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保卫资本论》—— 历史发生学

2019-7-8 22:5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649| 评论: 0|原作者: 许光伟|来自: 察网

摘要: 对于资本发展的历史界限性而言,整体考察带来了如下规定:资本的特点就在于积累,在历史中完成积累既是资本的基本事项,也是核心发展内容上的特征。

(三)

资产阶级社会从来是践行“资本”主义的,而且只践行这么一个主义,这个主义从实质层面看,刚好是对于“个人”主义的形态置换。表面上看,资产阶级集体同一切小资产者一样均鼓吹个人主义,其实质的工作内容却从来是践行《资本论》中所讲的那一套东西的。

【注:对应了哈耶克所说的假的个人主义:把生活和私人领域的利益视为最高追求的质朴的个体利益主义,“因为这种伪个人主义在实践中也会导向集体主义。”哈耶克为此说道:“个人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理论,亦即一种旨在理解各种决定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努力;其次,它才是一套从这种观念中衍生出来的政治准则。只此一个事实就应当足以驳倒若干一般误解中那种最为愚蠢的误解了,亦即那种认为个人主义乃是一种以孤立的或自足的个人的存在为预设的(或者是以这样一项假设为基础的)观点,而不是一种以人的整个性质和特征都取决于他们存在于社会之中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出发点的观点。”(《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11-12页)】

前者的本质只在于进行个人所有权意义上的生产,后者的本质是进行“货币”(社会商品和价值)生产;前者旨在生产商品,后者旨在生产货币。通过置换工作,商品的自然存在规定完全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规定所覆盖,直截了当的货币是资本的出发点,是资本的第一个社会存在;我们也不能忘掉这一点: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这个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形式与其自然形式融为一体的商品,就是货币。如此才能谈得上,“在《大纲》的‘货币章’中,马克思把握问题的方法是让货币的本性在循环过程中产生并显现出来”,并且,“这种把握方法也贯穿了‘资本章’。”【注: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08页。】

这个本质是贯通的,贯穿于整个商品社会史。如此,《资本论》首篇的第三章在内容上也就被定名为“货币或商品流通”。设若存有市民社会I、市民社会II,则前者是探索单纯商品生产何以发生?后者是探索货币化的商品生产何以发生?在构造上,市民社会关系并入经济形态社会的各种制度总和,即生产关系本身的规定中了。由人本身把握的劳动体和由价值一般把握的“抽象劳动体”在工作规定上是连成一体的,因此,市民即证实商品生产的“发生”,也同样证实社会生产总存放于彼此是联结着的一定的经济制度中。

【注:中国用语上的对应是士农工商中“工商”的“发生”。所谓工商食官制度:“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国语·晋语》),“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国语·周语》)《管子》则记载:“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后世理学家说到这种情况时,亦充分肯定了“商”的价值,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引自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

市民社会从中脱颖而出,持续到商品生产形态历史结束。市民社会I,如同市民本身,是一个和单纯商品生产工作形态彼此依存的社会人文形态。它同样是广义的特指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历史经济关系发生运动。“可是,资产阶级以前的历史及其每一阶段也有自己的经济和运动的经济基础这一事实,归根到底不过是这样一个同义反复,即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81页。】

市民社会II应列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范畴。即是说在发生前提上,以货币为主导的生产固然是依靠了单纯商品生产的空间存在性,但实为商品生产关系类型的转换:一种换成另一种。市民社会II从市民社会I中脱身而出,得以进入另一特殊联结着的经济制度的结构体系中,成为它的特设的规定和内容。这个过程表现为货币性质的发生质变的发展时刻。市民社会II具有市民社会I的遗传基因,但表现出对产品社会的极大的排斥与摧毁性,由此可能转换了主体的阶级结构,尽管这种“摧毁”从本质上看仍属于对产品的发展,即实现了社会总产品意义的经济形态进步。

综上所述,如果存有市民社会II这一特定概念,那么,它是专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过程,系将一种社会实体结构易变成另一种社会实体结构,而彻底改变自己的原有工作内涵。而当这样说时,即不过是说全部的资产阶级制度乃是建筑在市民社会(经济关系)这一基础结构之上,伴随它的发生发展而萌动,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最终成其为独立的特殊的一种经济形态。

(四)

首篇,毫无疑问是关于转化史I描述的,这是历史的起点。它揭开产品经由商品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它的发展缺陷并同样在这个过程之内得到有效地克服的历史序幕。商品生产发生的起点是“商品(货币)”,终点是“货币(商品)”。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分析这种经济的细胞形式好像是斤斤于琐事。马克思申明:确实是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这种经济细胞内在的发展结构是:

W(G)——W—G·G—W——G(W)

第一环节:“货币”蕴涵在商品的规定性中,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将自己内置于商品体内,并且达成它自身的发展的规定性。“所以,只有在那些从货币的完成的形态出发而从后往前分析商品的人看来,‘货币是商品’才是一种发现。”【注:资本论》第1卷,2004,人民出版社,第109页。】

价值(形式)第一发展形式是价值生成的个别形式。“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由此可见,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商品形式”,“我们的分析表明,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价值和价值量由它们的作为交换价值的表现方式产生。”价值和价值形式的发展相一致且后者以前者的存在为前提,仅仅说明了这一点:一定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发生、发展总会以一定商品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从而实际促进了该历史发展前提的社会确立。“一看就知道,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它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才成熟为价格形式。”“然而个别的价值形式会自行过渡到更完全的形式。”“这样,商品的个别的价值表现就转化为一个可以不断延长的、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的系列。”【注:资本论》第1卷,2004,人民出版社,第75-78页。】

最终的发展结果是,“这个系列中的每一个商品都能担任一般等价物的角色,但在同一时候,始终只能由其中的一个商品担任这种角色,因为,如果一切商品都是一般等价物,那么,每一个商品又都会排斥其余的商品去担任这一角色。”实际上,“第三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并不由等价形式建立,而由其它商品客观地建立起来。“因此,某一商品必须担任这种角色,——到某个时候,这一商品可能变换,——而且只有这样,商品才完全变成商品。这个特殊的商品,即一般等价形式与其自然形式融为一体的商品,即货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第375页。】

第二环节:商品作为双面范畴——商品本身及所包含的所有者的关系。整个交换过程的发展是人格化关系的发展和历史确立的过程。因此,“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因为为了交易,需要将“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这等于说,“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注:《资本论》第1卷,2004,人民出版社,第106页。】

“商品在交换中才证明它是商品。两个商品的所有者必须愿意互相交换他们各自的商品,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的关系,只是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的内容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第375页。】

法的关系生成于经济行动中,实现在交换中,这就使得商品社会的分配关系总蕴蓄在交换形式中实现。交换形式和生产形式形成工作上的空间母子发展关系。历史的实在规定就落在起始的规定——商品(货币)中;其在社会形式上所对应的经济运动是:W-G-W。但是,商品的概念其实是以商品生产关系历史发生为基础的物质生活的矛盾运动上的一种客观结果。商品的最高概念,即历史商品生产的直接结果,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形式)运动形式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社会存在的生成生长关系。

这或许是“理想市民社会”实际生成的形态。它提醒人们一点:“只有社会行为才能使一个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第376页。】

但是毫无疑问,“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有意识的个人活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而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13页。】

第三环节:货币通过自身的运动发展,羽化为货币商品。从而,“货币”实现为一般商品,最终蕴和了商品和货币的规定性。“但是,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3页。】

与此相适应,商品拜物教进一步移转为货币拜物教。货币(商品)在这里彻底地完成了。“所以,货币同时直接是现实的共同体,因为它是一切人赖以生存的一般实体;同时又是一切人的共同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78页。】

总的来说,商品(货币)的全部行程构成商品社会的基本物象学,完成了对后来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过程而言可能具有的物象规定的最重要地谱写。但是,由于货币(商品)总是受制于商品(货币),导致阿尔都塞觉得:马克思从不认为货币将能破坏货币的外表和存在形式,因为货币外表就是货币本身。

(五)

批判性分析要从商品存在开始,因为研究规定已经内置于叙述,后者是对批判规定的辩证揭示。“使用价值(无论是主观上把它看作劳动的有用性,或者客观上把它看作产品的有用性)在这里仅仅表现为价值的物质前提,这种前提暂时完全退出经济的形式规定。”【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58页。】

“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来考察价值。”【注:《资本论》第1卷,2004,人民出版社,第51页。】

这是所谓的从表现每个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价值的起点规定”。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恰恰要否认这一点,《资本论》的“逻辑起点”要格外地指明这一点。但不可忘了,它所涉及的始终是“具体的叙述”(通过“形式再现”赋以生活内容规定)——商品生产的实际分析,反映存在(批判)与本质(批判)的统一。

理解的困难在于:商品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范畴一样,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的关系。从假象破除开始,其实是从研究工作的结束点开始。如此,才可以说《大纲》导言偏重了研究,而《资本论》商品章同时注重了叙述。从叙述形式开始,便于尽快寻找到社会存在的内部工作结构,尔后从中引出批判性认识。

