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风云激荡的“聚变”之路

2019-12-6 04:1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1953| 评论: 0|原作者: 孟红|来自: 党史文汇

摘要: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在世界发展中最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铸就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拥有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具备年产8-12台套核电主设备的制造能力
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在世界发展中最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铸就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拥有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具备年产8-12台套核电主设备的制造能力,仅中核集团就拥有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能力。

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绿色能源一样,核电也是一个国家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绝佳选择。因此,很多发达国家把核电作为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的一种新能源。中国也不例外,奋起直追。从1955年起,党和人民立志振兴中华的初心和信念都丝毫未变,永远肩负核电强国使命,一直推助我国核电站(尤其是商用核电站)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学习标准到制定标准……一路艰辛探索、勇于创新,书写了有血性、展智慧的中国核电事业风云激荡的“聚变”辉煌,而且因地制宜,布局几乎星罗棋布——浙江秦山核电、方家山核电、三门核电,广东大亚湾核电、岭澳核电、阳江核电、台山核电,江苏田湾核电,辽宁红沿河核电,福建宁德核电、福清核电,海南昌江核电,广西防城港核电等十几座陆续建成投产运行(在建的则有山东海阳核电、荣成核电等十余座;拟建的还有广东太平岭核电,福建三明核电、漳州核电等),使核电之光闪耀大江南北,神州大地灯火通明。中国不仅成为全球第4个拥有核电完整产业链的国家,而且随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走出国门,先进的核电装备及工程建设也整体出海,这是中国继高铁之后又一张走向世界的新名片,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成千上万的中国核电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响应国际倡导的低碳能源政策,落实党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谱写着中国核电自主化事业的新篇章。

中国核电:风云激荡的“聚变”之路

中国核电站分布图

举步维艰行路难,首座核电三易址

1955年,党和国家开始酝酿发展中国核电事业。当时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原子能事业发展规划大纲(草案)》指出:

【“用原子能建立发电站是动力发展的新纪元,是有远大前途的”,“在我国今后12年内需要以综合开发河流,利用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为主,但在有利条件下亦应利用原子能发电,组成综合动力系统”。】

1958年,由国家计委、经委、水电、机械等部门组成原子能工程领导小组,并在华北电管局设立了筹建机构,拟建一座代号“581工程”的苏式石墨水冷堆核电站,后因争取苏联援助未果而停止。同时,二机部曾考虑帮助上海市建一座10万千瓦的核电站,也因核武器研制任务紧迫未能实现。1958年、1960年、1964年,上海市3次组织专业人员计划进行反应堆研究设计,都因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未获实质性进展。1964年12月,上海市科委成立了代号为“122”的反应堆规划小组。1966年5月,聂荣臻副总理和国防科委副主任安东到上海检查工作,建议上海研制战备发电用的动力堆,但也因“文革”的干扰而未搞成。1969年,“122”工程处还差点被当时市革委领导撤销。

1970年春节前夕,周恩来在京听取上海市领导汇报因缺电导致工厂减产的情况时明确指出:“从长远来看,华东地区缺煤少油,要解决华东地区用电问题,需要搞核电。”进一步增强了搞核电站的决心。

上海市以传达周总理指示的日期1970年2月8日作为核电工程代号,用“728工程”替代“122工程”。工程以会战形式展开,二机部派出包括资深专家戴传曾在内的8人专家组到上海帮助做工程的总体设计。随后,经国务院批准又将二机部上海原子核所划归上海市领导,确定其中心任务是728工程研究试验与设计。但因该所地处嘉定,抽调人员进展很慢,直至设计队伍迁至市区并成为独立的设计单位,取名为上海市728工程设计队后,相关专业人员才逐步聚集起来。该设计队积极推进工作,进一步确定了堆型和容量规模。

中国核电:风云激荡的“聚变”之路

728工程

1970年12月,728工程首次正式上报中央审查的技术方案是2.5万千瓦熔盐堆,当时认为这种堆型技术先进,既能发电又能把钍-232、铀-238转化为裂变燃料。周总理听取汇报后,要求再做研究,对核电站建设提出4条原则:“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经过两年的调研和攻关实践,728设计队逐步认识到熔盐堆在技术上还很不成熟,于是,开始研究改变堆型,拟采用比较成熟的压水堆技术,并得到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潜艇核动力堆总设计师彭士禄的热情支持和具体帮助。

1974年3月,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第三次听取728工程的情况汇报,批准了30万千瓦压水堆的建设方案。指出:建设我国第一座核电站,主要是掌握技术,培养队伍,积累经验,为今后核电发展打基础。4月,国家计委根据中央专委会议决定,将728工程作为科技开发项目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确定技术方案后,选址又被提上议事日程。728设计队最初选在浙江省富阳县长山弄。1975年完善初步设计并经国家建委主持会议审查通过后,施工队伍进入现场开始修路。但因浙江省持有不同意见,还虑及厂房建设地处山沟,土石方量大、施工也很困难,便决定改选厂址。经约一年选定江苏省江阴县长山地区厂址,但又因与当时拟进口的90万千瓦核电机组发生矛盾,故而转到上海市奉贤县进行地质勘探、试桩。

1978年2月,728设计队划归二机部建制。1979年10月,二机部党组决定其单独建院,定名为二机部728工程研究设计院。从此整个728工程研究设计和建设在二机部(1982年4月改名为核工业部)领导下进行。

尽管中央专委会议作出了决定,但不等于728工程就能顺利进行。1978年8月,某部以728工程存在设计图纸不全、试验研究不够、总体方案未定、经济指标落后和生产无法进行等5个问题,建议停止安排生产。与此同时,某委也通知外贸部,不再引进728工程所需的大锻件和关键设备。工程一时难以推进。但二机部力陈理由坚持要继续上。双方争执不下至1979年1月,谷牧副总理召集有关部门开会讨论,结果是支持、反对意见持平。谷牧最后拍板决定:

【“728是原型堆,搞这个工程主要为了掌握设计和制造技术,不是为了搞系列化电站。鉴于现在已铺开摊子有了初步成绩,在国外技术专利未拿到前,这项试验研究工作不宜草率下马。所以,要继续搞下去,各有关部门应该支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9年3月28日美国发生了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一时惊骇世界。为此,我国领导人提出:“无论如何不要在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方搞核电站。”随后,上海市清理基本建设在建项目办公室提议停建728工程。二机部和国防科委都对此表示反对。10月22日,国防科委就核电站问题写报告给叶剑英副主席并中央专委,对近期内核电站科研、应怎样起步、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等7方面,系统阐述了观点和意见,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批示:我认为继续搞是应该的,主要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由二机部抓总(指分工),较为妥当。随后,728工程设计院放弃上海奉贤,又回到浙江选址。在该省沿海地区,选址小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从北到南踏勘了嘉兴、台州、温州3个地区的平湖、海盐、三门、临海、温岭、乐清和瑞安等7县16个点,最后定在海盐县秦山。

为消除浙江省有关部门认为核电站会影响环境的疑虑,相关部门领导特意到日本3座核电站实地考察,得出核电站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的结论。1982年6月,由核工业部和浙江省政府联合呈上在秦山建设30万千瓦核电站的报告。

1982年11月2日,国家建委批复同意将厂址定在秦山。经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部、国家建委先后发文同意后,当年12月,核工业部发文正式命名我国第一座核电站为秦山核电厂。

可当1983年6月建设大军准备施工时,却传来工程要下马的消息。这使秦山建设者万分焦虑。张爱萍副总理接到国防科委伍绍祖的报告后,很快向中央领导写了报告。陈云于1983年12月17日在国家计委简报上批示:“不管广东核电站谈成谈不成,自己必须搞自己的核电站,再也不要三心二意了。”秦山建设者总算吃了颗定心丸。

中国核电:风云激荡的“聚变”之路

秦山核电站

1984年2月24日,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委批复:“秦山核电厂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原型堆核电站,它的建设对促进我国核电工业发展,培养锻炼核电技术队伍,掌握核电技术,有很大意义。”

一马当关经风雨,国之光荣树丰碑

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核岛主厂房底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其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者们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坎坷后,迎来了喜上眉梢的初见雏形。

可是没想到,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全世界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事故,其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沉降到欧洲广大地区,人们对核电站极度恐惧。这一影响也波及到我国。国家核安全局对秦山核电站安全壳整体质量的质疑,引起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重视,并派出南斯拉夫核电专家杜拉前来现场检查。国务院也派出以国家经委副主任林宗棠为组长的15人检查组,到秦山工地深入调查,经调查后提出的意见是:“工程整体质量合格,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严肃对待,认真解决。”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为加强对建设现场的直接领导,核工业部遵照李鹏副总理的指示,任命副部长赵宏兼任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同时严格执行核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为验证安全壳质量,赵宏专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材料及制品研究所和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的专家进行严格的专项监测。他们采取多种方法,检测了混凝土的总体抗压、抗剪强度,并综合统计分析各自取得的数据。分析结果一致表明:安全壳筒身20米以下各施工层及总体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都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工业部科技委又邀请有关专家认真审查以上检测结果,最后认定两家检测工作和检测结果都可信,安全壳筒身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合格。

中国核电:风云激荡的“聚变”之路

秦山核电站

1987年以后,秦山核电建设开始走出困境。经两年多努力,1990年11月进入全面调试阶段并获6个一次成功的佳绩:一回路水压试验、非核蒸汽冲转汽轮机、安全壳强度和密封性试验、首次核燃料装料、首次临次界试验、首次并网发电试验都是一次成功。树起中国核电起步的里程碑。

1991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座自主研究设计、自主建造调试、自主运营管理的原型堆核电站,开始向电网输入电流,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秦山建设者历经磨难,含辛茹苦,执着追求,终于如愿以偿。投产以来,机组运营一直处于良好状态,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和平利用核能最大的成果。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并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向南海之滨、东海之湾、黄海之岸、渤海之岛……点亮、温暖神州大地、五湖四海。它还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军。在秦山一期30万千瓦级机组实现并网发电仅15天后,我国便与巴基斯坦签订了建造同样堆型的两台30万千瓦级机组合同,实现了向国外“原装”出口核电机组,创造了当时国内单项工程出口资金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纪录,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积累了丰富经验。

2004年5月3日,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又一台装机容量60万千瓦核电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首座自创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1号、2号两台机组全面建成投产。由此我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

中国核电:风云激荡的“聚变”之路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

2015年2月12日,随着第9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秦山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656.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约占浙江省全年用电量的15%,成为全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在我国核电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到2018年4月20日,秦山核电基地已安全运行了27年,安全发电达5000亿千瓦时。这些电量可以供1000万人口的城市家庭用电55年,超过5年来北京全市用电总量。5月25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管理的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项目——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采用的是二代加改进型工程技术方案。

秦山核电站的建成使用,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进而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出口核电的国家之一。1989年2月,邹家华副总理为它题词:“国之光荣”;1995年7月,吴邦国副总理题词:“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秦山核电历经数十年风雨发展,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先后掌握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型谱化,跻身先进核电技术行列,正在奋力推助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从“国之光荣”到“国家名片”,秦山核电创立了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核电品牌,9次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03:12 , Processed in 0.01253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