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八十)

2019-12-7 10:01|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26323| 评论: 0|原作者: 虎丘讲古

摘要: 英军皇家苏格兰团的500余名官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布满主峰,幸存的48名英军官兵则举手投降。事后,在被坦克打垮的碉堡中,发现了英军营长的尸体。马良山战斗,坦克二连荣立集体二等功,董来扶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在三八线西部防线上,有两个军的主阵地遭到了敌军大规模师/旅级的进攻,除了坚守天德山阵地的47军以外,另一个军是坚守马良山阵地的64军。马良山攻防战斗,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月,双方参战兵力为志愿军64军191师和英联邦1师下辖的28、29旅两个旅,双方经过多次反复争夺,最终志愿军牢牢巩固住了马良山阵地,并且重创英军两个旅,全歼英军28旅下辖的皇家苏格兰边防团1营,是抗美援朝战役中,一次成功的歼灭战例,同时,志愿军在最后的马良山进攻战斗中,首次使用步兵、坦克兵、榴弹炮兵、高射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种协同,在白昼条件下发起联合作战,志愿军坦克在攻击马良山的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良山战斗,标志着志愿军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摆脱单一步兵的旧况,成长为一支现代化的先进军队。

同时,马良山战斗也是64军在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强渡临津江失利之后,打出的一次漂亮的翻身仗,所谓“使功不如使过”,在抗美援朝中,有三支军队在小挫之后,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其一是在一次战役由于动作迟缓放跑美军骑1师主力的38军,他们在二次战役的松骨峰阻击战中打出了教科书式的大规模穿插作战,为自己赢得了“万岁军”的称号。

其二是在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强渡临津江失利的64军,他们以马良山战斗的辉煌为自己挣得了荣誉和第一个机械化步兵师改装的地位,至于最后一个,是60军180师,他们在老军长张祖谅的带领下同样在金城反击战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这个我们以后会提到。图为马良山战斗中,英军28旅“爱尔兰轻骑兵团”使用的百夫长式主战坦克。     

      

500

上图为马良山战斗的大致经过及英军的部署位置示意图马良山有5座山头,它从北边紧靠着三八线,屹立在临津江西岸。它如被敌军占领,则严重地威胁着三八线北我方占据的大片地区;如我军占领马良山,则可威胁南方从涟川至铁原一线敌军的侧翼,控制涟川至市边里、抱川至九化里、高浪浦里至朔宁等3条主要交通线。马良山是当时朝鲜西线战场敌我双方争夺的一个焦点。

   我们面对的敌人是英联邦二十八旅、二十九旅,他们是英国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一个旅的兵力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师,英军老兵多,训练有素,枪法精准,在历次战役中,人们普遍地认为,英军的战斗力远强于美军。在这里,龙鹰要给大家讲解一下英军的详细编制:朝鲜战场上,除美军之外,英军是唯一派出师级单位的国家,英军在朝鲜编为英联邦第一师,该师下辖4个旅,分别是27,28,29旅和加拿大1旅。每个旅兵力在66000-8000人不等。英军是一支以志愿兵役和职业军人相结合的军队,其部队老兵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般战史认为,同等兵力下,英军无论是实力还是表现都要强于美军。   

英军的”团“是一个行政和荣誉单位,而战斗时,旅下边直接辖营。所以我们在战史中看到的都是英军某营某营的叫法,需要强调的是,英军的步兵营无论是兵力和火力都要远高于志愿军的步兵营,与志愿军的步兵团相比都毫不逊色。英军一个营一般有1000余人,由4个步兵连(连部和3个排)和1个有6个排的营部连组成。

除了师野战炮兵团外,还编有中型炮团和重炮团,前者由2个8门制6英寸榴炮或60磅炮的炮连组成,后者有1个4门制的6英寸榴炮连和3个4门制的8英寸/9.2英寸榴炮连。  对比我们更为熟悉的志愿军编制,可以看出,英军的一个旅由于重武器更多,其整体实力超过志愿军一个步兵师,而英军旅下辖的营整体实力略高于志愿军一个步兵团,单就人数来说,其人数也仅仅略少于志愿军一个团而已,而火力则胜出不少。           

