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建一个经济运行指数

2020-8-3 22:4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807| 评论: 0|原作者: 刘金华|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过半,消费不一定能持续扩大,生产发展肯定是越来越慢。几年后看这些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将检验本文的真理性。
济,而且藏污纳垢、产生贪污腐化。我在2009年4月27日《请问4万亿资金的使用》就提出中国问题。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过半,消费不一定能持续扩大,生产发展肯定是越来越慢。

  建一个经济运行指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近日提出“财政赤字货币化”,财政、金融学界随即展开热烈辩论。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等纷纷反对。这是经济学界两种货币理论在争夺主导权。在经济学界中,主流货币理论主张“政府缺钱了”应举债,旨在稳价格;现代货币理论则认为主权政府不需要为了支出而借债、财政政策目标是保证充分就业而非维持财政平衡。

  大家可曾记得,改革开始,发展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经济学界提出“赤字经济”,中央1988年5月提出进行价格闯关,用的就是现代货币理论。赤字经济带来中国通货膨胀,产生银行挤兑风潮。1988年9月,中央决定治理整顿,国务院采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和基本建设,并取消了一些已经实施的放开搞活企业的改革措施,收回了中央下放到地方和企业的一些权力,199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用的是主流货币理论。当前,需要“保就业”,要用现代货币理论,“财政赤字货币化”。市场经济理论的特色就是习近平说的“问题导向”。

  主流货币理论,现代货币理论,等等现在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市场调节手段。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中,吴铭等强调主权。这当然很重要。马克思就指出,巴黎公社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没有占据法兰西银行。国家领导者必须严重注意,不要为他人作嫁衣裳,更不要为了一碗红豆汤牺牲长子权!对这方面,我现在说到此为止。

  卢麒元《实在看不下去了》文指出:“M早已经够了!现在需要启动V啊!”这是现在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实际。但引用费雪方程式MV=PQ不能证明货币是否多了。费雪方程式假定V是常数,不能做“需要启动V”的理论根据;而且在这个假定下,引用MV=PQ公式来说明M已经够了,也要认为PQ不能再增加了。这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不符合实际。

  卢麒元的判断是符合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实际的,只是需要修正费雪方程式。

  我不是经济学家,要修正费雪方程式,在经济学家们面前“班门弄斧,可笑可笑”?我曾在《劳动论》序言中写过:“我是工人,存在理论知识不足、不系统,用语不专业等问题。但也因是工人的视觉,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有独到的认识。”现实中真正可笑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像电视剧里排斥民间医生的御医,像现在中国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我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夫子,何以真知天命?那些以啃书本为生活的脱离实际的“学者”,如何能产生真知?现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西方经济学,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理解不了辩证唯物主义。

  一,对“费雪方程式”的修正

  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书中,提出MV=PT即MV=PQ交易方程式,这是一个恒等式:

  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商品交易量

  费雪方程式构建了货币主义大厦,是主流货币理论的基础。

  我没有读过,也就没有条件读《货币的购买力》这本书,所以,还是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去评论这本书。但是,对于费雪方程式的假定:V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Q在充分就业条件下,Q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大体稳定,也可以视为常数;在这两个假定下,方程式也就自然得出唯一结论: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或者说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只能是货币引起的,我有权与实际对照其在理性,也就是毛泽东说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费雪方程式不会是关于单笔交易的公式,单笔交易的货币不存在周转,直接是M=PQ,无论Q是否确定,M与P都成正比例关系。引入货币流通速度V这个因数,MV有货币周转的意思,就不仅肯定MV=PQ不是单笔交易,也不是许多次单笔交易M=PQ的代数和,而是反映经济运行中的M、V、P、Q的关系。在每笔交易完成后,或一定时间节点上,M、V、P、Q都是已知的,不仅V、Q,而且M、P也是确定的数,用不着用费雪方程式MV=PQ去解。所以,费雪方程式实际上是解经济运行中,一定条件下的M与P的关系。但是,既然在运行中,那么,M、V、P、Q,都是未知数,都可以是变数。由于假定V和Q是常数,无论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还是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费雪方程式都不反映实际,只是逻辑推理,“但是,它们决不可能通过科学或诉诸事实加以解决。对于通货膨胀应该多高,什么程度的贫穷是合乎正义的以及我们需要多少国防开支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答案。这些问题是由政治上的抉择来解决的。”(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0页)我们看到的经济学就是如此。

