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世界革命 查看内容

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2019-4-3 21:4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3597| 评论: 0|原作者: 列·伊·阿巴尔金 |来自: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 长期以来,苏联时期的经济发展始终没有得到足够客观的评价。尽管苏联经济发展走过不少弯路,但其辉煌成就无可置疑;尽管计划经济缺乏激励和创新,人民为优先发展重工业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保障了国家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二战结束后,苏联曾多次尝试经济体制改革,却长期受到冷战的牵制,以至于屡次错失改革良机。 ...
长期以来,苏联时期的经济发展始终没有得到足够客观的评价。尽管苏联经济发展走过不少弯路,但其辉煌成就无可置疑;尽管计划经济缺乏激励和创新,人民为优先发展重工业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保障了国家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二战结束后,苏联曾多次尝试经济体制改革,却长期受到冷战的牵制,以至于屡次错失改革良机。后来经济严重停滞,社会矛盾尖锐,苏联不得不下决心进行大力度改革。但是,经济上的困境被一些思想已经“西化”的政治家利用,他们急于推行私有化,从而使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事实上,苏联经济的根本问题不完全在计划或市场,而在于能否建立一个发达的公民社会及其相应的制度体系。这是一个惨痛教训,值得当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国家引以为鉴。

〔俄〕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一、对苏联时期的经济发展应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1.苏联经济至今没有得到足够客观的评价

大量的苏联文献一方面充斥着不计其数的事实与统计数据,另一方面又存在众多理论建构,年轻一代人只有极其谨慎地研究辨析这些文献,才能对苏联经济形成相应的印象。这些文献并没有反映出苏联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和苏联经济发展的命运,也没有对苏联因何解体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这些文献都被意识形态束缚,因为当时政府要求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无可置疑的优越性。为了完成这一证明任务,一些事实被加以列举和引用,这些事实虽然是真实存在的,却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因为可以描述苏联经济成就的事实为数众多。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构建,其结论必然是苏联经济的发展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与此相反的是,随着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塌陷,评价的钟摆急速摆向另一边。现在的苏联经济史成了失败、错误和犯罪的象征,导致苏联体制不可避免地沦落为“崩溃”的象征。为了证明“苏联体制是错误的”,就像苏联时期的文献一样,一些虽被证实但并不全面的事实被选择性地利用,并被消极地阐释。反映上述观点的著作相对来说不算多,但正是这些著作使年轻一代人形成了有关苏联经济史的错误印象,这是极其有害的。

2.尽管苏联经济有过失败和错误,但其辉煌成就无可置疑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不是完全的黑色或完全的玫瑰色,历史是多彩多姿的。一切文明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是光明和黑暗、温暖和寒冷并存的。苏联经济史也是这样,曾经有过失败、错误(这些不应忘记),但也取得了无可置疑的辉煌成就。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对辉煌成就避而不谈是错误的,我们历史中发生的一切都很重要。

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落后的、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一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与1922年相比,194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1]一个现代技术工业强国横空出世。具体种类的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的生产增长速度也符合上述指数。

上述数字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与其他大部分指标相比,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长速度不高,说明工业化实际上首先是靠新技术来实现的。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整个工业产值增长了51%,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为79%。第二,消费资料生产落后和农业经济落后。国家长时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非经济因素导致的结果,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因为整个20世纪都存在着战争的威胁。国家为优先发展重工业付出了沉重代价: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各阶层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住房长期紧缺,日常生活设备和设施较为落后。但是,这样的经济能够保证国家在艰苦卓绝的二战中取得胜利,这一点至关重要。

苏联经济有能力应对战争带来的巨大物质损失。比如,1942年初,疏散到东部地区的企业还不具备生产能力,生产直线下降。1942年工业产值是1940年的77%,农业经济为1940年的38%。但是到了1943年,在战争最紧张时期,经济开始实现增长且增速明显,国民收入在这一年增长了12%,工业生产增长了17%。克服生产下降问题有助于企业向东部地区大规模转移,比如,在战争年代,通过铁路从受到侵略威胁的地区大约转移了150万车皮或3万列车的疏散物资;从西部地区转移了510万头羊、20万头猪和80万匹马,以及许多农业机械、谷物和粮食。仅在1941年6~9月(疏散高峰)短时间内,就向东部转移了2593个企业。企业转移的要求是在到达当地后可以立即进行生产,这就需要保存生产的技术完整性,为此,企业员工(及其家属)、大部分设备、技术文件以及现有的原料和成套零件也被转移到新地方。这项迁徙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无先例,沃兹涅先斯克和柯西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迁徙的成功使苏联在战后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到1950年,社会总产品是1940年的1.6倍,国民收入是1.9倍,工业生产是1.7倍,就连一向落后的农业生产也达到了战前水平。