接下来是马良山战斗的主角——志愿军64军191师的情况。10月4日马良山战斗爆发之时,志愿军在马良山阵地驻守的部队为64军191师,正常情况下,一个志愿军步兵师有1万人的编制,但是,此时的191师刚刚经历了惨烈的五次战役强渡临津江战斗后,部队尚未满员,由于有大量伤病员后送,此时的191师兵力只有6000人左右,志司只给191师补充了部分武器弹药,全师有80门各种火炮(主要是迫击炮),以及由国内兵工厂紧急仿制制造的51式90火箭筒18具。在马良山战斗爆发时,这就是191师的全部家当。在英联邦师发起进攻后,志愿军第191师控制各制高点,采取支撑点式纵深防御,集中火炮支援主要方向的作战。

10月3日,英第四旅以3个营在坦克21辆、飞机24架次的支援下,进行猛烈攻击,临津江以东美骑兵第1师一部在坦克5辆配合下,也西渡攻击志愿军第191师阵地,美、英军的攻击均遭到顽强抵抗,被击退4一7次冲锋,战至下午3时以后仅占去3个阵地。   

10月4日到7日,英第29旅全部和美骑兵第l师一部,每日以1一2个团的兵力,在40一60余辆坦克、20一40余架次飞机支援下,连续向志愿军第191师阵地发动全面猛攻,重点向高旺山、马良山和216.8高地突击,仅10月4日即向高旺山阵地发射炮弹1万余发、6日向216名高地发射炮弹2万余发。

第191师第571、第572团,在炮火支援下与敌反复争夺,每个阵地每天击退敌军1个连至1个营兵力2一13次冲锋。防守高旺山阵地的第571团1个连,4日与英军1个多营激战10小时,工事大部被毁,人员伤亡过半,阵地失守。坚守马良山主峰西南2168高地的第571团1个连,从5日至7日,依托坑道式掩蔽部,顽强抗击3昼夜,击退英第29旅先后共两个营兵力的21次冲击,毙伤敌700余名、自身仅伤亡26人,出色完成了防御作战的任务。   

当时,马良山防御阵地只构筑了野战防御工事,并未构筑后来上甘岭一样坚固的坑道永备式工事,因此大部分工事都被英军炮火所摧毁,许多阵地都曾一度失守,但均被191师夜间反击夺回。战至10月7日中午,马良山主阵地和作为支撑点的216.8高地依然在志愿军手中。  

此时,我军已经开始准备大规模反击作战,为保持有生力量,更好地歼灭英军,191师于夜间,奉命主动撤离马良山阵地,但做好了进行反击作战的准备,师主力撤至黄鸡山、白石洞一线等待技术兵种——主要是坦克兵和高射炮兵秘密运动赶来进行反击作战,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一次多兵种山地进攻作战即将拉开序幕。

在马良山第一阶段的防御作战中,64军191师共消灭敌共计2600人,仅后撤3公里,而负责进攻的英军29旅伤亡达1/3,失去了进攻能力,不得不换上28旅面对我191师组织防御,为下一步的反击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500

由于64军的防御作战相当成功,志司对64军发来了嘉奖电报:”此次敌向你军进攻遭受重大损失,你们以英勇顽强少数伤亡取得重大战果,证明你军在组织炮兵与指挥上均有进步,望细心研究,求得打一仗提高一步,祝你们胜利。“

