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五十一)

2019-11-18 07:39|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26175| 评论: 0|原作者: 虎丘讲古

摘要: 由于英国在1950年1月正式承认了新中国政府,朝鲜战争爆发前英国在华投资总值约2.5亿英镑,居西方各国之首。如果因朝鲜战争而导致中英关系恶化,英国在远东特别是香港的政治经济利益将受到损害,香港殖民地的稳定也将受到巨大影响。

英美“特殊关系”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于1946年提出的。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市发表的“铁幕演说”中说道:“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富尔敦演说公开并明确的发出了冷战的信号,表明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把苏联看成是最大的威胁。而斯大林在3月13日的一次谈话中对此进行了回击,他说丘吉尔“是要在盟国中散播纠纷的种子”,“是号召同苏联进行战争”。

  冷战初期,由于文化、历史和军事安全利益上的相同点使得英美两国在二战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以新的军事同盟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英国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主要支持和积极参与者。在欧洲这个被英美两国都视为与苏联斗争的最重要的场所,英美国间进行了广泛的国际战略合作,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和一致。同盟关系给两国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英国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从而借此在后殖民时代继续施加自己作为前殖民帝国的影响。而美国则在欧洲得到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盟友,对前苏联的冷战又多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棋子。

  不过,丘吉尔的另外一句名言是: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其实,这是他引用十八世纪的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爵士说的:A
nation has no permanent enemies and no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这句话后来成为了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

  所以,在这种外交基本原则下,英美的这种“特殊关系”并不表明英国在所有国际问题上都与美国保持一致,即使是英美这样坚固的同盟也有不少摩擦和与分歧, 特别是在处理亚洲事务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日,联合国安理会为此召开了紧急会议,为了挽救南朝鲜军队颓势,在美国的操纵下,安理会通过了3项决议。决议的第三项中明确要求所有各成员国须就朝鲜问题向联合国提供一切形式的援助,这也为组建“联合国军”奠定了基础。次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驻日本的美国海、空军协助南朝鲜军队作战。

  6月27日,安理会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杜鲁门发表武装干涉朝鲜的声明,同日美国又向安理会提交了要求对朝鲜进行“紧急制裁”的提案,即安理会第82(1950)号决议:“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项决议,呼吁各成员国向南朝鲜当局提供军事“援助”。

  82号决议通过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准备于6月27日发表声明,正式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并使用武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为取得英国的支持,美国国务院事先把杜鲁门的讲话稿交给了英国政府。英国此时也打着自己的算盘,英国政府同样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6月26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带着这份讲话稿到医院,与正在住院治疗的外交大臣贝文协商对策。贝文是个坚定的反共分子,他认为英国应该支持美国,如果朝鲜战争的结果是共产主义的东方阵营胜利,那将会大大打击“自由世界”的威望和声誉,尤其是在西德,这将严重危及近在咫尺的中西欧安全。并且支持美国的战争政策,可以换取美国支持英国在马来亚和法国在越南的殖民战争,从而维护英国在远东和东南亚的战略利益。英国当时更多关注的是欧洲和中东的发展,支持美国战争政策也可以修补之前因中东、巴勒斯坦等问题而遭到破坏的英美合作关系。

  但由于英国在1950年1月正式承认了新中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朝鲜战争爆发前英国在华投资总值约2.5亿英镑,居西方各国之首。如果因朝鲜战争而导致中英关系恶化,英国在远东特别是香港的政治经济利益将受到损害,香港殖民地的稳定也将受到巨大影响。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贝文认为,孤立朝鲜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也反对将台湾以及亚洲其他地区问题与朝鲜战争联系在一起。英国不想看到朝鲜战争将由地区冲突蔓延到中国大陆、或演变成美苏全面冲突、或世界大战,那将是不符合英国利益的。所以,英国基本确定了朝鲜战争本土化,干涉战争应该有限化的政策。

