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中兴休克”启示录 —— 兼评“大可不必担心金融安全”

2018-7-23 18:16|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26083| 评论: 0|原作者: 夏小林

摘要: 中国金融开放进程中,会出现重要国有控股银行,乃至金融业整体的 “中兴式休克”吗?在这类问题上信誓旦旦地说 “越开放越安全”和“有监管足矣”的领导干部和媒体人,是最不安全和最需要监管的人。要抵制体制内外各色各样的媚外者、异心者和特殊利益集团的胡说八道。

金融开放:“中兴休克”启示录——兼评“大可不必担心金融安全”


    2018年4月20日,中兴公司“休克状态”给中国金融业等领域开放再次敲响了警钟。在不平衡、非平等的国际经贸关系中,开放从来有风险。金融业开放尤甚。监管从来不是万金油、避风港,更非万无一失的保险柜。实力比监管,前者才是硬道理。在这类问题上信誓旦旦地说 “越开放越安全”和“有监管足矣”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媒体人,是最不安全和最需要监管的人。要抵制体制内外各色各样的媚外者、异心者和特殊利益集团的胡说八道。

    主要政策建议:在金融业开放 “顶层设计”文件和配套系列文件中,要写入毫不动摇坚持金融业国企主体和主导地位原则,坚持“对等开放”原则,坚持“以为我主”引资和学习外国优点原则。另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全产业保护政策,推动不平等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制衡机制建设。

    中国需要体现平等、互利、安全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式开放。这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需求。当然,要实现这种全球性“和平演变”之梦不易。

    中国拒绝“休克”。


    一、“中兴休克”?

    开放有利益,也有风险。2018年4月20日,利用全球产业链从事生产、技术开发和销售的中兴公司董事长承认,公司可能被美国经济霸权主义打入“休克状态”。[1]这不仅给我国电信业敲响了警钟,由此及彼,也给筹备中的我国扩大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敲响了警钟。一些人散布的“越开放越安全”“大可不必担心金融安全”的谎言,在不平等的国际经贸关系中,特别是在美利坚的霸权主义面前,不堪一击。

    同日,中兴公司董事长还指出,“我们也在认真反思,还要加大研发投入,求人不如求己。” 企业如此,国家如此,金融开放等更是如此。

    当然,在美国为首的列强反制中国复兴进程的全球战略中,中兴公司一时间的“休克”,不过是中方付出的一点小代价。实际上,对方所需甚多。谋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进而轻易操控中国经济、政治全局,摧毁中国复兴之路,强化美国的全球霸权,就是其更大目标。在这个目标下,美国的手段可以千变万化而不离其宗。例如,日后美方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今天对于中兴公司的严厉制裁,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就放弃大目标了。

    由此看来,“中兴休克”相对事小,其公司总结的面对全球分工体系下的不平等,在重要、关键领域“求人不如求己”经验则事关重大,且涉国家命运。在还会持续相当长时期的不平等的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企业不能够一再“被休克”,或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上,老是一惊一乍的,作为了大国之间博弈的棋子。中国更不能“被休克”。相信中兴公司能够在新的认识基础上打翻身仗。电信业也能够“因祸得福”。华为、联想等亦复如是。其他受影响领域的各种企业也应如是。大家艰苦奋斗,“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这也是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在某些国外势力接二连三的围追堵截下“战无不胜”的老传统了。

    是的,事发前中兴公司有监管。但是,没能阻止了来自美国、英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当头一棒的休克式打击。这件事告诉我们,监管是可以失灵、无效,并被居心叵测者肆意利用的。另外,中兴公司乃至中国政府的监管,也管不了美英政府和跨国公司的任性所为。监管是有边境线的。不能够迷信它。套用斯大林的一句话说,即监管路线确定之后,国家、公司和人的实力就是决定性因素。

