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中美关系的前景 —— 上下同欲者胜、贫富悬殊者败

2020-5-6 05:08|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6184| 评论: 0|原作者: 安生|来自: 卢瑟经济学

摘要: 对中国来说,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改变国内分配结构,减少贫富差距,加强经济内循环,同时稳步扩张属于自己的经济圈是大势所趋,应该未雨绸缪。

中美关系与贸易战

本文已发表于公众号: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当初的一个大纲,不全,没展开写。

**********************************************************************

一、中美关系的历史渊源、合作的条件与基础。


中苏关系合作的基础。


1、 苏联需要大批壮丁镇守欧亚大陆东部。(军事)


2、 苏联损失大批壮丁,各行各业都紧缺劳动力,需要大量的中国农产品。(经济)


3、 大批二战物资,旧枪、旧炮、旧坦克、旧战斗机、旧军舰、旧潜艇,需要处理。(军事+经济)


4、 赫鲁晓夫宫斗上台需要中国在国内和国际的声援。(政治)


5、 希望把中国整合为卫星国。(长期政治+经济+军事)



中美关系合作的基础。


1、 美国需要战略盟友对付苏联。(军事)


2、 美国需要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产品。(经济)


3、 美国金融企业、高科技企业、文化企业获得巨大利润。(经济)


4、 希望在中国搞和平演变。(长期政治+经济+军事)



中苏关系合作基础和中美关系的合作基础极其相似。军事上遏制另一个超级大国,经济上产业转移谋求超额利润,政治上希望整合中国为卫星国。

苏联美国对中国都有玻璃天花板,相比苏联,美国国力更强,对中国的玻璃天花板更高一些。

分手的时机的选择:

1、 触碰玻璃天花板是根本原因。

2、 触犯对方基本核心利益是重要诱因。

3、 趁你病,要你命,选择最佳时机。

二、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利益。


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是以物为媒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资本发挥作用,需要暴力支持。资本扩张,必然伴随暴力扩张。暴力扩张,具有排他性。

美国的富足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剥削的基础上的。美国控制暴力、金融、粮食、高科技,间接控制能源。

占据金字塔顶端,保持丰厚利润,压制后起之秀。

以武力控制地盘(领土、殖民地、势力范围),制订游戏规则。



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往往是血流成河的。拿破仑时代,法国作为后发国家,为了保证法国资本的利益,让法国商品取代英国商品占领欧洲大陆的市场,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英国的对策就是出钱、出枪、四处组织反法同盟。英法在欧洲大陆上反复厮杀,拿破仑终于被撵下台。美国的南北战争的重要原因,是北方工业资本要扩张,要独占南方市场和原料。德国发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搞什么大东亚共荣圈,目的也是为了争夺原料、市场和海外资产。

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中国商品扩张、充斥世界过程中,美国不是没干涉吗?美国没有过分干预的原因,是因为在帝国主义阶段,市场既包括商品市场也包括金融资本市场。美国始终牢牢控制大宗商品、能源、金融资本市场——美国统治世界的方式,已经从控制制造业,进化到控制大宗商品、能源和高科技产品。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话,那么中国提供劳动力,美国则控制金融、能源、粮食、意识形态和武力。美国控制了金融、能源、粮食、意识形态和武力,不怕中国翻出手心。再说,默许中国的廉价消费品进入美国,对美国缓解国内阶级矛盾也是有利的。

但是,中国金融资本扩张则是另一回事了。这个过程显然威胁到美国金融资本的利益。中国是希望温和推出人民币的,但美国显然会用一切手段阻止这个过程。这就如同革命过程中,由于受压迫阶级的反抗和压迫阶级的镇压,受压迫阶级最终不得不使用暴力手段一样。


三、贸易战是美国全面遏制中国战略的一部分。


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的雏形,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前,在雅尔塔确立的,是美国在二战中用人命换来的既得利益。绝无可能轻易放弃。