  经过讨论,艾德礼和贝文取得共识,即英国应在联合国支持美国,但对于“紧急制裁”的提案,英国认为这种说法是对苏联的刺激性挑战,英国反对这种表述。贝文指示英国外交部,要注意同苏联政府交换意见,如果苏联同意在朝鲜维持现状问题上与英、美合作,英国将支持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要求。

  在英国的要求下,美国删除了提案中一些词句。安理会最终通过第83(1950)号决议。7月7日安理会通过第84(1950)号决议,授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要求联合国成员国为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军司令部提供军事及其他帮助。

  7月24日英国政府宣布将派一个旅接受联合国指挥,并且要召回二战老兵参战。30日艾德礼再次对英国民众发表广播讲话说,“无论如何,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和他们站在一起”……就这样英国将自己与美国绑在一起了。但即便如此,英国的出兵参战并非全力以赴,而更多是作为英美团结的象征。

  朝鲜战争期间,英国共投入兵力14198人。先后有陆军第二旅、二十八旅、二十九旅,海军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舰艇21艘、飞机80架。

  1950年8月29日阿盖尔营(Argyll) 和 Sutherland Highlanders在釜山上岸,英军第二十八旅的“皇家苏格兰团”第一营和英军第二十七旅榴弹炮营,是第一个盟军地面部队加入美国和韩国的战争。

  1950年6月28日,朝鲜军队节节胜利,夺取了汉城。7月7日安理会通过第84(1950)号决议,授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要求联合国成员国为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军司令部提供军事及其他帮助。朝鲜人民军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同天,7月24日英国政府宣布将派一个旅接受联合国指挥)

  到7月31日,朝鲜人民军已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韩国国防军和美军被一直逼退到釜山后,南方防线的命令美军第25师收到死守,不得再后退。8月6日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并说服他人实施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

  其实,从朝鲜战争一开始,欧洲特别是英国的态度就一直处在十分暧昧之中。由于二战曾带给英国很大的创伤,在战后初期,英国一边忙于疗伤,一边警惕防御苏联对中西欧安全的威胁,加上南朝鲜极端右翼的李承晚在英国的名声并不好,所以,英国当时的国力和国内政治环境并不利于战争政策。作出支持美国的朝鲜战争政策,对于当时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来说是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英国政府原本希望限制其军事介入,但美国却要求英国派遣地面部队,英国驻美国华盛顿大使Sir
Oliver 
Franks认为:道义上的支持和指导将是不足够的,英国士兵(在朝鲜战场)的存在是被作为美国的主要合作伙伴(盟友)必要的代价。对伦敦来说不是打击共产主义,而是维护与美国的这种关系更为重要,这是说服英国派遣部队的重要原因。

  虽然,英国同美国一样都对共产主义多米诺效应相当警惕,但在对华政策上,华盛顿和伦敦有根本的区别。在1950年7月24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派兵武装干涉朝鲜之前,英美之间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磋商。

  相对于华盛顿的拒绝与北京交往,伦敦奉行了一种更为灵活与现实的政策,更赞成‘containment by inclusion’(包含遏制)的做法。英国自1950年1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便积极寻求与她和解 。

  华盛顿是简单看成“一个单一的来自由莫斯科中央控制的共产主义威胁”,而英国更仔细区分莫斯科和北京。英国首相艾德礼则认为,美国把朝鲜战争与中国直接联系起,把中国看成是苏联的工具,是
“共产主义以中国为先锋,现正在亚洲发动攻势等等看法,是及其错误的,特别是美国在公开声明中提及台湾问题是非常不明智的。

  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函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中强调:“中央人民政府现已控制了整个中国,根据开罗宣言,任何有停于归还该国领土的做法都是不正当

的”,并有可能使支持美国的国际阵营发生分裂。英方认为分裂中苏的最佳办法就是保持与中国的联系,“共产主义”中国可能被说服成为一个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社会成员,这样她就会停止其对莫斯科的依赖,而不是军事冲突把中国推向苏联一边,这是苏联最高兴看到的。
(英国外交部认为,朝鲜战争的后果是美国对北京固执的敌意而造成的)

