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袁隆平-激流网

最近,林志玲结婚了,景甜分手了,微博上传得沸沸扬扬,而袁隆平在同一天宣称攻克“海水稻”的重大粮食安全问题却无人问津,早有有识之士谴责这一派“娱乐至死”的奇观。

然而吊诡的是,很多人意识到了戏子当道的荒谬,却没有意识到把袁隆平捧上神坛也是这荒唐世道下的另一种笑话。要知道,世上本无“神”,一切神都是造出来的;世上也不应有神,因为学过一点辩证唯物史观的人都知道,一切历史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那为什么袁隆平会被捧上神坛?又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最初,袁隆平成为“神”的原因: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养活了中国13亿人口。这个功绩,放到现在就是一个标题党,但是买账的人不少,毕竟粮食问题是生存的根本,尤其是经历了前三十年勒紧裤腰带的所谓艰难时期,这样的成就不能不让人景仰。

还有一句话也流传甚广:中国人民吃饱饭主要靠“两平”——一个是代表政策的邓小平,一个是代表技术的袁隆平,也就是说,包产到户+杂交水稻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

事实果真如此吗?

包产到户的长远影响,已经让40年后的我们看到了,它使得土地被细碎分割,从根本上限制了生产力的进步,这已无需赘言。

那么另一半的育种技术呢?

粮食单产的提高,从技术上来讲,主要作出贡献是育种技术和化肥施用。如果只看化肥的话,半个世纪来,中国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会让人误以为中国的粮食增产,就是靠化肥堆出来的。

然而,1970年末的苏联化肥产量就超过了美国,但它的粮食缺口反而不断扩大。苏联解体后,化肥产量下降,粮食反而开始出口了;1984年后的中国,粮食增长速度迅速放缓,甚至出现下降,而化肥始终在高速增长,它的边际效益在逐渐降低。说明化肥并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被神化的袁隆平-激流网被神化的袁隆平-激流网

虽然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确实是在进入八十年代后才解决的,但是育种技术又能占多大的功劳呢?

两湖及苏浙地区,曾遍植一种叫“农垦58”的稻种,有些人在回忆中称,它比今天的泰国米、东北米还好。“农垦58”是农垦部长王震1950年代初访问日本时引进的优秀稻种。196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亩产是370公斤(千亩试种)。但“农垦58”在整个六七十年代,并没有真正发挥过它的高产潜力。

其实所谓的粮食增产并未贯穿整个八十年代:直到1982年“一号文件”出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被允许。紧随其后的便是1982—1984年粮食大幅度增产,在8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97公斤,首次触摸400公斤线。反而是在1985年,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收购计划,而是以“合同订购”的方式来收购国家需要的粮食,在这之后,粮食减产到人均占有356公斤。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证明,所谓的八十年代解决吃饭问题,化肥和育种技术都不是最主要的,激励制度反倒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不过也只是短时间内的“回光返照”。

况且,水稻也分粳米和籼米,粳米就是日本米和东北米,籼米就是普通的南方大米,没有粳米好吃。所谓的杂交水稻,大都是属于籼型。而今天中国单产最高的水稻,其实主要还是东北种植的粳稻,而不是淮河以南的籼稻。

也就是说,就算育种技术对提高单产做出过卓越贡献,也不能简单概括为是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贡献,这只是其中一个分支。

如果袁隆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伟大,那么回到第一个问题:他为何会被捧上神坛呢?要想正确的看待一个人的功绩,还是要把他放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老田回忆起当年自己参加“大规模杂交育种科学实验运动”时,总结的就很到位:

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对照今天的科研体制,十分感慨。若袁隆平在今天的科研体制下,以黔阳农校教师的资格,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源帮助,但是他当时一个有价值的发现,仅仅只过几个月时间,就迅速引发了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力量总动员。作为杂交育种事业技术带头人的,不仅有袁隆平这样的农校教师,甚至还有土里吧叽的正宗“农民”――山西太谷县农民技术员高忠丽,真正是土八路和游击队统统上阵的全民动员架势。

毛泽东时代的农业科技研究体制,总结起来,就是“人海战术”加“群众运动”:

一切自然界存在的生物资源,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都被全国性的科研人员和农民合作,象“篦子”一样进行密集梳理发掘,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完成大量的样本试验,而且由于广收并蓄各种种子资源进行杂交,几乎不可能遗漏任何成功机会,杂交水稻就是这样才被发明出来的。

如果放在今天“画地为牢、各自单干”的科研个体户体制中间,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间数量如此巨大的试验样本,搁在任何一个研究机构身上恐怕几百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至于跨省区乃至跨国跨洲寻找成千上万种水稻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和样本培植,则几近天方夜谭。今天回想,杂交水稻的育种突破,有且只有当时的中国才具备成功条件,美国的科研机构的钱再多,也一样对付不了此种“高度劳动密集型”的研究项目。

