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秀才有两个通病,没有秀才也不行”

2018-3-19 22:2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968| 评论: 0|原作者: 卢志丹|来自: 旗帜日刊

摘要: 毛主席指出,秀才有两个通病,一个是说得多、做得少,“君子动口不动手”;再一个是谁也看不起,文人相轻。这两点,不是说到点子上了吗?!今天的左派同志们,是不是需要警惕和防范?我们千万不要成为封建时代的“秀才”,千万警惕不知不觉地犯这两个“通病”。
“秀才有两个通病,没有秀才也不行”
2018-03-19 卢志丹 旗帜日刊

【编者按】本文摘自卢志丹著《毛泽东品国学》(新世界出版社 2009年10月出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这篇文章所记述的毛主席谈话,可以给予我们多方面教益。毛主席从《资治通鉴》写政治、写战争写得很传神谈起,谈到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不能光靠作诗写文章,关键时刻要靠军事。毛主席同时又指出,没有秀才也不行,历代的明君都离不开秀才。

这里所说的“秀才”,就是知识分子,也就是掌握知识和理论的人。封建统治者、资产阶级,他们搞政治,需要知识和理论。无产阶级干革命,同样需要知识和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在知识不普及的时候,更需要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和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那就成了封建时代的“秀才”。

毛主席指出,秀才有两个通病,一个是说得多、做得少,“君子动口不动手”;再一个是谁也看不起,文人相轻。这两点,不是说到点子上了吗?!

今天的左派同志们,是不是需要警惕和防范?我们千万不要成为封建时代的“秀才”,千万警惕不知不觉地犯这两个“通病”。

从宋代出现刻版印刷技术对传播《资治通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毛主席又发挥道:“成就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资治通鉴》为什么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毛主席是怎样解释的?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权术、阴谋,搞政治就是捣鬼。毛主席怎样回敬这种言论?请大家认真阅读。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逐年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这1362年间发生的大事。除采用正史资料外,还博采杂史222种以上。书中记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而不乱。因此,这部编年体史书,体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实,而且文笔生动,特别是它的时间概念极为明确具体,让人爱看,看了还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在一连投考实业、法政、商业几个专门学校都不满意而自动退学后,报考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教育家符定一录取。毛泽东的老师符定一对毛泽东十分器重,特地借给他一部《通鉴辑览》。毛泽东反复阅读,由此开始奠定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也激发了他对《资治通鉴》的浓厚兴趣。


    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毛泽东生前戏称她为“孟夫子”)回忆,晚年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读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的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让孟锦云终生难忘。


    毛泽东还劝孟锦云读一读《资治通鉴》,并且送给他一本介绍《资治通鉴》的小册子作为入门读物。在读了这本小册子后,孟锦云请教毛泽东说:“这部书叫《资治通鉴》,是让统治者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


    听到这个提问,毛泽东的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笑着对小孟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孟夫子真是动了脑筋。看来,你是嫌这面镜子不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面镜子已经不小了,统治者如果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孟锦云说:“主席,您讲的这个意思我明白,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可是为什么不从头写起呢?从头写不是更完整吗?”


    毛泽东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孟锦云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我学过的历史书上,怎么没讲到?”


    毛泽东说:“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孟锦云说:“为什么从这年开头我明白了,可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


毛泽东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



    孟锦云又说:“《资治通鉴》里写了不少磺蒂,有些磺蒂糊涂得很,可他还当,真让人不可思议。”


    毛泽东说:“中国的磺蒂很有意思,有的很有作为,有的简直就是糊涂虫,可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磺蒂是shi xi呀,只要老子是磺蒂,儿子再糊涂也得当磺蒂,这也怪不得他,生下来就是磺蒂嘛。还有两三岁就当磺蒂,当然要闹笑话。他那个磺蒂好当得很,什么事都有人替他办噢。”


    孟锦云说:“那种磺蒂当然好当,谁都能当。三岁就当磺蒂,真是荒唐。”


    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磺蒂,但没见过三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六岁也不行。你说当磺蒂与拉车哪个更难啊?磺蒂糊涂,当然大臣们就胡来,就拼命地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不服就要镇压,那方法残酷得很,《通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刑罚,把人的肚子打开,拖着犯人的肠子走。暴政到了这种程度,老百姓忍无可忍了,就造反,镇压不下去,就完蛋。”


    孟锦云又向毛泽东请教了一个问题:“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儿?”

    毛泽东说:“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俩还是好朋友,是相互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账了。”


    孟锦云说:“以前总认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人编写的,现在才知道是几个人合写的。”


    毛泽东说:“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编写不了这么一部大书。写上名字的是五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不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各施所长,一干就是19年,这里还有磺蒂的支持。当然,主要是靠司马光,没有他主持,一切都不会有。”


    孟锦云听了毛泽东的介绍,情不自禁地说:“这部书真是一项大工程!”


    毛泽东也感叹道:“说得对,大工程。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多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期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呢。”


    孟锦云说:“听说司马迁也是这样,受宫刑之后完成了《史记》。”


    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三个月的宰相,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死了之后,还接着倒霉,真是人事无常啊。”


    孟锦云说:“人一辈子谁知会碰上什么事,很难预料。我看书里面还讲到,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对出《资治通鉴》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说:“自宋朝才有了刻版印刷,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就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


    孟锦云接着问:“为什么那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


    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



    孟锦云说:“‘相砍书’?可真有意思,‘砍’就是战争吧?”


    毛泽东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


    孟锦云请教道:“古人这么说,现代人也这么说,为什么秀才就不行呢?”


    毛泽东说:“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停了一下,毛泽东又说:“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离不开秀才啊!”


最后,毛泽东总结性地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16:15 , Processed in 0.02377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