美元(美国金融资本)、美军、美国意识形态武器,是美国控制世界,压榨其它国家的三大支柱,使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

资本是以产权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产权需要暴力保护。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张,需要军事力量的支撑。

截至目前,美军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存在,并没有战败。

所以,无论从代价、利益,还是从美军的能力的角度看,美国都会采取积极行动,维护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

目前看,美国可以使用的打击中国的手段,包括并不限于经济打击(封锁)、政治颠覆、地缘政治打击。

一是坚持强势美元,在中国引发商品倒灌,增加失业,拖垮中国经济,诱发金融危机。

二是向日、韩、台湾等战略盟友打招呼,敦促其减少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从中国大陆撤厂,增加大陆失业,加少大陆出口和贸易盈余。(贸易战)

三是减少对中国出口粮食等关键商品。(贸易战)

后面还有几步,暂时还没有采用。

四是在失业率上升,粮食等关键生活资料不足的背景下,诱发颜色革命。

五是在一些关键国家或地区发动政变,鼓励、胁迫当地政权国有化(也就是没收)中国在当地的海外投资、退出对中国的海外贷款实行债务整理(也就是赖账)等方式对中国的海外的资产、投资进行打击。(委内瑞拉)

六是诱发地缘政治冲突,让中国陷入军备竞赛或者把大量的资源消耗在军事上。

七是以地缘政治冲突为借口,冻结中国的海外资产,切断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切断中国经济海外循环的部分,彻底封锁中国。

八是结合中国的颜色革命,扶植傀儡政权,把中国整合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

四、中美关系的前景预测。


中国与美国,将长期处于对峙状态,经济内循环是迟早的事情。

经济封锁、技术封锁、紧缺物资封锁、设备封锁,你缺啥不给啥。

突然切断能源、粮食、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供应,切断商品销路,打乱中国经济循环。

在中国投资的区域,搞经济制裁,诱惑当地政府跳槽,甚至策动政变,推翻和中国友好的政权,让中国的海外投资打水漂。

如果贸易战没有达到目的,美国下一步必然升级打击中国的手段,比如诱发地缘政治危机,并以此为借口封锁中国。

比如鼓动台湾独立,支持疆独、藏独。甚至不排除美国陈兵越南和朝鲜,给中国制造强大的国防压力。

特朗普访问日本,特意登上自卫队的战舰,强调美日同盟关系,耐人寻味。

简单地说,怎么对付苏联,怎么对付中国。


五、中国可以选择的对策。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者是一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闷声发大财。



独立自主,经济内循环。

好处之一减少超级大国的经济讹诈。

1950年代,中国经济曾经高度依赖苏联,1960年代苏联撤退时,中国经济遭受严重困难。从那以后的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一方面,积极与美国接触,希望引进美国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始终强调把稳经济主导权。虽然不能充分利用境外的资源,但是对美苏的依赖性并不大。两个超级大国除了武力威胁,都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引进境外的资金技术。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但是也付出了代价,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对外依赖性越来越高。有人认为,只要中美经济关系紧密结合,美国就难以使用经济手段打击中国。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当对形势美国有利时,美国希望中国全面开放,积极向中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渗透,当对形势美国不利时,美国就划出自留地,开除中国,围堵中国。

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是根本解决手段。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需要美国的资金和低端技术,依赖美国市场的原因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需要大量向海外出口,增加就业。

好处之二是逆周期发展。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全部陷入危机。

与此同时,苏联开始了五年计划,大量购买设备,加强重工业建设,经济飞速发展,迎头赶上,为夺取二战胜利,击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之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从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它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时,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移到苏联寻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一五期间,苏联从西方引进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三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成——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和札波罗日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设备生产项目。由于苏联技术力量不足,这些企业在一五期间大多没有达到外国设备的设计能力。二五期间苏联继续引进美国和德国的先进工业技术,并且注重消化和吸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挖掘已建企业的潜力,三大钢铁联合企业在二五时期才逐步达到设计标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到1937年完全建成投产。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大力发展本国装备制造业,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为此苏联先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乌拉尔、克拉马托尔斯克、新契尔克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地新建起重型机械制造厂。在哈尔科夫建成拖拉机厂和车床厂,扩建了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在远东的兴建了共青城,在共青城建立了大型的有色金属和特种钢铁冶炼工厂以及飞机制造厂。

