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8-11 22:1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1510| 评论: 0|原作者: 张文茂|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2015年12月18日下午,乌有之乡特邀原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文茂研究员作为主讲嘉宾,在河南省许昌市举办了专题讲座,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深入讲解了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文茂讲座录音整理稿: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文茂 · 2020-08-11 · 来源:乌有之乡
收藏(0 评论()字体:  /  / 
2015年12月18日下午,乌有之乡特邀原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文茂研究员作为主讲嘉宾,在河南省许昌市举办了专题讲座,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深入讲解了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大家真实了解到毛主席确立人民公社制度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的高瞻远瞩。时隔多年,热心读者马健勇同志倾心投入,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出了这篇讲演稿,我们奉献给大家。

  张文茂: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5.12.18 河南许昌)

  乌有之乡编者按:2015年12月18日下午,乌有之乡特邀原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文茂研究员作为主讲嘉宾,在河南省许昌市举办了专题讲座,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深入讲解了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大家真实了解到毛主席确立人民公社制度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的高瞻远瞩。时隔多年,热心读者马健勇同志倾心投入,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出了这篇讲演稿,我们奉献给大家。在此感谢张文茂老师和马健勇同志的辛苦付出。(2020年8月11日星期二)

  

  纪念毛主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我们如何能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继承他老人家的思想,把他的精神、把他的思想、把他的路线我们真正理解透,然后才能谈得上传承下去。

  因为从理论上、学术上还是比较混乱的,有好多同志虽然感情上对主席有很深厚的、很朴实的感情,但是对主席博大精深的理论真正吃透还远远不够。

  提示一点,毛主席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由古代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他实际上开拓了两条道路,就中华民族5000多年了,那么到近代、到现代,面临着由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问题。在整个这个转变过程毛主席他老人家给我们开辟了两条道路:

  一条道路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新的国家、新的制度。这个就是毛主席领导我们党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这一套都属于这个。简单概括就叫“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一步一步地扩展,最后夺取大城市、夺取全国政权。这条道路和列宁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不太一样的。列宁的十月革命道路是无产阶级首先在城市起义。所以说毛主席主席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贡献就是他在整个我们这个民族现代化转型的这种政治前提他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一直到毛主席找到这条道路之前没有任何一个领袖人物能够探索出这条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恐怕我们目前党内争论不是很大,除了极少数极端仇共、仇视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以外,就我们党内的共识来说,大家对毛主席的这条道路没有重大的分歧,都认为是毛主席在革命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探索和成功。所以这一点不需要做过多解释。

  那么另一条就是我们革命成功以后,建立新中国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底怎么发展?这一条道路,也就是简单说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常常被忽略的、被忽视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第一代党的领袖人物逝世以后那个悼词的评价都是非常完满的,都是伟大的成绩。只有毛主席直到今天他一生的我们官方的评价给他留一了个尾巴,所谓的“晚年错误”。我恰恰把这个尾巴称它“伟大的尾巴”,别人没有资格犯这个错误。那么这里边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大家想一想,我们多年来指责毛主席晚年犯错误了,到底什么错误呢?如果我们冷静想一想,我说无非是两件事、一个理论。哪两件事呢?一个是搞了人民公社制度了,一个是搞了文化大革命了;一个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毛主席晚年,就是有人所说的所谓的“晚年错误”,无非就是这两件事和这个理论,别的都是第二个或者更次要层面的东西。主要是这么两个东西。近四十多年的污毛非毛否毛,不就是主要这么几件事吗?说毛主席不应该搞人民公社,给人民公社弄了一堆的罪行,最后九十年代初把这个制度解散了。另一个就是搞了文化大革命,伤了好多老干部,伤了好多知识分子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象文革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有一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我的感觉无非就是他的这两件事加上他这一个理论。我认为恰恰这两件事和他的这个理论才是毛主席真正伟大的根本所在。没有这两件事和这一个理论,毛主席就不会达到他目前所达到的这个高度。时间关系咱们不可能展开了说,比如说文革的事情、继续革命理论的一系列内容,今天咱们不讲,我就今天主要围绕他人民公社制度这个事儿以及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安排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地位和作用。

