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公社之死与三农之痛

2012-5-11 15:33| 发布者: 渡痴禅师| 查看: 1296| 评论: 3|原作者: 渡痴禅师|来自: 原创

摘要: 公社死了,不是死于经济,也不是政治直接下的手,而是因为缺乏了共产主义信仰这种养料而被“饿死”的。共产党的“政治”本来是共产主义信仰精神粮食的提供者,但后来被一个化妆成共产主义者的实用主义者掌握了信仰的源头,源源不断的对老百姓灌输“黑白猫精神”。实用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毒药,所以将“公社之死”看成精神谋杀也是可以的。 ...
公社之死与三农之痛
(本篇为答一新浪80后网友)

  有生就有死,一切生命概莫能外。
  在我看来,生命其实是一种具有新陈代谢功能、自我复制功能的结构,一般来说新陈代谢可以归纳为生、长、衰、亡四个过程,用佛家用语来说就是成、住、坏、空四劫,所以从时间上看生命就是历劫的过程,从空间上看生命就是一种结构(耗散结构),而任何“结构”都可以抽象成“关系”来描述,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定义为“关系”。人的身体其实也可以看成是由各种各样的“关系”(主要是化学键)按照某种顺序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氨基酸、蛋白质、细胞、器官......,甚至某些异种细菌也是人体必须的组份,最后形成这个有手有脚、有鼻子有眼睛,更重要的是有自主活动、有思想的“人”——那么,从“人”往上看,那些以“人”为主要元素、结合环境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且同样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代谢的社会群体,它们具有生命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同样也具有某些生命特征,只是对于我们个体成员来说,群体生命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都超出了我们感知的范围。所以,村落是有生命的,城市是有生命的,社团、民族、国家都是有生命的,凡是由生命聚合在一起具有稳定结构的事物,都可以看成是有生命的,只是不同层级的“生命”具有不同形式的生命特征,啰嗦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说一句话:人民公社是有生命的。当然,这里所谓的“生命”并不是严格的科学定义,更多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任何生命的存续都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撑,以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为其活动提供动力,这和某些化学物质需要适当的温度、湿度、压强条件才能维持其特征结构一样。那么“人民公社”需要的资源是什么呢?或者说“人民公社”需要“吃”什么才可以维持其结构和运作方式?要探讨一个东西凭什么而“活”,最好的办法是看它因什么而“生”,生命的基本需求往往在出生时刻就已经决定了。那么人民公社因何而生呢?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基本上可以从上下两个方向将“人民公社”诞生的初始原因说清楚。

------------------------------------------------------------
资料一:【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说:“少奇同志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说:公社这个名字,我记得,在这里(郑州火车站),跟吴芝圃同志谈过。在广州开会(少奇同志去广州向毛主席汇报八大二次会议准备情况,时间可能是1958年4月底——薄注),在火车上,有我、恩来、定一(中央宣传部部长)、邓力群,我们四个人吹半耕半读,吹教育如何普及,另外就吹公社,吹乌托邦,吹过渡到共产主义。……还吹空想社会主义,还吹托儿所,集体化,生活集体化,还吹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半工半读。要邓力群去编空想社会主义,要定一编《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下了火车,就在这个地方,大概有十几分钟,跟吴芝圃同志说,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可以试验一下。(他热情很高,采取的办法也很快。)(吴芝圃插话:那个时候托儿所有了,学也有了,大社也有了,还不叫公社。)工、农、商、学也有了,就是不叫公社。乡社合并老早就有的。陆定一回去,马上就编了那本书。八大二次会议我去讲了一个半工半读和生活集体化。后头要北京试验,要天津(泛指河北省,因当时天津是河北的省会)试验。公社就是这样来的。】