  但是,MV=PQ方程式是正确的,能够反映资本周转实际,表现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运行中,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商品交易量的关系的函数关系。只是费雪假定V和Q是常数,把它限制于货币与价格关系的方程式。

  我的修正,就是把MV=PQ中V、Q,按社会经济运行实际,从常数修订为可变量,这样,MV=PQ就不只是表示货币与价格关系的费雪方程式,而是反映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商品交易量的复杂的函数关系的公式,具有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运行的普遍适用性。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修正。另一个重要修正:是按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把反映交易中货币与价格关系的费雪方程式MV=PQ,扩展为反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M、V、P、Q关系的公式。

  “我们知道,一定资本的总流通时间,等于它的流通时间和它的生产时间之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既不区分不同的循环形式,也不考察它们和资本周期的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171、173页,加粗字是我要着重的)费雪就是这样的经济学家。他把V引入费雪方程式MV=PQ,但又不考虑资本的总流通时间,不把货币、商品价格和商品量关系,放在G-W(A+Pm)…P…W’-G’的整个资本循环,业中生产循环和市场上的商品货币循环不同的循环形式来考虑。

  资本循环公式G-W(A+Pm)…P…W’-G’,清楚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包括市场交易与企业生产两个阶段,或者说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几种资本形式的循环周转:预付货币资本G购买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把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本P投放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出资本商品W’,再卖出去收回G’即预付的资本G和增殖的利润,完成一个资本周转;然后再预付资本G购买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开始新的循环。所以,资本总流通过程不是单纯的市场上商品、货币的循环的货币周转,不能只是市场上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不只是货币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它是一个包括生产与市场两种循环形式中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总流通过程。

  作为资本循环过程,并阶段性地反映这个过程,这就使费雪方程式MV=PQ、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流通速度V的意义,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任何过程,时间都是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时间就是效率。价值就是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时间不创造价值,但是,马克思也指出,“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141页),节省流通时间,也就增加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时间。

  所以,必须把费雪方程式MV=PQ中的V,从僵死的常数中解出出来,救活,变成能动因数,从而可以把MV=PQ从货币流通量与价格关系的方程式,改写分析货币流通的V=PQ÷M公式,可以运用来分析社会经济运转速度,反映年经济效率。每年或每季和每月的做经济报表,PQ已确定,这就是社会经济数据GDP;投放的货币M也已知,即M2。这时,货币流通公式V=PQ÷M公式,就改写为V=GDP÷M2,直接计算出货币年周转次数V。

  马克思提出的资本的年周转次数“n=U÷u”,n表示资本一年的周转次数,U表示资本周转的时间计量地位——年,u表示资本的周转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174页)V=GDP÷M2赋予了货币流动速度V新定义,在引入了货币供给量、价格水平、商品交易量之后,资本周转的次数就不仅是时间概念,现在它反映几个重要经济因素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经济,发现经济运行实践中的问题,成为发展为分析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工具,供决策层科学制定发展国民经济规划。

  二,与GDP增长相反的趋势

  我把新中国以来的自1952年至2019年历年的几个主要统计数据,自1958年起按每10年(按年也可,但我的精力不足)录取列成表1。数据不全面,不十分精确(来自几个资料,不同资料都有些出入),运用V=GDP÷M2公式计算相关年份的V,发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表1——中国经济统计数据

年份    GDP      M2  人均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  零售总额

1952     679      101     119                        276

1958    1312      313     201                        548

1968    1744      667     225                        737

1978    3678      859     385          152          1558

1988   15180     5490    1378         1181          7440

1998   85195   104499    6860         5425         29152

2008  319515   475167   24100        24121        114830

2018  900309  1826700   64521        28228        380987

  注:1、1988年及以前只有M1数据;

  2、计算单位是人民币:GDP 、M2和零售总额为亿元,人均GDP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

