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2020-1-13 01:1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4504| 评论: 0|原作者: 陈辉|来自: 察网

摘要: 轰炸机返航时从试验区侧面掠过,眼前,核爆炸特有的蘑菇云已经形成,宛若一条黑褐色的巨龙直冲九霄,大家一言不发,静静地欣赏着那壮观的奇景,直至把蘑菇云远远地甩在身后。原子弹空爆成功后,空军党委给机组荣立了集体一等功,李源一和于福海荣立一等功,其他4人荣立二等功。
轰炸机返航时从试验区侧面掠过,眼前,核爆炸特有的蘑菇云已经形成,宛若一条黑褐色的巨龙直冲九霄,大家一言不发,静静地欣赏着那壮观的奇景,直至把蘑菇云远远地甩在身后。原子弹空爆成功后,空军党委给机组荣立了集体一等功,李源一和于福海荣立一等功,其他4人荣立二等功。原子弹“空爆”成功,标志着中国彻底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使原子弹具备实战能力,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

【本文为作者陈辉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在人类没有战略导弹问世以前,空投是把原子弹用于实战的惟一方式。

人类第一次把原子弹用于实战是通过空投方式实现的: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的万米高空,一架美制B—29轰炸机投下了一枚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它在相生桥上空660米的高度爆炸,造成20万人伤亡。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美国空投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在日本广岛空投原子弹的美军飞行员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遭美国空投原子弹的惨景

8月9日清晨,美军在日本的另一座城市长崎使用B—29轰炸机投下了一枚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因天气不好,着点偏离目标2000米,但伤亡人数仍达10万人之多。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美国以原子弹方式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从此,世界在原子弹乌云的笼罩之下,中国在美国核讹诈的威胁之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虽然震惊世界,但当时采用的是“地爆”方式,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核反击能力。因此,使用飞机投掷原子弹,实现“空爆”,被提上我国核试验的议事日程。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人民日报》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报道

1965年5月14日和1972年1月7日,我国先后进行两次机载原子弹“空爆”试验,均获得成功,但“空爆”试验并非一帆风顺,当年惊心动魄的险情,今天回味起来,仍让后人惊叹不已。

原子弹必须投入百米的靶心内

1965年春节刚过,距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不到4个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空军下达了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

空军党委把原子弹“空爆”任务交给了航空兵独立4团,机组成员由6人组成,在朝鲜战争中参加轰炸大和岛的二等功臣、副团长李源一担任第一飞行员,于福海担任第一领航员;刘景新担任第二飞行员,张公祥担任第二领航员;孙兴福担任通信员,韩惠安担任射击员。

空军党委当时提出了“必须以最大的干劲、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完成试验任务”的口号。2月18日,独立4团“空爆”试验机组人员全部进入我国西北某机场,用水泥训练炸弹和梯恩梯炸药的模拟冷爆弹代替原子弹进行空投训练。

当时我国进行“空爆”试验采用光学瞄准投弹,没有经验借鉴,也没有资料可查,空投原子弹精度比空投航弹的精度提高了一倍。平时投航空炸弹距靶心200米以内,就可以打5分评优秀,但投原子弹必须距靶心100米以内,因为试验区的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和放置了房屋、桥梁、火车、兵器、动物等效应物,以检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破坏力,距离投远了,科学数据就不准确了。

为了达到“百米”目标,机组成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勤学苦练。从万米高空看去,原子弹靶标小如硬币,天上差之毫厘,地下失之千里,但机组成员迎难而上,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第一个月训练结束的最后一次空投水泥训练弹,试验弹投在了距靶心35米的地方,大家欣喜若狂。

试验指挥部指定的空投标准是“首先连续3次把第一颗弹都投在300米内,进而保证投入200米圈中,最后突击100米大关”。

“35米”的出现,实现了试验指挥部的目标,大家盼望着原子弹投掷的命令尽快下达。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现场

临战前试投偏离靶心2000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临战前的试投偏离了靶心2000米,差点炸了效应物。

戈壁滩上的气候变幻无常,在实弹投掷前的一次训练中正遇上恶劣天气,气流把飞机冲得上下左右摇摆,靶标在瞄准镜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有时靶标忽然闪现在眼前,忽然又无影无踪。于福海的眼睛被瞄准镜不知撞了多少次,还是很难把靶标牢牢套在瞄准镜的十字标线上,结果两颗弹全部投偏。一颗落在离靶心2000多米的地方,另一颗差点炸到靶标外铁道兵修建的一座效应用的桥梁。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空投原子弹的目标区

