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针刺麻醉

2019-6-19 06:51|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17275| 评论: 0|原作者: 李克勤

摘要: 上小学时,我国针刺麻醉的新闻报道,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我国政府向尼克松赠送的礼品中,还有一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针刺麻醉》一书。代表团返美后纷纷宣传“针刺麻醉”的神奇,再一次引起美国民众的浓厚兴趣。

济学: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在开发中医药宝库这方面,我们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上小学时,我国针刺麻醉的新闻报道,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必然会将我们自己的成果拿到国际上展示。尼克松访华时,美国无疑也是受益者。

在电视剧《毛泽东》里我们看到在中央苏区有一位给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医疗的好医生,他就是被毛主席称作“我党第一个红色医生”的傅连暲。2005年5月,傅连暲的儿子,定居在美国洛杉矶的著名医史学家傅维康教授应邀返沪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向上海中医药大学吴佐忻教授透露了一件有趣的逸闻:1972年2月,在向尼克松赠送的礼品中,有一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针刺麻醉》。《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3期发表了吴教授写的文章“赠送给尼克松的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一)

1971年7月18日,新华社首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医务工作者成功使用针刺麻醉的消息,当时认为针麻突破了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麻醉药物的旧框框,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是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历史悠久的中国医药学大放光彩。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中西医结合的光辉范例——欢呼我国创造成功针刺麻醉》一文

7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中西医结合的光辉范例——欢呼我国创造成功针刺麻醉》一文,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结核病总院、工农兵医院分别用针刺麻醉成功地进行扁桃体摘除、肺叶切除和脑外科手术的情况。上海市可以做手术的医院有90%以上运用针刺麻醉。同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全文转载。1971年9月,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特辟《关于针灸与针刺麻醉原理讨论》专栏,刊出针刺麻醉理论原理讨论文章。到1979年底,仅在国内开展的针刺麻醉数量就从1971年的40万例,急剧增加到200万例。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1972年,画家汤沐黎创作的油画《针刺麻醉》细致地描绘了针刺麻醉手术的场景。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1976年4月9日,中国邮政部发行了一套《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全套邮票共4枚,3枚都是针灸和中医领域的重大成就,其中第一枚就是《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1971年第11期封面是一位女赤脚医生的照片,这一期就有专门介绍“针刺麻醉”的内容。

(二)

1970年代初中美关系逐渐解冻,同“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一样,针灸也被作为一种外交手段随之传到美国。

1971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驻华盛顿办事处主任詹姆斯·雷斯顿来华访问。《纽约时报》是美国的一份大型传统日报,以及时、准确、权威而著称。该报十分重视选择头版要闻,对于较长的文章,经常是第一段登在头版,其余部分则登在后面。詹姆斯是美国资深记者,擅长时政报道,获过多次新闻大奖。这年7月,詹姆斯被派往中国采访,在北京参观了很多单位,包括到中医院参观针灸治疗。他在访问中不幸患上阑尾炎,在北京一家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手术治疗。

当时周恩来指示:一定要把手术做好,千万不能感染。

术中使用的是常规药物麻醉。术后他感到腹部不适,便接受了针灸治疗。回美国后,詹姆斯于7月26日在《纽约时报》头版发了一篇报道,标题是《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手术》,头版只登了一小段,而文章的主要部分登在第6版上,正题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切除手术》,文章占了将近一整版,并配有作者访问北京一家中医院针灸诊疗室的照片。

詹姆斯当时已经62岁,由于他的不平凡的经历和《纽约时报》在新闻界中的地位,在一般美国人心中,像这样的记者写出的文章可信度是极高的。动手术可用小小的银针来麻醉,病人不觉疼痛,还可治疗好多病,没有毒副作用,这在西方可是从来没有过的神奇事。当时又正值白宫刚刚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美国公众对东方大国 —— 中国有一种神秘感,从而使针灸医术的神奇疗效在美国民众中引发了浓厚兴趣。

1972年2月24日,正值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30余名访华团成员及记者在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观看了针刺麻醉肺叶切除手术的全过程,画面由通讯卫星直接传到美国,反响强烈。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在我国政府向尼克松赠送的礼品中,还有一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针刺麻醉》一书。代表团返美后纷纷宣传“针刺麻醉”的神奇,再一次引起美国民众的浓厚兴趣,特别是美国医务界对中国针灸医术开始有新的学习愿望。

“针灸热”使美国民众对针灸的需求激增,相应的美国针灸业也应运而生,1972年起,美国各地出现针灸诊所。

acupuncture anaesthesia    针刺麻醉,这是通用译法。

李克勤后记:

那个时候讲的是针刺麻醉,这是恰当的。一般我们讲的针灸,其实是有点不妥当的。因为针与灸是分开的。灸,指的是艾灸。屠呦呦团队研究的青蒿素,就与艾蒿有关。

如果不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我们的中医药事业,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毛主席去世后,为什么非要等到外国人教育了我们,才会让某些人那个僵化的脑袋有所松动?难道不该好好回顾一下毛主席当年领导我们走过的路吗?毛主席的道器变通岂止是中医药,那是新中国无孔不入的文化影响。

【李克勤,察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济学”,授权察网发布。】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2:43 , Processed in 0.01851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