  英国以为美国人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相对缺乏经验,会愿意听取英国的经验。但这是英国出于假设:英国和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

,这种假设却被证明是过于乐观。由于二战后,两国实力的不对等性,英国更依赖于美国,这就限制了英国影响力的发挥。当英美在朝鲜战争包括台湾问题上出现分歧和矛盾时,英国不得不一再向美国作出妥协和让步。

尽管在7月20日至24日,英美在华盛顿又一次就“当前世界局势”问题举行了双边会谈,英国代表在会谈上始终强调英方的观点。但鉴于美国国内舆论正处于高度“情绪化”状态,而目前的首要任务则又是在联合国结成反对苏联的统一战,英国即不想违背美国这个战略盟友,另一方面又不愿与苏联和中国对抗。既不想其在远东和东南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受损,又不想影响其欧洲的战略利益。

  于是,英国在权衡各种利益得失之后,采取了“骑墙政策”。一方面支持美国的战争政策,一方面,8月底,首相艾德礼在下院发表声明,明确表示英国在朝鲜的行动与台湾问题无关。

  为了对美国的亚洲政策施加更大的影响,维护英国在朝鲜的核心目标:防止朝鲜战争的升级和扩大化,极力防止战争蔓延到中国和发生全球性战争。英国国务外交大臣肯尼思.杨格向贝文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求英联邦成员国特别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英国的支持。杨格认为,虽然英国在香港和马来亚的兵力及国内资源的有限,增兵或许是最不吸引人的方案,但英国必须设法向朝鲜提供更多的地面部队,因为这是能真正影响美国政策的唯一手段。

  随后,英军王牌部队中的王牌,第29旅皇家格洛斯特团第1营“格洛斯特营”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出发(1950年)。

  “格洛斯特营”编制在英军第29旅的序列中,已有150多年历史,先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早在1801年英国征服埃及的殖民战争中,就以突破敌方重围,转败为胜的辉煌战绩受到英皇的奖赏,全营官兵荣获英皇授予的有“皇家陆军”字样的帽徽一枚。因此,该营官兵佩带两枚帽徽,有“皇家双徽营”之称。这支转战世界各国战场、有着百年辉煌的部队,却消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手中,
Colonel Carne也被俘虏。

  虽然美国在朝战初期表明,军事干涉的目标限于恢复朝鲜原状,但出兵朝鲜不久以后,随着战局的逐步改观及对联军有利,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以及参谋长联席会

议对美军是否要越过三八线,以武力统一朝鲜的问题展开了讨论。8月6日,麦克阿瑟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麦说服了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接受他的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而此时,除了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和美国驻苏联大使查尔斯.波伦认为这过于冒险外,在美国政府内部和五角大楼已没有什么人再反对越过三八线了。

  9

月1日,杜鲁门发表广播电视讲话,称朝鲜人有权获得自由和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在联合国的领导下,美国“将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享有这一权利”。9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订了“美国对朝行动方针”的报告,两天后获杜鲁门批准,该文件规定,只要届时中、苏不介人,就应授权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占领北朝鲜。

  在英国方面,工党政府也加强了支持美国的舆论宣传。在军事有利的情况下,加上强大的宣传攻势下,英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逐步缓解,战争的支持率上升到69%。英国政府的压力大大的减少了。不过,对于美国的保证:“联合国军在北朝鲜不会采取挑衅行动,在中国东北和苏联边境地带将避免使用美军”,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特别是陆军元帅斯利姆仍对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后的行动感到没有把握,同时担心西方把过多的力量投人到朝鲜半岛,使欧洲的 
防务松懈。首相艾德礼也对继续北进是否明智表示怀疑,因为“中国很可能认为越过三八线是挑衅性的,甚至是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但贝文却支持美国,并极力主张北进,贝文认为,如果联合国军跨过38度线而且实现了朝鲜南北统一,那么就有可能建立一个缓冲区,中国不但不会认为这是威胁,而且还会欢迎英美消灭掉苏联的一个卫星国,因此中国不会出兵。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决定全力支持美国将战火蔓延到38度线以北的计划。

