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对不起,中产阶级的身份是不能世袭的

2018-4-7 00:11|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2514| 评论: 3|原作者: 马贯之

摘要: 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及他们的后代,不想通过参与社会议题与改善社会治理,不想通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创新获得自己的财富,而是把保住社会地位的希望都寄托在砸锅卖铁买一套学区房或者给权贵跪舔上面,可持续吗?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社会流动性是非常高的,有人开玩笑说改革开放前十年,发财靠胆子;第二个十年开始,发财靠路子,社会流动性开始降低;再过十年,发财靠老子,那就是社会流动性最低了。

当社会阶级形成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资本、资源流动的僵化,从深远来说,这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随着上层阶级的固化,中国也形成了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希望通过买房、教育、联姻等个人奋斗的方法跻身上层社会,使得自己的儿女拿到上层社会的入场券。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以资为本的阶级社会,有资格成为上层社会的不过是金字塔尖的1、2、3%,再多了,社会体系就无法维持了。


当然,并不排除个别的“中产”、“小资”会有机会成为大产。在市场经济之中,如果没有大产,那么迟早会出现大产。大产从何而来,自然是来自中产,这也是中产、小资奋斗的动力,但是问题是,大产出现以后,普遍的规律是随着大产的出现 —— 中产变小产,小产变无产,而不是无产变小产,小产变中产,中产变大产。所以,中产最终会发现,自己晋升大产的想法,不过是梦一场。


因此,很多中产阶级希望 —— 不说自己的孩子将来混进权贵阶级,至少要保住中产阶级的身份。比如说,我是985学校毕业,我的孩子至少也要读个985靠前的名校吧;我是体制内的处长,我的孩子以后怎么着也得成为县处级干部吧。但是很少人想过,中产阶级的身份继承本来就是伪命题。今天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 —— 中产阶级身份是不能世袭的。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大家读《红楼梦》应该知道,有个叫秦业的老人在京城当小官,女儿秦可卿嫁到了贾府,儿子秦钟进贾府陪宝玉读书。按说这是喜剧啊,这不就是中产阶级父母最大的梦想吗?女儿嫁得好,儿子陪“太子爷”读书。但是到最后结局呢?女儿扒灰被发现自尽,儿子贴烧饼争风吃醋和小尼姑私通,不仅自己病死,连老父亲秦业也气得一命呜呼。

 

连封建官僚阶级、大资产阶级都未必能世袭,更别说中产阶级身份世袭。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国变小国,小国变郡国。试想下大桑树底下卖草鞋的刘备,还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呢?

 

大清朝只有12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除此之外,不管多大的爵位,都是袭一代降一等,亲王变镇国公,镇国将军变辅国将军。自古赵家荫三代,在以资为本的社会(注意这个前提),中产阶级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世世代代是中产阶级呢?还想跻身权贵,那不是做梦买彩票吗?

中产阶级本来就是只是繁荣经济体和新兴行业的标配。美帝的中产阶级也不过是二战之后阔了三代,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还是被打回原形。

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及他们的后代,不想通过参与社会议题与改善社会治理,不想通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创新获得自己的财富,而是把保住社会地位的希望都寄托在砸锅卖铁买一套学区房或者给权贵跪舔上面,可持续吗?


诸位,你以为当了处长就稳了?你以为北大毕业就牛逼了?你觉得自己在北京年薪30万就是社会上层了?你以为你是中产阶级吗?

真正的产,可以不断通过交易积累、集中,实现自我增殖。诸位那点儿小钱,能支配谁?能保证获得相对稳定的足够自己消费的剩余价值?不缩水就不错了!请记住,在阶级社会中,由于既定的金字塔游戏规则,中产只是随时准备出局的棋子。


值得一提的是,毛时代为保住普通老百姓的主人翁的地位做过努力,50年代开展了三大改造,把私营经济改为全民所有企业;60年代,为了打破官僚垄断地位,推行了《鞍钢宪法》,要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的三结合道路。大家现在看看,一旦官僚,企业主挣脱了毛时代的“紧箍咒”,有几个不是旧社会老爷的作风?官僚、学阀、血汗工厂好似“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说,对不起,中产阶级的身份你怎么世袭?

2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守门老鸨 2018-4-15 01:54
“参与社会议题与改善社会治理”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赵家人的心?
引用 守门老鸨 2018-4-15 01:53
“参与社会议题与改善社会治理”是什么意思?像西方那样搞扯淡的“公民社会”?
引用 水边 2018-4-7 06:53
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论(3)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3:02 , Processed in 0.02607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