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评项观奇的《调查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2018-3-26 06:59|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45334| 评论: 1|原作者: 万里雪飘

摘要: 在项观奇那里调查研究成了毛主席的〝一大发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指出:〝应当从现实的主体出发,并把它的客体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评项观奇的《调查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项观奇是栖身于马列毛派的变色龙,他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时而披上〝一月风暴〞的造反派外衣,时而披上〝二次革命〞的宪政派外衣,时而披上〝我党同志〞的保皇派外衣。这里有必要研究项观奇的调查研究,以弄清项观奇作为变色龙的本质。

〝把调查研究上升到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是毛主席的一大发明、一大贡献。〞

在项观奇那里调查研究成了毛主席的〝一大发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指出:〝应当从现实的主体出发,并把它的客体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旧版马恩全集一卷二七三页]这里马克思阐述的命题包括调查研究,但是马克思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并不在调查研究,马克思从现实的主体出发,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当作现实的主体的客体化,马克思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指出现实的主体自身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意识。而项观奇不是从现实的主体出发,经过现实的主体的谓语即现实的主体的客体化,再回到自觉自我意识的现实的主体,而是从调查研究的形而上学出发,从抽象的认识活动出发,把现实的主体和客体归结于抽象的认识活动,归结于调查研究的形而上学,项观奇的调查研究即抽象的认识活动因而成为外化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的宗教意识形态。现实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并不像项观奇所想象的那样是某种独立的东西或者神秘的实体,现实意义上的调查研究是现实的主体的谓语或者有生命的个人的客体化调查研究并不是马克思的〝一大发明〞,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存在经验主义哲学。所谓经验主义不是别的,经验主义就是相对于理性主义的调查研究。但是经验主义的调查研究并不是马克思所阐述的现实意义上的调查研究,经验主义的调查研究是庸俗唯物主义经验论。马克思阐述的命题既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理性主义,马克思阐述的命题是扬弃庸俗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即神本主义唯理论的历史人本主义。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毛主席并不是〝盲目的、无前途的、无远见的实际家〞,毛主席这是在批判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形而上学,把毛主席的这句话翻译为马克思的历史人本主义辩证法就是理性主义即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作为宗教意识形态是幻想的现实

〝我认为,调查研究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认识论意义在于,这种认识方法,能够摆脱个人的仅仅面对凝固的书面材料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局限,而以人的集体的形式,全面地、活生生地、不断集思广益地直接接触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从而对客观事物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在感性认识阶段是这样,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是这样,而且能够把这两个阶段辩证地结合起来,贯彻于整个认识过程。

把个人的认识,发展为集体的认识,把凝固的片面的书本认识,发展为鲜活的全面的实际认识,这是认识论的一大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应当有主体承担者,这个主体承担者应当是有生命的个人,否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无法想象的神秘活动。项观奇认为〝调查研究能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地结合起来〞,项观奇这是在述说〝调查研究能够把现实的主体即有生命的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地结合起来〞。项观奇的这句话可以翻译为〝调查研究能够支配现实的主体即有生命的个人的认识活动〞,项观奇的调查研究具有形而上学的神秘色彩。