    由此,再一次证明,(1)需要重视国际不平等。全球化及分工体系中存在不可轻视、不可忽视的不平衡、不平等关系。“不预则废”。在这种问题采取不承认主义的鸵鸟政策是愚蠢,采取“选择性失明”,甚至是刻意误导决策者立场的人是心怀异念的投机分子。近日,美国斯蒂格利茨教授也再次指出:“中国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也欢迎更多的外国投资。当然,他们也希望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例如,中方希望能将他们的一些科技产品销往美国市场,也希望购入一些美国的科技产品。中方也愿意扩大赴美投资。然而,美国经常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这些投资。”[2]这位美国教授对中美开放之间严重的不平衡关系是充分了解的。怎么办?他早已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权衡交易”。[3](2)发展中国家需要重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离开它的全球化、“开放”是十分有限的,经不起风吹浪打,更是危险的。“越开放越安全”放弃了任何权衡,大言炎炎,极其荒谬,也是一个国家级陷阱。极而言之,如果我们解放台湾时,面临了G7国家或OECD国家等全面制裁,还能够“越开放越安全”么?那时,总不能让中国像今天的中兴公司一样陷入“休克状态”吧!(3)需要重视产业保护。在列强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实力就是硬道理。美国搞贸易战,是权衡过得失的。能够以“美国第一”压倒、压垮、肢解中国,就是得大于失,接着还有利于更轻松地收拾俄罗斯等国,实现全球唯美利坚“一股独大”。“吃小亏,占大便宜”。垄断财团的收获也将是巨大无比的。美国在这方面经验老道,各届个性十足的总统们均一以贯之。以此而论,我国大企业特别是重要国企在国际市场中“吃亏求发展”也要有权衡和计划,自保预案要到位,也要避免拖累国家发展大战略也“亏损”了。

    这种问题,政府等有关方面更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一步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全产业保护政策,完善不平等国际经贸关系下的制衡机制。简言之,即要结合国情世情,“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如是,即使美国的制裁一竿子插到底,中兴公司也是“休克即非休克”。“浴火重生”是很有希望的。

    媒体也要注意了。如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的《经济日报》总喜欢接二连三地片面地宣传无原则对外开放、[4]“大可不必”担心金融安全[5]和“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可能是一个孤立事件”[6]等奇葩观点,对持不同观点、依法履职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则大棒伺候,不惜“置于死地而后快”,[7]这可能是有人媚美症高烧到了40度。奈何美利坚冷面如霜,结果无非是“我既媚君姿,君不悦我颜”,自讨没趣。


    二、中国“金融休克交响乐”?

    中国金融开放进程中,会出现重要国有控股银行,乃至金融业整体的 “中兴式休克”吗?简言之,不可不防。习近平也说过,处事要有底线思维。在党中央要防控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重要指示下,有关方面关切近期相关争论的各种意见,就包含了这层意思。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国某些跨国金融公司一方已在客观上这么做过了。如所谓“战投”外资集体撤离四大行,其他外商不断撤离另外的中方控股金融公司等。这些外商唯利是图的“大进大出战略”之所以没有造成中国一方重要国有银行等“休克”,并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关键原因就是党中央坚决维护了国内金融业以国企为主体、主导的状态,维护了金融国企中国资“一股独大”的控制力。另外,金融业的“核心技术”也在自己手里,外资的那一套不过是酌情选择,为我所用罢了。金融业国企没有“邯郸学步”,上了 “忘步桥”,以至于离开了外资银行“战投”者的资本、“先进管理和技术”就会一时间束手无策+“休克”了,类同今日的中兴公司一般。

    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重要指示下,我国四大行等持续发展壮大,在事实上不断赶英超美,就是中兴公司等刚总结出来的“求人不如求己”经验的再一次真实写照。可以说,离开了国有银行的这种基础性支撑,离开了这些年来金融国企“以为我主”学习外国优点和引资的实践,自金融业决定开放以来,就是有一打、两打的金融监管、国安机构发挥作用,也难以保证我国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开放中毫不动摇坚持金融业国企主体、主导地位,坚持“以为我主”学习外国优点和引资,至关重要。这种基本经验,建议有关方面将其写入金融业开放的顶层设计文件,并贯穿其“1+N”系列文件。

    应该承认,今天面对不断升温的美、欧对中贸易战,中国已经在吃亏了, “休克状态”也在微观层面初显小苗头。但是,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有的重要部门领导干部、“中央”媒体仍在金融业开放问题上东拉西扯,言不及义,继续按美国的要求做,“为他人作嫁”,不为中国着想。“事出无常必有妖”。

    例如,自2018年3月下旬《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先后发表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博士鼓吹洋奴哲学、私有化的文章以来,虽然激起了相反意见的批评,[8] 但是,《经济日报》我行我素,又在2018年4月19日发表记者祝惠春《金融开放与风险防范“两手硬”》文章,向全国人民宣称:“金融业开放会不会影响金融安全?其实,大可不必有此担心。…… 正如央行行长易纲所言,这一轮的开放措施是在评估各项条件已成熟、监管已到位、数据已到位后才推进的。” 中国已经与70多个国家建立“联合监管国际沟通机制”了呢!

