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社会主义批判的若干问题(上)

2020-4-24 23:0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1901| 评论: 0|原作者: 许略|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恩格斯指明:“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然则社会主义规律研究正逢其时。今天的群众已经被教育了——就像列宁在1918年所说

f6f6f053edf52f777f8ff2293659b3d9.jpg 

(二)

人们不把方法(论)本体即辩证法说成是历史的方法,相反地,直接说成是逻辑的方法,目的是拒绝研究方法(这是方法论的“主体”)的工作领导性,进而根本拒绝探求科学方法“如何来”的问题。说到底,他们不懂什么是历史。历史对范畴生产来说是本根的规定,本身并不是什么本体范畴,乃是具体发展过程。就是说,这个所在并没有知识论构筑。由于民族用语习惯的差异,使得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可能空前加大,增加了认识纠偏的工作难度。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人类所得到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往往是一样多这一点而言,人类认识在正确和错误方面形影相随,亦步亦趋,它们结伴而行。历史方法(行动本体)=辩证法。尽管这样的讲法似乎没有“逻辑力量”,但却有“事实力量”,是事实的实存。因此为了反击这一点,米海洛夫斯基先生要精心准备下列辩词:

马克思在哪一部著作中叙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呢?他的《资本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把逻辑力量同渊博学识、同对全部经济学文献和有关事实的细心研究结合起来的范例……他翻遍了数量惊人的实际材料,一部分用来论证,一部分用来说明他的经济理论。如果说他创立了“崭新的”历史过程观,用新的观点说明了人类的全部过去,总结了至今有过的一切历史哲学理论,那他当然会同样竭尽心力地做到这一点的,也就是说,他会真正重新审查并批判地分析一切关于历史过程的著名理论,研究世界历史的大量事实。同达尔文比较一下……就会更加确信这种看法。达尔文的全部著作是什么呢?就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性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马克思的相称著作究竟在哪里呢?这样的著作是没有的。不仅马克思没有这样的著作,而且在全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也没有这样的著作,虽然这种文献数量很大,传播很广。

这种辩词试图实现常识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硬性统一,完结一种认识论生产。“‘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原文是经济运动规律}’……米海洛夫斯基先生就是这样评论的。”“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且先从《资本论》的同一序言中再引一句话,这句话就在上述那句话的稍后几行。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要把序言里引来的这两句话简单地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就在于此,而这个思想,正像我们听说的那样,是以罕见的逻辑力量严格地坚持了的……说的只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他说的,他研究的只是这个形态而不是别的形态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得出他的结论的方法……像我们刚才听到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说的那样,就是‘对有关事实的细心研究’。”那么,“马克思究竟是怎样得出这个基本思想的呢?他做到这一点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这个假设之所以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还由于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注:《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009,第154-161

接下去的话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对于此种不怀好意,列宁的回击总是十分地犀利有力!

 

caec1d014de05e8e52e74399da0c4f17.jpg

(三)

历史的方法在于撤除本体论:概念、理念、纯然的逻辑推理。

【注:中国的本体论可曰道论。单一个“道”字,已然击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本原规定的道,实非玄虚之物或反向的实在孤立之物,实指历史之道而言,又暗合历史的各种道数的多重和多样,充满变数。而道论的历代追求,则可看作中国背景下之特殊知识论和认识论。

无论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均如此作为。历史规定即在于不拥有任何一种的本体的逻辑理论。这可以显见:以方法论替换本体论,究竟会有什么意义?乃是制止认识论至上主义。列宁说米海洛夫斯基过分依靠了“逻辑力量”,很可能是,他把马克思作品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性力量仅归结到可得出魔力般的逻辑(所谓思想知识)的层面。但如果是这样,人们会很快地陷入彼此交缠着的语义的各种泥潭。

【注:在新时代,“当有学者把MEGA2和马克思学分别作为文本和学术标准在学术界推广时,这一点尤其清晰。”“是否存在足以在根本上影响马克思解释的新文献?”“逻辑上,如果真的还存在着颠覆既有解释的新文献,那么《共产党宣言》以来的历史将是一个笑话。”所以,“它们在根本上都不是文本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当代公认的那些对理论和现实具有冲击力的研究,到底有多少是基于MEGA2解读做出的?不论其在实践上的发展,仅就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知识中的表现来说,从开辟新道路的卢卡奇、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再到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有这些理论上的进展,哪一项是MEGA2的贡献呢。或许,有人仍然会指出这里的列举忽视了西方马克思学。对此……反问一句,事实又如何呢?对于今天的中国学术界来说,MEGA2可能是治疗学术软骨症的最后补药……这是一剂中国人体质消化不了的补药。”(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论和解读政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第73-75页)

于是乎,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历史”就是生产关系时,立即遭到误解。

【注:例如,人们进行这样的误判:“列宁在分析《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对象规定时,由于疏忽或别的原因,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他在阐述《资本论》基本思想时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从这里可看出,列宁在分析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对象时,将第一部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容释义后并进了第二部分,而忘记了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规定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一逻辑错误一直延续到今天。”(郭冠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重新解读》,《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2期)