  从表中数据看,1978年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绝对值惊人的高速发展,1988年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翻了几翻,1988年的GDP是1978年的近5倍,到2018年高达220倍,1988年的人均GDP是1978年的近3.6倍,到2018年高达153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地也高达近5倍和83倍。政府和经济学家完全可以据此说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当然,数据也表明,自1998年后,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都在递减。对此,党中央已经看到了,所以18大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但有一个问题,统计数据反映出:1988年前,M2小于产出的GDP;而1998M2大于产出的GDP,而且差额越来越大:1998年是3.0多万亿,2008年跃增至23.2多万亿,2018年更高达109.7万亿。证明了卢麒元提出的“M早已经够了!”符合中国实际。

  表1的数据都是“实事”,如果停留在这些数据“实事”上,看到的,就是成就与问题,只是中悄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其所以然,就不仅反映实事,还要实事求是,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历年的数据的联系去探索其中可能的规律性。。

  于是,我运用V=GDP÷M2公式,计算出表1中历年的V:也是M2每元推动生产出多少GDP,并计算了其他数据。得到表2:

  年份        GDP        M2     V人均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 零售总额(占GDP)

1952        679        101     6,7       119                                     276(41%)

1958       1312        313     4.2       201                                     548(42%)

1968       1744        667     2.7       225                                     737(41%)

1978       3678        859    4.3       385                  152(40%)        1558(42%)

1988      15180       5190    2.9      1378                  1181(86%)       7440(49%)

1998      85195     104500    0.82     6850                 5425(78%)       29152(34%)

2008     319244     475167    0.67    24100                 15781(74%)      114830(36%)

2018     900309    1826700    0.49    64521                 28228(43%)      380987(42%)

  运用费雪方程式MV=PQ计算得出统计数据中历年的V、Q,变化都是很大的,首先否定了费雪方程式的假定。但这不是MV=PQ公式的错,而是费雪的错,错在费雪的假定。对费雪方程式的否定,正是运用的费雪方程式后的结果,V=GDP÷M2是MV=PQ的演化,是对费雪方程式的否定的否定。这是理论发展的规律。我们知道,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否定的否定,发展出科学社会主义,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观念的否定的否定,产生出无产阶级专政,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的否定,发展出剩余价值学说……所有这些,使我领悟出一个道理:对于任何事物,不得简单地否定了事。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说:错误也是正确的先导。简单的否定,只是破坏、消灭,没有建设、发展、创新。创新应当是否定之否定。历史总是在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表现为否定之否定。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

  以每10年把V或M2每元推动生产的GDP计算出来,列成表2一对照,任何人都可以一眼就会发现,一个与经济增长相反的趋势货币流通速度越来越慢,由1952年周转6,7次,减速到2018年周转0.49次,由货币推动产生的GDP越来越少,由1952年M2每元推动生产的GDP高达6,7元,减少到2018年M2每元推动生产的GDP只有0.49元;相应的货币周转期间越来越长,由1952年的不到两个月周转一次,到2018年两年还不能周转一次,资本的价值,它的效率和效益,都在日益下降,几十年还见到没有发生逆转的趋势

  这个趋势,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应当是看到了的,但是,他们是“君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用陈云的话说,就是唯书,唯上。他们用历年数据的对比,宣扬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讲“问题”,讲“人口红利”迅速枯竭,供给侧需要改革,等等,但他们不会触犯费雪假定的V是常数的教条,这对他们来说,是“天命”,他们主要从价格方面,作为通货膨胀问题考虑;也不敢触及问题实质,讲违上的话,只会空谈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让人们宗教地信奉“深化改革”,结果深化改革又深化出了“深层次问题”。

  普通群众不懂得经济学,但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本世纪初,普通群众已经实际感受到钱越来越不值钱的这个实事。在GDP迅猛提高的同时,关系最广大人民消费的必需生活资料、读书、看病的价格,几乎是同步地提高了几十、几百倍,人的生存成本迅猛提高,现在年轻人许多不敢结婚生子,而自然的性需要,使得过去认为伤风败俗和违法的性关系,现在变得合情合理,甚至需要产生“性服务”业。民众在“新三座大山”压榨下呼叫“反思改革!”

