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路线和方针

2020-5-7 22:2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0329| 评论: 0|原作者: 吴国发|来自: 公正之声

摘要: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总方针以及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扼要地概括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总方针以及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扼要地概括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吴国发

  (2005年9月10日)

  吴国发按:这篇文章于2005年9月10日成稿后,以“洪奇”的名义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搜狐、网易、博客中国、精英博客等十多个博客网站发表。因为本文学习、论述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现在没有过时,所以在微信公众号“公正之声”发表。

  

  内容提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总方针以及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扼要地概括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关键词:毛泽东  中国  建设  社会主义  思想  理论  方针

  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并且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强国。正是毛泽东使中国在世界崛起,成为国际局势中与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大国,使一百多年来志士仁人复兴中华民族的梦想成为现实。正是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毛泽东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总路线和总方针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后,经济建设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毛泽东来说,也是一个新问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毛泽东花了大量时间调查研究,探讨解决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其中的五大关系是经济建设方面的关系,另五大关系也与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以后,他又紧密结合中国的经济建设实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毛泽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的总纲。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1952年就大规模地开始了。这一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毛泽东时代,这条总路线一直指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直到1979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30周年大会上还重申,这是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这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总方针。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全国人民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

  毛泽东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因为:

  第一,农业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毛泽东很直观地说: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活基本资料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不可能稳定,经济就不可能发展。广大老百姓吃饱了,社会就会稳定。

  第二,农业关系到工业发展,工业化离不开农业。毛泽东的理由是:其一,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轻工业的重要市场是农村。轻工业的生产与销售都靠农业和农村。其二,重工业的重要市场也要面向农业。如化肥、农业机械、部分电力、煤炭、石油等都向供应农材。其三,工业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也需要农业。

  关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中国近百年来的历代领导人都很清楚。但是,毛泽东首次提出,工业在经济中的作用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发展一定会带动农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

  (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路线、方针和政策

  除了制定总路线和总方针以外,毛泽东还研究了经济建设内部的各种关系,制定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主要内容体现在正确处理十个方面的关系:

  1.关于农业与重工业、轻工业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主导。工业内部主要有两大门类:重工业和轻工业。如何处理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是制定经济建设计划的最重要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

  后来,毛泽东又提出,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2.关于农业内部粮食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新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一穷二白,人口众多。毛泽东指出:“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因此,毛泽东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发展农业要“以粮为纲”,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全面发展。

  3.关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状况。毛泽东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

  1963年,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内的经济情况,做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东南沿海地带是一线,中部是二线,西部(包括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和云南靠内地的地区)是三线。建设大三线是备战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一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三线各省、自治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基础。

  4.关于工业内部钢铁、电子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在20世纪前半期,钢铁冶金、煤炭、石油、电力、化工、各种机械设备制造等是工业内部的基本产业,而钢铁的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主要标志。毛泽东充分认识到钢铁在工业中的重要性。1958年初,毛泽东提出:发展工业要“以钢为纲”。尽管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得不偿失,但是“以钢为纲”的方针是正确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引起了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功能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等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使工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产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毛泽东及时地看到了这种变化。1970年,毛泽东对一个中央领导人的报告做了批示,支持“以电子工业为主导”发展工业。于是,在七十年代前期中国兴起了大办电子工业的高潮,为中国在此后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5.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国防建设。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设的关系,毛泽东主张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要协调发展: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用“巩固国防,来保障祖国的建设;而发展工农业生产,又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

  毛泽东十分重视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仅制定国防建设的方针,而且亲自确定国防建设的重大项目。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就指示要建设强大的空军和海军。1956年,毛泽东更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由于毛泽东的过问和重视,中国在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后来又陆续制成了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核潜艇也成功下水。

  6.关于企业内部领导与职工的关系

  毛泽东一贯主张,搞工业,办企业,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要处理好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关系。1960年,毛泽东在对鞍山钢铁公司的一个报告的批示中提出,办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毛泽东称之为“鞍钢宪法”。事实证明,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成功模式。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吸取了“鞍钢宪法”的经验。

  7.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还提出:要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8.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方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框得太死。当然,也要告诉下面的同志哪些事必须统一,不能乱来。总之,可以和应当统一的,必须统一,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不能强求统一。”

  9.关于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程度主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毛泽东历来很重视生产力。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认为,发展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社会主义时期,他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搞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1960年,毛泽东提出“在企业不断进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技术的三大革命”。1963年,他第一次把科学实验作为一项革命运动,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

  10.关于中国经济与外国经济的关系

  毛泽东主张,经济建设必须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

  毛泽东很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可以说,在科学技术方面,毛泽东最早提出了开放政策。

  (三)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毛泽东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办法。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毛泽东历来反对教条主义。他不满足于照抄照搬苏联的办法。1956年,他在把自己工作的重心移到领导经济建设上后,决心打破苏联的框框,走自己的路,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几次大探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系统的理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可以扼要地概括如下:

  第一,关于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已由革命转向建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毛泽东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强国,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基本矛盾。必须按照具体情况,正确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复辟;经济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

  第五,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毛泽东坚持以全民所有制(即国营)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个体所有制(私有)为补充的制度,并逐步缩小私有制的范围。

  第六,关于经济运行机制。毛泽东认为必须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重视发挥商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七,关于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比例关系。毛泽东主张,应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八,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毛泽东认为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必须由中央有关部门集中统一领导;应改变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兼顾三者的利益;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九,关于各地区工业的布局,毛泽东主张要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作用,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加强三线建设,使沿海(一线)、中部(二线)和三线的经济基本均衡地发展。

  第十,关于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毛泽东主张农业要先集体化,后机械化,要坚持、发展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要兴修水利工程,进行农业技术革新,实行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社队企业。

  第十一,关于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提出,我国必须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一支包括由陆军、海军、空军以及各个技术兵种组成的现代化的革命武装力量;要加强现代化国防技术的研究,发展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必须使军事理论现代化,以适应于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第十二,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毛泽东提出要重视科学研究事业,大力进行技术革命,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科学实验是与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同等重要的革命运动;要重用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壮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队伍。

  第十三,关于经济建设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主张,不仅在政治方面,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要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要尽可能地争取国际上的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利于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十四,关于经济建设的依靠力量。毛泽东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工人阶级、以贫下中农为主的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处理好工人和农民的关系,巩固、发展工农联盟。

  第十五,关于经济建设的领导力量和共产党的建设。毛泽东指出,领导中国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是经济建设的领导力量,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领导。毛泽东认为,国家变不变颜色,关键在于共产党自身;因此,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干部要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打击、严厉惩办党内的腐败分子;要防止资产阶级代理人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实行和平演变。

  全面概括和评价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上面的概括只是初步的尝试。

  上面所说的理论,在毛泽东时代的实践中得到了贯彻和应用,总的来说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毛泽东上述理论的重要意义将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8:15 , Processed in 0.01989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