但如果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长和运动的规定,即不把生产方式归结为生产关系(生成)规定,那么,我们如何确认生长底座呢?难道这个生长底座不同时是属于生产关系本身的规定么?这些正确或者错误往往直接关联到《资本论》。

批判性阅读的工作主旨全部在于,在中国条件下弄清楚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过去=故纸堆?显然是不当的玩笑。历史者,生长也。关于历史的工作规定和实践的方法,四书之一《大学》早有所云,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前面屡屡提及)。说历史就是生长规定,不外乎是将本体溶入生长过程,从中确证出本根规定性,确立实体和本质;转而确证时空统一条件下的生长行动,这样就能得到具体形态的辩证法和发生着、实践着的母子工作关系。凡过去皆不可追索,凡追索的都是历史过程,这是追索的辩证法。凡过去皆为序章,追索“历史之追索”,亦就是追索对象之何以成为研究对象。路,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历史方法摹写存在者的认识,是有关于主体和类存在的行动的方法规定、它的认知方法。因而循着《资本论》第四卷向前走,恰好有了明确的方法论建构方向,有了对工作逻辑的明确表达,如此,可完成马克思承诺过的工作——进行社会主义批判,兑现认识实践路线。

这就是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中国行动:提炼出对于马克思文本的特别重读方式;这种重新阅读已不再是什么文本诠释学,旨在构造出真正的理解境界,勾画真正行动。如此,也就防止了思想思维被拿了去,终遭致“语言被夺了去”之尴尬境况。一言以蔽之,弘扬历史和回归实践,通过历史和实践与马克思交会,工作路线就体现在“回家,回历史,回中国”的建构行动之上展露为对中华民族的辩证法工作内涵的逻辑的创造性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固有的功能特点在于,从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方面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不是为了盲目地逻辑化和懵懂地形式化,从而,认识和研究线路定格为实践逻辑取向的中华辩证法工作体系。这是寻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之具体出路。

田园将芜,胡不归;历史将芜,胡不归。历史是范畴生产的永恒工作外部。这就有了执行特殊性阅读的工作必要。通过这种阅读,目的是将中国马经界的有价值的观点真正加以弘扬,又果断摒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探索或者错误,而能够支持把工作引向产生社会主义批判实效之所在。

【注:批判,从来不和个人有关,和观点所代表的行动集团类型有关,是行动→行动。尽管这么说,可能赋予被阅读对象以“莫须有的”写作性质,但本书作者预先声明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强加,也不可能是马克思的作品自身施于其内,恰好是长期食洋不化、食马不化之工作结果。鉴于这个目的,我们必然要感谢所有提供材料的作者,正因为他们的“客观”,才使这里的主观批判得以成行,使得科学按照它自己的批判本性前进。

但是,我们下面要看到的这些“重读《资本论》”往往在思想田园中牧马,把思想本身当作客观世界来塑造。认识错误根源是理论构筑主义和认识论至上主义,在于认识观统率工作方法,而不是恰恰相反。他们以社会主义理论家身份批判西方经济学,并引以为豪,却常常忘记其作为辩护性学说,在三点规定性上显示为庸俗解释学:一是物象的自我预设和工作总构图;二是非批判的工作循环,即认识论——方法论——认识论(循环论证);三是虚假本体语言和以逻辑为操作手段的认识仿真。因而可能不同程度地——在工作内涵及其形式上——落入资产阶级工作陷阱,使自身陷入险地。

 

4bf408bfffdf4e7feb5dbce2b4c2e0ee.jpg

(四)

且看第一种批判。

第一,“劳动的二重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二重性”;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

第二,于是,马克思说到了“资本本身具有二重性”……在此,马克思是想说明的是:(1)资本是使用价值(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与交换价值(货币)的统一体;(2)不仅如此,资本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形式规定性”——资本是与劳动者相分离的、统治劳动者的、“合并”劳动者的生产力(以及劳动者的社会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的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3)资本是用于“交换”“活劳动”从而实现增殖的价值。【注:刘召峰:<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呢?我们从商品的两重因素羽化为资本的两重存在(以私人劳动二重发展为中介)说起。我们前面交代了,资本具有二重的社会性质:货币和商品,或者说,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资本(品)的商品。前者更改了“作为货币的货币”社会内涵,后者更改了“作为商品的商品”存在形式。照应了商品生产的如下发展:初级形态以具体产品为社会产品,高级形态以社会产品为货币。

具体产品注:直接用于分配的产品(经济物品)的两个实在因素是:使用价值和具体产品。

也就是说,商品二重性最终获得深化的社会发展形式,成为表象形式的运动,成了“骗人的表面现象”。在这样的情势下,马克思强调说,“因为资本是由商品组成的,所以资本本身是二重的……这样,资本就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资本作为“使用价值”,“不仅仅是劳动所归属的、把劳动并入自身的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资本还把劳动的社会结合以及与这些社会结合相适应的劳动资料的发展程度,连同劳动一起并入它自身。”所以严格地说,乃是资本第一次历史发展了“社会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大规模地发展了劳动过程的物的条件和主观条件,把这些条件同单个的独立的劳动者分割开来,但是资本是把这些条件作为统治单个工人的,对单个工人来说是异己的力量来发展的。”《保卫资本论》第十五章说明了这种原因。物象派盯住的是资本作为物的使用价值的性质,并不试图说明:“劳动条件作为同工人相对立的社会力量积累起来,并且在这种形式中资本化了。”【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第539页。

