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 评点刘源的访谈

2018-8-27 00:0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3767| 评论: 1|原作者: 郭建波|来自: 红旗网

摘要: 分析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和刘少奇、彭德怀之间关系的演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角度,才有可能揭示出真实原因。研究现在的腐败问题,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比较中,才有可能发现历史的真谛。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刘少奇在军事上的历史功绩?

刘源:刘少奇在安源搞工运的故事,很多人很熟悉,工人代表一身是胆。[评点: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刘少奇这个时候从事的工人运动不仅是值得肯定的,也是载入史册的。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的时候,从事工人运动的刘少奇却在天津讲话中鼓吹“剥削有功论”,说有了资本家的剥削工人才有饭吃,因而欢迎资本家多多剥削。这显然违背了七届二中全会确立的对民族资本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薄一波后来说刘少奇天津讲话是“走了火”。到底是说话“走了火”,还是吐真言呢?如果联系到刘少奇一九五一年反对山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一九六二年同意分田单干来分析,这是与他要搞新民主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一脉相承的。薄一波说的“走了火”不过是为尊者讳的辩解而已。]我刚才已经讲过了,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的“工”,当时体现的是谁呢?主力就是安源工人。[评点:这里的工,是指工人阶级,农是指是农民阶级,是一个泛指,而不是特指,刘源先生在这里作了狭义的解读,真是用心良苦。]这同刘少奇多年的工作基础和教育成果,有重要、直接关联。[评点:用语审慎。]中国共产党武装工农最早的实践,被公认开始于安源,这为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极为可贵的、能成长连续的积极探索。[评点:在安源工人运动中,刘少奇的贡献大,还是毛泽东的贡献大?李立三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只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以后,才能作出准确的结论。]这之后几十年间,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壮大,根据地的创立和扩大,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评点:事实胜于雄辩。]

比如红军长征前,由福建省委组织指挥的汀州保卫战、松毛岭战役,英勇卓绝,不过史著很少有记载,刘少奇当时担任省委书记,临战时,受命任红九军团中央代表,直接领导、参与战役指挥。[评点:对,刘少奇在遵义会议后还作为中央代表到三军团当过政治部主任。]关于白区的正确路线,谁能说白区的正确路线与国防、军事、军队无关呢?白区开展的游击战争,平原游击战几乎无人不知,可鲜为人知的是,刘少奇最早提倡并领导了“河北平原的游击战争”。[评点:游击战是毛泽东最早提出来的,而且还将它提升到了战略地位,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等文章,指导着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当然,开始的时候,抗日游击战争主要是指山地游击战,能不能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还有待于实践的证明。刘少奇作为中共北方局的党委书记将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落实到河北平原地区,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特别是抗战初期在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及正规战的影响下更为难得。]1946年,刘少奇负责指挥“中原突围”,李先念晚年见我时说,“你爸爸指挥我们又打了一场大恶仗啊!惊心动魄啊!”[评点:“中原突围”到现在为止,在党史、军史上都有争论。当时共产党有六个战略区,中原就是其中之一。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之际,更是首当其冲,风险也最大。从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上来说,还是希望中原军区所属部队能够坚持下来,不行的话,还可以将队伍拉到桐柏山、伏牛山、大别山、白兆山等地去打游击战,毕竟保持这样一个战略区在我手中,可以在国民党全面进攻的时候,从外线牵制国民党军队,形成犬牙交错的形势,大大减轻内线作战的困难,使解放战争呈现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原局领导人老是向中央诉苦,说他们没有办法,非要突围不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从保存中原军区所属部队的有生力量出发,同意了他们的突围要求。当时中原军区所属部队有六万人左右,为了吸引敌人主力,掩护主力突围,中原局派皮定均率领一个旅伪装主力向东转移,主力则由李先念和王树声率领兵分两路向西突围。最后的结局是向西突围的两路遭到毁灭性损失,而向东伪装主力的皮定均旅却在掩护部队转移后,以微小的代价突破了重围。后来在延安召开的中原局高干会议上,刘少奇、任弼时代表中央宣布中原局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皮定均则因中原突围有功,一九五五年授衔的时候,毛泽东特意批示由少将晋升中将。]

刘少奇作为一辈老革命家,他的功绩、他的作为不是个人的,他有时候独当一面;[评点:对,不仅在理论的构建上,还有在实践的进程中。这也是他被毛泽东选中培养为党的接班人的重要原因。]有时候是辅佐毛主席。从1943年3月到1954年,刘少奇担任了11年半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主持过中央军委工作。在他任职期间,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革命战争胜利进程和国防建设突发猛进、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军事和军队在世界上崭露头角、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时期。[评点:这个时期刘少奇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确实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究竟是什么样的贡献呢?还是应该细细考究的。他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期间,抗战胜利后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全面内战前夕,刘少奇对形势发展比较悲观,以致于为了反对党内这种悲观思想,毛泽东才起草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一文,但是却难以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全党(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局势明朗时才作为中央文件下放全党);在胡宗南进攻陕北的时候,刘少奇反对中央留在陕北,主张过黄河,最后中共中央才不得不一分为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委过黄河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在抗美援朝的决策上,刘少奇开始时持反对态度。当然这些都是由于认识的不同,看法的差异,实际上算不了什么问题,也没有动摇刘少奇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刘少奇作为党内一位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且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着个人主见作事果断的领导人,最为毛泽东所看重,被毛泽东推举到一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培养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实际上刘少奇在军内的地位,始终不如在党内的地位,在党内的地位也是与毛泽东的大力举荐分不开的。党内存在着一股反对刘少奇的力量,当年的高饶事件不过是一个突出表现而已。]

谈写作:书里有我自己的看法,读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新京报:这本书的书名“梦回万里 卫黄保华”,有特殊寓意吗?

