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主席著作中一篇堪称“奇葩”的短文

2018-12-19 23:4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074| 评论: 0|原作者: 周绍东|来自: 察网

摘要: 在毛主席著作中,有一篇堪称“奇葩”的短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只是毛主席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文字,全文连同标题总共才1069字。然而,它却被誉为毛泽东哲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就是毛主席写于1963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思想》一文站在方法论的高度,直指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决议的某些重大判断,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第二次认识飞跃。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思想》一文创作五十五周年,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争论不绝于耳,理论界甚至因此出现了认识撕裂。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再次发问:人的正确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

在毛主席著作中,有一篇堪称“奇葩”的短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只是毛主席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文字,全文连同标题总共才1069字。然而,它却被誉为毛泽东哲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就是毛主席写于1963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主席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创作这样一篇哲学短论?这篇文章在党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中如何定位?这篇文章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亟待破解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历史谜团。

笔者认为,《思想》一文站在方法论的高度,直指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决议的某些重大判断,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第二次认识飞跃。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思想》一文创作五十五周年,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争论不绝于耳,理论界甚至因此出现了认识撕裂。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再次发问:人的正确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历史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是认识形成并不断深化的过程。针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这些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够判别。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在这个历史节点,迫切需要对过渡时期的建设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将建国以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以下 简称《决议》)就是这一理性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这份《决议》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第一次认识飞跃的象征。

《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会决议之一。《决议》全文8000多字,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作了详尽的补充说明,其中最为引入注目的是,《决议》对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及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问题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表述。《决议》指出:

【“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在此,笔者并不打算讨论《决议》起草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这需要另文分析。总的来说,《决议》是在毛泽东“要把矛盾突出一下。现在主要是先进与落后”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写作的,但是,《决议》中的某些具体表述是否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本意,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这其中,“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两个重大论断更是长期争论的焦点所在。

中共八大闭幕不久,大约是在1956年9月27日通过政治报告决议以后两个星期,毛泽东表示这个提法恐怕不妥当,而陈伯达提出,列宁的文章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毛泽东说:

【你们讲列宁的文章和中国的情况不是一回事。俄国同西欧来比,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落后,这是个实际情况。你们按照这个说法来说我们国内的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自己与自己比。同列宁的原意就不一致了嘛。[1]】

这表明,毛泽东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决议中有关主要矛盾的提法表示了不同意见,但毛泽东并没有急于推翻这一判断。这是因为,作为中国共产党认识飞跃的重大成果,对主要矛盾的判断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够对其进行修正或完善。这一点,本身也是符合毛泽东所提出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规律的。

应当说,1956年之后较长时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是在《决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强调通过高速度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提高生产力水平。到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在重工业优先发展规律的指引下,钢铁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工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撑。在农村,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化水平,全国各地的农村合作社纷纷组建人民公社。

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两部重要著作,这就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尽管两部著作同属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但是,两者的表述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实际上表明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后在思想上出现变化,或者说,毛泽东已经在对《决议》的某些提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站在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毛泽东仍然只是采用“关系”的提法,而在1957年的《正处》中,已经强调从“矛盾”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分析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处》为唯物史观的矛盾分析方法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就是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决议》中作出的“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这一判断不同,《正处》逻辑性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观点:

【“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还要在中国长期存在,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中国长期存在。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

笔者不揣冒昧地认为,《正处》的重要意图之一,就是要纠正中共八大《决议》中有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过于一般化的结论,再次提醒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由于《正处》写于1957年,距离中共八大时间不长,其形成的理性认识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但作为理论上的反思性认识,已经呈现出与《决议》有所不同的判断。

从1959年开始,我国持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接着,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八字方针的重要意义,提出要以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工业的生产指标和建设规模降到确实可靠的水平上。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实际上,在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里,毛泽东着力最大的理论工作,恰恰是如何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与胡绳、邓力群、田家英、陈伯达等组成读书小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采取边读边议的方法,分析了教科书反映的苏联经验,肯定了应该肯定的,批判了需要批判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对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发表了很多颇具创造性的具体意见。

经过1961年以来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态势明显好转,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纳入快速增长轨道。也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毛泽东再次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建设经验,在1963年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下简称《思想》)。

《思想》开宗明义地提出: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生飞跃,这些感性认识最集中地表现为:相对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言,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因此,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思想》进一步指出: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可以发现,《决议》所作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还只是停留在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次飞跃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必须重新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以实现“第二次飞跃”。

1956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经验教训表明,仅仅将社会主要矛盾定位在“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一般性的层面上,还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1958年以来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如果仅仅将其归咎于没有掌握生产力发展规律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真实含义的。

为此,《思想》提出: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同样遵循着这个原则。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其中必有一种居于主要地位,对其他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这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有必要从“一般”与“特殊”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所谓一般层面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形态(生产方式)演进的三个阶段中呈现出的主要矛盾。在自然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生存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矛盾。而在商品经济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表现为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在产品经济社会,由于已经消灭了商品和货币关系,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能力有限的矛盾,这是对自然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否定之否定,是推动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社会主要矛盾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背景下出现的,特别是在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与不考虑生产关系背景下的“一般”形态大有不同。在社会形态演进的五个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譬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弊病,科学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更高层次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相比较而言,社会基本矛盾是统摄“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的概念,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们既可以作一般层面上的理解,同时又可以将其纳入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背景下进行分析。但是,对于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就不能只进行笼统的分析,而是有必要区分为“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决议》中最大的失误也就在于,它仅仅是从“一般”层面来界定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一定程度上忽视从“特殊”层面上来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仅仅从供给和需要的矛盾来认识社会主义,也就抹杀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生产关系上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差别。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4:31 , Processed in 0.03516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