  精英们提出理论,制定政策,但是最直接感受他们制定的政策的,首先是普通民众。就本文考察的问题来说,政策制定者只看到人均收入几何级数地增加,绝对生活水平提高,他们自己的财富迅猛膨胀,使得他们对货币贬值很不敏感。而普通民众对收入的购买力降低,那是切肤之痛,他们的“情绪”最先反映出问题。

  我无知无畏,班门弄斧,一板斧竟砍掉了费雪方程式的双脚:V、Q都不是常数;第二板斧又劈出个表2,显现出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货币流通速度V递减趋势,生产、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第三板斧要分析影响货币流通的因素,不知道这能不能改变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对问题的认识。

  三、我的初步考察分析

  从表2通过中国经济各年度的同比看出,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V发生陡减的时间点,在1988年前后,而这时期正是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我查了最有代表性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的相应年份的GDP、M2、人均GDP、可支配收入,计算出V和人均支配收入与GDP比,列表3如下:

  表3——美国经济数据

年份    GDP    M2   V人均GDP  可支配收入(与GDP比) 零售总额

1952     3677    1690   2.3      2343           1550 (67%)      (没有查到)

1958     4820    2072   2.3      2768           1897 (69%)

1968     9425    5697   1.6      4695           3112 (69%)

1978    23566   13708   1.7     10585           7220 (68%)

1988    52526   30063   1.7     21434          15206 (71%)

1998    90892   43955   2.5     32913          23534 (71%)

2008   147185   82658   1.8     48330          35486 (73%)

2018   205802  144549   1.4     62500          47818 (76%)

  与表2环比,明显可见,市场经济的美国和中国搞市场经济后,GDP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均高于计划经济;货币流通速度V都低于计划经济;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高于计划经济,我置疑1988、1998、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如此之高,说明资本构成很低,这不符合中国工业化实际,更不符合现代化美国情况;如何解释2018年的这个比值,又与1978年如此接近?

  表3显示,美国货币流通速度V,在1968后,下了一个台阶,1968年前在2以上,自1968年起,除1998年外,在2以下,但在1968年的前或后几十年期间,比较稳定。这与表2反映的中国改革开放后,货币流通速度V一直递减,明显不同;特别是1988年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陡减,V从1978年的4.3,减低到1998年的2.9,以后低到1以下。这在美国没有出现过。2018年的货币流通速度V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稍多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少了美国33个百分点。不能不指出,美国的M2一直小于GDP,而中国自1998年后,M2一直大于GDP,而且差额越来越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印钞机。

  中国经济发展表2同比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对此前的计划经济的改道;中国经济发展表2与美国经济发展表3环比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没有“与国际接轨”。决策者需要认识中国市场经济走的是什么道路,经济学需要讲清楚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

  表2只是通过计算出不同年份的V,发现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V与货币供应量M2增加负相关,但要弄清楚为何会负相关,递减因素是什么,就需要了解资本循环的全过程。这方面,我遇到困难了。这需要充分、准确的数据,这不是一个85岁的普通居民所能完成的。我既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也无精力对数据做大量的计算。我只能粗枝大叶地做些定性分析,寻找出可能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递减的因素,抛砖引玉,供决策者和经济学家思考。

  一年中,企业、或全社会资本周转的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V,决定于完成G-W(A+Pm)…P…W’-G’一次的时间,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本循环,和市场流通中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的循环时间,主要决定于W(A+Pm)…P…W’生产产品W’的时间,与W’-G’卖出产品W’的时间和。不同产品的生产周期是不同的。但总的说来,产品生产需要的时间,决定于生产流程,决定于生产力;产品成为商品卖出去的时间,决定于供需竞争。

  社会经济划分为三大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的产品生产时间,决定于自然生长规律,比较稳定;产品绝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一般当年生产的产品,当年基本销售完毕;除了新造林业(根据2017年的资料,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11.465万亿元。农作物产值6.172万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3.024万亿元,渔业产值为1.232万亿元,林业产值仅4990亿元)外,绝大多数农产品年周转在1次或1次以上,不会导致V小于1。而且,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2019年仅占GDP的7%,对V的影响很小,决不是V递减的因素。我要一种感觉,欧美国家可能已经不把农业视为产业?我国免掉农业税,提出“反刍农业”,“城市化”,这意味着什么?我又有一种认识,否定之否定,农业会“返老还童”,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兴产业

