的。商业工人完成的是二重化前的产业资本内雇佣工人不可分割的实现价值的职能。

因此关键还是“雇佣”,即存在一定的无酬劳动。商业工人“给资本家带来利益,不是因为他直接创造剩余价值,而是因为他在完成一部分无酬劳动的时候,帮助资本家减少实现剩余价值的费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版页335)马克思明确指出商业工人的劳动为商业资本家“创造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而且可以通过对商业工人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技能的延长或提高来提高自己占有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劳动的增加,始终是剩余价值增加的结果,而决不是剩余价值增加的原因”(同上页336)。

然而,这一过程是建立在一般利润率形成的基础上。这里必须引入竞争和一般利润率的形成这一环节,而不能仅仅在剩余价值层面分析。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中,我们只能判断商业资本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参与分割剩余价值,而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机制则来源于流通费用参与一般利润率形成的竞争,即“商人资本虽然不参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到平均利润的平均化。因此,一般利润率已经意味着从剩余价值中扣除了属于商人资本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产业资本的利润做了一种扣除。”(同上页319)

在资本数度二重化后,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各种资本,作为预付资本,通过平均利润化参与利润分割,从而分割剩余价值。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意志,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非生产性劳动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不是资产阶级的观点。在资产阶级看来,只要对于产业资本来说是必要的预付资本,就要有利润回报;只有生产利润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另外,马克思也指出商业工人也有许多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既创造价值,也创造剩余价值,比如改变物质空间形态的运输。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翔五洲 2018-2-15 06:46
特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教育部门其本身都是为培养资本主义接班人的资本主义单位,那末,这种单位又是明显的雇佣劳动力的后勤部门,其资本主义性质还有什么可质疑的呢?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3 18:57 , Processed in 0.01397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