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是什么让这群奔赴井冈山的年轻人不畏死亡?

2019-7-2 22:3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211| 评论: 0|原作者: 关山远|来自: 华岳论坛

摘要: 他们是一群有着浓重悲剧意味的英雄:他们播种,却不问收获。他们为了胜利而奋斗,却没有等到胜利的时候。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却在日出东方的前夕,永远闭上了双眼。




    1929年5月3日下午,井冈山脚下的莲花县,35岁的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在刑场不断怒斥敌人、发动群众,敌人暴跳如雷,用匕首割掉刘仁堪的舌头。他浑身是血,无法言语,却用脚趾头沾上鲜血,在站立的方桌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几个大字。 



    中共党史军史上有许多类似这种壮烈的瞬间,用自己的死,来接近奋斗的目标。 



    坚信革命能够成功,坚信自己的奋斗有价值,坚信自己的死亡将成为走向胜利的铺路石——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蔑视死亡、超越死亡的原因。 



    “我这样做,为的是革命,你以后会明白的。我走的是正路,虽然这条路我走不到头,但最后一定有人走到头!”——这段话,是肖国华在狱中对妹妹所说。 



    肖国华是江西省吉水县人,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共井冈山党组织创始人龙超清的入党介绍人。她家境优越,父亲在江西教育界有超卓地位。她被捕入狱后,家人各方奔走,监狱答应:只要她在自首书签字,就能保释。但她拒绝了,她认为信仰比生命更重要。她被残忍杀害时,年仅30岁,孩子还不到3岁。 



    像肖国华这样的出身,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她3岁就由伯父作主定下亲事,6岁被迫穿耳缠足,在南昌读师范期间,却被逼着辍学提前与半痴呆的富家子弟结婚……她在黑暗中无法呼吸,渴望打破这个旧世界。她信仰共产主义,宁肯死,也不放弃信仰。 



    当年,汇聚井冈山的,有赤贫的工人农民,也有留学生、大学生、富家儿、官宦子弟……明明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无比危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道路,但他们毅然走下去,因为这是一条信仰之路。 



     



    红军万岁雕塑(来源:网络) 



    1936年春,28岁的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在突围中身负重伤,不愿被俘,拼死搏斗,被敌人割断了脖子。 



    蔡会文是湖南攸县人,蔡家堪称当地首富,但他成了“叛逆”,革命从自家开始,开仓分谷,由此带动了攸县的农民运动。参加秋收起义后,来到井冈山,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红军将领。 



    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坚持战斗,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他与战士谈心,拿自己举例:我是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不搞革命,完全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家里搞家业,享清福,可为什么偏偏要钻进深山吃苦?就是因为我相信共产主义,我要为它的实现奋斗终生。现在革命并没有失败,只是处于低潮,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不能悲观失望,更不能动摇叛变……蔡会文牺牲后,他的忠骨至今都未能找到。 



    红军将领胡少海也出身于湖南宜章的首富之家,是县城人人羡慕的胡家“五少爷”,却因从小目睹社会不公平、穷人命运悲惨而发誓要改变中国。 



    1928年1月,他利用自己“五少爷”的身份,与朱德里应外合,打下了宜章城。他的首富父亲暴怒,登报以五百大洋缉拿“孽子”。胡少海并非不孝顺父亲,但人的出身和时代都不能选择,他告诉前来劝说的弟弟:我只能离开自己的家,投身革命的家,跟着共产党去扫清天下的不公。1930年8月6日,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在前线中弹牺牲,时年32岁。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不是一个利益集团,而是一个“价值观集团”:有着共同信仰,共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那么多人,在生与死的关头,在苟且偷生与坚守信仰的抉择中,甘愿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放弃宝贵的生命,甘愿成为共产主义的殉道者。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在《走读井冈山》一书中写道:“在井冈山,毛泽东硬是用信仰,组建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愿意革命的留下,为革命吃不了苦的,为养家糊口的,不愿意革命的,你都可以回去,发路费给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追求?自觉自愿。你不认同信仰,不强迫你,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认同了,那就留下来,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来实现这个信仰。” 



    1934年冬天,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的江善忠,在江西兴国县长冈乡一座山崖被敌人团团围住,他打光子弹,拒绝诱降,纵身跳下山崖前,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信仰为什么会有力量?人生短暂,但信仰能够让人的生命价值,超越死亡化为永恒。 



    这种力量一旦凝聚,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陈毅安和李志强的合影(来源:网络) 