在项观奇看来,〝个人的认识〞即〝书本认识〞是〝凝固〞的理性认识,而〝集体的认识〞即〝实际认识〞既是〝活生生〞的感性认识,也是〝活生生〞的理性认识。项观奇认为调查研究能够〝把个人的认识,发展为集体的认识,把凝固的片面的书本认识,发展为鲜活的全面的实际认识〞,调查研究〝从而对客观事物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就是说,要想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集体形式的客观事物,认识的主体必须从〝个人的认识发展为集体的认识〞,即认识的主体必须摆脱〝凝固〞的个体而转变为〝鲜活〞的集体,项观奇认为这是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是由调查研究的神秘活动来完成的。项观奇并没有说明〝个人的认识发展为集体的认识〞或者〝凝固〞的个体转变为〝鲜活〞的集体的历史逻辑,而且他把〝凝固〞和〝鲜活〞的历史逻辑弄颠倒了。项观奇无非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即就调查研究的认识论而言,个体是〝凝固〞的僵尸,而集体是〝鲜活〞的生命。项观奇站在调查研究的高度,通过贬低个体来抬高集体,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以人的集体的形式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这样的说法说得通。但是〝以人的集体的形式,全面地、活生生地、不断集思广益地直接接触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的说法就说不通。〝直接接触〞还不能当作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因为〝直接接触〞的客体并没有说清楚。不过这里根据项观奇的意思可以帮他说圆,项观奇想表达这样的意思__〝以全面的、活生生的、不断集思广益的、人的集体的形式直接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项观奇想表达人以及人的认识对象即客观事物的社会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并不是在贬低单个人的存在,而是在批判费尔巴哈将单个人予以抽象化、形式化的形而上学。马克思这是在叙述单个人自我生成的历史即单个人自我生成的社会性,在马克思看来单个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人是创造历史的本体即主体。马克思和毛主席认为群众创造历史,这是针对唯心主义即神本主义创世说而言的历史人本主义世界观。但是没有抽象的群众,群众是有生命的个人的概念。有生命的个人通过反思自身的对象物即社会关系来自觉自身的社会性本质,有生命的个人因而既是个体性存在,也是特殊的普遍性和普遍的特殊性存在,即不同性质的集体性存在,这就像项观奇既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性存在,也是作为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特殊的普遍性和普遍的特殊性存在一样。在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存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人的客体化。而项观奇〝撇开历史的进程〞,撇开现实的主体即有生命的个人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人的集体形式〞即抽象的〝类〞意识,他的认识论并不比费尔巴哈的〝宗教感情〞高明。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恩全集三卷二十三页]

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人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是在呼应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的〝应当从现实的主体出发〞的历史人本主义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人本主义辩证法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有生命的个人,因为马克思的历史本体是有生命的个人。马克思的有生命的个人是相对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以及黑格尔的抽象的神而言的的现实的主体,马克思的每一句话以及每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字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如果个人不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抽象的凝固的个体,那么他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在自身的感性活动中必然形成阶级、民族、国家、自由人联合体等不同性质的普遍的集体,这些不同性质的普遍的集体就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对象化客体化现实化。在马克思的历史人本主义辩证法,没有抽象的普遍的集体,集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的个体,离开特殊的个体的集体不过是宗教意识形态而已。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当作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历史的本体,马克思的历史因而从有生命的个人出发,通过研究有生命的个人的客体化来认识有生命的个人的本质。项观奇提出的〝个人的局限〞或〝凝固的个人〞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抽象,他以自己想象出来的抽象来贬低个人的生命即个体的能动性。当个体即个人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他就会在他物中反思自身的本质,从而自觉自身否定之否定的特殊的普遍性和普遍的特殊性。而项观奇通过贬低个人来膜拜〝集体〞,幻想〝集体〞的普遍性。如果读过马克思的天才之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能一眼看穿项观奇所膜拜的〝集体〞就是抽象的宗教意识形态。〝集体〞作为宗教意识形态,它必然表现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官僚法西斯专制。而〝集体〞作为宗教意识形态是抽象的〝集体〞,抽象的〝集体〞就是抽象的〝个体〞。抽象的〝个体〞作为宗教意识形态,它必然表现为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专政。宗教本身是解释和说明私有制的意识形态,不理解宗教的本质,就无法理解私有制的幻想的现实性。没有读过黑格尔哲学以及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马列毛派不理解宗教的本质及其私有制的幻想的现实性,他们容易被抽象的名词所迷惑,他们非批判地膜拜没有内容的名词,从而陷入形式主义宗教意识形态,这是产生形左实右的思想根源。 

通过贬低个体来膜拜〝集体〞是项观奇的调查研究的意义所在。项观奇认为调查研究能够摆脱〝仅仅面对凝固的书面材料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个人的局限,〝对客观事物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仅仅面对凝固的书面材料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个人没有自身的感性认识,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是〝先验的结构〞。但是在项观奇看来调查研究比〝仅仅面对凝固的书面材料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个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得全面、深刻、准确〞,这就意味着〝仅仅面对凝固的书面材料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个人对客观事物有全面、深刻、准确的认识,即〝先验的结构〞的形而上学对客观事物有全面、深刻、准确的认识。为了贬低个体,项观奇臆造没有认识对象的〝凝固〞的个人,但是他又在幻想〝凝固〞的个人的认识对象即客体。