资料二:【摘录《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 “大社”由嵖岈山附近的27个“合作社”、9000多户人家组成。“大社”成立之后,为了便于管理,领导就根据“中央有啥咱有啥”的想法,在“大社”里设了“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等机构。那时候成立“农业大社”是跟人家苏联的农业组织学的。过了不长时间,我们这模仿“巴黎公社”改为“公社”,后来改名叫“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公社,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1957年我们这修建“下宋水库”。当时参加修水库的群众有两万多人,水库修好后要对整个水渠弄个规划,好方便群众浇地,成立“大社”方便统一规划。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前,群众过得都比较穷,地块也比较分散,不好耕作。很多家庭缺少农业生产工具,没法单独干活。各个村的农民自发成立了一些“农业互助组”,互相帮助进行农业生产。譬如,你家有牛,我家有犁,三、五户结合起来干,很方便。那时候,听说要合并成“大社”,群众都被发动起来了。乡里天天组织大家游行,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口号。每天夜里,人们都打着灯笼、举着火把,锣鼓喧天地闹到天明,大家都盼着能早一点跨进共产主义。为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大社的成立,群众自发除草、消灭麻雀,还准备了很多木材、银元、铜等着捐献。(口述者:周留栓)】

资料三:【这年春天,生活在嵖岈山脚下的一万多翻身农民,也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掀起了建国后第一个全面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高潮。然而,由于当时的27个农业社劳动力分散、物质基础薄弱,还常常因边界问题纠纷不断,致使声势挺大的治山治水运动,被群众戏称为“老水牛掉井里———有劲使不上”,进展相当缓慢。因此,大家都有将小的农业社合为“大社”的呼声。1958年4月15日,治山治水终于有了成果———下宋水库“胜利竣工”。时任河南省信阳地区(当时嵖岈山归信阳地区管辖,现为驻马店市辖区)行署专员的张树藩、遂平县委书记处书记娄本耀、遂平县委农工部部长陈丙寅等亲临现场表示祝贺。当晚,留在工地指挥部的这三位地、县领导,谈到了将“小社”合并为“大社”的设想。——《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兴衰录》】

------------------------------------------------------------
  
  资料一是上层中央对公社的设想;资料二和三则是底层百姓成立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过程及原因。看完资料一,心情有些沉重,不知道毛主席到底为别人背了多少黑锅。大概是五、六年之前,我就在怀疑当年大跃进和浮夸风背后的始作俑者是刘少奇,原因很简单,因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当时在第一线并且即将上任的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恐怕是有些高过了头,而那些大大的“卫星”和古代皇帝登基前出现的“祥瑞”具有相同的政治作用,能从浮夸风中获取政治利益的人只有刘。为了维护接班人的威信,毛自己一人将责任担起来(如同他自己所言,当时也只有他才担得起这个责任,不然就只能是让刘下台负责),同样是为了维护刘这个接班人,庐山会议上毛将要追究“大跃进”责任的彭总给牺牲了,之前为了帮刘接班扫清道路,高岗已经被拿下,但可恨的是刘顺势而为,利用毛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将他们自己拉出来的屎全涂到毛的屁股上,并以此来削弱毛的政治影响力,以达到他自己全面接班的目的。就政治品行来说,刘与后来的“永不翻案”如出一辙,而今天治国无能的温将他搞出来的国家经济乱局推给“极左余孽”的政治手法,与刘邓相比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讲政治上的无耻,他们仨都可以算是“震古烁今”了。在第一段资料中,还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吴芝圃”是河南信阳饿死人事件的直接责任人,当年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人祸到底是谁的人祸,刘自己恐怕是一清二楚的,但能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将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铁脸功”的功力你不服不行,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后来的影帝。跑题了,看到这些东西容易情绪激动,还是回到“人民公社”这个问题上来。

