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中国的粮食产量 —— “十连增”还是“十连滞”?

2019-10-24 22:4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8705| 评论: 0|原作者: 许准、张维、李民骐|来自: 人民食物主权

摘要: 以上的分析表明,中国官方统计高估了实际粮食产量、和我们低估了粮食使用二者相比,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我们对中国粮食总消费量的估计值可以被当作是我国实际粮食产量较好的一个近似值,我们的估计表明目前中国实际粮食产量比官方数字低1亿吨。

谁来养活中国?

 

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 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 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

 

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14]

 

最近几十年中国农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现代农业大规模的投入。图表二显示了19802012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和农业投入之间的关系。

 

图表二、中国的农业投入和粮食产量,1980-2012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1980年到1996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年平均增幅为每公顷109千克,灌溉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份额的年平均增幅为0.15%,化肥用量的年平均增幅为每公顷10.3千克,农业机械动力的年平均增幅为每公顷95瓦。粮食产量每增加100千克需要灌溉区域占比提高0.14%、每公顷化肥用量增加9.4千克、以及每公顷农业机械动力增加87瓦。

 

1996年到2012年之间,中国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是每公顷51千克,灌溉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份额的年平均增幅为0.34%,化肥用量的年平均增幅为每公顷6.6千克,农业机械动力的年平均增幅为每公顷234瓦。粮食产量每增加100千克需要灌溉区域占比提高0.67%、每公顷化肥用量增加13千克、以及每公顷农业机械动力增加457瓦。相较于1980-1996年,述三种农业技术在后16年中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报酬递减。

 

1996年,中国利用卫星成像技术进行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调查。这次调查认定中国1996年的总可耕种面积为1.3亿公顷。从19962003年之间,中国失去了930万公顷的可耕种土地。[15]在那之后,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可耕种面积稳定在1.2亿公顷。然而,很多可耕种土地都遭到了土壤恶化以及工业污染的侵蚀。

 

据一项中科院的研究显示,中国可耕种面积的六分之一(即2000万公顷)已经遭到重金属的污染。大概40%的土地受到土壤退化、盐碱化、荒漠化的影响。[16]根据一篇发表于第19届世界土壤科学大会的文章,在目前土壤退化的趋势下,中国的粮食产量在2005年到2030年间会下降11%、到2050年会下降15% 这样的结果是,相对预期的粮食需求,中国在2030年可能会有14%的粮食缺口、在2050年会有18%的粮食缺口。[17]

 

世界范围内灌溉地占农田的份额不到20%,但却贡献了40%的食物总产出。平均来说,灌溉地的生产率大约是雨养地的三倍。[18]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中国的总播种面积中几乎40%是灌溉地。

 

2012年,中国农业的总用水量是388立方千米,相当于中国总用水量的63%。在这388立方千米中,113立方千米取自于不可再生的地表水。[19]随着地表水变得枯竭,中国目前大约30%的灌溉农业将受到威胁。在土地、水、以及环境的限制下,中国粮食增产将面临困难。我们的估计也确实显示,中国粮食产量在过去的15年里已经出现了停滞。

 

2000年到2012年间,中国谷物和大豆的进口从1,600万吨提高到了7,200万吨。2012年中国的进口相当于世界总出口量的19%[20]2000年到2012年鉴,中国谷物和大豆的进口以每年470万吨的速度递增。按照这个速度,到2030年中国需要进口1.57亿吨谷物和大豆。这相当于2012年世界谷物和大豆出口的41%、或2012年巴西和俄罗斯粮食产量的总和。

 

根据Carleton Schade  David Pimentel的研究,由于可耕种土地和灌溉地的流失,21世纪中期全世界将面临食品需求的挑战。到2050年,世界将无法为10-40亿的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21]从现在到2030年,如果世界的谷物与大豆出口无法有显著的提高,中国持续增加的进口将会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无法承担的压力。很多小的、穷的国家将会被挤出世界粮食市场。中国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承担大幅提高的食品价格。

 

中国的农业将向何处去?

 

已经达成广泛共识的是,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大规模资本主义农业从根本上无法满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无法为世界粮食问题提供解决办法。但是,一些进步学者和活动家常常会浪漫化小农生产方式(建立在农户拥有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认为它是比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更平等、可持续的农业制度。

 

80年代早期,中国私有化了农业、并在实践上恢复了小农经济(名义上是商品所有制)。从那以后,我们有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小农经济试验。[22]

 

即使在今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中国的农业只产生了有限的影响。根据中国农业部一项近期的调查,截至2012年,中国有87.7万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的“家庭农场”,对应于可耕种面积是1,200万公顷,占全国总数的10%。这些“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耕地12公顷,而一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平均只耕种土地0.5公顷。对于最大的16,500个“家庭农场”而言,平均每个耕种70公顷土地。[23]

 