  在与美方协商后,

9月26日英国向安理会提交一项八国提案,要求安理会授权联合国军突破38度线。这项提议被苏联否决。29日英、美、法等八国又绕过苏联而将这个提案提交到联合国大会。该项方案提出,联合国应“
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保证整个朝鲜局势的稳定,维护这一地区的安全”,建议在联合国增设朝鲜 
统一与复兴委员会,由它行使联合国的权力,在整个朝鲜半岛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政权,并负责组织和监督联合国的旨在重建和复兴朝鲜的活动。

  …………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面突破"三八线",对美、韩多国部队发起进攻。中朝军队经七昼夜的连续进攻,歼敌19800余人,挺进80至110公里,前出到三七线附近,占领了汉城。此次战役就是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1951年1月3日,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转入追击作战,英军在这一天,在“高阳佛弥地之战”中遭遇到了在朝鲜战争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美军为了自己逃命,特令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及英皇家重坦克营,在议政府地区担任掩护。3个多小时战斗后,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在这场战役中全歼英步兵第29旅的The
Royal Ulster Rifles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及第8骑兵团直属皇家重坦克营(8th King's Royal Irish 
Hussars, C squadron 7th Royal Tank Regiment)。

  1月3日,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转入追击作战。"联合国军"美军为了自己逃命,特令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及英皇家重坦克营,在议政府地区担任掩护。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奉命向高阳、汉城方向追击。高阳位于议政府至汉城的公路上。志愿军占领高阳,既可以拊汉城侧背,又可以断议政府英军的退路。但在高阳以北1公里处碧蹄里驻守着美军第25师第34团1个营的兵力。志愿军第149师第445团、第446团各1个加强营组成先头追击分队,直插高阳。首先击溃美军第25师1个营在碧蹄里地区的阻拦,俘美军28人,余部窜回汉城。志愿军乘胜进军占领高阳,随即向高阳东南仙游里进攻。

  仙游里位于议政府至汉城公路以西,英第29旅掩护分队,在此阻击志愿军。成为英皇家重坦克营的唯一后援。3日拂晓,志愿军第149师以2个连的兵力,展开攻击,仅经半小时战斗,占领195.3高地。堵住由议政府经高阳向汉城撤退的英军第2
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和皇家重坦克营。

  当晚,英军企图撤往汉城。英军从议政府方向派出1000多人,动用200多门大炮配合英军撤退。志愿军第149师先头追击分队,在佛弥地、三下里之间的公路上,与英皇家重坦克营展开激战。

  英军中重坦克营很有限,因此死命地保;志愿军知道英军的重坦克营并不多,所以拼命地打。志愿军以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炸坦克,先炸毁其先头坦克,再将其队形拦腰斩断,趁其混乱之际,以单兵、小组进行攻击。志愿军第149师第446团第5连机枪班副班长李光禄,机智勇敢,只身冲入坦克群。将爆破筒塞到坦克履带中间,炸毁1辆坦克,尔后,又炸毁2辆坦克。第4连战士顾洪运炸毁2辆坦克后,爆破筒用完,他爬上第3辆坦克,掀开炮塔仓盖,高举手榴弹,迫敌投降。同时,由于顾洪运炸毁的坦克堵住了英军坦克的去路,其余坦克均被缴获或击毁。李光禄、顾洪运荣立特等功。

  中国的参战打乱了英国的“算盘”和计划。中国参战后,英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再度高涨,工会领导人猛烈抨击政府的战争扩大化政策,并且组织了规模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对干涉朝鲜内政、要求立即撤回参战的英国军队。