空投试验成绩的回落,使原子弹空投的时间只能后移。甚至有人主张把试验机组撤下来,把预备机组顶上去,大家的思想压力很大。

团党委经过研究,坚定地表示不撤换正式机组,排除内外部的压力,把军心稳定下来。兰州军区空军的副司令袁学凯、副政委刘镇亲自来机组安慰大家,帮助查找原因。后来直接负责指“空爆”试验的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也来到机组,传达周总理和军委首长对机组的指示和问候。

临别时,张爱萍对机组成员说:

【“精神一定不要紧张,能投到100米以内最好,投到200米以内也行,就是投到靶标外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在效应方面取得的数据要少一点罢了。投到哪里算哪里,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获得经验,为今后的核试验打下基础。”】

张爱萍副总长的讲话,为机组成员卸下了思想包袱,李源一当时感慨地说:

【“张副总长‘投到哪里算哪里’的话,有辩证法,有用兵之道!”】

放下思想包袱的机组成员,全力以赴地寻找教训,他们从天候、气流,从飞行高度、速度、姿态,从自动驾驶仪,从标图板上的标线,从瞄准具上的陀螺仪,一个一个环节地分析,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攻关。后来发现,投弹偏差除气象原因外,主要问题出在苏制杜—16型轰炸机的自动驾驶仪上,轰炸机进入航路后,飞行员打开自动驾驶仪,把飞机交给第一领航员,这时飞上一两分钟,飞机就出现3度左右的偏航,一般投弹还可以应付,投原子弹的精确度就不能适应了。那时我国只有杜—16轰炸机,没有别的轰炸机可以取代。

原因找到后,机组和地勤人员齐心协力寻找解决办法,经反复试验,最后用一截降落伞上的橡皮筋克服了自动驾驶仪转动力的偏差,土办法解决了高科技的大问题。

4月中旬,试验机组向指挥部立下军令状:

【“保证投200米以内,力争投到100米以内。”】

4月28日,指挥部决定投掷一颗与原子弹外形、重量一样的冷爆弹。能否进入实弹投掷,成败在此一举,机组成员,满怀信心驾驶轰炸机冲上蓝天,到达目标区后,大家进行了科学分工,有的负责高度,有的负责速度,控制飞机的颠簸和摆动,保证于福海的瞄准不受干扰,靶标被于福海死死地锁定,他果断地按动了发射钮,冷爆弹向靶标准确地落去。后来,根据雷达测定,冷爆弹的空中爆炸点距靶心96米。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冷爆弹的投掷成功,标志着可以进入原子弹的实弹投掷。

原子弹空爆离靶心只有40米

1965年4月14日,指挥部终于下达了投放原子弹的命令。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我国首次空投原子弹的载机图

轰炸机载着一枚乳白色的球型原子弹一飞冲天,在茫茫云海中穿行,经过几十分钟的飞行进入了试验区,靶标外围是个方形的白框,里面套着一个直径200米的白圈,圈中画着白色的“十”字,格外醒目。

为了确保原子弹投掷万无一失,指挥部事先确定了轰炸机要3次进入靶标区的投弹程序。

第一次进入,进行搜索目标,概略瞄准。

李源一打开自动驾驶仪,把飞机交给于福海,叮嘱他说:“我和刘景新一定把高度速度保持好,你放心大胆地瞄准!”

于福海接过飞机操纵,进行瞄准,迅速求出了投弹诸元,报告:“航向270度,偏流负2度,中间风修正80米,投弹角34.8度,没有发现靶标有偏离的趋势。”

于福海报告后,机组人员互相报告各自情况。

李源一:“速度好,偏流对,飞机平稳。”

刘景新:“航向和高度都很准确。”

张公祥:“原子弹温度正常,设备良好。于福海计算的投弹角和我计算的完全一样。”

第二次进入十分顺利。

最后一次进入了。

一切正常。

通信员孙兴富发出了“投弹请示”,地面指挥员、空军副司令成钧批准投弹。

爆炸时间定在10时整。

爆炸前7分钟,于福海报告:“打开投弹总开关!”

爆炸前3分钟,于福海报告:“接通原子弹电源!”

爆炸前1分20秒,于福海报告:“打开自动投弹器!”

于福海最后报告:“打开弹舱!”