由于中国革命的遗产,中国的小农经济是在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发展的,并没有像很多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持续受到封建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压迫。

 

但是,尽管拥有如此“理想的”条件,中国现代农业却产生了和典型资本主义农业制度一样的社会和环境后果。从8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地区成为了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这削弱了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中国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已经与资本主义“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相当。

 

和资本主义农业一样,中国的农业严重依赖生物燃料和合成化学制品投入,导致土地退化和水污染。在中国农村的很多地方,土壤、水和庄稼的污染已经到了灾难性的地步。有报道显示,中国有大约250个“癌症村”,在那里癌症的发生率远远高出正常比率。[24]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已经说明了,小农经济,虽然区别于传统上被诟病的资本主义农场,却也不会自发地追求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的目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农民不断地被资本主义市场的逻辑趋势和压迫,去以社会和环境的利益换取短期的个人利益。

 

中国农业私有化唯一可以称得上“成功”的是其实现了食物产量的显著提高(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主义时期建造的基础设施)以及给城市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力提供相对便宜的(虽然有时候是有毒的)的食物。但是,如果本文的分析是正确的,这将意味着,中国农业私有化的唯一“成功”也开始坍塌了。

 

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是发展一种新的农业制度,使其能够容许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之间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有营养的食物,能够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分配食物。我们很难想象这些目标能够被社会主义之外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实现。

 


注释

[1] 例如 William Hinton, The Great Reversal: The Privatization of China, 1978–1989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0); Dale Wen, China Copes with Globalization: A Mixed Review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ization, 2005), http://ifg.org/v2/wp-content/uploads/2014/05/FinalChinaReport.pdf; Pao-yu Ching, How Sustainable Is China’s Agriculture: A Closer Look at China’s Agriculture and the Chinese Peasants (Pesticide Action Network Asia  and the  Pacific  and People’s Coalition of Food Sovereignty, 2008),http://www.archive.foodsov.org/resources/resources_000009.pdf.  

[2] Lester R. Brown, “Who Will Feed China?,” World Watch 7, no.5 (September/October 1994), http://lv.psu.edu

[3] 中国谷物进口数据引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www.stats.gov.cn/tjsj/ndsj/;世界粮食出口数据引自Earth Policy Institute, “World Gra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rade, 1960–2012” (), January 17, 2013 http://www.earth-policy.org/data_center/C24;中国大豆进口进口以及世界大豆出口数据引自Earth Policy Institute, “Soybean Imports to China and Total World Soybean Exports, 1980-2012” (), June 6, 2013, http://www.earth-policy.org/data_center/C24.

[4] 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3年粮食产量的公告》,2013112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311/t20131129_475486.html。中国统计口径对于粮食的定义包括谷物、薯类及大豆。大豆产出指无豆荚干豆。薯类以5:1的比例转换成粮食当量。

[5] 蒋高明,《中国人均852斤粮还要大量进口为那般?》, 科学网博客, 201212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530590.html   

[6] 李昌金《警惕粮食安全保障危机》,社会观察,2013年第10期。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HGC201310015.htm

[7] 2013年粮食样本调查在48万户(即0.2%)农村家庭中进行;见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3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8] 李昌金《警惕粮食安全保障危机》。

[9]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 http://bp.com.

[10] 美国农业部(USDA), World Agriculture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 Report (WASDE),http://www.usda.gov/oce/commodity/wasde/, 20131210日;

“Grain: World Markets and Trade,”

http://usda.mannlib.cornell.edu/MannUsda/viewDocumentInfo.do?documentID=1487. USDA 按照交易年来报告粮食存量数据。这篇文章将USDA数据按照移动平均法将数据以日历年为基准进行转化。例如,2010年粮食存量假设为2009/10年和2010/11年的平均数。其他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等机构也发布中国谷物存量的估计。FAO报告的近几年库存增幅要小于USDA报告的数据,而这意味着比我们的估计更小的粮食产量。

[11]中国国家统计局各年《中国统计年鉴》。www.stats.gov.cn/tjsj/ndsj/   

[12] 中国发改委价格司全国浓茶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3] 廖永松:中国到底消费多少粮?,2012227日。http://rdi.cass.cn/show_News.asp?id=32747

[14] Edward R. D. Goldsmith, “Farming and Food Production under Regime of Climate Change,” in Andrew Mckillop with Sheila Newman, eds., The Final Energy Crisis (London: Pluto Press, 2005), 56–73.

[15] Jie Chen,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Real Challenge to Soil Erosion and Food Security,” Catena 69, no.1 (2007):  1–15.

[16] 同上.

[17] Liming Ye, Jun Yang, Ann Verdoodt, Rachit Moussadek, and Eric Van Ransk, “China’s Food Security Threatened by Soil Degradation and Biofuels Prod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August 1-6, 2010, Brisbane, Australia.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2:34 , Processed in 0.01775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