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2020-6-25 22:4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1879| 评论: 0|原作者: 谭学超|来自: 察网

摘要: 苏联卫国战争之所以被冠以“伟大”,并不只是就战争的规模、死伤和损失、辉煌和划时代的胜利方面,更是在于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民战争,而斯大林、莫洛托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领导人和将帅,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
苏联卫国战争之所以被冠以“伟大”,并不只是就战争的规模、死伤和损失、辉煌和划时代的胜利方面,更是在于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民战争,而斯大林、莫洛托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领导人和将帅,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和广大的前线和后方的苏联军民一样,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正是这种英雄的楷模和典范,为大部分的军人和平民树立了精神的榜样。才能凝聚全国之力,坚持斗争到底,直到取得胜利。这是不能被抹煞和篡改的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

【本文为作者谭学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1945年5月初苏联军民在斯大林、朱可夫等军政领导和联共(布)的集体领导下,完成了攻克柏林的战役,战胜了希特勒德国,结束在欧洲的战事。同年6月24日在苏联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举行了继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后的盛大的胜利阅兵。然而,1941年6月22日凌晨,正是纳粹德军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按照1940年12月确立的侵苏方案——《巴巴罗萨计划》(第21号训令),以“北方”、“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在坦克和空军的协同作战下,兵分三路对苏联西部长达4500多公里的国境线发动“闪电战”进攻。一如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略和攻打中国时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那样,希特勒也计划在冬季来临前“三个月内拿下莫斯科”,并且推翻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联政权。在边境的战役期间(今为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的西部边界),苏联西部各军区立即改编为方面军,其下统领的集团军也投入战略防御的搏斗,在克莱佩达、卡奥纳斯、布列斯特要塞、利沃夫等地首当其冲成为了战场,而里加、维尔纽斯、明斯克、基辅、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基什涅夫等地则遭到了德军战机轰炸或投放水雷封锁。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希特勒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第21号训令)战略地图。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1941年夏季和秋季的战斗形势。

尽管在战争爆发初期,苏军一度多次遭到沉重的打击和战略战术性失利,遭受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武器损耗,其中西部边境军区的空军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而被迫总体退却,导致了在8–10月之战役期间苏军失去了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以及大部分的乌克兰,当中包括维尔纽斯、里加、明斯克、莫吉廖夫、基辅、斯摩棱斯克等大城市和战略要地。然而,在斯大林为核心的共产党[联共(布)]坚强的意志和号召和最高统帅部的指挥下,大部分苏联军民自战争的第一天就投入战斗,在8–10月的战斗过程中逐渐阻挡和滞缓德军的攻势,并且在1941年1112月乃至1942年初以捷赫文、列宁格勒、莫斯科、叶列茨、伏罗希洛夫格勒、顿河畔罗斯托夫、塞瓦斯托波尔等地的大小战役,粉碎了德军的闪电战战略,迫使希特勒决定停止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些英勇不屈、具有决定性战略战术意义的关键战役,为日后苏军在1942和1943年的战略防御—反击—反攻,以及1944–1945年的总攻—胜利,创造了必需的先决条件。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1941年底至1942年初苏联红军的局部反攻。

在战后对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历史评价方面,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斯大林时期对列宁主义、斯大林军事战略才能和苏联军民英雄主义的肯定、歌颂和荣耀。

赫鲁晓夫时代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功绩,并且将决策错误和损失全面归咎于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以及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代强调列宁主义和苏联红军的解放者任务,有时隐晦地肯定斯大林部分贡献。

戈尔巴乔夫时代对斯大林的人格和在战时的事迹疯狂抹黑,后期开始过度放大夸大苏军失利和损失,以此抹煞党的领导和红军的功绩,并且越来越多小道消息。

到了后苏联时代,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普京时期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历史评价全面掉入西方设下的历史虚无主义陷阱,全盘否定苏军将帅,侮辱老战士和英雄战斗事迹、将战争悲剧化、歪曲和捏造事实、以偏概全、无限放大苏军失利和损失的内容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尽管普京口头上和宣传活动上强调要纪念这场战争,但实际上就连俄罗斯的官方也并没有制止层出不穷的虚假伪劣出版物、错漏百出的电影、低俗的电视节目。

只有极少数的具有共产主义背景和苏联情结的民间学者和专家,才会肯定苏联、斯大林、联共(布)、红军将士军民的英雄主义和历史功勋。

相关的情况在此就不予深究和赘述了。

对此,笔者想就以下3种当代教科书(包括俄罗斯和中国的),以及一些专业和通俗的历史著作里常见的观点,谈一些自己的愚见和回应。

第一,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初期的失利是由于斯大林、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的错误造成的。(当代俄罗斯著作常见观点)