刘源:“梦回万里”,这是我的回忆,梦回万里江山,也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是怎么来的?想当年,老一辈革命家面对亡国灭种、九死一生的艰难困境,也有“中国梦”,要保种,要振兴中华。[评点:如果非要赶赶时髦,用中国梦这个术语,那么我们不妨说有两种中国梦:一个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梦;一个是资本主义的中国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内这两种中国梦的分歧和矛盾还没有显现出来。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后,这两种中国梦的分歧和矛盾逐步走向尖锐,形成了共产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直接引发了文化大革命。]

今天,我们要怎么走向未来,怎么再次振兴起来呢?[这还用问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卫黄保华”,从两个名字理解就好了。一个是父亲刘少奇的名字,不满17周岁,他就领头参加“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勿忘国耻”“不当亡国奴”的抗议游行,并给自己改名“刘卫黄”,意为“保卫黄种人”,捍卫炎黄子孙。[评点:文革期间刘少奇在开封病世,在骨灰盒上登记的就是这个名字。]“保华”是他给我大哥刘允斌起的名字,是保卫中华、保卫民族和国家的意思。[评点:刘允斌在文革期间卧轨自杀,令人婉惜。]“卫黄保华”既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对后辈的重托。[评点:有宏伟志愿固然不错,但关键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离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甚至还打起了民族主义的的旗号去空谈救国宏愿,那不过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而已。]

新京报:为什么邀请宋平写序呢?

刘源:宋老过一百岁了,现在身体很好。今年春节我还去海南见过他。这几年每次见我,宋老都会讲起当时怎么请刘少奇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讲座的事情。所以我就请他写序。[评点:讲了请宋平作序的原因。]

宋老回忆,当年,刘少奇回到延安,张闻天让宋老接刘少奇到马列学院,因为听众越来越多,刘少奇只好站在操场的一张木桌上,讲了好几天,每天都讲三四个小时,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大家完全被吸引住了,有的甚至忘了记录。宋老记了一大本,课后被不少人借走。[评点:这个时候刘少奇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整风期间对王明路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抨击,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我开始的时候还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站在木桌上,给大家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呢,没有板凳吗?宋老说,没有,就是站在木桌上,大家或席地而坐,或搬块石头坐在地上听。[评点:延安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却充满着生命力,通过延安整风,全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毛泽东思想已经事实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确实在党的建设上起过重要作用,还被列为整风文件之一,当然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一九七○年十二月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时就批评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谈夺取政权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再版时,刘少奇还特意将引文中列宁的一段话中的无产阶级专政删去了,这件事在文革期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乃至于文革后出版《刘少奇选集》的时候,编者也对这件事感到费解,认为难以自圆其说,损害了引文的原意,只好对此作了猜测性的注释。]

新京报:这本书你写了多久?

刘源:写书大概用了一年多。几年前,有单位要拍电影《刘少奇军事生涯》,我接受采访谈了大致脉络,根据这次采访,后来形成了近4万字的文章,去年8月在《党史博览》上发表了。这一年来我又补充完善,该丰富的丰富,添加了内容和背景材料,出了这本书。这本书大概13万字,“干货”有11万字。[评点:谈了该书的成书过程。]

过去出版过《刘少奇军事画传》,党史专家黄峥在20年前写了《刘少奇的军事贡献》,王双梅写了《刘少奇在长征中》,回顾了刘少奇在抗日战争中是怎么开辟华北战场等故事。不过,大家包括专门研究军史的专家,对刘少奇在军事方面的贡献很多都不知道。[评点:是这么回事,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军事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彪炳于世的贡献,不然的话怎么会不知道呢?]

新京报:作为子女讲述父亲历史的怀念文章,要注意历史真实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平衡。你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

刘源:我是学历史的,我当时的历史老师讲,只求自圆其说。我认为,写历史必须回到当时的环境背景中,尽量帮助今天的人理解历史,用今天的语言来理解。我在叙述中,提纲挈领把一些内容写出来,有各种史料支撑,书里加入了很多注解,也有我自己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读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可以看看有没有道理。[评点:对,态度是谦和的,也是严谨的。不过,作者能够做到吗?特别是在文革的认识上。]