执政党工党艾德礼政府也“后院起火”,执政党工党收回了对内阁参战的支持,工党的在年底召开的工党全国代表年会上,工党收到了51份来自地方组织的有关朝鲜问题的决议,其中只有6份支持战争。

  英国驻美大使福兰克也向外交部报告说,美国打算在联合国提出提案,谴责中国为侵略者,还会要求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福兰克建议英国不要跟随美国,因为这将在“最困难的问题上把我们卷进去”。
因为这会使通过香港的中英贸易被迫中断,英国在华利益就会受到沉重打击。 并且,英国担心中国对英国支持美国的战争进行报复,一举收复香港。

  中国的参战打乱了英国的“算盘”和计划,执政党工党不仅要面对国内高涨的反战情绪,和工党内部对战争政策严重分歧,更要应对保守党的攻击。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1950年11月警告,联合国应极力避免陷入与中国无法摆脱的战争,越早从远东转移使其进入静态和稳定状况越好,世界真正的核心危险是在欧洲。英国陆军大臣约翰.斯特雷奇在1951年1月2日的备忘录中也表示:近期美国的政策正威胁着并把我们拖进了一个过早的全面战争。

  正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联军打得节节败退,五角大楼开始秘密讨论使用原子弹之际,1950年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华盛顿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无意间泻露了“天机”,他宣称:“联合国部队不打算放弃他们在朝鲜的使命”,“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应付军事局势”。记者问他,“任何必要的步骤”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说:“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它。”

  此言一出,惊得全世界目瞪口呆,引起轩然大波。当天下午,在日内瓦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大使们极为震惊,发狂似地向美国使馆打电话询问详情。伦敦、巴黎、罗马、维也纳的各大报纸纷纷谴责美国试图扩大战争,并对事先未与盟国协商就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美国人正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时间和可能出现最困难的战略条件下,把他们拖入亚洲战争的深潭”。在各方压力下,杜鲁门被迫正式声明“不使用原子弹”。

  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英国。在伦敦,大约100名工党议员联名向首相艾德礼致信,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英国参谋长会议还致电“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我们看来,如果在朝鲜使用原子弹,不仅不能有效地阻止中国军队的前进,而且将会使局势变得更加糟糕,苏联空军将不可避免地参加战斗”,这样的话,英国将成为欧洲的第一打击目标。因为英国在1948年准许美国在英国的空军基地派驻B
- 29轰炸机,从理论上讲,美国B - 
29轰炸机可以未经英国同意发动原子弹打击,在此种战争情况下,苏联可能会对在英国的美国机场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1950年12月4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匆匆忙忙、未请自赴华盛顿会晤杜鲁门。临行前,艾德礼还与法国总理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应当阻止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要求美方与中国达成协议。希望在与中国的协议为基础上,早日解决朝鲜问题。
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尽早的同苏联协商。 
英法还要求扩大他们在战争中的军事指挥权,给予盟军更多的发言权,建议联合国大会可以考虑成立一个小规模的军事委员会。英法认为只有联合国,而不是美国自己单方面决定是否在联合国的战争中使用原子弹。

  艾德礼在与杜鲁门会晤中强调不同意用有限战争对付中国,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中国让步的建议,包括在三八线停火和要求美国同意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的建议。但美国驳回英国的建议。

艾奇逊警告说,美国不会部署资源帮助欧洲防止苏联的威胁,除非美国的盟国全力支持美国在东亚的政策。美国还要求英国支持他在联合国的提案,谴责中国为侵略者,要求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

  英国政府为此极为担忧。艾德礼认为,这份提案不仅反映了美国的道德利己主义,而且会使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雪上加霜,因此坚决反对这项提案。1950年11月29日,英国驻美大使福兰克接到伦敦指令:在没有经过内阁充分讨论之前,英国不能支持美国任何反对中国的行动。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美国不断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支持其谴责中国的提案;并威胁说,是否支持该提案是检验盟友对美国忠诚度的试金石。英国如果不支持该提案,孤立主义浪潮将会席卷美国,这将有可能使美国政府被迫取消对英国的援助,以及将危及美国对北约的承诺。