  第二产业资本循环的W(A+Pm)…P…W’产品生产时间,决定于生产流程。除了“三年窖藏,五年出厂”的茅台酒,或是需要自然作用的如广告的“晒足180天”的厨邦美味酱油的生产时间,绝大多数工业生产从投入原材料到产出产品的时间,都不会需要一年。总的说,工业产品生产时间都比较短,随着科技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时间只会缩短,不会使货币流通速度V递减。

  但是,在第二产业的G-W(A+Pm)…P…W’-G’资本循环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即购买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的货币G,从卖出产品,以货币资本形式G’收回来的时间,由A、Pm的不同特性决定,会有不同。

  中国实行月工资制,购买劳动力的工资按月付出。工人每天都要用工资来换取生活资料,来维持一家人生活,再生产出劳动力。这样,不管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否卖出了,以G-A形式每月发的工资,都每天要用来购买生活资料,通过流通领域W’-G每天逐渐收回来。不考虑储蓄和借贷影响,资本以预付工资的形式付出的货币,大约一个来月用出售生活消费品换回来,也就是可变资本的循环周期,大概是一个来月,即可变资本的货币流通速度V,一年最高可以达12次。

  经济学家知道,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料中,流动资本是购买原材料、燃料、辅料等劳动对象的货币,原材料、燃料、辅料耗费在产品生产中,耗费的流动资本的价值,也完全转移到产品W’中,并随着产品的卖出而收回,这个周期决定于再生产周期;原材料、燃料、辅料的耗费量与产品量成比例,用于流动资本的货币流通速度V,也就决定于再生产周期。可能影响货币流通速度V的因素,有生产力、销售速度和原辅材料的储备量。生产力会缩短产品生产时间,提高货币流通速度V;产品畅销或滞销,原辅材料等的储备的多少,使货币流通速度V可能快些,可能慢些,但投放在第二产业的流动资本,一年不会只周转一次,V不会小于1,不会表现为趋势性递减。

  固定资本是指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投资,这些生产资料在产品生产中反复使用,逐渐地磨损,它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完全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逐渐的转移,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才会完全收回来,必然要减慢整个资本货币流通速度V。但它对货币流通速度V的减慢作用,不同于原辅材料储备。原辅材料储备是维护产品生产的延续,合理的储备量不大,对资本构成影响不大,并且稳定。而固定资本的增加,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它会提高资本的流通量,但也要求正常的资本流通速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更新。固定资本的投入,与固定资产的更新正相关。就固定资本本身而言,它的货币流通速度V,决定于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按规定折旧年限,固定资本的货币回收时间是3至20年不等,会影响整个生产的货币流通速度V;只要不改变生产技术,这种影响是确定的;同时,固定资产对投资者要付出货币,而对提供者则会回收货币,从整个社会货币流通而言,不会产生货币流通速度递减的趋势。真正产生的影响是,它会提高资本构成,从而提高了货币转变为生产资本的门槛,一部分货币一时不能进入生产参与货币资本循环,因而对货币流通速度V起减慢作用,但积累到一定数量,又可以转变为生产资本,有周期性,不应具有趋势性

  每次资本循环G-W(A+Pm)…P…W’-G’完成后,不仅回收耗费在产品中的A和Pm的资本价值,还增殖了一个利润,可以在W’还没有卖完前,就收回全部耗费A和Pm的价值,提高货币流通速度V;政府财政收入很大部分就来自生产出的利润。企业纳税是在经营收入之后才付出,因此,财政收入不是预付资本G,仍然是收入。利润对对V的影响,在次年。次年,企业利润已经作为存款进入了M2,如果它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参与生产循环,不能增加GDP,就会是使GDP与M2的比值变小,使V变小。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越来越不可克服的问题。对此,《资本论》已有详细论述。

  第三产业是个复杂的行业,经济学一般说是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不生产物质财富的消费行业。第三产业的资本循环,据我的考察分析,它有三种形式:G-W-G’,G-G’和G-A-G’(劳务也需要付出货币购买生活资料生产出劳动力A,需要培训),马克思已经揭露了它们的内在矛盾。我不谈为什么资产阶级经济学要划分出一个“第三产业”,它为什么会是产业,不谈它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只是分析第三产业的货币流通速度V。