    不过,重要的问题在于,(1)2017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2017年7月14日至15日 习近平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防控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党中央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央行人士坦承,这充分说明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风险事件频发,凸显了防控化解风险的紧迫性。会后,央行和监管机构等至今仍在为此忙着呢。这还是没有让美国等跨国金融公司大幅进入下的情况。怎么,到了真全面开放的那一天,我国金融业反而是可以更加放心地指着金融风险说,“大可不必有此担心”了?请《经济日报》负责人、祝记者去问问银保会负责人,能够这么拍胸脯、打包票吗?或者,还有一个选择,即他们也可以去看看马克思的《资本论》,学习一点有关货币资本本性的基础知识。(2)70多个国家的“联合监管国际沟通机制”“沟通”一下,就能够保证中国不会因自由派鼓吹的那种金融开放而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兴公司沟通多少次了,不一样的被美国政府、跨国公司给“休克”了。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沟通多少次了,美国不一样的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升级贸易战,并继续实行对台军售,通过台湾旅行法,有人甚至嚷嚷要派海军陆战队去台保卫“办事处”。“沟通”有多少用?(3)世界上有 “无漏洞”或“无所不能”的监管吗?简言之,《经济日报》信誓旦旦“大可不必担心”“金融风险”的廉价保证,在大国博弈、纷繁复杂的竞争性国际金融市场中毫不值钱,只能麻痹人们的思想。

    同日,意犹未尽的《经济日报》还发表记者陆敏的文章《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既定的步骤,自信的选择》。其宣称,“从过往经验看,外资入股中国金融机构,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此前的持股限制导致外资无法成为控股股东,在合资金融机构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仅出现了观念和经验上的‘水土不服’,受到政策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资投资的积极性。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一方面显示了中国金融业迎接挑战的自信,也提振了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

    事实上呢?这里择其要点评论:(1)自2008年外国金融公司,主要是美国金融公司掀起全球金融风暴以后,入股我国重要银行等的外商就开始集体或陆续撤资,那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的一点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或没了,或时过境迁的“折旧损耗”了。但是,我国金融机构就因此被“休克”,且不发展壮大了么?“死了张屠夫,要吃混毛猪”?(2)一个基本事实是,央行数据显示,这些年金融业外资占比就在2%上下波动,近年为1.38%。就这样一点点外资,还是在不断撤退的,几十年来为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壮大的贡献能有几何?还在2016年就有媒体报道,《全球十大银行中国包揽前四 美国仅两家上榜》。其中,外商对中国的银行发展“贡献了几个百分点”?没有贡献可以导致金融危机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就阿弥陀佛了。有学者还曾调侃道,就我国银行学习的那点“先进管理内容”,少花很多钱去美国上个“培训班”也可以学得不少。《圣经》中,有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了长子继承权”的故事。这是我国金融企业在学习外国优点时,在引外资时,不可以仿效的。学习、吸引外商和出卖我国金融企业控股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本事的外商可以依法来我国独资经营,平等竞争。(3)陆记者和央行徐忠等一样,在非常不专业、不负责任地鼓吹扩大金融开放时,“选择性失明”,回避了“对等开放”问题,回避了金融开放中要不要坚持本国金融企业为主体和国企主导地位的重大政治关切。例如,陆记者在文中仍然避谈G7国家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及世界上绝大多数银行等金融企业并不欢迎别国资本去参股、收购其控制权的事实,根本不管人家是否实行“内外资一视同仁”,及习近平说的“双向开放”重要原则。陆记者也回避了美官员表示要紧急立法 限制中方投资敏感技术领域,必将涉及更厉害的限制中资参股或收购美国银行问题。陆记者倒是喜欢和徐忠一样给人扣帽子。其文章一开头,就居高临下地说不同意见者“无知”。现在看来,该记者和《经济日报》相关领导干部们,是不是更适合这顶“无知”的帽子呢?(4)奇怪的是,这次“中央”的《经济日报》怎么不继续请央行徐忠局长出面,在版面上为崇洋媚外、丧失国格的所谓金融开放呐喊,并及时回应近日曾遭遇的尖锐批评,再反扣别人几顶大帽子呢?这种事情,想必是“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这里结合近日的新情况,重申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金融业主要面对谁开放?谁最有动机、能力来中国收购大中型金融公司控制权,成为控股者?