项观奇还认为调查研究能够摆脱〝仅仅面对凝固的书面材料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个人的局限,〝能够把〔集体形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地结合起来〞。项观奇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当作调查研究的谓语,这是颠倒人的认识活动的形而上学。马克思颠倒被颠倒的世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当作人的谓语,把调查研究当作人的感性认识,把主观即观念的思维当作人的理性认识,并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归结于感性的人的活动有生命的个人的实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指出:〝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马恩全集二十三卷二十三页至二十四页]

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人的感性认识,马克思的〝叙述方法〞是人的理性认识。从形式上看,人的感性认识与人的理性认识不同,但是从本质上看,人的感性认识与人的理性认识相同,而且人的感性认识与人的理性认识的同一性必须要由人的理性认识叙述出来。现实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就是人对自身的客体化即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即〝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而人的感性认识要回到人的理性认识,材料的发展形式要以人的主观形式叙述出来,〝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黑格尔的观念即思想范畴被黑格尔神秘化,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以黑格尔的观念即思想范畴叙述现存世界的运动,于是,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旦被马克思观念地叙述出来,〝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列毛派那里就好像到处存在不成熟之处,在马列毛派看来马克思的〝自我〞、〝异化〞、〝扬弃〞、〝类〞、〝类本质〞、〝类意识〞、〝类生活〞等等都是马克思不成熟的表现。事实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截然相反,黑格尔以自己的观念即思想范畴叙述幻想的现实,黑格尔的观念即思想范畴因而被黑格尔神秘化,而马克思以黑格尔的观念即思想范畴对现实的运动的叙述建立在〝充分地占有材料〞并〝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之上,被黑格尔神秘化的观念即思想范畴因而被马克思颠倒为现实的运动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从自下而上即自感性的经验到理性的范畴、再自上而下即自理性的范畴到感性的经验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扬弃庸俗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即神本主义唯理论的历史人本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仅凭庸俗唯物主义经验论推导不出共产主义思想,仅凭唯心主义即神本主义唯理论同样推导不出共产主义思想。在马克思的历史人本主义那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在于,马克思把客体理解为人的对象化,马克思研究客体是为了认识人的自我异化即异化劳动的历史现象,马克思研究客体是为了通过改变客体来克服人的自我异化即异化劳动,马克思研究客体是为了通过消灭私有制即建立公有制将被颠倒的世界颠倒过来。

〝第一、调查研究的最根本的认识上的优点,就是人作为认识主体直接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现实生活相结合、相统一。

比较以书面资料为认识来源的认识方式,无论是从可利用的信息量的大小,信息量的生动真实,还是从便于考察信息量内部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等等诸多方面来看,调查研究的认识方式都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

项观奇认为〝调查研究的最根本的认识上的优点,就是人作为认识主体直接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现实生活相结合、相统一。〞如果把调查研究当作现实的主体的谓语即人的客体化,项观奇的观点是对的。但是项观奇的调查研究是外化主体和客体的神秘的形而上学〔稍后详细说明〕,他的主体和客体的结合因而是幻想的现实

项观奇把调查研究当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但是项观奇根据信息量将调查研究同〝书面资料〞的理性认识相比较,将调查研究的〝优越性〞提高到〝书面资料〞的理性认识之上,他不但解构调查研究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而且陷入贬低理性认识的庸俗唯物主义经验论。我们看到项观奇的调查研究同理性认识对立,他的调查研究其实就是充满信息量的感性认识。

马克思和毛主席所阐述的调查研究不是别的,调查研究就是感性的人的活动的唯物主义基础,这是对于唯心主义即神本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和毛主席批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但是马克思和毛主席不是经验主义者,经验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历史人本主义。在马克思的历史人本主义那里,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肉体,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灵魂,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感性的人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二、调查研究可以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都从凝固的个人的范围转变为鲜活的群体的范围。

各个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人群,都可以以认识主体或认识客体的形式进入认识过程。

调查研究会的参加者,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者,是认识客体;同时,他们又对社会实践活动有自己的主观认识,是认识主体。调查研究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就大大扩展了认识的广度和加深了认识的深度。ˋ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ˊ。发挥集体的智慧,补充个人的智慧。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ˊ。开个调查会,七嘴八舌,对于推进人们的认识是远在仅仅局限于书面资料认识之上的。

