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另类革命家小传(中)

2019-10-16 00:5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0236| 评论: 0

摘要: 说起苏联革命家托洛茨基,相当一部分中国读者是不熟悉的(啥?“脱落刺激”?),但在上世纪前半叶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浪潮中,“托洛茨基”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三、第二次流放西伯利亚




1905年莫斯科十二月起义遭到镇压后,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渐退潮。1906年,彼得·斯托雷平就任沙皇政府的首相兼内务大臣,开始用铁血手腕打压各地的革命者,大批进步人士和抗议群众被害或被捕,白色恐怖笼罩全俄,史称“斯托雷平反动年代”【注:斯托雷平(1862- 1911)是俄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出身贵族,毕业于彼得堡大学。1905年革命前,他在萨拉托夫省任省长,在任期间行事坚决果断,成功压制了省内的农民骚动,使萨拉托夫省成为革命时期全国唯一一块保持稳定的地区。此事使他声名鹊起,受到沙皇赏识。1906年,斯托雷平被从地方调进中央,短短几个月内,便取代了前首相伊万·戈列梅金成为政府首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炙手可热。在斯托雷平主政期间,俄国进行了允许农民赎买村社土地的私有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称“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05年革命窒息了。


1906年9月,托洛茨基等彼得堡苏维埃代表在沙皇的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由于案情事关重大、托洛茨基等人又是全国闻名的政治人物,法庭对此次审判予以了特别的重视,不但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还传唤了辩控双方的证人到庭作证,包括工厂主、市议员、警察局官员和苏维埃成员等,共数百人。审判进行了一个多月后,法庭在11月初下达了对托洛茨基等人的判决书,判处剥夺一切公民权利,并长期流放西伯利亚。


1907年1月,托洛茨基和其他政治犯在宪警的押送下前往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是他革命生涯中第二次被流放(时年28岁)。但有了上一次流放逃跑的经历,他对于流放已经没有那么恐惧了。2月中旬,押送队行进至西伯利亚铁路附近的别列佐沃,托洛茨基以坐骨神经疼痛需要医治为名请求在该地停留几天。果然,在一位同情革命的土地测量员的帮助下,他借机乘坐鹿拉雪车逃离此地,途中几次变换交通工具和身份装扮,终于在2月下旬逃出俄国,经芬兰、瑞典,到达英国。



四、转入中派立场




1907年4月30日至5月19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五大”),托洛茨基以梯弗里斯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注:在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分别召开三大并公开分裂后,许多党员提出了重新将党统一的要求,于是在党员群众和先进工人的呼声之下,1906年4月10-2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由布、孟两派共同参加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四大”)。由于相当一部分布尔什维克代表正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四大出现了孟什维克代表在人数上占据多数的局面,因此在会上通过了一些带有孟什维克倾向的决议。但是,由于布尔什维克的争取,四大通过了新的党章,其中第一条采用了列宁的条文(即凡成为党员必须加入党的一个组织),并将布尔什维克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写入其中。但四大实现的只是党的形式统一,布、孟两派各自都保留了独立的组织机构,也都有各自的纲领,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党。四大之后,五大成为了布、孟两派最后一次一起召开的代表大会】。出席五大的代表共三百三十六人,代表当时的十四万七千名党员。著名作家高尔基也参加了这次大会,托洛茨基因此与高尔基第一次见面相识。


第五次代表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一次胜利的大会,同样也是一次充满激烈争吵的大会。布、孟两大派别就1905年革命失败后所面临的局势和对策在会上唇枪舌剑、争的不可开交。托洛茨基则站在一旁,以“中派”领袖的角色发表一些貌似公允的言论,企图调和布、孟双方的矛盾。他对争执的布、孟代表说:“你们【注:指布、孟】并排地干同样的事,脚踩同一块土地,互相踩对方的脚。你们是要怎样收场呢?”而布、孟在会上加速分裂的趋势,反而让托看到了自己的使命,认为督促两派相互妥协达成统一正是“中派”存在的价值:“中派的立场就是要求清楚明确地认识到妥协的必要性,把它作为必须普遍奉行的策略的前提”,“行动的统一是以妥协为前提的,它要求造成党的合力。”然而,这位“和事佬”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对布尔什维克来说,他在会议中起到的作用反而是非常负面的。托站在貌似中立的立场上反对布尔什维克“过分”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实质就是偏袒孟什维克而为机会主义作辩护。另外,布、孟的很多观点分歧带有原则性,牺牲原则的一味“妥协”、不区分路线的强行“统一”对于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对此列宁评论道:“对于工人政党来说,掩饰分歧和隐瞒分歧是不明智的和不体面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的,凡遇到原则性问题,没有理由不争论清楚。在五大上,除了在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问题上托洛茨基支持了布尔什维克,在其他所有主要问题上,他均站在孟什维克一边,为孟什维克辩护。