    行走在井冈山,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知道自己的同志随时可能牺牲也甘愿牺牲,为什么自己偏偏还冲锋在前?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看到了陈毅安的信,这位红军骁将,写得一手好字,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最可笑的就是我去学炮科,你恐怕我去打仗而死了,没有什么价值;你又说你毕业后出来当教员,把一些青年子弟要教成爱国化,来为国家流血。你不愿你的爱人流血,而要别人去流血,这真是笑话了。你的学生将来他没有爱人吗?父母吗?兄弟吗?他不是中国人吗?他就应该去血战吗?假若他的爱人死死地不要他去流血,那中国就无可救药了……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了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 



    这是陈毅安写给自己的恋人李志强的一封信,这位革命者的逻辑非常清晰:自己不流血,只希望别人去流血,那么,革命永远不可能成功。 



    肖像中的陈毅安,俊朗清秀,戴着眼镜,像个秀才。他是湖南湘阴人,黄埔四期生,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骁勇善战。李志强在长沙城里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就读,两人属于一见钟情。 



    对于年轻人来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美好的爱情,让他们幸福不已。但在陈毅安心中,比爱情更重要的,是革命。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唉!情魔,情魔!你把我们的革命性消磨了。我们是有阶级觉悟性的青年,担负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没有一点牺牲的精神吗?我们绝对不是这样……” 



    他还写道:“最亲爱的妹妹,你不要畏难吧!十八层地狱底下的中国,今日也得见青天白日了。眼见得帝国主义军阀及一切反动势力快要到坟墓里面去。一钱不值的我们,也要做起天下的主人了。努力!努力!前进!前进!我们的目的地终会到达啊!” 



    1930年7月,因伤从井冈山回乡养伤并结婚的陈毅安,告别了新婚9个月的妻子,担任攻打长沙战役的前敌总指挥。7月28日清晨,红军占领长沙全城,此役消灭湘敌八千余人,俘虏团长以下官兵近三千人,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下的唯一省城,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政治影响。敌军疯狂反扑,8月4日,在撤退中,25岁的陈毅安被敌人机枪子弹击中,彭德怀闻讯跑过来时,陈毅安已经停止了呼吸。 



    1931年3月,陈毅安牺牲8个多月后,李志强又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上是陈毅安的手书,她欣喜万分,抽出信纸——竟然是空白的。她失声恸哭。丈夫曾与她相约:“如果我哪天不在人世了,我就会托人给你寄一封不写任何字的信去,你见了这封信,就不要再等我了。” 



    陈毅安给李志强一共写了54封家书,李志强悉数精心保留,终身未改嫁。他们的故事,在残酷岁月绽放人性光辉,更显悲怆。 



    “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如是感叹。他说:“有一种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是来自历史的偶然,是利用对手的失误,利用国际形势提供的一些机缘。持这些说法的人应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艰苦卓绝历程。” 



    没有人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革命者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他们的爱和怕,但他们往往别无选择。 



    毛泽建,毛泽东的堂妹,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女游击队长,写信总在落款处画一柄利剑。1928年6月,在一次突围中,她和丈夫陈芬同时被捕,丈夫的头被割下来装在笼子里,挂在耒阳城头“示众”三天。毛泽建被同志救出,但敌人很快反扑,她即将临产,只好藏匿在当地一位农妇家里,生下了儿子。她给他取名“艰生”,以纪念这艰苦岁月。由于孩子的哭声惊动了民团,毛泽建又一次被逮捕。 



    敌人抓到了毛泽东的堂妹,如获至宝,但如何威逼利诱,一无所获。敌人开始动用酷刑,仍然撬不开毛泽建的嘴巴。 



    临刑前,毛泽建对前来探监的陈芬姐姐说:想见见儿子艰生。她不知道:因为没有奶吃,艰生早已夭折。陈芬的姐姐只能从老乡家借了一个婴儿送给她看。毛泽建抱着婴儿亲个没完,陈芬的姐姐不忍心告诉她真相,只能放声痛哭。毛泽建就义的时候,只有24岁。 



    胜利,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王尔琢牺牲后,红军在宁冈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笔拟就、陈毅手书了一副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王尔琢烈士塑像(来源:网络) 



    这幅挽联,写出了如何告慰牺牲者:得到胜利! 



    那些衣衫褴褛、浑身血污的烈士,没有活到胜利的一天,没有赶上评功、授勋、授衔,但他们从此湮没于历史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牺牲,不仅让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之中取得惊天动地的胜利,更给颓丧萎靡已久的中国注入精神力量,让渴望摆脱屈辱的中华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 



    用毛泽东的诗性语言,那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6:19 , Processed in 0.019891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