  从资料二和资料三可以看出,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成立,最初的背景是协调修建水利工程,群众试图改变“劳动力分散、物质基础薄弱,还常常因边界问题纠纷不断”导致的“有劲使不上”的状态。也是因为“地块也比较分散,不好耕作。很多家庭缺少农业生产工具,没法单独干活”,所以第一个人民公社的成因有两条:现实层面的原因是大家需要共享资源,共用生产工具,需要劳动协同;精神层面上的原因是大家都饱含共产主义理想和激情,希望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中国的八零后们,很难明白“信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很多人将“信仰”理解为一种时髦的行为艺术,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即使那些接受普世价值观的脑残青年们,他们骨子里仍然是邓氏黑白猫理论下的蛋。当然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这个国家就是由披着共产主义外套的实用主义者在管治。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人民公社”成因主要有两条:精神上是从上到下的共产主义信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物质上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水利、农具)。既然“人民公社”因共同信仰和共同利益而生的,那么它也必须依赖这两样东西而活,相应的也一定会因这两样东西的缺乏而亡。所以,对于“公社之死”,我们就可以从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信仰”这个东西,要点在一个“信”字上面,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信仰”的基础是信心,而信心是需要确实不虚的(信)物和事来印证和强化,孔子所谓的“唯上智下愚而不移”,可以看成他对人群观察的结论,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信仰方面的“不退心”很难得的。在毛主席的领导之下,共产党用共产主义的大旗将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凝聚起来,取得了民族独立,获得了阶级解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每一个胜利都在客观上起到了强化共产主义信仰的作用,所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劳动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充满了信心,这时候大多数人都对实现共产主义毫不怀疑,人们的劳动热情被精神信仰所激发,这是大跃进之所以能发生的基础,也就是在这一个时期,全国各地大兴水利建设,现在绝大多数农村的水库都是那时候修起来的,更重要的是为共产主义而劳动的铁人们发现了大庆油田,这是后来中国工业体系得以建立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从不敢轻易否定大跃进的历史功绩,没有那一段劳动人民疯狂的劳动热情,也许我们现在还戴着贫油国的帽子到处乞讨,有些事情“不玩命”是做不成的。当然资源落在现在这些败家子手上,也未必是好事,但这已经是后话。由于人们对于前景过于乐观,所以当遇到挫折之后对信心的损害也就愈加明显,“跑步”总是进不了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于是也就跑得没劲了。而1976年,在老百姓心中神一样的毛泽东的去世,则加速了普通百姓心中理想的崩塌,“共产主义信仰”在这时候已经没有了方向,也没有了希望,谁都不知道目标在那里,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邓双猫后来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说要“摸石头过河”,这其实是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心态,当信仰理想空虚的时候,人们就只能看着眼前的利益,于是“实用主义”就拥有了广阔的生存土壤。于是,“人民公社”的精神内核被抽掉。

  而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融入了集体利益之中,个人从集体获取的利益没有对比,缺少分别,共同利益如同空气一样,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尽管时时刻刻都在享用,但却被大多数人忽略。这是人性的悲哀,分别是无明之始,人们总是在自寻烦恼,总是在追求与别人的差异,总是通过与别人对比来衡量自身存在的价值,“众生平等”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可以说而绝对做不到的概念。强调共同利益的社会,注定无法去和个体差异的社会比较,人们总是会把眼光盯着那少数成功者,而忽略掉成功者背后的尸骨,明知道自己成功的希望渺茫,但还是存有侥幸心里。所以,即使古巴这种相对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存在有逃离者。原因很简单,总有人无法逃脱内心恶魔的诱惑。不说别人,我自己也时不时的要去对比分别。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在集体劳动中老百姓会感觉并无什么障碍,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协同劳动的利益也会被人们忽视。因此,在人民公社内部,共同利益对于成员来说如同空气,完全透明而不可见。

  也就是说,没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又完全看不到大家的共同利益,于是人民公社得以存在的两个前提都消失了,没有了前提,死亡也就成了必然。公社死了,不是死于经济,也不是政治直接下的手,而是因为缺乏了共产主义信仰这种养料而被“饿死”的。当然,共产党的“政治”本来是共产主义信仰精神粮食的提供者,但后来被一个化妆成共产主义者的实用主义者掌握了信仰的源头,源源不断的对老百姓灌输“黑白猫精神”,实用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毒药,所以将“公社之死”看成精神谋杀也是可以的。在理想主义者的群体之中,最危险的敌人不在对面,而是在自己的身边,那些化妆成理想主义者的投机者们,他们才是信仰团队最大的敌人。公社之死,死于群体信仰的缺失,与经济效率没有多大关系。证据如下:

   1950年至1998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表
 
1

 
横坐标为建国年数。比如1为1950年,红色为农业增长趋势图

  从上面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除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几年,一直在平稳增长。而在78年附近增长曲线斜率增加,也就是说增长提速,这不是“伟大的小岗运动”的结果,那时候他们才刚刚冒着杀头的危险搞包产呢。农业增长提速的原因是这个:【1972年 2月5日 周恩来批示同意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并报毛泽东批准。国家计委的报告根据当时我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出口援外工作的需要,决定进口化肥、化纤成套设备八套。】其中天津的化肥厂似乎是1975年投产的,强国论坛的数学网友当年曾经参与过天化的建设(凭记忆,也许不太准确)。1978年开始,全国农业增长提速,实际上是开始大量使用化肥的结果。另外,70年代中后期,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开始播种,这也是增产的一个原因。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肥料、种子对庄家的重要性有多大。所以,人民公社不是因为什么效率低下而死的,分工协作的模式绝对比各顾各模式更有效率,这点其实勿须更多证明。当年所谓的磨洋工,基本上只有农闲时才会出现,这总比现在打麻将、诈金花、传教混黑社会更好吧?那些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将脏水泼向人民公社的人是很可耻的。

  再简单谈谈“三农之痛”。三农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公社之死”的必然结果,没有组织的农民是没有竞争力的,失去优秀劳动力的农村是没有办法恢复生机的。这二十多年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而这个世界工厂是建立在农村的尸骨之上的。没有大量廉价的农民工,世界工厂就是镜花水月。从李某人的一些言谈中可以知道,未来中国十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仍然是城市化,农村想要恢复生机,短时间内是看不到了。再说,他们也没有本事去发展农村经济,一群自以为是的家伙,以为念了几本书就有了治国的智慧。智慧这个玩也儿从来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懂得名词概念逻辑这些知识,都只能用来装样子耍花枪,要用来解决问题远远不够。所以,三农还会痛下去,农村萧条了,未来中国人不吃转基因恐怕也不行了。

  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我在06年曾经写过一篇帖子,附在后面供参考
--------------------------------------------------------
农村集体化、农民知识化、农业信息化——以“三化”破解“三农”问题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可以迅速的将人类的经验知识推广到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络,我们现在1个小时可以寻求到的信息恐怕会比20年前一个月获得的还要多。而现在我们要发展农业,如果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共享人类的已有经验,那是自绝于科技世界,白白浪费了别人的经验。就象有汽车可以坐却偏偏要去坐轿子一样。现在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当然应该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以前不能想象的一些事情,现在都可以很轻松的做到。下面谈谈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想法。

  之所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最近些年,“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央和政府,为了解除国家长远发展的后患,中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农村的溃散,经过这么多年论坛的讨论,我觉得这点已经基本上清楚了,当然,如果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继续讨论。不过在这里我先假设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组织的涣散。既然在农村前面加上了“社会主义”、和“新”这两个定语,那当然应该是指出了今后农村发展的方向了。这个方向是什么呢?第一是“社会主义”,第二就是“新”型农村。对于社会主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老僧在这里不想陷入口水争论中去,在这里我只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前面说了,之所以弄出一个三农问题来,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基层组织的涣散,农村没有了组织能力,农业回到了小农经济时代,通过“伟大”的小岗“手印革命”,我们的农村终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回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习惯的自耕自种状态。当然,既然小农经济体系回到了农村,那么小农意识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农民们的主流意识。在小农意识的指导之下,小岗人民“一步跨过温饱线,二十年不进富裕门”,最后终于又成了一个“三农”问题的标本。那么到底怎样解决农村涣散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集体化是唯一道路。农村要不涣散,首先就要去除农民头脑中的小农意识,要实现这点,只有通过集体化,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认识,才能逐渐的建立起团队意识。这个工作实际上在毛泽东时代是一直在做的,不过后来中断了,将农民再次推向自生自灭状态。中国在清朝末年,为什么几千洋人就可以攻进北京城,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社会在那时候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而小农意识是社会缺少凝聚力的罪魁祸首。如果当代中国仍然如同以前一样,仍由小农意识控制着社会底层,仍然让农民自生自灭,那么牺牲了千千万万革命先辈而建立起来的民族凝聚力将再次毁灭,东方雄狮将再次沉睡,而这次沉睡也许就永远没有机会醒来。所以,要树立民族凝聚力,首先应该让中国10农民团结起来,要让他们抛弃掉小农意识。而这只能通过农村集体化才能完成。只有建立起共同的核心利益,才可能让农民也拥有团队精神。据说现在小岗村又想走集体的道路了,不过这次他们也明确说了,他们的“集体”道路是和南街村不同的,他们的“集体道路”是产权明细的集体道路,看来小岗人还是能紧跟形式的,“产权”这样“精英”的词汇他们也能应用自如了。不过老僧在这里大胆预测,小岗如果要走这样的“集体”道路,他们的结果仍然是失败,仍然是摆脱不了现在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集体”图具形式,实质仍然不是集体的。因为产权明晰意味着仍然缺少核心共同利益,仍然是小农意识占据主导地位。我是不赞成股份制的,股份制的实质不是集体所有,而是个人所有。可以说,小岗的“集体”道路,仍然是小农意识的产物。扯了半天,还是进入正题。下面就说说这三化为什么可以解决三农问题。