  第一个问题,如何认识今天还存在的一批集体经济的典型

  据我了解,全国还有几千个。也有的人说有上万个。当然这个标准要宽范一点可能数量就多一点,全国很多这样的典型,几乎每一个省市都有,最北部的黑龙江兴十四村;最南边的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山市有一个垭口村,最靠海边。在那个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也是坚持集体经济的。西藏,祖国最西边也有。据说我国现在集体经济典型目前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是河南省。也有个别省份一个没有的。这个现象为什么这样也值得分析。为什么有些省份它一个没保留下来?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我这里要向大家提出的是:我们如何认识这批典型它一直到今天在顽强地存在和发展着?这些典型背后到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东西?就说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些典型找到我们农村发展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岁数大一点儿的同志知道合作化时期毛主席为了指导全国的合作化运动,亲自从全国搜集了几百个典型,然后找出170多个并且老人家亲自写按语,后来出了一本书叫《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可能在座一些老同志知道这个事,就是毛主席当时很注意用典型来引领我们社会向什么方向前进的问题。他的按语都针对合作化运动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向什么方向引导,都是画龙点睛性的东西。所以那是一批典型。当后来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以后,我们国家又陆续出现一大批典型,特别是农业学大寨。像大寨就不用说了。像什么沙石峪呀,又是一大批典型。就是说这些典型它是我们国家在某一阶段最具那个阶段特征的代表。那么后来典型,就是人民公社以后出现的典型,基本上都是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都是这一类的。都是这一大批。当时是以大寨为代表,全国又是一大批。

  再往后,70年代末期就是接近改革甚至到改革初期,又出现一大批典型,什么典型呢?就是农村的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特别是社队企业发展的典型。那段时期的典型有的同志可能还记得,比如说天津让的大邱庄,那不是很名躁一时吗?当时在那个阶段也号称全国第一村,那个村级企业发展得是很大的,但是后来因为领导人的问题夭折了。再后来包括华西村、刘庄村、南街村等等,一大批。

  那么我说的意思呢就是我们从农村如何走向现代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角度,通过不同阶段的典型来分析,无非三个历史阶段。合作化那个阶段在这里就不说了。从人民公社化以后,那个典型基本上都是以农业为主的、抓基本建设的、以大寨为代表的。那么这类的典型它实际上代表了合作以后一直到70年代中期接近15到20年,就是我们当时中国农村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千方百计通过我们的农民的艰苦奋斗、通过我们把农民组织起来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靠劳动积累把农业的落后条件彻底改造。包括平整土地、水利建设。全国在那个时代修建了86000座大中型水库。那个东西不是靠投资堆起来的。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阶段正是我们共和国国家的工业体系建设时期,从“一五”到“二五”、到“三五”到“四五”。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国家的主要精力只能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通过计划经济手段把它配置到国家的工业化领域,重工业,打这个基础。把我们的工业体系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可能拿出多少资金来投资农业,所以说从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的典型,基本上都是这种农业如何搞上去的典型。那么到后来,到7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80年代,包括改革以后的整个80年代,我们农村的典型,或者说真正引领我们农村继续发展的,就是社队企业的典型。这个又是一大批,所以后来华西的老书记吴仁宝,老先生不在了。他曾经有一个非常通俗地对我们农村发展的总结,叫做:“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这是非常经典的。他的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新中国从农村的这个角度说,第一个阶段它必须要组织起来,然后凭借组织起来这种优势先搞农业基本建设,先治田、治水,先把粮食产量弄上去,先把我们吃饭温饱问题解决。那么在农村干这么事的同时,国家在搞大工业项目,在建设我们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当这个阶段完成以后,说我们的吃饭问题基本上没有风险了,粮食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即便局部地区粮食欠产,那么我们国家有能力从别的地区调剂,这个时候中央就不用太担心了。

  当进入到这个阶段之后,我们农村经济就应该从“以粮为纲”的阶段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发展阶段转化,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你人为地限制这个过程、拉长这个过程,对我们农村、对我们农民是不利的。因为我们农民要增加收入,一旦吃饭的问题解决以后,那么农民的直接的需求就是分配收入要提高,那么分配收入的提高,它的依赖的条件只能是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发展。否则我们过去人民公社的分值怎么提高啊?所以这是一个正常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所以我说我们大家在分析、在参观我们这些典型像刘庄啊、南街啊,所有这些典型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共同的或者说叫做规律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就基本上是这么几条:

  第一,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是都是在坚持集体经济,没有散掉,这是一个。

  第二,第二,他们在我们“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都经历一个很长时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你看这些典型中,包括华西,那它搞企业之前从小华西开始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看了全国很多这类的典型,几乎全是在60年代、70年代那个阶段大量地搞农田基本建设。沙石峪,河北遵化的沙石峪,那在山坡上啊,把那个山上的石头凿出坑来,然后从山外背进来土造田。谁要上他们那参观去,他都希望去参观的人从外边带一包土给弄回来,说那样。后来总理去过两次,带着阿尔巴尼来亚的外宾都去看过。为什么?因为我们那个时期粮食问题没有解决,都是经过这个阶段。大家想一想,这种我们6、70年代这种大规模的,全国来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这个工程量、这个力度是我们中华民族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曾有的。虽然历史上也搞过很多水利工程,你比如有名的都江堰呐等等,但是全民性的、大规模、普遍性的农田水利建设只有我们共和国的头二十年的历史,才大规模的把它搞了一遍。这个才是我们70年代末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粮食问题什么什么增长了等等农业问题解决了,这个才是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如果我们的农田水利仍然是50年代初的那个基础,我告诉你再改革100次它也达不到那个效果。所以说这是第二个,都经历了这么一个阶段。

  第三,然后第三个阶段你看凡是现在还站得住脚、还撑着的典型,第三个阶段都是当前面的农业基本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及时地把集体经济的经营转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发展。这里就是后边我们专门讲到的,就是它完全符合毛主席他老人家58年设想的人民公社要工业化,完全符合这个战略,这是第三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当这个农村工业化过程发展十几年二十年以后,那很自然地我们农民的收入增高了。接下来的要求就要改变居住等等条件,那么这个做为一个社会进程来说,它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一个城镇化的进程。大家看看,你看南街村不是一个小城镇化的典型吗?刘庄不是吗?华西不是吗?华西更大,有人叫它改成华西市呢,可是它未必现在愿意。就是说它这种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它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使农村传统那种破破烂烂的面貌得到彻底的改造。现代化的小城镇的这种类型。

  它就是这么几步曲,就这么几步曲。所有我们看见,如果这几步当中特别是工业化这个阶段当中走不出来的,我跟你说现在我们农村之所以翻不过身来,基本上就是这个第二步、第三步棋没有走出来。当然更深刻的原因是后来把公社这种制度、这种体制搞掉了,使我们的农村完全陷入“户自为战、村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格局,所以说大量的这种发展的前景就被切断了。所以说我们在,大家在参观或者在学习这些典型的时候,我个人觉得一定要看到这些典型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典型并一直坚持到今天,还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它符合毛泽东他老人家给我们规划的那条农业现代化、工社工业化这个战略,这个总体战略。至于说每个典型你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总结它:比如说你肯定得有一个好的带着人,有好的班子;得不断地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集体主义的思想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里边更规律的,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更规律的东西它实际上是到底我们农村怎么走向现代化,它的规律到底在哪儿?是这个!这是一个,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一些典型做为一个问题提一下。

  那么下边我说的第二个问题:回过头来我们说一下怎么看待,怎么正确地认识我们存在了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因为这个事呢,实际上也是多年否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这个不光是一些右翼在人民公社这个问题上极力抹黑毛主席,实际上在我们左翼里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也是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似乎有的同志也觉得老人家那时搞得早了等等。其实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是把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安排,我认为是毛主席整个我们国家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整个国家工业化的一个战略支撑。如果把这个支撑点撤掉了、颠覆掉了,不但是颠覆掉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而且是整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都会变向,都会转向、转型。这个就是你看后来近三十年的实践。

  那么在人民公社这个,对这种制度如何正确地认识或者是比较客观地分析它,我这提这么几个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一个不能”和把握“四个视角”、“四个角度”来分析这个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