9时59分10秒,于福海操纵瞄准具使观测角和投弹角准确重合,电路交通,原子弹脱钩而出,轰炸机减轻了重量,突然向上窜了一下。

于福海向外一看,乳白色的原子弹在阳光下亮闪闪地直向靶标落去,他又在瞄准具中观察了10秒钟,十字标线仍然死死压着靶标,丝毫没有偏移。

“怎么样?”李源一发问。

“没问题,肯定可以投进去!”于福海很有把握地回答。

“立即关上遮光罩,全速前进!”李源一高兴地发出命令。

轰炸机加大油门,增速到950公里/小时,争取远离原子弹爆炸中心,获得最大安全系数。

轰炸机座舱中玻璃上的遮光罩刚刚拉闭,一阵耀眼强光闪来,持续了四五秒钟。光焰刚过,于福海忍不住,摇开了遮光罩飞快地向靶标看了一眼:靶标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仿佛是太阳落在了脚下。

隔了片刻,大家都忍不住了,都往下望去:靶标不见了,机翼下是一片汹涌壮阔的火海,乌黑的浓烟从火海中不断翻滚而出,越聚越多,飞速升腾着。轰炸机离原子弹爆炸中心大约19公里,冲击波赶来,飞机强烈地抖动着,持续了六七秒钟。

后来,根据地面雷达测定,原子弹爆炸时,距靶心只有40米!

坐镇指挥所的成钧副司令通过电台向机组人员兴奋地说:

【“周总理刚刚和指挥部通过电话,总理说‘你们工作很好,祝你们安全返航,回去很好总结经验。’”】

“明白!明白!”机组人员激动无比。

轰炸机返航时从试验区侧面掠过,眼前,核爆炸特有的蘑菇云已经形成,宛若一条黑褐色的巨龙直冲九霄,大家一言不发,静静地欣赏着那壮观的奇景,直至把蘑菇云远远地甩在身后。

原子弹空爆成功后,空军党委给机组荣立了集体一等功,李源一和于福海荣立一等功,其他4人荣立二等功。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周总理接见空投原子弹的于福海

原子弹“空爆”成功,标志着中国彻底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使原子弹具备实战能力,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

空投原子弹面临的“三大难题”

首次“空爆”原子弹成功后,我国又进行了小型原子弹的研制,1972年成功地进行了机载上仰甩投原子弹试验,但这次空投原子弹历经5年时间,投掷过程惊心动魄,在人类核试验史上堪称奇迹。

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宋占元参加了当年空投小型原子弹的组织指挥,他叙述了当时空投小型原子弹所面临的机型选择和三大难题。

【1967年11月9日,空军党委给我们下达了任务,让我组织研究用飞机投掷小型原子弹的可能性。
在投弹飞机选择上是使用米格—15比斯好,还是强—5飞机好?采用内挂好?还是外挂好?带着空军党委的信任和嘱托,我回到师里立即组织了一个班子进行论证,通过对两种机型大量的数据计算、研究、论证和比较,我们认为,比斯飞机机身较低,外挂弹体距地面留空高度很小,而且发动机推力不够,载核弹后,很难飞起来;强—5飞机虽处在试飞阶段,但推力大,负载力大,具备了载核弹的基本要求。最后我们选择了强—5飞机。】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曾打算作为空投原子弹的米格—15比斯型飞机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中国强—5型轰炸机

投弹飞机确定后,又遇到了新的难题:一是强—5飞机原炸弹挂钩承受力不够,必须提高负载能力;二是弹大舱小,只能采取一半弹体在舱内,一半弹体在舱外的半露式挂弹,必须对原弹舱进行改造;三是为防止投掷时弹、机相撞,需要加装一个安全、保险的推脱装置。

正在宋占元和试验小组苦思冥想时,传来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我军在越南战场上缴获的美F—4飞机的半露式挂弹,并装有推脱装置,可以借鉴。

宋占元派出师里的机械、军械和设计人员到飞机制造厂,参照美军的F—4飞机对强—5飞机进行了改装,经过试验3个难题迎刃而解。

1967年底,强—5飞机通过了定型鉴定,很快6架用于空投小型原子弹的强—5甲飞机改装成功,剩下的问题就是试投了。

为了保证投弹后载机与爆心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和未来实战的要求,宋占元和试验小组进行了各种高度、速度、投掷角度的论证:采用俯冲投弹虽然较准确,但安全距离没有保证;采取水平投弹,飞机可安全脱离险境,但误差较大,而且战时突防困难。最后经过反复论证,确定采取低空进入,上仰投掷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全脱离爆炸区,战时又便于低空突击。

投掷方案确定后,进行了试投,第一步使用50公斤的训练弹,着重解决投得准的问题;第二步携带与小型原子弹一样重量、外型、大小的模拟弹进行试投,终于取得了圆满的效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空投失败的原子弹被带回机场

1971年我国合格的小型原子弹生产出来。当年9月8日,宋占元受领空投任务。10月30日正式空投。

当时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焕民担任试验领导小组总指挥,宋占元担任塔台指挥员,航空师某团团长杨国祥担任飞行员。

下午1时飞机起飞前,杨司令握着杨国祥的手说:“老杨,祝你成功!”