至此,美英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在西线被整志愿军在西线防御作战中个粉碎。

考虑到文章的连贯性,我们继续讲64军的马良山战斗,这里提醒一下大家,按照我们军史的划分,马良山进攻战斗属于我军的冬季战术性反攻的一部分。

————————————————————英军在占领马良山阵地后,由于损失惨重,不得不将其攻击部队——29旅调往后方,马良山及周边阵地改由28旅负责防守,在马良山主阵地上,其守备部队为28旅”苏格兰边防团“1营,该旅在马良山阵地经营一个月,已经布设了长达40米的铁丝网带和地雷,并且构筑了以掘开式掩体和堡垒群为主的防御工事,其阵地防御较为坚固。为重占马良山,64军得到了一大批技术兵种的有力加强,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莫过于坦克1师1团下辖的一个T-34-85坦克连,连长正是赫赫有名的”坦克战斗英雄“、曾在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中驾驶日式”功臣号“坦克立下战功的董来扶,此时,董来扶和他的坦克手们刚刚换装了苏制T-34-85中型坦克,他们无疑是整个马良山战斗中最耀眼的明星。

投入马良山攻击战中的志愿军炮兵共有60门山炮以上的大中型火炮,其中包括一个连的”喀秋莎“和一个营的122榴弹炮(一说为美式155榴弹炮,存疑),进攻时间选在了白天,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这还是第一次。此外,一个营又一个连的志愿军高射炮织成了严密的防空火网,保护珍贵的技术兵种不受敌机袭击。           

11月4日下午16点,64军向马良山发起的攻击正式开始,进攻时间选择的非常讲究,冬季的16时,离天黑仅仅一个小时,此时发起进攻,敌军将难以利用其航空兵的巨大优势对我进行空中压制,而我军可以获得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放手进攻,同时,16时还属于白昼,我军宝贵的装甲兵部队得以参战并且利用白昼进行精准有效的火力支援,以打破敌军——主要是英军针对我军步兵设置的防御阵地

——————————————————————————急袭的火炮和火箭炮把英军的炮兵、步兵阵地打成一片火海,六十门各型火炮压制了英军的炮火反击,引爆了雷场,破坏了铁丝网,扫清了志愿军步兵冲锋的攻击通道,而十辆T-34-85坦克——整整一个坦克连冲上我军的出发阵地,以精确的瞄准射击将马良山上的敌军碉堡一个个炸碎,弹道低伸的坦克主炮发射高爆榴弹,射击极为精准,可以称得上是弹无虚发。

美军派出飞机试图从空中攻击我炮兵和装甲兵,但我方使用37毫米高射炮和14.5毫米高射机枪组成了严密的火网,加之夜色降临,美军只得胡乱投掷航弹后拉高离去,我方装甲兵丝毫未损。凶猛的炮火准备后,主攻部队——64军191师572团的1、2营“踩着炮弹坑”攻上了马良山主峰——216.8高地,作为尖刀连的2营6连仅仅用了13分钟,被炸懵了的英军根本没组织起来有效的防御,同时,另一个尖刀连——1营3连也在半小时内攻克了位于216.8高地侧后方的无名高地,这里英军的反击较为强烈,甚至爆发了白刃战,但是,失去重武器和空中火力的他们,在白刃战中迅速败下阵来,至此,我们重新夺回了马良山一线阵地。

夺回阵地的志愿军立即组织抢修防御工事、布置火力准备应对英军的反扑,但是,英军并未在夜晚发起反扑,我军获得了整整一夜的准备时间。11月5日清晨,白昼来临后,伴随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及敌方炮兵的炮击,英军出动2个步兵营的兵力,在几十辆坦克的掩护下多次反扑马良山阵地。然而此时,我军的反斜面工事已经构筑完毕,敌方炮火摧毁了我方少量正斜面工事,但对山体后部的屯兵点和射击点无能为力,更无法伤害坑道内的志愿军守备部队,同时,我军炮兵也利用夜晚标定了马良山正斜面的射击诸元,冲锋中的英军整连整排被我军炮兵覆盖,血肉横飞,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攻击,多次反扑失败后,英军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整个马良山战斗。志愿军以一千六百九十四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英军一千七百四十人,这次战斗标志着中国军队的作战水平已经进人初级现代化战争阶段。

