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

2019-3-10 23:4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114| 评论: 0|原作者: 赵建波|来自: 民族复兴网

摘要: 在资本逻辑的运转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娱乐超越自身限度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制造“泛娱乐化”倾向的幻象世界,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防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奴役。

 

1.webp (1).jpg

  

在资本逻辑的运转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娱乐超越自身限度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制造“泛娱乐化”倾向的幻象世界,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防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奴役。当前,带有狂欢特质的“泛娱乐化”思潮侵蚀大学生价值信仰,消解主流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束缚自我价值理念。对此,必须对“泛娱乐化”思潮进行分析和批判,引领正确价值走向,防止大学生变为“愚乐”自我的奴役。

    

娱乐早已有之,作为人类愉悦身心、休闲放松身体的情感体验,广受欢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娱乐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助推下,娱乐超越了自身的界限,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娱乐为迎合大众,赢得市场,逐渐显现出带有狂欢特质的“泛娱乐化”倾向,演变为影响力极大的社会思潮。作为“泛娱乐化”下生存和长大的一代,大学生成为“泛娱乐化”俘获的主要受众,深受“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防止大学生变为“愚乐”自我的奴役。

 

一、“泛娱乐化”思潮本质与特征

 

       “泛娱乐化”思潮是指娱乐话语走出自身“场域”,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创造出新的符号表达和话语方式。在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时代,西方世界就显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引起波兹曼等学者的担忧。在当代,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娱乐有演变为“愚乐”的倾向,各种直播APP乱象不断、政治历史话语肆意滥用等都表现出“泛娱乐化”倾向的盛行。

 

  (一)资本裹挟娱乐导致“表征紊乱”

 

本源意义上的娱乐是人们缓解紧张、愉悦身心的调剂品,是一种特定领域丰富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1]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娱乐突破原有领域界限,扩张到政治、经济、网络等各领域,演变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2]110。一方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娱乐的方式为外壳,商业化的形式为包装,注重感官刺激、欲望的直观呈现,实现最大限度刺激大众消费,导致文化产品的庸俗性、贫瘠性和低俗性,文化生产的复制性、批量化和浅薄化。另一方面,资本逻辑的肆意运行,无孔不入,娱乐的功能被“过度”异化,片面突出娱乐的属性,遮蔽事物本身的意义表达。在历史领域,“戏说”的段子成为历史的卖点,历史的文化感被消解;政治的严肃和理性不复存在,政治观点和人物被“表情包”“戏谑”;深奥的哲学和传统经典除了被调侃,再不会被提及。资本的加速助推,使得泛娱乐的形式成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核心。伴随商业化、市场化的过度膨胀,泛娱乐化甚至不惜僭越道德良心、法律,不惜用低俗、暴力、色情等元素吸引受众。

 

(二)新媒体技术形塑“泛娱乐化”幻象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的力量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具有形塑社会新文化的力量,不同的媒介带来不同的社会文化样态。波兹曼看到了电视等传统媒介塑造的“娱乐至死”社会现象。在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渐取代以电视、广播等为主体的传统媒介,成为“泛娱乐化”幻象的推广和传播者。新媒体技术推广娱乐本身并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一切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展开就成为媒介的“原罪”。新媒体技术肯定了娱乐的特性,热衷于传播娱乐的内容,并将娱乐的内容以新技术的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新媒体技术利用动人刺激的声音、迅速转换的图像、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色彩等,为我们构造持续感官刺激的幻象世界。传统印刷术的文字文化被图像化的文化取代,传统的文字符号的深刻表达,被直接图像符号取代,碎片化、片段式的信息呈现成为文化的主流。为迎合受众,刺激消费,新媒体的议题设置集中在乐此不疲地传播明星绯闻、私生活;制造各种“轰动”“新奇”事件;一些信息以讽刺经典、调侃政治、戏说英雄人物来诱导受众。新媒体技术塑造的“泛娱乐化”幻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却是以人们“无意识”的方式展开的。人们在不自知之中,卷入了新媒体制造的“泛娱乐化”幻象之中,营造了全社会贫瘠、碎片化“泛娱乐化”文化态势,构造了大众狂欢的景观世界。这种以明星绯闻炒作、低俗感官刺激、“戏说”“调侃”为主的“泛娱乐化”议题设置,带来人们放纵狂欢之后精神的虚无,理性思维的“迟钝”,人生意义的迷失。

 

(三)耦合各类思潮“催生”新变体

 

  娱乐在全面化转变,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过程之中“因其游戏化、娱乐化属性,非常容易与各类思潮耦合而产生新的变体。”[3]具体表现在:第一,“泛娱乐化”本身包含资本主义鼓吹消费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的舶来品,鼓吹享乐主义,主张功利至上,刺激人“本我”人格的冲动和欲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逻辑的“合谋”带来了“泛娱乐化”浓厚的市场气息和文化产品的低俗、庸俗特性,不自觉地将西方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渗透到文化产品之中,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第二,以娱乐化为伪装,传播其他社会思潮。娱乐化作为一种纯粹的传播方式,以受众喜爱的可视化、图文化、感官冲击的传播特点,成为各类思潮宣传自身观点的外衣。特别是一些危害极大的社会思潮,将其思想植入娱乐产品之中,误导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三,娱乐话语变异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西方“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实质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旨在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社会思潮借助娱乐话语的伪装,迷惑受众,宣传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思想观点,混淆人们价值判断,造成价值混乱,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二、“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危害

 

       “泛娱乐化”思潮以网络游戏、选秀偶像、明星隐私、影视动漫、暴力色情等为主要议题设置,全方位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带来影响,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带来挑战。

 

(一)“泛娱乐化”思潮侵蚀大学生价值信仰

 