其实在社会存在中,手段并不具有一般规定上的中性涵义,这里,使用价值恰恰被资本化了:成为资本的生成过程,或资本的生产要素条件。如此,二重的社会性质只应归结为二重社会存在的性质——资本的货币和资本的商品的统一。出发点是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通过对商品实现社会控制,资本合并了劳动过程的使用价值使这些条件普遍同劳动者分离,发展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社会对立,不仅在生产场域,而且在社会场域发展出对单个工人来说是异己的物质力。一句话,使用价值形成为资本的社会使用价值。如此,商品二重性成为资本这一社会实体在“历史地获得和叠加”意义上表现出来的“社会形式”,即价值的使用价值形式,升华了劳动二重性规定和作为外在运动表现的商品二重性规定。内蕴在资本商品中的二重性规定因而不是单纯“形式叠加”,乃是在新的实体生成的基础上对运动形式本身进行“社会更新”。内在规定是实体-形式的整体生长。如果一味考虑单纯的商品运动,而舍弃产品社会的历史实在因素,是难以觉察到这种整体生长内容的。

可见,《资本论》中二重性学说是实践化构造,并非仓促理论构造,也决不会是什么二重性知识(理论)体系。其辩证法工作内涵在于把握“一定生产”的生成规定,提升对象为研究对象,确立历史实践逻辑。因此在开放的批判结构上,也并不是“逻辑一致性”意义的工作逻辑,仿佛封装了“抽象思维方式批判”。引文作者将“起点规定”封装于封闭历史知识体系,玩弄逻辑起点这一认识推理,满足思想史上的有价值性演绎,结果,将二重性学说主观认识化,贬为单纯叙述逻辑——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其想要导引拜物教批判认识,却混同了社会存在上两种不同的批判:主观批判和客观批判,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本真化批判的精神,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相抵触。到头来,反治其身,如所谓的资本二重性理论,实质是对于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论游戏的重新跌入。

【注:这实际上是对于蒲鲁东的价值二重性理论的老调重弹:“蒲鲁东先生打算先给我们说明价值的二重性,‘价值内部的区别’,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958,第77页)

据此看来,坚持劳动价值论实践生成的优良工作品质,认真清理并确实准备解决上述问题,乃是取得“向前走”行动的首要思想条件。

 

 f371ec4128c2241bfc2c37d075e6e2a8.jpg

 

【特别提示】本文转自《保卫<资本论>》修订版P559-610。原书题名“历史到科学的发展”(第十八章)。2014年版本,此章附有副标题“马克思以后时代的主观逻辑·举要删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著作封面题为《资本论》,其实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卷名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其实是在生产过程领域内展开对资产阶级概念的批判,揭示市场范畴的历史虚假性;第二卷名为《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在流通过程领域继续展开对资产阶级概念的批判,揭示市场范畴的社会理论实在的规定,引出“市场/危机”的对范畴概念;第三卷名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其实是机理解剖范畴与概念的区别;第四卷被恩格斯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正面解决“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必须受到批判”的所谓价值判断问题,挑明所谓政治经济学之“科学家身份”,其实是历史学家之研究身份。弄清“科学”与“批判”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书名本身,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确切的指导线索(孟氧语)。批判社会是为了进步,但目的决不限于此。从否定中得到真理和本质,这也不是“理性假设”;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历史-社会的分析根本目的其实是超越“思想范式”,建立历史尺度的“批判的知识理论”。然则,政治经济学批判按照批判对象可有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批判的分野。离开了科学,批判就不可能是革命的批判;同样,离开了批判,社会科学就不可能真正领导自然科学。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它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社会主义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相比更加深化科学与批判、物质与精神的辩证认知关系,强化辩证法从内部加入“人的行动”的工作性质,归根结底,是执行“把理论引向实践”的认识论革命主张,催生这一定义:科学社会主义即是工人阶级实际状况之理论表现。

 

 

 

判词江山留胜迹,吾辈登临上。意迟迟,理性国里未醒,慵懒丛中梦悠长。意悬悬,趣舍异路究可哀,多悲伤。意仓皇,三春景破行未长,四春欲改昔时妆。呀!忘却了意卿卿具体身份,成岭成峰各模样。试前心已碎,作后性空灵,空彷徨。抽象智慧,枉费了科学皮囊物聪明,勘尽事沧桑。机关尽,终难详。穷蹙窘迫鬓云霜,两哀伤。忽喇喇求倾大厦,昏惨惨灯儿黄!莫叹意沉沉,幽禁了碧玉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07:51 , Processed in 0.04219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