在山地进攻作战中,攻击方能够做到与防御方的伤亡基本相等,证明了志愿军高超的战斗水平,以及技术兵器对战斗力巨大的提升。战后,五七二团三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荣获兵团授予的“机智勇敢,歼敌制胜”锦旗。二连荣立集体二等功并获军授予的“能攻能守,英勇顽强”奖旗。四连在马良山240高地防御战中,荣立集体三等功。高射机枪连在马良山反击中,荣立集体二等功。六连一排荣立集体二等功并获军授予的“机智勇敢的突击排”奖旗。  

  

抗美援朝战争时,董来扶担任坦克二连连长,全连装备了苏式T34坦克。马良山战斗是解放军装甲兵史上的一个辉煌战例。董来扶为笔者介绍了这场与英军“王牌”的较量。

“马良山战斗前,我回国参加国庆观礼。战斗打响后,我才赶回连队。开始是副指导员柴景琛指挥,后来我参加了指挥。”马良山位于朝鲜涟川西北,距临津江四公里。这座山有三个鼎立的高峰,形如马蹄,地势险要,是双方必争之地。谁控制了马良山,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1951年10月,“联合国军”在其“秋季攻势”中动用英军第一师和美军骑一师两支“王牌”部队,与志愿军围绕马良山进行了殊死争夺战。马良山被志愿军先行占领。英、美两军每天以近两个团的兵力对马良山进行多梯队的轮番攻击,每天发射炮弹3万多发。马良山一度失守,后被志愿军夺回。英、美两军再次强攻,志愿军马良山阵地又一次失守。趁敌立足未稳,志愿军战旗第三次飘扬在马良山主峰。

但经过四次拉锯战后,英、美两军利用坦克、重炮、飞机实施强攻,在付出2800多人的代价后,终于由英军皇家苏格兰团占领马良山,志愿军一时处于被动局面。危急时刻,上级命令董来扶任连长的坦克二连和坦克四连配属六十四军一九一师一个团反攻马良山。在马良山主峰防守的是英军皇家苏格兰团一营,营长曾转战日本、法国、德国和非洲战场,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占领主峰后,该营长命令部属构筑了由明碉暗堡组成的多层地堡群,前沿设有10米宽的铁丝网,以及有手拉雷、脚踏雷、照明雷构成的混合雷场。

11月4日下午3时,总攻开始。志愿军两个坦克连掩护步兵冲向主峰。坦克兵把第一排炮弹送上敌阵地,敌人占领的216、280、317高地应声腾起浓烟,其工事和地堡被击中达90%以上。坦克火炮攻击15分钟后,由步兵轻武器射击。英军以为志愿军步兵已经接近他们阵地前沿,于是纷纷跑出工事,进行阻击。这时,坦克火炮进行第二次火力速射,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暴露的明碉暗堡又大都被志愿军坦克摧毁。在第二次火力袭击15分钟之后,英军营长如梦初醒,集中4个炮群一齐开火,炮弹如狂风暴雨般飞向志愿军坦克。紧接着,13架敌机连续五次向志愿军进攻部队轮番轰炸、扫射,炸弹、汽油弹黑压压地从天而降,二连的两辆坦克被燃烧弹击中。此时,离步兵向主峰发起冲击还差两分钟。

董来扶指挥战士们纷纷跳出坦克,拼命扑打大火,炮手始终没有停止射击。坦克上的大火很快被扑灭,英军残存火力点也全部被摧毁。志愿军步兵按时发起冲击,顺利占领马良山主峰。英军皇家苏格兰团的500余名官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布满主峰,幸存的48名英军官兵则举手投降。事后,在被坦克打垮的碉堡中,发现了英军营长的尸体。马良山战斗,坦克二连荣立集体二等功,董来扶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6:02 , Processed in 0.16998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