       生活在娱乐文化中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网络影视、电子竞技、网络直播、二次元文化等有天然的亲近度,早已成为“泛娱乐化”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沉溺于明星偶像的生活、狂热于电子游戏的刺激、痴迷于网络影视的情节、流连在娱乐文化场所,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生活变得虚无,理想走向世俗,信仰逐渐荒芜。

       第一,缺乏敬畏导致大学生信仰坍塌。对历史厚重感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对崇高道德的信仰是构成大学生精神世界,建立崇高信仰的不可或缺因素。不过,“泛娱乐化”制造了虚假的世界,历史已经走样,变为“戏说”,对英雄不再有敬仰之心,被各种“戏谑”“否定”,道德伦理被肆意践踏,政治话语秩序被任意破坏,一切都变为娱乐的“附庸”。大学生在这种虚无价值的影响下,精神家园变得孤独、漂泊,人生的意义和道德信仰坍塌。

  第二,拒斥理性导致大学生精神的荒芜。“泛娱乐化”面对的受众是全体媒介使用者,因此,为吸引受众规模,其文化产品通常简单、通俗,拒斥理性的挖掘、复杂的推理、高深的提问。以暴力、色情、买卖、游戏、私生活等为主题设置的“泛娱乐化”文化产品之中,思想性、健康性、道德性、文化性不再是产品的中心。生活在媒介议程设置中的大学生,逐渐丢失了思考的能力,乐于接受空洞、肤浅的娱乐,陷入娱乐的刺激和麻痹之中,将娱乐产品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精神世界渐渐荒芜,杂草丛生。

第三,远离崇高导致大学生理想的世俗化。“泛娱乐化”勾画的“景观世界”是一幅商业气息浓厚的世俗世界,在这里推崇的是物质的占有和获得,突出的是受众感官刺激,充斥着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学校教育中要求的崇高理想相对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被现实的世俗理想遮蔽,陷入“泛娱乐化”建构的世俗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二)“泛娱乐化”思潮消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

 

       “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人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4]8“泛娱乐化”文化产品简短、碎片化、青春活跃的话语和内容俘获了大学生的内心。娱乐话语和内容本身只是人们放松、愉悦,寻求慰藉的休闲手段。但是,娱乐突破自身功能边界进入其他领域,其话语裹挟其他社会思潮、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形成新的变体,消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

  第一,耦合思潮侵蚀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当娱乐与某种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结合之时,娱乐就不再是单纯的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手段,而是蕴含思想观念、意义表达和价值指向的一种价值表达。这种借助娱乐的外衣,应用新媒体传播优势,以娱乐之名,实则宣传西方社会思潮的“泛娱乐化”话语和内容严重腐蚀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知、价值认同。当前,大量的包含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作品传播到大学生之中,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的多元对立,徘徊、犹豫,带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

  第二,去政治化弱化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泛娱乐化”思潮具有明显的排斥政治话语,模糊意识形态主张的“非政治化”[5]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政治话语大多偏向专业术语、抽象概念、严肃内容、理性对话和深度思考为主,这与“泛娱乐化”简单、愉快、随意格格不入。在叙事风格方面,“泛娱乐化”话语拒斥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在内容表达上,作为后现代性的产物,“泛娱乐化”表现出价值观念碎片化、相对化,解构主导一元价值观的倾向。解构主导价值观,“非政治化”倾向、话语内容的娱乐化,带来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国家和社会责任感欠缺,加大了主流价值观和国家认同的难度。

第三,重构话语导致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在市场化的导向下,“泛娱乐化”商业化特性仅仅在乎经济利益的获得,守护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教育人们认同主流价值观并非其目的。因此,在碎片化、非连续性、缺乏具体语境的娱乐文化中,“穿越”“戏说”“恶搞”中华民族的历史,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历史,制造虚假的历史、事实假象,虚构事实,严重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危害大学生正确的价值意识,动摇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消解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

 

(三)“泛娱乐化”思潮束缚大学生价值理念

 

  “价值导向不健康的东西,越是搞得精巧,就越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腐蚀青少年的灵魂。”[6]271对于价值观不断变化中的大学生,比受到“泛娱乐化”思潮影响更为可怕的是大学生把这种影响当作习以为常,毫无知觉,这样的影响只会更为深入,危害更大。

第一,价值虚无遮蔽大学生价值追求。“泛娱乐化”制造的娱乐世界,并非大学生真实生活状态的直接呈现,而是经过复杂的加工、渲染、剪辑而成的虚拟网格世界。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诱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大学生成为娱乐的消费者,乐此不疲地沉迷网络直播打榜、游戏充值、偶像应援等消费活动,逐渐丧失了主体性和理性。另一方面,“泛娱乐化”文化产品打造了一场虚拟的追求短暂的感官刺激,梦想不劳而获、轻松惬意的美好生活感官盛宴,大学生投入其中,追求这些幻化的虚假梦境,放弃了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的思考,迷失在庸俗、物欲的狂欢之中。

       第二,“愚乐”误导带来大学生道德滑坡。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价值标准的娱乐文化作品,只会是一种误导,一种“愚乐致死”。“泛娱乐化”宣杨的暴力、色情、虚无的主题,过度娱乐明星绯闻、社会道德热点事件,违背伦理道德的虚假新闻瓦解大学生主流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秩序,误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造成大学生价值认知的模糊和混乱,带来道德滑坡的恶果。一旦政治、法律、道德等一切都成为娱乐的对象,大学生也会以娱乐的心态看待这些,就会造成:一方面,大学生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冷漠感,怀疑一切,缺乏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大学生效仿媒体宣传的事件,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甚至犯罪的严重后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21:37 , Processed in 0.02162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