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成功保持了足够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总产品每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6%~7%,国民收入保持在6%~8%,工业生产保持在7%~9%,居民实际收入保持在4%~6%。这种增长速度能够连续保持1/4个世纪,无疑是一个巨大成就。苏联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强大的工业综合体,以至于即使后来苏联解体了,其财产继承者俄罗斯仍然要长期依靠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此外,苏联还开创了和平利用核能与国防核能新领域,率先进入宇宙空间并在该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苏联成为公认的世界强国之一。

3.由于体制原因,苏联的成就未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成就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受到经济运行模式的掣肘。产品按照计划价格有计划地分配,其优点是消除了市场经济中尖锐的销售问题,保证利润有计划地获得,使企业免于破产,营造了稳定的经济环境。但是,这种经济模式也存在一些严重缺陷,例如缺乏劳动和创新的激励机制,长期存在的短缺性经济危机和无用的技术创新,这些缺陷都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克服。特别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苏联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却受到压制。虽然柯西金进行了经济改革尝试,但只是昙花一现,没有触动经济关系的深层基础,并且很快就中断了,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停滞。

在整个苏联时期,一方面,群众真诚的建设热情广泛传播,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自愿出发到远东进行共青团建设,开垦荒地。然而另一方面,大清洗、古拉格[2]、恐怖氛围、告密和怀疑,这些都成为苏联建设中的污点,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经受了难以忘记的灾难和悲剧。总之,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高涨的劳动热情与恐怖的古拉格同时并存,这就是苏联经济的真实历史。

我们在分析苏联经济史时,对于其各个发展阶段都不能用国外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搬硬套。客体和实际情况从来都是具体的,任何不考虑国家的历史特点、社会文化特点和大众意识的主观设计,在过去和未来都是毫无成效并无法实现的。

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整个苏联时期,国家都受到外部侵略的威胁,时刻面临新的战争爆发的威胁:芬兰战争、卫国战争、冷战,以及西方策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脱离苏联的企图。持续的战争威胁不可避免地赋予苏联经济以动员性,这不仅导致中央集权的加强,还有政治体制的严格化。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管理方法,在长期用于应对外来威胁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这也阻碍了自身的改革。

二、苏联经济的发展演变历程

苏联经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各异,这就需要分阶段地进行考察。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发展的特点。此外,苏联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个阶段由于国家领导人的更替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因此,每一个阶段经济发展不同特征的表现经常与不同领导人掌权阶段重合。这里指的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七个时期。其中前六个时期的跨度为10年~12年,最后一个时期的跨度是5年。

1.第一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阶段由三个各不相同的时期组成。让这几个时期合成一个大的阶段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在寻找适合新的政治体制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这一阶段可以被称为新经济模式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初期,旧的国家经济全面瓦解(工业生产只相当于1913年的七分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国内战争的爆发和新政权在法权基础与管理体制方面的严重缺失。

此阶段的第一个时期是从十月革命后到1918年中期,当时只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应该说,大型企业国有化对经济体制的改变不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大。其一,大型国有制在沙皇时期就存在;其二,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没有触及居民的大多数——农民。

这一时期国家机构开始组建,这一进程实际上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虽然《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颁布,但其中并不包含具体涉及经济管理的政策和法令;稍后通过的《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宪法》对经济管理形式与管理方法进行了经验摸索;成立了人民委员会,其任务是在国内战争条件下首先恢复经济管理;建立了专门的经济机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对经济体制结构进行了探索;有关租赁的决定很具前瞻性,如果没有被取消,极有可能会导致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的建立。总之,到1918年中期为止,这一短暂的时期为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可能和机会,即排除中央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的机会。但是,由于国内战争的爆发,这一机会未能被利用,因为战争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保障城市食品供应。

在国内战争的末期,苏维埃政权发现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弊端,即低效性,于是,苏联经济转向了这一阶段的第二个时期,即新经济政策时期,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这一举措是对更灵活的经济体制的探索,这种体制结合了中央对大型工业的集中管理和市场关系这两个因素。但这一机会依然未被利用,因为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在外交上没有得到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承认,这些国家继续军备竞赛,苏联如果不加速实现工业发展将手无寸铁。

为此,国家需要制定摆脱技术落后状态的长期目标,完成计划管理经济的任务。于是,国家电气化计划出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22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符合政治体制和国家面临的经济任务。此外,发行了10卢布金币,实现了财政稳定,还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消除了失业和劳动力买卖。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经济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决策者们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对苏联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热烈讨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或者立即实行工业化。争论的结果是提出了相互各异的五年计划方案。总之,这是一个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的阶段,建立了经济管理机构和计划体制,制定了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远计划;研究了计划方法及预算体制。可以说,到20世纪20年代末完成了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建立起来,这一体制及其主要政策在苏联持续实行了长达60年之久。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对经济模式的探索阶段,进行了一些包含市场经济因素的尝试。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机会由于客观因素(军事威胁)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都没能实现。