势力范围扩张,应局限于本国军事力量可以达到的范围。

向外扩张经济圈是辅助手段。只有本国驻军的势力范围,才是可靠的经济圈。在别人的经济圈内发展,仰人鼻息,随时可能被别人整合或开除。只有自己武装,才能确保自己的经济圈的稳固,以及自己在经济圈中的地位。世界各地遍布的美军要塞,是美国经济圈的基础。现在看,战争扩展经济圈的手段再次复活了。乌克兰战争,俄罗斯发动了代理人战争。叙利亚战争,俄罗斯直接上阵。可以预期,未来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过程,必然也离不开武力。

委内瑞拉,实在鞭长莫及。所以,只能爱莫能助。委内瑞拉向俄罗斯求援,必然影响我们的利益。



如果不考虑海外基地,辽宁号的续航能力,决定我们的最大势力范围。辽宁号在18节的速度下可持续续航13000公里,32节的速度下可持续续航约7100公里。

在谷歌地图上,上海到委内瑞拉走阿根廷,29000公里,明显到不了。

世界上最好的海外基地,基本都被美国人和英国人占了,不打是夺不过来的。

削减国内贫富差距,消化经济风险、社会矛盾和政治风险于无形。


一、利益集团为利益而运动,如果放任不管,必然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开发商希望房子越贵越好,教育集团扩招,医疗越来越贵。法律集团希望法律纠纷越来越多越好。


一般卖方只能决定供给,但是这些集团都有影响需求的能力。


千万不要学习美国,房子是收割机,教育是无底洞,医疗是刮骨刀,司法是金天平。


二、贫富差距小,经济波动就小。

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一是资本过剩,二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需要向往输出资本和商品。实际上,两者的原因都是贫富差距过大。如果能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就能极大缓解就业压力,也不必大幅度向外输出资本和商品。

三、经济稳定,政治就稳定。

四、不患少患不均,同甘共苦无怨言。

国军抗日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不均,军民离心,官兵离心。

要别人毁家纾国的时候,自己首先要艰苦朴素。国军当时根本做不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参观一下南京的美龄宫。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耐心等待新一轮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世界霸主改朝换代的时候。



原有生产技术被大规模淘汰,新生产技术蓬勃发展。原霸主生产力、军事优势动摇。美国取代英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没有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休想超越英国。


技术封锁不见得是坏事。没有经济封锁,后发国家反而容易去工业化。工业水平限定在发达国家限定的技术天花板。

后发国家的资本,需要很大投入才能减少有限的距离。这就给挖门盗洞套取财政资金提供了可能。落后是正常的,赶超是人品爆发,既然这样随便弄点落后的东西,就能盗取大量的财政补贴。这种环境下,自然搞歪门邪道了。也许,需要人人无私的环境才能真正把财政的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工业技术,说到底是经验(数据)的积累,迅速发展本国工业技术水平,其实就是以最高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积累最多、最有价值的数据。


熟能生巧,个人如此,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其实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至少绝大多数技术,其实都是有需要以后,用大量的资源堆出来的(或者说,用钱烧出来的)的经验(或者说数据)。

这些经验,包括设计水平、加工水平、工人操作经验等等等等,都需要资金投入。说到底,一分钱一分货,或者说,一分资源一分技术。技术其实都是用资源(用钱)积累出来的经验。

比如:喷口的形状,叶片的形状,机械的结构,热处理的工艺,精密加工的方法……无数的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实践积累数据指导理论。