  所谓“一个不能”,就是说我们不能把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化当中出现的“共产风”也好、“浮夸风”也好、“一平二调”也好,这些东西不能做为评价人民公社这种制度的根据。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前提。你看我们很多文章一说人民公社如何,他拿什么来说人民公社不好呢?就举58年那个乱的那一段的例子。这个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公社这种制度从58年开始到它最后定型下来是1961年《人民公社60条》,那个条例颁布以后开始是试行讨论,从61年开始,最后形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这种体制,就是人民公社这种制度才成熟、才定型。你要说人民公社的好与不好,你要分析它的优或是劣,你只能根据它定型以后的这种三级体制来评判,这样你才是严肃的一种研究的态度,对不对!58年那段,59年甚至到60年,毛泽东因为这咱“共产风”的存在下了很大的力量,一方面是纠正那种极左的错误,同时不断地调查研究,使人民公社这种制度最后到底应该保留什么样的体制,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一步一步地来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且回过头来说,58年有很疯狂、很荒唐的问题也并不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所倡导的、所推行的,而是另有其人。我说这个另有其人大家如果看看历史资料的话其实不用点破都很清楚,谁在这个事情上推波助澜,都很清楚。我其中写了一篇就毛主席在58年到59年上半年对整个人民公社的过程,早期怎么产生的、怎么酝酿的,中间的问题怎么出来的,毛主席是怎么纠正的,哪次会议上是怎么讲的,我都专门写过文章在乌有上都有。所以说我们在评价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它到底好不好,是优是劣,我请大家不要拿58年的例子来说明,不要拿58年、59年的错误来说明,要单说那段,那要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当中的问题,那么就要讲究竟是谁造成的?谁在推波助澜?谁在积极地纠正?这样呢你才能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这个问题出现之后他没有指责其他领导人,而是苦口婆心地做各级干部的工作,包括“共产风”、“平调”。到后来这个什么农民有点瞒产去整啊,毛主席后来就是坚决支持农民瞒产,因为你们尽剥夺农民这个利益。这都是大量的事实啊!现在对这些东西都解密了,对不对!都能看到。所以这段儿今天咱们不专门讲这段儿,所以我提示大家一点就是我们在评价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到底好在哪儿或者有什么问题或者哪儿要改革的时候,它的前提不是58年的运动时期、不定型时期,而是这个《人民公社60条》出台之后延续下来的近20年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到底有什么问题?这是第一点。

  这点我向大家一说呢应该是很容易能够明白的,避免我们有些右派攻击人民公社,除了那个什么“大拨哄”啊、“平均主义”啊、“出工不出力”等等这些指责以外,那就是你这个58年如何乱等等。那个说明不了什么。你用这些东西你至少说服不了我!这个人民公社制度怎么坏,你说服不了!

  那么回过头来,从正面看,第一个,是农业现代化的视角。就是人民公社这咱制度它到底是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规模发展还是不利于?这是首先的一个问题。你要能够证明人民公社不利于这个农业的现代化,那你给我找出理由来,你要能论证成了也行。那我觉得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证明这一点。那么这里边呢,这里边就是说从最初毛主席为什么要把这个,为什么要搞人民公社,这个前面也有一些主席在认识上的发展。实际上在合作化的运动当中,包括毛主席那个《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当中就对多篇典型已经提到,就是说我们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以后,那么它当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国家的农业要从那种简单的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发展,使农业在更高的水平上进一步发展,主席当时就意识到这个组织规模偏小,所以在合作化的这个运动当中,就是55、56年主席就已经不断地提出就是这个合作社的规模太小了,不利于我们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的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就是利于生产力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展,这个已经,这个观点主席已经形成了。那么正好在58年大跃进以后,那么这个人民群众在那种热情下,高涨的这个革命热情下,出现了一些并社、大社的这个倾向,所以当时主席是持积极态度的。那么并社叫什么?当时有很多叫法。那么为什么后来主席喜欢人民公社这个,这种叫法?这种制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席认为我们农村的集体经济不应该简单照搬前苏联那个集体农庄,而是应该把我们的农村的集体经济搞成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就是我们把农民组织起来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不是仅仅搞农业,所以主席说:“不要叫别的,就叫人民公社!”我们和前苏联的集体农庄是不同的。那么从农业上来讲、从农业上来说,如果我们仅仅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有合作社的水平就够了。但是,如果农业要进一步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就面临着水利建设、平整土地,包括将来农业进一步地机械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显然在一个几十户的合作社范围内,这个规模太小容纳不了的。同时另一个角度看,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它不仅仅有一个农业生产过程就得了,对不对!你还有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环节呢。比如说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的加工,这些东西。前期的农业生产资料化肥等等的供给等等,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农业的产业体系。这些农业的产业体系它不可能在一个几十户的合作社的这种规模上去完成啊!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合作都把这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建起来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它需要一个比高级社规模范围更大的组织体制、组织形式和体制才能使农业的产业化的发展有更充裕的空间,这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