  第三产业的货币资本循环周期,各不相同。如购买汽车跑运输,要完成一次G-W-G’,需要几年,房地产业也是几年,有的囤地囤了几十年,进行商品买卖G-W-G’的商业,餐饮业,货币流通速度则很快;信贷行业G-G’的周期有长有短,短期贷款只有几个月甚至几天,但大量的是长期贷款,比如房地产按揭贷款就长达十几年; G-A-G’的周期也很短,比如家政服务,计时工,周转期会以天计。第三产业在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处于分配、流通、消费阶段中,通过消费完成产品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它的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于社会生产力和消费力。所以,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这些年一直强调发展第三产业扩大消费,,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消费”,认为是现代国际拉动经济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只看到表象了。我在《劳动论》对此有论述,这里不谈。

  第三产业是消费行业。据国家统计局外经统计司副巡视员蔺涛说明,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零售总额决定于居民收入,政府消费决定于政府收入。我对中国历年三大产业结构与社会消费力进行了考察,列表4如下:

  年份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零售总额 财政收入 V

1952    679    343     141      195?    276     174    6,7

1958   1312    446     484      383?    548     340    4.2

1968   1744    726     543      475?    737     361    2.7

1978   3678   1019    1755      905?   1558    1132    4.3

1988  15180   3831    6617     4742     7440    2357    2.9

1998  85195  14619   39019    31558    29152    9876    0.82

2008 319244  32753  149957   136806   114830   61317    0.67

2018 900309  39614  352122   508574   325637  183352    0.49

  说明:1985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才与国际接轨,把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所以,我对1978年要求的第三产业数据,打上问号。

  表4表明,零售总额与政府收入之和,2018年前,均超过第三产业的产值。但可能一个情节没有为经济学家注意,这就是从1988年后,零售总额与政府收入之和与第三产业的产值的差距迅速减少,到2018年被第三产业超过;社会消费力与第三产业产值差距的迅速减少,与V迅速递减,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吻合,这里面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显然,第三产业是对生产成果的分配、流通和消费;市场容量,必然要影响商品的流量和流通速度

  以上,我从生产方面考察分析货币流通速度,探讨可能V的因素;下面,我们在从生产结果即GDP来考察分析。V=GDP÷M2公式直接表明,V的递减,是GDP与M2的增加不成正比例。GDP是决定V的直接因素。表2也清楚地表明是这么回事。按市场经济理论,在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只有提高价格才能获得同量的资源生产出同量的商品。费雪方程式MV=PQ讲的也是这个理:一定的商品量的价格提高,必然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价格提高,GDP也相应增加了,不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V。市场经济还有一个规律,即商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商品的价格,结果就不一定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费雪方程式不完全符合实际;实际的V不是常数。货币流通公式V=GDP÷M2不仅完全符合实际,而且可以进一步探索合理的货币流通指数V,成为一个科学制订货币政策的理论工具。现在回到考察GDP中各因素对V的影响。

  我国采用的GDP核算方法是用生产法来计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对于经济学规定的GDP核算方法,我也有些质疑: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都是过去积累的价值的转移,不是增加值;真正的增加值是利润,即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增加值”其实表现的是年度货币总收入,而不是货币价值的增加值。这个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就入乡随俗,按现行的GDP核算方法,考察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这四部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全年都在不断转为M2,起减少货币供量的作用,或者说缩短货币回收时间,相对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关于劳动者报酬,我们已经分析了,货币按月以工资付出,每天用生产资料换回,储蓄与借贷相应会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起对消作用,可以不考虑,所以,劳动者报酬部分的货币需要量,只有当年劳动者报酬总量的十二分之一,使V=GDP÷M2远大于1。关于固定资产,前面分析了,从固定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看,不会是V递减因素,但是GDP核算方法是按折旧收入计算,这样,如果固定资产的投资大于折旧,V就会减慢,反之则加快。