这种说法完全是违背历史的。斯大林本人以及政治局对苏联国防建设一直非常重视。根据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回忆录,在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特别是在1937–1941年,苏联红军不仅在步兵、坦克和装甲部队、火炮、空军战机以及战舰方面都取得了明显和超前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当中包括中型坦克Т-34、重型坦克КВ-1、КВ-2等新式装甲车辆载具,开始投入生产,并装备到当时的现役部队。空军方面的歼击机有И-15、И-16、МИГ-3、Як-1等型号,有空中坦克之称的强击机Ил-2(针对敌方地面部队),以及轰炸机СБ、ТБ、Пе-2都是当时优于西欧各国并且可以和德国空军和陆军作战的战机。而在冲锋枪方面,苏联也分别于1940–1941年设计和制造出ППД-40、ППШ-41冲锋枪。ДП轻机枪也成为了红军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然而,主要的问题在于全面改良和更新装备,并且配给各军区和集团军的时间完全不够,而且当时一些最新型的飞机、坦克、火炮和冲锋枪都并未能投入量产,这种不利的情况,导致这些先进装备不能在战役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长达45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上亦不可能布置和分摊同等数量的兵力和配置同样强大的装备,这就可以说明为何当时红军的单兵仍然以刺刀和步枪(莫辛-纳甘)为主要的武器,而一般军官和尖兵才有配备冲锋枪和手枪。

由此可见,装备平分不均、国境线太长和防御设施未能完成、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等劣势因素,是当时苏军无法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完全克服的短板。事实上,根据后来解密并出版的核心决策文件史料内容所示,斯大林和最高统帅部的决策大多数是正确,具有长远而高层次的战略意义的。但由于通信系统遭到破坏,以及指战员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才导致一些具有重大战略决定意义的命令,未能被如实执行,而进一步造成了苏军的战略战术失利。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德涅斯特河沿岸首都捷拉斯波尔的历史方志博物馆里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文物展品。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传奇的波波沙ППШ-41冲锋枪,拥有71发弹鼓的强大火力——红军中央博物馆。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当时苏联红军的主要武器和装备——红军中央博物馆。

第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初期的失利是因为1937–1938年大清洗期间处死了很多优秀的高级指战员,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人。(赫鲁晓夫以来的苏联和俄罗斯的普遍观点,并且经常被中国学者或评论员写手所采信)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因为在历史学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无法论证的假设。很明显,提出这一悖论的人,大多数认为图哈切夫斯基主要先发制人的大纵深战役攻击法,以最小的流血换取战略上的完胜。因此,这些人的逻辑认为,由于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在大清洗期间被枪毙了,所以其他人,如朱可夫,就不懂得运用这些战略战术,然后就造成了红军在1941年的“惨败”。

不过,这种说法根本就是脱离历史事实的凭空臆断。苏联/俄罗斯历史学家尤里•尼古拉耶维奇•朱可夫通过扎实的档案史料研究,认为图哈切夫斯基和纳粹德国有私下勾结,并且一直策划和参与反对斯大林的阴谋。同时根据他的过往战绩,包括他从未在帝俄军队内担任过高级要职和指挥大型战役,特别是针对1920年攻打波兰华沙的失败,作了批判和否定的结论。退一万步来说,姑勿论图哈切夫斯基是否参与反对斯大林的政治阴谋颠覆活动,也暂且不谈他自己的军事才能。即使假设图哈切夫斯基在世,并指挥军队作战,也不能断定他就一定能打胜仗,也不能保证他不会临阵倒戈叛变。

事实上,1930年代末,斯大林曾经不止一次地谈到了第二次帝国主义世界性的战争的战略情况和推演,最著名的一次可算是在1939年3月10日在第18次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会议的工作报告讲话,他明确指出这将会是一场由西方国家煽动,以法西斯国家为先锋的反苏战争,是总体战,也就是长期的战争。即使不谈这个宏观的政治军事战略背景,单纯就苏联和德国的实力对比来看,苏联对德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击,也是极其不现实和不明智的,而且还有可能被阻挡和反击,并且在政治上会使苏联被反指为“侵略者”,而让德国(以及轴心国集团)可以借机伙同英国和美国,“顺理成章”地组建反对苏联的十字军。这对苏联来说,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极其不利的局面。

对此,斯大林早就看透了形势,他在军事国防的建设和改革的设计和规划,完全是朝着应对长期的总体战、防御反击战作为战略方针导向的。因此,只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就会使上述的这个经常被教科书采用的荒谬观点,不攻自破。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红军中央博物馆展览。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伊万•尼基托维奇•阔日杜布,1920年6月8日–1991年8月8日,苏联乌克兰族人,战争期间3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以及大量其他勋章和奖章。1985年被授予苏联空军兵种元帅。苏联(同时也是所谓的反希特勒盟军阵营之中)战绩最多的歼击机飞行员之一。在卫国战争期间共击落62架德军战机。在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也击落2架美军战机。1945年曾被美军军机在空中阻拦伏击暗算,但巧妙摆脱。服役期间从未被击落过。2020年是他诞辰100周年。