    答:应该就是地球上极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支持下的极少数跨国金融财团。

    因为,按照央行徐忠、《经济日报》等的宣传,体量庞大的我国金融业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并引入先进的外商管理方式,激活竞争,特别是要求外商来控股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主要的对象就应该是美欧日,特别是G7国家,外加少数有一点实力的其他OECD成员国的跨国金融财团。简单说,主要就是全球的极少数发达国家的金融跨国公司,是所谓的“1%”者。而不是非洲、亚洲等七大洲中“99%”国家的金融企业,或那些发达地区的、“一带一路”地区的弱小国家的金融企业。金融资本输出和强化全球金融霸权,这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内生需求,特别是美利坚的需求。

    同时,“中兴休克”现象提醒人们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列强的跨国公司收购我国银行等重要金融公司后,如其出于利益最大化目标或配合列强政府的战略需要,像对中兴公司,或像对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俄罗斯等一样蛮不讲理的要捣乱,甚至要搞“休克疗法”怎么办?此时,一行两会能够做啥?物权法!外商投资保护!国际准则!国际社会制裁!一行两会能与虎谋皮,“秒杀”般化解?代价是什么?或者,像今天的中兴公司一样,无可奈何地进入“休克状态”?说好的复兴大业、“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卖了银行之后,覆水难收呢!

    第二,我国的金融企业,有谁甘心情愿自卖给外商,有谁不愿卖?主要是哪些中国金融企业可以在行政权推动下,积极主动向外商出卖本企业的资本控制权?

    答:谁都不自愿。但政府可以卖金融国企。工商联、私企是不愿出卖金融业私产控制权的。

    那么,剩下可卖的主要就是国有金融企业了。怎么卖他们呢?从四大行或加上五、六、七、八大行开始卖大银行控股权,并及证券、保险等金融公司,还包括国务院国资委的投资公司、资本运营公司这些大型金融企业?

    并且,这种卖还是和近年国家发改委一家牵头领导的非金融国企混改一样,“靓女先嫁”,坚决破除国资“一股独大”,“用尽可能少的【国有】资本控制更大的【中、外私人】资本,用少量的国有资本和尽可能多的【中、外非公】企业合作,实现资本运营优质高效和保值增值。”[9]拿四大行等试点?差的企业外商不要呀。这种买卖金融国企的重要性,可不是低于,而是远远高于非金融国企的全国性混改了。希望看到一行两会等也能拿出顶层设计文件和系列配套文件来,以解全国人民的悬念,并让人民来评估、讨论一下能不能卖,怎么卖才有利于“为人民服务”。

    如果金融国有企业真能够卖给美欧日了,一行两会能够监管这些新外企,并能监管得住美欧日不借此在我国搞金融休克疗法吗?“一外就灵”,“一监就灵”?谁相信、推销这些胡说八道,那不是被美国的“傻瓜经济学”迷惑了,就是别有用心。

    第三,我国扩大金融开放,但是,美欧日等官方允许中国金融机构享受“国民待遇”,参股其银行等金融机构,特别收购其银行等的控制权吗?另外,从微观层面看,这些国家的银行等大多数金融公司欢迎我国资本参股、控股自身吗?

    答:这是白日做梦。

    按照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经济日报》等的宣传,他们的金融开放水平是远超中国的,值得卖身投靠,以提高金融业效率呢。[10] “我的国,还不迎头赶上!”

    且慢!(1)我国卖身投靠后的那些金融企业,转由外资控股,它们还是我国的企业么?这是要提高谁的效率呢?(2)在中方金融企业参股,并有发言权的外资银行,是“活雷锋”,会帮助中方控股企业去和母公司及本国其他金融公司平等竞争?(3)在《经济日报》等的混乱宣传中,怎么看不到美国等多国政府限制外国投资者收购本国银行股份,特别是不允许其收购银行控股权的信息呢?是从来就没有这种信息,还是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经济日报》等在无知无畏地搞政治投机,甚至是在故意制造“选择性失明”的政策性误导?这种问题需要有关方面查实,不可掉以轻心。美国法律可是完全拒绝外国投资者在本国银行业享有 “国民待遇”,绝不实行“内外资一视同仁”的(更多内容,请参见作者《金融开放:国企是“定海神针”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顶层设计、监管也是可以被体制内人误导的。这方面不乏“人神共愤”的先例。

    另外, 2018年4月19日,从“新华网思客”题为《金融改革十问:走向开放的金融业,哪些问题不容忽视?》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到,诸如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金融学家管清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等知名经济学家给你【的】答案”中,是说了一大堆话,但是,却未见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对以上三个重要问题提一个字。“知名经济学家”集体将它们排除在“不容忽视”“问题”之外,打入可“忽视”清单了?怪哉!金融界都一边倒了,都哑巴了,还是不同意见都被“经济学帝国主义”或“主流媒体”给封杀了?