尽管如此,人们宁可相信《资本论》为一逻辑演绎体系。如此,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被两分了,忘记了马克思的说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为,“在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的存在是‘作为思维中的东西,并且事前就把该劳动的产品看作同一定量的货币相等’。这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只是抽象劳动的思想,它只是在交换中才转变成为实在的抽象劳动。”【注:莫尔恰诺娃等:《苏联经济思想史论文选集》,章良猷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第85页。】

这是否定客观过程:“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注:《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39页。】

要么是纯粹物质生产,要么是纯粹社会生产;要么是绝对的存在,要么是绝对的非存在。市民社会的个人原子主义研究原则在这里取得领导地位,并形而上学和神学化;历史降落为经济思想史,据此安排逻辑演绎。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论文写作范式:“历史”生产认识降落为“理论”生产认识,历史变成流行用语“文献综述”,理论变成流行用语“模型推导”。

可是,商品终究不在思维存在中,它是实在批判。有一种可笑的见解: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作为关于“市民社会批判”的理论,二者既在“非批判”和“批判”含义上对峙,又在工作内容(非批判即实证的和批判的)上相辅相成,是理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这样的辩证法形式化理论以及逻辑分析忘记了劳动作为“类存在”规定,是一个始终处于生成之中的历史存在,其转化为社会存在则是社会过程;所谓“历史地获得”,其实是对社会生成(规定)的不断涵容。换言之,抽象劳动是社会生成规定之经济存在,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实在,其作为“生成规定”,在于劳动二重性之于商品二重性的不断涵容:“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并间接地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可以这么说,我们也就能够直接把“商品二重性”视为一种外在表现结构,其以抽象劳动生成为基础,隶属于并和劳动二重性相生相克,换言之,也就构成了整体发展运动,乃是意味着“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拜物教是同这种生产方式分不开的。”所以,“起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注:《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17、52-53页。】

可见,由于不懂得商品“二重性”乃是作为纯粹表现结构,且作为劳动二重性实践属性,不能混同为“二因素”,可能导致人们难以有效区分各种母子工作关系。例如,通常会忽视“价值(形式)”这一社会存在工作整体。不仅如此,往往相反地从逻辑方面割裂它,任意对存在统一体进行认识组装;致使不能在清楚地说明价值生产和价值形式表现这两种不同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叙述。徒然逻辑混乱地说:“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并非‘劳动的整体’,而是‘抽象劳动’这一‘方面’,而且,也并非‘抽象劳动一般’,而是通过交换,表现为另一生产者生产的一定量的使用价值的‘抽象劳动特殊’。也就是说,‘价值’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本质上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私人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的‘社会证成’方式问题——它并非‘直接地’就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必须通过交换、‘迂回地’‘证成’自己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注:刘召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劳动的耗费、凝结与社会证成”为中心线索的解读》,《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2期。】

这种耗费-凝结-社会证成的阐发思路完全从商品形式的分析入手,通过把认识和认识批判当作客观发展本身,显然是与价值生产的叙述原则相抵触了,例如工作违背了“社会劳动”(物质的社会存在生成结构)创造价值的阐述,乃是将价值实现和价值生产的经济规定性从认识角度无原则地调和起来了。

(六)

商品在存在上具有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物的属性(社会属性),但不是平行并列的两种属性。前者——商品存留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物性”(物质性质)——是人同他的自然的共同设定物,后者作为“物性”则完全是人自身的造设,而归根结底是人们之间结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设定物。商品作为“定在”,乃是物质的社会存在。这是从认识上看的根本对立的“同一属性”,综合形态即物质的社会属性。“现在我们知道:价值实体就是劳动;劳动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持续时间。”【注:《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17页。】

物质条件制约一定社会关系的发生,反过来,一定社会关系也总要规定自身的社会物质形式。商品归结为一个矛盾物。这是个别存在的矛盾的社会过程——作为差别物以提供“交换”、作为共通物(社会使用价值)以提供“价值”,是其作为“类存在”(由类和个例的同一与差别构成的社会规定)的实践生成。最后,与此处论题相关的是牢记以下至为重要的两段话:

【(1)商品的内在矛盾,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直接统一,作为有用的私人劳动的产品……和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社会化身,始终存在,直到商品二重化为商品和货币为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第376页。】
(2)经济学辩护论者的方法有两个特征。第一、简单地抽去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第二,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他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做出判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流行着拿浅显的普通道理来大肆吹嘘的风气。例如,让·巴·萨伊由于知道商品是产品,就断然否定危机。[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36页。]】

前一段是恩格斯在《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提要》中说的话,从首篇里辑出他认为重要的思想。后一段是马克思自己的话,可能是要加强对这一观点的论证:“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因为每一次买也是卖,反过来也是一样,这就是说,每一个卖者也把他的买者带到市场上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第379页。】