五大结束后不久,托洛茨基又赶往德国斯图加特参加了第二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07年8月)。作为第二国际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代表大会,斯图加特会议共有来自五大洲二十五个国家的八百八十四名代表出席。由于欧战临近,会议重点就对待战争和军国主义的态度问题进行了讨论,托洛茨基在会上主要附和考茨基等中派主义者的观点【注:卡尔·考茨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当时声名显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战前夕持对军国主义妥协态度的中派立场(对军事拨款不赞成也不反对);一战爆发后提出“超帝国主义”论,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各帝国主义列强联合起来实现持久和平的可能性;一战后退出德国社民党组建独立政党,成为温和的社会主义及和平主义者。托洛茨基在1907年第一次见到了考茨基,对他十分崇拜。很显然,考茨基在当时的中派主义观点非常投合托洛茨基的需要】。10月,他从斯图加特移居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该地长期居住,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才离开。



五、为取消派辩护




1907年6月3日国家杜马被强行解散以来(史称“六三政变”),沙皇政府便在斯托雷平的主持之下开始进行公开的反动统治。“五年来设立的绞架,打破了俄国三百年历史上的记录。流放地、苦役所和监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装满了政治犯。(列宁语)”社会民主党议员在杜马中享有的豁免权被取消了,工人报刊被一一封闭,各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人数也大为减少了:“1907年彼得堡有将近八千个党员,而1908年只有三千左右;叶加特林堡从原有一千零七十个党员减少到二百五十个;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二千个党员,至多剩下六百人。”党陷入了自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在此情形之下,党内弥漫着消极情绪,大批孟什维克对革命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一些孟什维克的首领如马尔托夫背叛了党的革命纲领,屈服于斯托雷平的高压政策,要求取消党的秘密工作、废除党的秘密组织,完全在沙皇当局许可的的范围内进行合法斗争,以取得政府对党的认可和包容。持这种见解的孟什维克被称为“取消派”,实质是放弃武装起义(要准备武装起义就必然要进行秘密工作),使工人的利益服从于资产阶级的利益。一些布尔什维克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亚历山大·波格丹诺夫等人主张召回党在杜马等所有合法平台中的工作人员,否定合法斗争的必要,认为只有走上街垒参加战斗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持这种见解的布尔什维克被称为“召回派”取消派固然是放弃党的革命任务,而召回派的主张也将使党在国内的存在陷入十分危难的境地,同样危害党的事业。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两条战线上的斗争,既反对右倾的取消派,也反对“左”倾的召回派,主张将党的秘密工作与合法工作结合起来。他在1908年2月指出:“党决不会因一次军事进攻遭到失败而颓丧,决不会张皇失措,决不会醉心于冒险行动。


这时,托洛茨基采取了对取、召两派的同情态度,尤其对取消派进行辩护。列宁说:“托洛茨基的任务也就在于蒙蔽工人,掩护取消派。”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于1908年10月创办了一份俄文报纸《真理报》【注:和后来布尔什维克的《真理报》是两回事】,最初以乌克兰党组织(孟什维克)机关报的名义出版。维也纳《真理报》出版后,立刻成为取消派思想的主要传播者;同时,托洛茨基也在该报上不遗余力地宣传他自己的“不断革命”主张;该报从1908年办到1912年,一共出版了二十五期;除了供给旅欧的俄国侨民阅读外,还通过乌克兰西南部边境秘密运送到俄国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参加托洛茨基《真理报》编辑部工作的,还有两位孟什维克——阿道夫·越飞马特维·斯柯别列夫【注:两人后来都脱离孟什维克转而加入布尔什维克,越飞后来还成为苏联的著名外交家】。《真理报》的观点也得到了布尔什维克里一些有调和主义倾向的人的欢迎。


1909年,布尔什维克的《无产者报》【注:《无产者报》是布尔什维克于1906年创办的报纸,当时实际上是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编辑部派出代表前往维也纳与托洛茨基谈判,希望能同《真理报》合作,并提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合并两报,共同进行革命宣传。但托洛茨基不愿与布尔什维克真诚合作,他提出了超出布尔什维克接受范围的苛刻条件,要求对方不但要出钱补齐《真理报》账面上的亏空,还要求自己在新的编辑部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可以不受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列宁对此十分气愤:“托洛茨基不是想同布尔什维克一起建设党,而是想建立他自己的派别”,“我们无法提供经费在另一个城市里办一份不是党的、而是托洛茨基的报纸”。但党内一批持调和主义立场的党员(如中央委员罗日科夫诺根,中央机关报编辑部成员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李可夫)却希望与托洛茨基妥协,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李可夫甚至背着列宁去找托洛茨基谈判。在随后召开的1910年中央全会上,托洛茨基与布尔什维克内的调和派形成了多数票,通过了停办《无产者报》、加米涅夫作为布尔什维克代表加入《真理报》编辑部、确立《真理报》为中央机关报的决议。托洛茨基在党内调和派的帮助下取得了完全胜利(是年他刚满30岁)。



六、组织“维也纳俱乐部”




1910年8月第二国际第八次代表大会闭幕后【注:第二国际“八大”是8月下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共有来自二十四个国家的八百八十六名代表参会。托洛茨基在大会开幕当天在德国社民党机关报《前进报》上发表了一篇匿名文章,对布、孟在国内进行派别斗争的行为进行激烈批评,俨然是一副凌驾于各派之上的仲裁者形象。文章中特别指责了布尔什维克的“密谋倾向”、“主张权威的集中制”,“使党离开阶级,使派别离开党”,引起列宁的强烈不满和严重警告。托洛茨基后来回忆时认为,这次事件是他“一生中同列宁发生的最激烈的一次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7:27 , Processed in 0.017923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