    进一步看,就是央行国际局局长朱隽的文章,[11]及这一段时期以来央行老、新行长等亲自发表的种种相关言论中,对以上三个重要问题也是讳莫如深。为啥?

    目前,好在有关方面已表现出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认真关切。中兴公司可能的“休克状态”,也是美、英政府和跨国公司给中国的当头棒喝。反面教员好!这些因素可能让中国“金融休克交响乐”序曲都难以演奏下去了。


    三、中国拒绝“休克”

    中国金融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等,要警惕中兴公司陷入“休克状态”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

    金融私企也不要存侥幸心理,唇亡齿寒呢。如中兴公司“被休克”,就影响了一系列有合作关系的私企。华为、联想也受到来自美方的直接威胁,等等。中兴事件的最后结局,可能变来变去,但是,它决不是什么“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抽打中国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大家都要行动起来,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研究真问题,实事求是的为国家献计献策。抵制体制内外各色各样的媚外者、异心者和特殊利益集团的胡说八道。在不平等的国际经贸关系下,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从来有风险。监管从来不是万金油、避风港,更非万无一失的保险柜。在这类问题上信誓旦旦地说“越开放越安全”和“有监管足矣”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媒体人,是最不安全和最需要监管的人。

    推而广之,在工业、农业、其他服务业等的扩大开放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表现形式、程度有所差别罢了呢?

    中国需要体现平等、互利、安全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式开放。当然,要实现这种全球性“和平演变”之梦不易。

    中国拒绝“休克”。


    思考题:

    1、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无论是在2017年11月10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朱光耀,还是其后至今,央行领导人、中央报刊和“知名金融学家”们,就是死也不肯回答金融业是否实行对等开放的常识性问题,哪怕李克强在两会结束时的记者会上已说 “开放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就好像双人划船,光靠单人使力,这个船只能原地打转”?

    2、同上时间至今,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央行和中央报刊等,为什么死也不肯回答金融业开放是否要执行党中央 “国有银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重要决策?这也是金融开放是否要遵循宪法的重大原则问题呢!

    3、改革开放40年,2008年后开始不断撤资的大型“战投”跨国公司们对于中国金融企业发展壮大到底有多大贡献?难道凭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仅1.38%的微小“贡献率”,及在国际上掀起金融风暴和其他金融危机,且在本国制造了“产业空心化”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负本领,就能令人信服地来收购赢利丰厚的中国金融国企和私企,包括国务院国资委下面的大型金融(投资)公司?

    4、我国金融业学习他国优点需要卖身吗?卖身是自取灭亡,不是学习。G7国家的银行等金融企业,为什么不通过卖身来学习中国金融业的先进管理和技术,而是如同中共一样,主要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发展起来了?

    (说明:文中引文【】内文字为引者所加。)


    [1]凤凰网:《中兴董事长:美国禁令可能导致中兴进入休克状态》。

    [2]央广网:《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应尊重中国发展的权利》。

    [3] 参考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安德鲁。查尔顿著:《国际间的权衡贸易-贸易如何促进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正确看待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2018年3月29日《经济日报》 第6版。

    [5]经济日报记者祝惠春:《金融开放与风险防范“两手硬”》。

    [6]经济日报记者黄鑫:《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谈中兴事件:在开放合作中互利共赢》。

    [7] 夏小林:《金融开放:国企是“定海神针”——评央行徐忠妄议两会代表、委员金融提案》。

    [8] 同注7。

    [9] 夏小林:《2017:混改别蜕变为反国企“突破口” 》、《国有企业混改不能搞大规模“抽血疗法”——与厉以宁教授商榷 》。

    [10] 同注7。

    [11]和讯网:《央行国际司朱隽:进一步扩大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0:40 , Processed in 0.01520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