作为子女撰写回顾父辈的文章,我的身份比其他作者还是占了一点便宜的。[评点:不过当局者迷,有时还有为尊者讳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我写彭德怀,描述他的臭脾气“高山顶上倒马桶”,一般作者在正文中不好这么写。我写邓小平“巴蜀老汉尝遍天下美味”,讲的是战争年代经过晋冀鲁豫根据地时,刘少奇跟邓小平久别重逢。我在书里写到:“晚年邓小平回忆刘少奇时,还会提起这次会面,炖了干羊肉,‘好久没吃过肉了’,倍儿香。四川人最会吃,能让一位尝遍天下美味的巴蜀老汉回味终生的,那得多香啊?闻香思人,真情实意!”一般作者也不会这样写邓小平。我的身份是从小一辈的角度看老一辈,跟他们可以调侃调侃开开玩笑,所以我还是占了一点便宜的。[评点:插科打诨,了解一些真实的故事情节,读起来更有人情味。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谈父子最后的见面:我非常后悔,对不起他,那时候即便我就大胆地跟他说话,他们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新京报:刘少奇会跟家人讲述他的经历吗?

刘源:不是的。父亲很少跟家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他经常说,“不要从我的过去了解我,要从现在和将来了解我”。[评点:刘少奇在文革期间与家人分别时,说过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不过,我们要问的是,这个人民的主体是谁呢?不就是工农群众嘛。他主张的路线一旦实行,人民的主体工农群众就会由国家主人变成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不知他对此会有何感想?这让由国家主人变成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又如何能够了解他呢?]他工作起来非常忙,从早忙到晚,我们那时候上学又住校,也就在周六、周日一起吃顿饭。我们跟他打个招呼,有时候他理都不理,有时候也就点点头。我跟他接触最多的就是“文革”开始以后,1967年春天和夏天,是我们父子相处的最后两段日子。[评点:父子情深,难忘啊。]

当时他被隔离监禁,外人接触不了,谁都不敢接近他,哨兵只能隔一段距离看着他,工作人员也都在划清界限,谁来照顾他的生活呢?[评点:这个时候当然不能与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相比了,但是中央还是安排了工作人员照顾刘少奇生活的。特别是在他生病以后,如果没有这些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的照顾,刘少奇是活不到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份的。]因为我过去当过兵,小时候和大家关系挺好,挺老实,我被特许出入,简单照顾他的生活,端饭、洗碗、打扫卫生,我成为唯一在他身边的亲人。[评点:说唯一在他身边的亲人,符合实际,要说唯一在他身边照顾的人,则不妥,因为当时确实有人在照顾刘少奇的生活。当然,由于亲情的缘故,其他人是代替不了亲人的。刘源先生能够得以照顾父亲,恐怕不仅仅是他说的“和大家关系挺好,挺老实”,也是由于亲情的缘故,上边默许了的。]

当时,他特别关心外边的情况,关心社会上的质疑,关心那些大字报都说了什么。我当年只有16岁,懵懂无知,什么也搞不清楚,看完了死记硬背,回来跟他说。他当时也很愿意回答我的询问,对社会上的一些污蔑,他说的比较多一些,澄清了不少问题。[评点:心底无私天地宽。大字报中的内容有些是事实,有些则是谎言,澄清谎言,解答质疑是必要的,关键是站在什么立场上。从戚本禹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文革期间有人揭发刘少奇提倡做红色买办,刘少奇矢口否认说过这样的话,后来还是谭震林写了揭发材料,说他听到刘少奇讲过这个话,这到底是戚本禹的造谣呢,还是真就有这回事?]但是对于自己的功绩,他从来不说。后来我慢慢看历史,看追忆他的书,就会回想起来,他当时说的哪些话,对应的是哪个阶段的事情。[评点:这可能是刘源和父亲思想交流最多的时候。]

新京报:他当时跟你澄清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刘源: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多次讲到党和军队的经费等“物质基础”。至今,很少有这方面的论述,除了查阅共产国际的部分资料。我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关注和挖掘这一重要方面,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年的许多情况,开辟研究新的领域。[评点:这只是强调了唯物论,却忽视了辩证法。主张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而否定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的能动作用,就是只强调唯物论,忽视了辩证法,这种唯物论就是机械唯物论;主张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的能动作用,而否定物质对精神、存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就是只强调辩证法,而忽视了唯物论,这种辩证法就是唯心辩证法。根据唯物辩证法,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但是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又具有能动作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坚持了辩证唯物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只强调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辨识,就会形成唯生产力论。要打破唯生产力论的窠臼,就要坚持生产力发展问题上的辩证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不仅要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且还要进行政治思想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否则的话,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不仅难以巩固,而且还会付诸于东流,难以保证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发展的成果不能被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公平享有,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只有从这里才有可能找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真实原因。这样看来,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唯生产力论,一条是生产力发展上的辩证论。这是毛泽东和刘少奇分歧的主要原因。建国后的六十年余年的社会实践,已经对生产力发展的两条路线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验证。]

当时有大字报说他戴“金鞋拔子”、“金皮带圈”之类的。他给我说,当时的地下工作就是这样的性质,地下工作总得带经费过去,金子便于携带。而且,在地下工作,身上多少都要装戴点东西,比如遇到敌人盘查,也许给敌人两块银元就能过关了。[评点:是这样。]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項觀奇 2018-9-1 16:22
這篇文章有價值,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材料。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3:33 , Processed in 0.01324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