  我查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他和几个资料,没有看到2018年的构成GDP的这四部分数据,我现在把税收收入156401亿视为生产税净额,企业利润66351亿视为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按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乘总人口139538万人计算后折合为亿元,固定资产折旧按非金融资产总量437万亿的10年折旧率算出,得到2018年的劳动者报酬是395192亿,生产税净额是156401亿,营业盈余是66351亿,折旧为437000亿,总和为1054944亿,比GDP多了15万多亿。最可能的问题是折旧率比实际高了,应当降低到7%以下,为284596亿。修改后,得到2018年GDP构成表5:

  GDP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折旧

  903090      395192         156401        66351     284596

  不知道表5是否符合实际。希望以后国家统计局按GDP核算方法清楚统计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折旧这四部分数据,供分析。如果表5基本上符合实际,我认为这样的分配,是合理的。

  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635636亿元,占GDP超70%,无论折旧是284596亿,还是437000亿,都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635636亿,固定资产投资有三分之一多半没有从折旧收回,这会减慢货币流通速度V三分之一左右。根据表2相应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1952年13亿,1958年730亿,1968年756亿,1978年4288亿,1988年13731亿,1998年28467亿,2008年172291亿,2018年645675亿,与V对照,明显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大,与V递减的关系很大。现在,我国经济靠投资推动已经推不动了,对此,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但是,又不得不靠基建来稳经济,可见,消费拉动也无力,徒使人变成“房奴”、“车奴”等等很早就出卖了整个人生。

  最后分析决定V的另一个直接因素M2。表2已经表明,V的递减是M2的递增相对应。现在我具体分析2018年的M构成,了解可能是那部分起着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2018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82.7万亿元,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55.2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7.3万亿元,是清楚的,准货币就复杂了,我的知识了解不到有多少是信用制度产生出来的虚拟货币。我只能总的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825158亿,各项贷款余额为1417516亿,即有407642亿没有进入流通。其中2018年12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万亿美元,按汇率1美元兑6.8632元人民币计算,占款约合人民币21007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417516亿中,产出的900309亿元的GDP,不考虑许多生产一年可以再生产一次以上,仅仅就货币与GDP差额,就达517217亿,超过GDP的56%以上。

  生产需要一定的必要资金储备,但是,储备金超过GDP的102%以上,外汇储备占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05050亿元的70%,为出口164177亿元的127%,储备金太多,严重影响货币流通,扭曲了分配,严重影响生产效益。根据https://www.sohu.com/a/251611491_722157的数据,2018年中国500强行业营业收入占比,第三产业是41.79%,

  制造业是38.99%,相差仅多3个百分点,而利润占比,第三产业高达74%,为制造业的24%三倍多。已经不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财富的经济,而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钱生钱的虚拟经济了!“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列宁选集》第二卷第810页)名曰“服务”,实是占有。再看各项贷款中,长期贷款854571亿,占总贷款60%以上,这些贷款的回收期都在一年以上,其中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37129亿元,接近395192亿元全社会个人收入。

  四、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分析了费雪方程式,考察分析了直接决定V的GDP和M2的构成对V的影响,考察分析了M2转化为GDP在不同产业的生产流通过程中,不同形态的资本运动对V的影响,得出了几个概念。

  货币流通速度V决定与产品的生产时间和产品转变为商品卖掉的时间;货币流通的速度V会随着生产的科学化和信息化而加快。

  生产资本构成高低,决定资本的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但是提高了货币转变为生产资本的门槛,货币越来越不能转变为生产资本。

  市场容量不仅决定货币流通量,而且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固定资产的投资超过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利润和,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中国货币流通速度递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速度过快,是一个重要原因。

  货币量与生产规模应当相应,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低,储藏货币过多,是根本原因。储藏货币就是没有流通的货币。

  集合这些慨念,基本上可以使V=GDP÷M2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数。V的变化,综合反映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帮助我们寻找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方向。

  可以肯定,货币流通速度V小于1的经济,是低效经济。

  我认为,中国的游资、储藏货币太多了,低效益的基建太多了,这不仅累赘经济,而且藏污纳垢、产生贪污腐化。我在2009年4月27日《请问4万亿资金的使用》就提出中国问题。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过半,消费不一定能持续扩大,生产发展肯定是越来越慢。几年后看这些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将检验本文的真理性。

  刘金华2020年6月17日星期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9:56 , Processed in 0.01603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