2.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卫国战争初期,计划管理体制的巨大威力

进入这一阶段时,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已形成,该阶段初期还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实行了给农民带来灾难和悲剧的农业集体化。1929年,在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专家会议上,支持灵活的、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人受到尖锐批评。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速工业化,把苏联变成强大的超级大国。数量庞大的大型工厂建成,拓展了新的工业领域;消灭文盲,建立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和大学;加速发展科技,这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该阶段末期,食品配给制被取消。

这一阶段是苏联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尽管五年计划中的许多指标没有正式完成。国家面貌得到真正改变,并且充分做好了战争准备。与此同时,此阶段存在很多互相矛盾的问题和方面,巨大的成就和许多错误甚至罪行、热情和严酷镇压、文化繁荣和恐怖古拉格同时并存。

3.第三阶段:1941年~1952年,战争时期和战后的经济恢复

苏联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专业军事管理机构,实现了经济轨道的军事化转变,进行了资源动员,保障了战时经济。事实表明这些举措卓有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说,卫国战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经济的胜利。

战后的苏联经济重新回到了和平建设轨道。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5年)恢复到战前规模。稍后又恢复了战前经济结构,取消了食物配给制,进行了货币改革。但紧接着,冷战开始了,以发展军事工业综合体为目标的计划经济生产结构再次丧失改革机会。

苏联经济在这一时期更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严格计划的动员性质。也正是在动员体制下,计划经济作为经济管理方式显示出了自己的高效性。

在这一阶段的末期,苏联进一步巩固了作为超级大国的国际影响力,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在国际事务中,苏联表现积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他国际组织有影响力的参与者。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由西方挑起的冷战使苏联陷入军备竞赛泥淖,这对苏联经济产生了长期的、极其消极的影响。

4.第四阶段:1952年~1964年,在“去斯大林化”的同时探索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该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政策发生了一些原则性的转变。与此同时,经济矛盾产生,政治上开始解冻。

经济政策方面最重要的转变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相接近的政策。其中,化学工业受到格外重视,这对消费领域和农业经济(化肥)具有积极的影响,尝试提高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住宅建设,人们从公社房搬到单独的住宅。

此外,重工业继续发展,机器制造业实现了重要飞跃,进行了氢弹试验,奥布宁斯克建成了第一个核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国家在铁和煤等资源的开采上位居世界第一;航天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宇航员;建造了自动破冰船“列宁号”。

在国际合作方面,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СЭВ),对苏联经济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巨大。

但是,冷战对苏联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保持军事对等而无法让经济平衡发展,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也更加尖锐。

这一时期的经济不单单是继续取得成就,并且还出现了许多正确的创举和方案,但是由于缺乏资源支撑,这些创举方案都未能完成。与此同时,也出现过不少错误的决定,如工程项目拖延多年或长期不能完工。总之,经济计划越来越从属于“建成共产主义”计划的政治野心。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探索。管理方式从部委管理体制过渡到国民经济委员会,这样调整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农业经济上通过了一些正确的决定,发放集体农庄庄员身份证,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此外,党的机构按照工业和农业被分割,出现了“唯意志论”决定的现象。

5.第五阶段:1965年~1975年,僵化体制下的经济实用主义

在这一阶段,苏联提出了建设强大的能源综合体目标任务。为此,国家对西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地区实行加速发展战略。为了充分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而改变了燃料平衡结构,提出了依靠石油和天然气保障出口增长、扩大消费品和粮食进口的政策。

总体上来说,这个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但是,在进口已实现增长的条件下,居民货币收入的增长给饱和的国内消费品市场带来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消费品的生产下了一番工夫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私营生产和日用品生产技术的引进改善了苏联人民的生活品质。电视、冰箱和洗衣机等电器开始走入大众家庭。此外,汽车制造取得巨大进步,建立了大型汽车工厂,同时也生产轻型汽车。这些都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加速发展,改善了工业结构。随着新的生活标准的确立,汽车成为苏联成功人士的重要消费目标。宇宙空间计划和住宅建设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这十年有两个五年计划,但结果并不相同,其中更为成功的是1966年~1970年。这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政治野心,开始制定更加实用的、在现实中能够完成的、客观上又目标明确的计划。其结果是国民收入、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生活水平等许多重要指标都迅速提高,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持平。相比之下,1971年~1975年的五年计划与上个五年计划不太一样。首先,在前半期,上个五年计划积极的经济发展趋势仍具有较强的影响。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政治野心重新取代了健康的经济思想,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停滞的迹象。