  实际上,如果没有农村的集体化,那么什么农民知识化和农业信息化是无从谈起的。也就是说农村集体化是基础,只有农村集体化了,农民的知识化和农村的信息化,才有实施的条件。集体化的农村,才能象以前一样来办农校,不然现在连小孩上小学都要“希望”工程,办农校那还不是“绝望”工程吗?所以,如果不集体化,农民要知识化等于是空谈。而如果没有 知识化的农民,农业信息化又是一句空话,毕竟信息化也是需要需要人来实施的。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农业信息化的好处。

  农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农业生产过程要信息化。工业生产做到自动化已经很容易了,但我们的农业基本上还是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业。实际上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无非是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的成分控制。温度的控制,对于大棚生产来说,已经不是问题,而湿度的控制,如果采用滴灌方式,也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控制的,当然具体怎么做可能这方面的行家会有更具体的方式,而土壤肥料也可以通过滴灌系统进入土壤。在这基础上,加上一些传感器,农业生产完全可以通过电脑控制的。而且效率应该比传统生产方式更高。农业信息化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农产品市场的寻找,这个就可以完全通过网络来建立,全国建立一个大的虚拟农产品交易市场,个人可以通过网站提前预定当年的农产品。我们甚至可以通过网络预定某棵苹果树上的某个苹果。其实,去年强国版主有帮兰考人卖绿色大米,虽然通过网络发布了信息,但对网络利用还不是很充分,没有真正做到在网络上交易。淘宝和易趣等网络,都是可以使用的交易平台,所以,如果今年要继续卖,可以考虑下直接卖给用户。

  当然,农业的信息化,对于工业发展也是一大机遇。比如,对于龙芯电脑,就可以完全开发出简单的电脑。而利用开源软件,也可以很容易的组织起简单的应用软件。所以,农业的这三化,实际上是一个大系统,目标不仅仅是农业。另外,农民知识化,农业信息化,网络的发展,也可以造就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基础。今后的社会主义民主,一定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民主,是真正的实质民主,而不是西方的作秀选票“民主”。
 
(责任编辑:柳实)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渡痴禅师 2012-5-13 23:41
木水: 社会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这个关系解决不好,社会无法发展,最终必将崩解。资本主义社会其实也有这个问题。不过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以 ...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决定社会主义存亡的关键。人是需求很复杂而且多变的一种生物,如何让个体始终感觉到整体利益的价值,这是个难题。琢磨了很久,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
引用 木水 2012-5-12 09:57
社会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这个关系解决不好,社会无法发展,最终必将崩解。资本主义社会其实也有这个问题。不过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因此而来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要生存,就必须对外扩张,这个对外包括对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也包括对地球资源。过去中国60年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为我们正确解决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践。事实上,如果当初没有改开集团的背叛,完全可能中国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法。但是,改开集团的背叛使得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被彻底打断。

我在本网站写的《毛泽东主义万岁》和《人民民主万岁》就正讨论这些问题。
引用 响鼓岭 2012-5-12 02:10
禅师好文章。收藏了。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1:05 , Processed in 0.01895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