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按: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了,在历经200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反抗剥削与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无数革命先驱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血,共产主义学说的瑰丽花朵相继盛开在了俄国、中国等相对落后的国家里,世界各国人民为了反抗资本剥削与压迫的斗争,至今仍此起彼伏。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激流网特推出系列通俗化原著导读供大家学习。今天推出的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

摘要

本书是19世纪40年代初期马克思流亡巴黎期间写作的一份探讨政治经济学的手稿,又称《巴黎手稿》。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即三个“笔记本”,其中《笔记本一》(旧译“第一手稿”)最为重要,马克思在其中初步批判了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谬误,并提出“异化”理论作为支撑其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武器。该书于1932年由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立刻引起巨大轰动,并直接影响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文即是对该书第一部分(《笔记本一》)的导读。

当今社会是否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激流网

历史背景

1841年,马克思从柏林大学博士毕业;次年,他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撰稿并担任编辑,他利用这份报纸向封建贵族和旧制度猛烈开火;1843年,他因受迫害离开德国来到巴黎,与卢格筹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并与恩格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完成了从“青年黑格尔派”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变,并站在人道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展开了对封建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早期批判。这些早期批判大多立足于对私有制的道德义愤和宽泛的“自由”、“正义”等政治意识,缺乏坚实的经济学根基,有着相当的局限性。为此,马克思在到达巴黎后开始认真研究经济学,阅读了让·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及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经济学著作,并在1844年写出了这本《经济学-哲学手稿》(年仅26岁)。

当今社会是否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激流网《青年马克思》剧照

因此,《手稿》作为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国民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考察的早期文献,初步阐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提出了若干天才而大胆的观点,成为他后来成熟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在1848年以后的很多经济学、哲学思想实际都能在《手稿》中找到原初形态的表现形式。

总结起来,《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独特性有两个方面:

第一,首次将批判置于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说:“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揭露和批判也是《笔记本一》的核心主题;

第二,在分析思路上主要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而在人本主义框架下构建起来的“异化”理论也成为了《笔记本一》中支撑其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根据。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说:“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可见,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内容梳理

《手稿(笔记本一)》共分四个小节,分别为第一节“工资”、第二节“资本的利润”、第三节“地租”和第四节“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其中,前三节立足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进行经济学上的推导,最终揭示“国民经济学”的内在矛盾和缺陷(可以发现,这三节的标题实际就是移植了亚当·斯密理论中对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形式”的划分)。而第四节是对国民经济学缺陷来源的哲学分析,原稿中本无标题,现标题为后来整理出版时编者的添加。由于《手稿》编排缺乏系统性,且内容较多较杂,以下仅列其中有代表性的、重要的观点。

第一节:工资

1.工人的最低工资就是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并且市场波动经常使工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前者而言,“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就后者而言,“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2.一国内资本主义财富的上升或下降(国家变强或变弱),都不可能真正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命运:马克思列举了三种不同情形,(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末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2)“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这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处于财富日益增进的状态呢?那就是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剥夺了......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的手中”,“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地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3)“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工资缩减到仅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合,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总之,“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当今社会是否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激流网《摩登时代》剧照

3.国民经济学完全无视资本主义制度将带来的大多数人的贫困化,它实际上没有把工人看作人,而是看作会劳动的动物:“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既然社会的最富裕的状态会造成大多庶人的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私人利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又会导致这种最富裕的状态,那末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在于社会的不幸”,“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而社会却总是必然地同工人的利益相对立......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显然,这样的经济学既不能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不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