第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战争的胜利和列宁、斯大林、红军和共产党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斯大林是“惨胜”的主要责任者(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语,以及一些反苏反俄亲西方的非理性极端学者所言)。

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京当局故意搭建临时主礼台覆盖列宁墓,绝口不提联共(布)的做法,以及近年既要举办11月7日的情景阅兵,又完全不提当时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是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重大意义,而又适逢纳粹德军大军压境直迫莫斯科的历史场景而进行的事实,同出一辙。事实上,大部分俄罗斯人内心很清楚,斯大林是领导苏联军民抵抗德国及其附属国军队入侵,并且最终转入反攻,击败德军,取得胜利的最为核心的领袖人物。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捍卫列宁的旗帜、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军民才有作战的目标、信念和勇气,敢于在最严酷的境地和精锐的德军作战。

即使在最严酷的1941年秋冬之际,当很多政府部门和文物都被撤离到后方的陪都古比雪夫市,但斯大林仍然坚持坐阵莫斯科,亲身实践不后退一步的英雄气势。其长子雅可夫(炮兵军官)上前线作战,兵败被俘,最后死于德军战俘营。次子瓦西里是优秀的空军飞行员,多次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并且有击落敌机和负伤的经历。这些难道不就是全民战争的楷模和典范吗?不谈列宁、斯大林、红军和共产党,又怎样解释为何波兰、法国和英国会被德国虐打得那么惨,难道是因为他们的人民没有参与到战争当中吗?当然不是,除了战争方式、兵力和武器上的差距,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像苏联的斯大林那样有钢铁般意志的领导人,以及以他为核心营造的国家和全民族守土御侮的信念。这也导致了全国军民不可能形成那种战斗到最后一滴血的决心和斗志。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

综上所述,毫无疑问,苏联卫国战争之所以被冠以“伟大”,并不只是就战争的规模、死伤和损失、辉煌和划时代的胜利方面,更是在于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民战争,而斯大林、莫洛托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领导人和将帅,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和广大的前线和后方的苏联军民一样,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正是这种英雄的楷模和典范,为大部分的军人和平民树立了精神的榜样。才能凝聚全国之力,坚持斗争到底,直到取得胜利。这是不能被抹煞和篡改的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

谭学超:谈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和若干争论问题

1945年6月24日的阅兵和战利品。

写于2020年6月22日

主要参考资料

И. В. Анисимов: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выпуск 1, М.,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м. В. И. Ленина, 1947.

И. В. Анисимов, Г. В. Кузьмин: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1941–1945 гг.,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52.

А. М. Василевский: Дело всей жизни,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88,

Ф. Д. Воробьёв, В. М. Кравцов: Победы Советских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53.

А. И. Готовцев и др.: 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Сборник материалов,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52, Выпуск IV, Т. 1-4.

А. И. Готовцев и др.: Сборник материалов по истории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55, Выпуск V, Т. 1-4.

А. А. Гречко, Н. Г. Андроникова, В. П. Морозова: Истор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939–1945 гг., М., Воениздат МО СССР, 1975, Т. 1–5.

Г. К. Жуков: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 Размышления, М., изд. Агентство печати и новости, 1970

В. И. Ленин: Сочинения, 5-е издание, М., изд.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73–1975 гг., Т. 26, 30, 32, 42, 43,45.

С. П. Платонов, Н. Г. Павленко, И. В. Паротькини др. (ред.): 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 1939–1945 гг.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черк, М., Воениздат, М., 1958.

Р. А. Руденко и др.: Нюрнбергский процесс. Сборник материалов, 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юрид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8–1961 гг., Т. 1-7.

А. М. Соколова, Ю. Н. Семинаи др. (ред.): Русский архив.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М., изд. Терра, 1994–1999 гг., 13, 2(1), 16, 5(1), 16, 5 (2), 21, 10, 13, 2(2), 12, 1 (2), 23, 12(1), 23, 12(2).

Н. И. Сомин: 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 (1939–1945 гг.), М., Высшая Партийная Школа при ЦК ВКП (б), 1951.

И. В. Сталин: О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49.

И. В. Сталин: Вопросы Ленинизма, 11-е издание, М., Госполитиздат, 1953.

И. В. Сталин: Сочинения, Т. 4, М., Го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4.

Б. С. Тельпуховский и др.: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 гг., М., изд.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195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2:18 , Processed in 0.01608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