所谓实践,就是烧钱,做大量的试验,积累数据,最后总结出最佳设计、加工方案。

积累数据的过程,既耗时又耗钱。

如果一个国家整体技术水平比较高,那么积累的工业数据就就比较丰富,现有的设计、加工方案就比较先进,需要发展的技术短板就比较少,投入较少的资金,增加不多的数据,就可以生产出一种新的相对领先的产品,占领全球市场。

研发成本,就可以均摊到全球市场。

——愿意买就买,不愿意买自己造,你自己造比买我的还贵。

绝大多数国家的最终选择,自然是购买这些国家的进口货。

生产的过程其实也是积累经验(数据)的过程。生产产品,除了获得产品,还能积累技术。

比如,全球对四代机有需求,但是绝大多数国家没有能力制造,只能购买美国的F35,能不能买到,还要看美国的脸色。



美国生产F35,提高美国及其控制的盟国整个全产业链的技术水平。F35高价卖出去,相关技术自己留下。

发展四代机提高的绝不仅仅是空军战斗机的制造水平,而是整体工业的水平。航发、雷达对应机械加工、电子、软件设计水平,进而还会影响冶金、化工等更基础的工业的水平。产业链上所有的工业的水平都会提高,所有与产业链的相关的工业品的产品性能都会改善。

整个工业是一个网络,一些看似与战斗机无故的商品,也能降低整个国家发展高新科技的成本。反过来,一些看似与F35无关的商品,其实也受益于F35。

全球总需求越大,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幅度越高,研发成本越低。

这是用全球的资源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显然,这种技术积累有两极分化的趋势。

其他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差距越大,一旦用了美国战斗机,自己再生产同类的产品就会及不划算。且不说从头到尾积累一遍所有的经验(数据),就是积累出来,也未必比美国战斗机更便宜,让其他国家分担成本。毕竟,美国战斗机销往全球,本国的战斗机只能自产自销。

所以,买了F4,基本就会买F15、F16,买了F15、F16,基本就会买F35。不买的原因,无外乎美国不卖,或者,买不起。

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对后发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发国家明显处于劣势。

从纯成本考虑,确实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当然,当时提出这句话,有特殊历史原因——航运紧缺轮船,自己造来不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只要自由贸易,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水平进化,后发国家工业退化的趋势。发达国家生产高精尖产品,后发国家承接中低端行业、高污染行业的产业转移,生产发达国家不愿生产的低端产品、假冒伪劣,提供廉价资源和劳动力。

这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之中的表现。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所以,高精度机床遇到的困境,绝不仅仅局限于高精度机床。

对后发国家来说,如果要摆脱这种困境,就要彻底突破这种恶性循环,与发达国家争夺高精尖产品的市场,争取早日让全球分担自己的研发成本,用全球的资源提高自己的技术。

二战以后,美国放弃中低端制造业,集中精力控制金融、军工、农业、能源,一些中低端工业行业主动从美国转移向劳动力成本便宜的其他国家,先是转移到日本,后是转移到台湾、韩国。

毛泽东的时代,中国积累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于是中国成了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

一方面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蓬勃发展,一方面高端制造业裹足不前。

有些人认为只要对外开放,有了量就会有质,粗放型自然会变成高精尖,这是没有理解资本的运行规律。

其实,在更多的情况下,放任自流的后发国家的资本在发达国家资本的压力下,自动趋利避害,更容易承接产业转移、生产假冒伪劣或者蜕变为买办资本。

总结:

有困难,有希望,上下同欲者胜,需要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共度难关,度过去,后面就是晴朗的天。

只要中国稳步前进,美国必然周期性显然经济危机,超越美国是时间问题。反过来,如果中国周期性陷入经济危机,或者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对外武装扩张,那就必然被美国所乘,难逃一劫。

对中国来说,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改变国内分配结构,减少贫富差距,加强经济内循环,同时稳步扩张属于自己的经济圈是大势所趋,应该未雨绸缪。济圈是大势所趋,应该未雨绸缪。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04:28 , Processed in 0.01263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