这是自然科学试验室的放大,是社会试验室,而且是活动的生动的能动的社会试验室。〞

 项观奇认为〝调查研究可以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都从凝固的个人的范围转变为鲜活的群体的范围〞,他还认为〝调查研究把〔集体形式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项观奇这是在叙述居高临下的调查研究支配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神秘的形而上学,而这个神秘的形而上学总要有主体承担者才会具有支配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能动性,这个主体承担者除了上帝不会是别的。认识论不可以出现两个主体,而项观奇的认识论出现两个主体,其中一个是认识的主体,另一个是支配认识的主体的主体,这是二元论。在认识的二元论中,如果其中的一个主体是从事活动的个人,那么另一个主体只能是神秘的上帝。项观奇不是像马克思那样〝从现实的主体出发〞,而是从抽象的形而上学出发,或者从神秘的上帝出发,以头足倒置的形式叙述本应当属于现实的主体即有生命的个人的认识活动。

我们已经看到项观奇建构调查研究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可是他继而解构调查研究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他把调查研究降为同理性认识对立的感性认识。这里项观奇又在建构调查研究的形而上学,他认为〝调查研究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说明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解构自己正要建构的形而上学。项观奇的出尔反尔说明项观奇的认识论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残垣断壁,他远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认识论殿堂,哪怕是矗立在云雾之上的殿堂也好。

项观奇认为〝调查研究可以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都从凝固的个人的范围转变为鲜活的群体的范围〞。项观奇的个人作为〝仅仅面对凝固的书面材料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没有属于自己的客体,没有属于自己的感性认识。但是项观奇在这里认为〝凝固的个人〞和〝鲜活的群体〞有自己的客体,有自己的感性认识。项观奇还认为〝鲜活的群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大大扩展了认识的广度和加深了认识的深度〞,〝鲜活的群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于推进人们的认识是远在仅仅局限于书面资料认识之上的〞,即〝集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于推进人们的认识是远在个体的理性认识之上的〞。在〝鲜活的群体〞〝大大扩展认识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之前,〝仅仅面对凝固的书面材料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个体就已经〝扩展认识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因为〝大大扩展认识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的〝大大〞两个字显然是针对〝凝固的个人〞的认识活动而言的。〝书面材料〞或〝书面资料〞记载着人的思想,但是人的思想一旦形成〝书面资料〞,〝书面资料〞的思维对象即客体就已经成为历史,〝书面资料〞要想克服〝先验的结构〞的形而上学,就必须在当前的现实中维持自身的生命力。

项观奇在自相矛盾的阐述中无非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即就认识论而言,集体的价值远大于个体的价值。

在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融为一体,认识论就是本体即主体的辩证法,认识论和主体的辩证法不可分。而价值观是在认识论中形成的伦理道德,所以价值观和主体的辩证法同样不可分。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当作历史的本体,而集体是个体的对象化、客体化、现实化,换句话说,个体是集体的本质,集体是个体的现象,在现象与本质之间区别价值的大小不合历史逻辑。如果说集体的价值远大于个体,那么远大于个体价值的集体恰恰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现象,这显然自相矛盾。如果要谈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观,就应当在本体即主体的历史辩证法予以说明。本体即本质的价值在于本质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是说,主体即个体的价值在于个体表现出来的集体。如果本质即个体表现出来的现象或集体是本质的异在形式或个体的异己力量,本质即个体就是异化的自我否定,反之,本质即个体就是克服异化的自我肯定。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观的历史逻辑就在于此。在私有制社会,个体作为集体即作为阶级和国家的对象化、客体化是自我异化的现实。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体作为集体即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对象化、客体化是克服自我异化的现实,即自在自为的现实,自由的现实。

项观奇贬低个体的能动性,即贬低个体的主观性,对此有必要深入研究。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項觀奇 2018-4-14 02:41
謝謝萬里雪飄先生。除了罵我的我可以看懂外,其餘的理論部份,由於我水平低,看不懂。你能不能用通俗語言講一講你的深奧的道理。哲學應該是明白學,主席也說要把哲學從書本裡和課堂上解放出來,變成勞動人民手中的武器,要是這樣寫晢學文章,那只能是你們哲學家的專利。限於我的認識侷限,我覺得你並沒有弄準我講的調查研究的認識論意義。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7 03:46 , Processed in 0.019369 second(s), 12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