如果不是受益于当时的制度优势,袁隆平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的。退一万步讲,即便他劳苦功高,杂交水稻的技术也远非他一个人的功劳。在那个强调集体、依靠集体的年代,只有一个“袁隆平”,是不可能创造出这样惊人成果的,只有依靠群众,发动广大工农群众共同劳动、共同搞科研,并实现农民、科学家、知青以及干部共同参与农业科学实验的“三结合”,才有可能突破现在被利益所左右的科研壁垒,真正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而袁隆平之所以被挑中,除了历史的必然,也有许多偶然因素:如果不是因为袁隆平是全国协作组组长而不是地方组组长;如果不是因为1976年国家新领袖的登台,迫切的需要政绩,而杂交水稻刚好是新领袖曾经管辖的湖南农业部下少有的、令人振奋的农业大众科学的产物;如果不是因为1978年以后,时代的基调从强调集体智慧转变为突出个人贡献,而杂交水稻的功劳又迫切的需要一个科学家来认领……袁隆平恐怕不会搭上时代的顺风车,获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拔得“特等发明奖”的头筹,坐拥豪宅(还能改成工作室),拥有隆平高科这样的杂交水稻种子垄断公司,还能搞“海水稻”这样烧钱又不实用的科学试验田项目……

不过,也许很多人还是会觉得,就算没有了这些神乎其神的卓著功勋,袁隆平心系百姓的胸怀也令人敬佩——每当他妻子问起:“你不怕失败吗?”他总是回答:“心底无私天地宽。”或者,还有另一句让我们热泪盈眶的“我忘不了饿死的老百姓”。

如果当年艰苦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农民老百姓们知道自己“被代表”,一定会觉得好笑;如果现在受制于杂交水稻种子公司的垄断技术,苦苦挣扎在温饱线的农民老百姓们知道自己被袁隆平“牵挂”着,一定会啼笑皆非——我们不需要你假惺惺的悲天悯人!

其实,隆平高科2000年上市,标志着农民低价获得杂交稻种的时代就此终结。而袁隆平和中国农民的关系,也早就不再是农民和帮助农民增产的人民科学家的关系。当时,湖南农科院和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居然变成了这家上市公司的科研基地。今天,隆平高科已成为中国杂交稻种市场最大的公司。

2014年10月10日,超级稻“Y两优900”经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1026.7公斤,创造了最新的水稻亩产世界纪录。当时84岁的袁隆平站在湖南省红星村超级稻基地的稻田里宣布:“这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遥遥领先世界。”

而事实上,试验田里培育出的品种大多根本不能大范围推广,不仅做不到宣传中的“高产”,连稳产都做不到。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淮南等六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受灾面积超过万亩。

然而,“两优0293”早就凭借袁隆平的声望和一场场推广会大卖特卖了——我走后哪怕洪水滔天。这才是真正的“浮夸风”。

不只如此,育种科学家和种业资本家为了获得种子垄断收益,摒弃原来的种子,导致现在的种子发展趋势杂交化、转基因化,种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例如在北京市平谷区的种子公司已经买不到常规种子(未杂交、转基因的种子)。

如此一来,杂交种子遗传不稳定,留下的种子种植表现并不好,所以每年不得不从杂交种子公司购买新种子,再加上杂交稻种子价格越来越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增收难。另外,常规稻种越来越少见,农民很难拥有自由选种的能力,一遇上天灾,连常规稻种都种不上,实现不了自救,只能等着政府发救济粮。所谓“忘不了饿死的老百姓”,实在是个天大的笑话。

袁隆平的“造神”运动布局实大,不仅名利双收,还实实在在地把握着国家粮食的命脉,把握着农民们的命脉,实在是高明。只是,“神明”被捧得越高,就越远离地面,总有一天会远到,被地上的人民忘记,失去继力坠落下来摔成碎片,就让袁隆平同志再飞一会吧!

参考资料

1. 袁隆平是怎样一步步被推上神坛的:

https://mp.weixin.qq.com/s/W-I_1ELl2tTf8892-zm9BQ

2. 老田:杂交水稻小麦育种过程中间的“人海战术”和“群众运动”:

http://jiliuwang.net/archives/56991

3. 致信袁隆平:把种子还给农民:

https://mp.weixin.qq.com/s/Z_JIcgjyM5NonRz1GwNu7w

4. 袁隆平遭遇滑铁卢,超级水稻万亩绝收:

https://mp.weixin.qq.com/s/G39E_8uqw6QyaAYWcEad5Q

5. 海水稻:值得试但不要忽悠: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0/0/160127054.html

6. 杂交水稻为什么不能留种:

http://www.agri.cn/kj/syjs/zzjs/201809/t20180914_6246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