  英国内阁为了是否支持美国谴责中国问题上犹豫不决,有些人建议现在是英国应该对华盛顿坚定和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的时候,其他人则认为,英国必须保持一个忠实的盟友的角色。特别是,财政大臣警告说,由于经济后果,英国是没有能力对抗美国的。

  1月12日,英国驻美大使福兰克向英国外交部发回报告说,美国政府并没有停止战争扩大化的意图。不过根据惯例,即使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的决议,也不大可能立即采取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并且他从美方得知美国将要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战建议。福兰克建议英国在谴责中国问题上让步,而英国仍可以坚持其“通过谈判政治解决朝鲜战争问题”的立场。英国当时的政策是,在不损害英国在华利益和香港稳定的前提下,支持美国那些非实质性的提议。因此,1951年2月1日,英国对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宣布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表示支持。该决议以44票赞成、5票反对(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缅甸)、7票弃权(南斯拉夫等)获得通过。

  但是,美国在朝鲜冒险的军事政策并没有停止,并且越走越远。1月25日-2月16日,联合国军对中朝军队发动进攻,中朝方歼敌2.2万余。接着在2月17日-4月21日的

“横城反击战”中,中朝方歼敌5.6万余。不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在砥平里战斗后几乎达到极限,开始边战边撤,3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动撤离汉城。

  这时,美国也发现自己陷入朝鲜半岛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杜鲁门希望避免与中国或苏联产生直接冲突,不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而麦克阿瑟却公然叫嚣要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海上封锁,在中国大陆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对此当然表示反对。麦克阿瑟还多次提出针对中国大陆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东北、动用原子弹轰炸东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请台湾军队参战等,都被杜鲁门驳回。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终于对麦克阿瑟忍无可忍了,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马修李奇微将军接任。
4月20日,志愿军完成撤退,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也停止了前进,4月21日历时87天的第四次战役结束。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向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反击,即第五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4月22日,第二阶段始于5月16日。此战役历时五十天,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在与联合国军进行极为惨烈的战斗后,志愿军终于阻止住联合国军的进攻,稳住了局势,然后全线后退40公里等待兵力补充。6月10日,联军也停止了进攻,第五次战役结束。志愿军付出了惨重的损失,重创敌军8万多人,为五次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之后朝鲜战场上没有再发生大规模兵团作战。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攻防战

  第五次战役期间,在4月24日的雪马里之战中,曾是英军自豪的第29旅"双徽营"格洛斯特营在战斗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187师第560团共歼灭英国1个步兵营、1个重型坦克连和1个炮兵队,共毙敌营长以下129人,俘其副营长以下400多人。缴获各种炮26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共俘虏英军961人,雪马里战斗占了近一半。此战中,志愿军战士刘光子一人活捉了63名英军,创造了朝鲜战争中只身一人俘虏敌军士兵的最高记录,荣立一等功,获二级孤胆英雄称号。

  消息传来,英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也有人在联合国指责美英的指挥官不该把“格洛斯特营”留在这么危险的位置。

此外,在这场战役不到两个星期后,李承晚公开批评在南朝鲜的英军,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政府。李承晚指责战争的失利都归咎于这些政府施加影响造成麦克阿瑟被解雇。麦克阿瑟和李承晚一样,想把中国完全赶出朝鲜半岛。由于是英国经历了战场上的失败,痛失官兵,李承晚的言论导致了英国的抗议风暴。尽管,南朝鲜方面第二天立即否认这种指控,但已引起英国和英联邦公众对其的极度反感,加上李承晚政权腐败统治的真相不断暴露,英国民众对于朝鲜战争以及联合国行动的支持率越来越低,甚至连英国外交官,议员也对美国军事政策发生疑虑。