很明显,这完全是“最愚蠢不过的教条”,是错误的经济学教条。事实和真相是:“一个商品由另一个商品代替,而货币商品留在第三人手中。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渗出来。”马克思为此加了第二版注:“这个现象虽然很明显,但是往往为政治经济学家所忽略,尤其是为庸俗的自由贸易论者所忽略。”【注:《资本论》第1卷,2004,人民出版社,第134页。】

转化史II

从工作形式上看,马克思讨论单纯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似乎没有从生产本身开始,而从一定经济形式开始,例如,前者从剩余产品、后者从货币的流通过程开始。生产关系空间的发育程度对揭示生产关系空间本身的存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形式的发育成熟意味着生产关系空间本身具有了完全的实在性,从而以后在探讨它时,可以帮助人们方便地找到它的内部构造形式;例如对于前者而言,人们会很容易接受价值和价值形式,而对于后者而言,则会容易接受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定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这种生产关系空间的成长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生产关系实体本身发生进一步质变;就是说,“在我们的叙述过程中已经说明:价值表现为一种抽象,而只有在货币已经确立的时候才可能表现为这样的抽象……只有在资本的基础上流通才能掌握一切生产要素。因此,在分析展开的过程中……显示出这些规定被抽象出来的那些历史基础……并且显示出例如像货币这样的或多或少属于一切时代的规定,这些规定所经历的历史变化。”然而,“[资产阶级辩护论者的]这全部聪明才智不过是要停留在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上……巴师夏先生的‘经济的和谐’实际上就等于说:存在着某种唯一的经济关系,不过具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或者说,只是就名称而言才存在着差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03-205页。】

与此不同,为了探索资本发生,马克思必须要对“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进行全面地比较和评估。在那里,马克思主要比较资本主义财产关系和各种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前者从劳动一般出发,后者从人的直接自身(身份关系和劳动共同体)出发,以及前者从剩余价值的获取出发,后者从联合本身的达成出发。结论是:“货币始终具有同一形式,同一基质;因此很容易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物……可见,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509-510页。】

从而关于转化史II(货币变资本),我们能说出的可算是最为道地的“历史行话”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注:《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29节。】

(一)

历史越往前追溯就越稀薄。“资本尽管如前所说,可以在货币形态上存在,亦可以在货币以外的其他当作商品和当作生产手段的物质形态上存在……却始终是把货币作为其全运动过程的经纬。资本关系离不开货币关系的,正因此故,资本并不是可以突然在任何社会都可发生的。如其说,资本必须透过货币而显现其作用,我们就不妨由货币关系来追溯它的起源。”【注: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155页。】

《货币转化为资本》在《资本论》里的地位和表现形式尤为突出,是唯一的篇章合一结构的独立名称,论述体式也许更能彰显黑格尔式样的正反合的特殊叙述的精髓。写作方式也使人同时联想到马克思对于《价值形式》的处理:以货币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人类2000多年的智慧探索竟对此毫无斩获!为什么?全史也。看到了全史,运动才会了然在胸。表明马克思多少善于把历史东西压进这个逻辑篇幅。很明显,这个次篇,是全部有关于转化史II描述的。【注:“这种关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社会关系。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许多次经济变革的产物,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97-198页)】

但整体而言,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忽略实体关系的差异性研究,旨在从市民的抽象关系(“所谓的自我劳动为基础的货币财产”关系)一步过渡到社会经济形式,追求“资产阶级的平等和资产阶级的自由”。【注:他们所利用者:“是所谓‘洪水期前的’资本形态,单有了商品流通关系即可存在。”(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156页)】

马克思《大纲》资本章的开头真实地这样写道:“在货币作为货币的完全的规定性上理解货币特别困难”,于是,“政治经济学企图回避这些困难,办法是抓住货币的一种规定而忘了另一种规定,而当面临一种规定时又求助于另一种规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93页。】

之所以如此,在于它忽略了货币原本是一种生产关系。货币是历史上的“市民”第一次从政治角度谈问题:“毫不相干的个人……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据此,“不管活动采取怎样的个人表现形式,也不管活动的产品具有怎样的特性,活动和活动的产品都是交换价值,即一切个性,一切特性都已被否定和消灭的一种一般的东西。”从而,货币共同体就是这样的商品生产的前提:“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如果从物那里夺去这种社会权力,那你们就必须赋予人以支配人的这种权力。”它对旧的体系(本源共同体)而言是“破坏”,对新的体系而言则是“建设”:

【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交换手段同直接的劳动产品的性质之间以及同交换者的直接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是密切,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家长制的关系,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06-107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19:57 , Processed in 0.02482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