杨国祥驾驶小型原子弹载机一次开车成功,直冲蓝天。

飞机准时到达空爆试验场上空,杨国祥开始进行投弹准备。小型原子弹在飞机上共有5道保险装置:原子弹装上飞机,解除第一道保险;挂号挂钩,解除第二道保险;打开加温开关,解除第三道保险;打开系统开关,解除第四道开关;按下投弹按钮,解除最后一道保险,核弹脱离飞机。

然而,打开第五道保险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原子弹在弹舱内纹丝未动。

杨国祥一边向指挥所报告,一边使用应急方法,但仍未见效。

紧接着,杨国祥第三次进入试验上空,使用超应急方法投弹,仍没有成功。

此时,飞机的剩余油量已不允许第四次进入。杨国祥面临着两种选择:弃机跳伞;带弹着陆。

杨国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选择了带弹着陆。他按照地面指挥员的指令,迅速将核弹锁死,载着原子弹返航。

战斗机载着原子弹着陆,在世界上闻所未闻,这是一颗足以摧毁一座中等城市核弹,着陆时一旦发生意外,整个试验基地将毁于一旦,后果使人不寒而栗。

宋占元回忆说:

【“当我得知飞机要带弹着陆时,心都快要跳出来了,脑子闪电式的进行着思考:为什么没有投下去?问题出在哪里?落地时会不会造成爆炸?一想可能爆炸,我再也不敢想下去了。
“这时杨司令打来电话,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要相信飞行员的处置能力,一定要保证飞机安全着陆,基地人员马上钻地道。
“原来,周总理和叶剑英副主席都进入了中央指挥所,直接掌握试验的进展情况。接着,机场警报器的叫声刺破长空,所有人员包括家属小孩迅速有组织地进入地下工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我让一名参谋和我留在塔台,其他战勤人员全部转入地下。
“根据飞行时间计算,飞机已经接近有效联络距离。我拿起话筒:‘杨国祥,我在塔台上,机场天气很好,你要沉着、冷静,再检查一下挂钩是否确实锁死,一定要保证一次落地成功。’
“‘明白!’杨国祥简明、坚定地回答。
“飞机临空了。我令其直接加入四转弯着陆,并叮嘱:‘注意检查襟翼、起落架!’‘注意调整速度!’‘收油门!’‘带一点!’
“‘好!’飞机终于平稳地接地后安全停稳,我如释重负。”】

战斗机载原子弹成功返航,创造了人类空投核试验的奇迹。

戈壁滩上终于升起了蘑菇云

飞机成功载弹返航后,核试验人员迅速围上来,装上保险、切断电源,用机械方法取下原子弹,由7机部的研究人员拉走了。

在现场试验指挥小组的领导下,某航空师查找了空投失败原因。事后查明,原子弹没有投下去的原因是推脱装置的薄膜破裂,造成线路短路,使燃爆弹不能工作。虽然有正常、应急、超应急三条线路,弹最终都汇集在一条线上通向推脱装置。因此,当上游的线路出了故障,尽管飞行员操作程序完全正确,也启动了下游的三条线路,仍无济于事。

后来,有关厂家派人来试验基地将线路进行了改装,使三条线路都可以单独引燃燃爆弹,直接把原子弹投下去。一切准备就绪后,指挥部向中央汇报情况,并代表试验领导小组再次请战。

很快,北京传来了周总理的指示:“继续试验。

1972年1月7日,第二次空投试验开始。下午13时,杨国祥驾机飞上蓝天,穿越厚厚的云层向空爆试验场飞去。

快到空投区时,杨国祥发现有大片浓云缓缓向靶场压来。必须赶在云层到来之前,一次空投成功。杨国祥按照预定方案,沉着地驾驶着战机熟练地完成每一个空投动作,当他按下最后一个按钮后,明显感到弹体脱离飞机,迅速戴好防护镜,关闭舱防护罩。

30秒后,眼前一道强烈的闪光出现,紧接着是震天的巨响,戈壁滩上又一次升起了蘑菇云。经过5年的风风雨雨,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型原子弹空投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完)

陈辉:五十五年前的核试验曝光——我军两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回眸

原子弹爆炸的情景

【陈辉,新华社原北京军区支社社长,高级记者,大校军衔,获新华社“十佳记者”荣誉。撰写出版了《世界王牌败兵录》《沙场淘金百战归》(上下册)、《军旗下的铁甲雄师》、《军旅岁月拾零》(一至五集)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篇。新闻和文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大奖赛一等奖、伊拉克战争报道奖、国家抗震救灾报道奖等50余个奖项。新闻作品收入国家语文教材课本;先后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获国防服役金质奖章;简历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作品被收入《中华文库收藏作品名典》。】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5:02 , Processed in 0.014623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