  国内因素也是促使英国政府抛弃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1951年是英国大选年,为赢得大选胜利,保守党把朝鲜战争作为攻击艾德礼工党政府的突破口。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指责艾德礼背弃了当初竞选时向英国人民许下的诺言,非但没有“创造一个进步而和平的世界”,反而将英国拖入了战争。丘吉尔承诺,保守党如果当选,将与苏联改善关系。最早提出“英美特殊关系”一词的丘吉尔,这时强调,必须“把英帝国和英联邦的安全、发展和团结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

  由于战场上的失利,1951年5月18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通过“要求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禁运”的决议。这个决议超越了英国政府的“朝鲜战争本地化、有限化”底线,并且直接损害英国的利益,使得英国对美国的政策更加不满。

  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争作战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但美方为了获得更多的地盘,从1951年8月中旬开始,向中朝军队发起夏、秋季攻势。最终,志愿军取得马良山争夺战等战役的胜利,包括后来的金城大捷和上甘岭战役也给以联军沉重打击。在马良山争夺战中,英二十八旅、二十九旅也被打垮(后被诺法克斯团、维尔曲团和从香港抽调的莱斯特团换下),这些部队都同样的遭到打击,马良山成了英国人的“伤心岭”。

  在英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保守党咄咄逼人的攻击下,工党内部发生了激烈争执,最终导致工党在外交、防务政策上的分裂。反对战争政策的人指责战争造成了沉重的国防开支,使得英国二战的旧伤未好,又添新伤。而工党大臣比万更因反对政府用医疗保健经费支付军费而愤然辞职。艾德礼内阁内外交困,不得不改变战争政策,在工党向全国发布的竞选纲领中宣布,工党的“首要目标是挽救和平”。这表明了英国工党政府将抛弃追随美国的战争政策,也承认了在朝鲜的战争的失败。但承诺已无济于事了,1951年10月25日,工党在大选中落败,丘吉尔再次上台。保守党执政后,开始积极推动朝鲜停战,

  到了战争的后期,盟军特别是英国变得非常不安,他们批评美国未能使停战谈判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和结束战争。1951年8月17日,在第七次联大特别会议上,美国策划了一项15国提案,妄图取消政治会议,使之不能成为解决朝鲜问题的依据。对此丘吉尔政府不但不予支持,反而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提出一项“四国提案”,反对美国的提案,并就政治会议等问题与美国在联合国公开争吵。尽管如此,英国自身的实力因素限制了他对美国的影响力。

  即便1952年11月5日,与丘吉尔有着“特殊关系”的“老朋友”

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也不预示着英美分歧的结束。英国一直主张克制政策,美国人则是考虑进一步的行动,迫使北京屈服,所以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会谈未能取得任何共识。1952年11月,英国,加拿大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印度提出有关战俘遣返问题的决议也引起了美国的恼怒,虽然英美再次达成妥协,但英美关系达到了最低点。

  由此,丘吉尔得出结论,英国需要重新审视英美的“特殊关系”,而这只能通过减少对美国的财政依赖才能实现。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发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战役,英军千方百计拒绝参加地面进攻,但同意增派第1913空中联络中队支援美军。双方在表面阵地上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多次反覆争夺、皆死伤惨重。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情况遽增,不过阻止了美军的攻击,更使美军伤亡情况剧增,环岭遭击毙美军遗尸超过千具以上。

英军飞行员们平均每天出动7架次,每名飞行员每月飞行45小时。由于自身防护能力极弱,结果南风飞机的战损率极高,共有4架飞机被击落,飞行员丧生,另有1架南风飞机在执行观测任务时因误算高度坠入山谷,1913中队几乎全军覆没。美军不能夺得上甘岭后,就没有能力再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

  当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一签署,英国根本不管美国的态度,第一时间就开始撤退航空兵。伦敦很清楚,他们在这个该死的地方呆得太久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2:21 , Processed in 0.01686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