总的来说,这十年对改变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了尝试,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决定,经济管理重新回到了部委体制,同时还对经济职能进行了深刻变革。实施了柯西金经济改革,优先进行经济管理方法的转变。指出了计划体制的不足,如:缺乏对劳动和创新应有的激励机制;技术创新利用不足;对生产集体的劳动收入进行过多的保障,而不是依据其努力程度进行调节并克服这些不足。但是,改革被中断了,这就造成了改革不够彻底,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弊端没有被克服,行政命令体制与经济核算相结合的尝试失败了。并且,党组织也没有给予改革应有的支持。

6.第六阶段:1976年~1985年,经济停滞与矛盾累积

这一时期经济出现了衰落迹象,但政府却极力忽略这一迹象并拒绝对经济和政治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第十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成绩平淡无奇。仍然是主要依靠能源的出口和消费品的进口来维持已有的生活水平、保障些微的经济增长。外汇储备并没能用来进行生产的现代化。

为了发展经济,扭转生产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消极趋势,苏联经常突然出台一些试图完善经济管理的决定,但是,这些决定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还实施了一些举措,如:强化劳动纪律,广泛开展反酗酒运动,颁布《劳动集体法》。此外,虽然又开启了反腐败斗争,但是,像往常一样没触及应有的领域;在减少计划指标数量方面虽然也在继续努力,但态度并不坚决。

7.第七阶段:1986年~1990年,急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

1986年~1987年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其基本方针是加速发展经济。这一方针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提高。然而也是在这两年,加速经济发展的方针与解决社会尖锐问题之间出现了矛盾。

国家开始了经济非军事化的进程,造成了生产资料生产的绝对下降,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到1990年却仍然在继续。与此同时,国家预算赤字急剧扩大,大量发行货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零售市场状况迅速恶化,零售价格自由化。这一方面抑制了消费品的供应,另一方面导致1991年年末零售市场的全面失控。

毫无疑问,经济加速发展与改善社会问题之间出现矛盾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世界能源价格的下降,冷战的继续和苏联经济无法承受的军备竞赛,使得解决经济停滞问题困难重重。但是,主观因素在这里也对经济的危机态势起了重要作用,一系列明显错误的决定也造成了不良后果。比如,严格开展的反酗酒运动,急剧降低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收入,引起居民不满和社会紧张,实际上也没有达到禁止酗酒的目的。

这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在改变国内经济关系方面加大了力度,国家意识到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认为改革不应当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一时期国家还做出了实行合作社形式进行生产的决定,毫无疑问,这项决定具有积极意义,原则上承认了生产资料私营化的可能性,扩大了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但是,在采取行动时操之过急,前后不一。比如,《企业法》的制定和实施就存在类似问题,根据该法,在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时,企业就不再受到来自国家的严格管理,但结果却是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市场。事实上,所有这些决议都是政府在制定市场改革纲要前就通过了,都是不符合实际、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更为糟糕的是,苏联在这个时候又出台了一个旨在更加迅速地向市场过渡的纲要,即“500天计划”。在苏联解体的一系列事件中,经济问题引起的分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包括“500天计划”的问题,国家领导层之间的问题,戈尔巴乔夫与雷日科夫之间的分歧问题。经济和管理上的困境被一些思想“西化”的政治家所利用。

三、苏联错失的机会

苏联不止一次地尝试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事实上,苏维埃政权从1918年上半年就开始了这种尝试,第二次尝试是新经济政策,柯西金改革也是一次尝试。但是,这些尝试都没有贯彻到底,机会稍纵即逝。

当然,苏联解体的原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没有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实际经验显示,经济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必要条件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公民社会及其相应的制度体系。比如,建立企业家联盟和工会,建立消费者权利保护组织和慈善团体,建立地方自治和公民权利保障机制。当时如果具备这些体制机制,许多牺牲和悲剧都可以避免。

考察苏联经济史时可以这么认为,苏联一直在寻找适合现代技术和文明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然而持续的战争威胁不允许苏联走出一条能够改革完善苏联经济、把计划、市场和公民社会体制相结合的、创建出经济高效运行的道路。

计划和市场的结合不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苏联经济曾经有机会走这条两者结合的道路,但是机会未被利用。同样,在当代俄罗斯,缺失发达的公民社会体制仍然是阻碍建立高效经济运作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原文选自Л.И.阿巴尔金主编:《苏联经济史》,莫斯科因弗拉-姆出版社(Infra.m)2007年版,第4~21页。

[1]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1922-1982 гг.ЦСУ СССР.Стат.сб.М.,1982.С.52.

[1]古拉格(ГУЛаг)是苏联政府的一个机构,负责管理全国的劳改营。后成为镇压苏联异见人士的工具。

【作者:列·伊·阿巴尔金,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改革理论家,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译者:康晏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本文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授权察网发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05:45 , Processed in 0.01499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