  我们大家现在回过头来用我们的现实情况反思一下这个事儿,其实很清楚,因为我们后来搞了承包了,家庭经营了。家庭经营以后,说到底你这个家庭经营不就是按户去生产吗?每一户自己去生产了,但是你生产以后这个农产品的销售、加工等哪去了?你这个家庭经营还能办得了吗?对不对?亩产能办得了吗?你就卖了了事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其他环节,除了生产环节留给农户以外,其他环节都哪去了?大家想一想,现在不是都被各种资本所占有了吗?包括肉蛋菜奶,你看看!那我们农产品除了生产环节以家庭经营的形式留给我们农民以外,其他的环节,销售、加工等等甚至这个国际贸易等等,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那现在不都全都市场化、资本化了吗?可是大家想一想,毛泽东他老人家当时设计的这些公社、公社制度,老同志们可能知道,那个时候我们的人民公社粮站有没有?收购站有没有?供销社有没有?什么食品站、兽医站、水利站,七站八所的有没有?都有哇!或换句话说,人民公社这种体制对农业生产来说,按照毛主席这个设计,它以公社为载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啊!对不对!生产队只不过是组织农民进行生产,那么生产的之外的整个这个产业环节仍然在我集体经济内部啊!在我们人民公社这个制度里边呀!大家想一想,跟我们现在的现实一对比,这个事情不是很清楚吗?更不要说我们人民公社化以后搞了那么多的大型的水利建设。那大型水利建设你没有高一级的组织你怎么规划?所以说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就农业现代化本身来说它也是一个把我们从传统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现代化大农业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和体制支撑。这一点呐我想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这是一个。

  第二一个,从农村工业化的视角来看人民公社。为什么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呢?我们很多在否定人民公社这个理论当中,这些歪理邪说当中,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无非是说人民公社这种制度不适宜农业,农业只适合家庭经营,这是我们联产承包制那个当时最重要的理论嘛!说农业生产它是一个植物和动物的自然生长过程,需要家庭对它的呵护,更细心,积极性更高。这个东西有没有一点儿道理呢?它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但是我的结论是:你用这个理由来否定人民公社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完全不成立,就是它不是对等的。我生产队也可以通过责任制可以承包到组啊!甚至承包到户都没关系,只要你是真正的承包制,只要你集体经济还在,人民公社这种制度还在,那没什么了不起啊!完全可以在人民公社这个制度本身内部解决这个生产环节的积极性问题,完全可以啊!所以这种理论,用这个理由来支撑人民公社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是不能成立的,逻辑关系上叫“不对等”,叫“局部否定整体”、“局部否定全局”,这么一个逻辑关系。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我们回过头来说,人民公社的功能除了前边说的要彻底改变我们这咱传统小农经济,除了这个以外,其中一个更重要的功能,也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最看重的功能就是说这种制度是要把我们的农村最终引向工业化上来,叫“农村工业化”。那么这里边我们有好多同志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是毛主席对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他的整体思路和战略上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战略的总思路:一个,国家肯定要搞工业化,以国家的重大项目、重化工业为主,城市为载体的,这是国家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的形式是全民所有制,也就是我们现在还留有一点的所谓国有企业的这个内容,这是从建国“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已经明确了的。没有这个我们中华民族要想真正在世界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是空谈。因为国际关系来说,你还得靠实力说话,最根本的实力是什么呢?是你工业!是你现代制造业,是制造业!不是说你能生产多少服装、生产多少鞋子、生产多少消费品,那不管事!所以说国家在国际上来说那个不是什么实力,实力是基础产业、是制造业,是钢铁,这个!没有这个(白费)。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他这个信息等等这些时代的发展他就更高了啊!这就说明国家的工业化是必须要推进的,这个任务不完成,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直不了腰。为什么到后来包括邓小平也不得不承认这毛泽东时代我们有了原子弹了、有了氢弹了、有了“两弹一星”了,我们核潜艇也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说话算数了,对,没有这个你说话谁听你的?你算个什么?所以这条路没有什么大的争议。

  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国家工业化仅仅靠这一条路,我们这个工业化的过程会拉得很长,时间很长,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人中底数太大,我们的人口加在一起比一个整个欧洲还要多,再加上国家的这种工业化它是以重化工业为先导的,它需要大量的原始积累,并且它对吸收我们农民进城这种就业转移它的速度是慢的,它不是那种劳动密集的,正是因为这些条件就决定了如果我们仅靠国家一条腿走路工业化,那么我们将很长时间解决不了我们农村、农民的这个现代化转型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所以58年的时候,毛主席就提出,就人民公社刚起来的时候,毛主席就提出说有了人民公社这种制度、这种体制,我们农村工业化就有办法了,就有了组织了。是这个!

  就是说这个战略概括起来叫做,我给概括起来叫做毛主席的工业化战略是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国家的,一条腿是农村的。农村的谁来搞?人民公社来搞!叫做国家的工业化、人民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才能完成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判断人民公社这种制度上,如果我们把这个当时那个制度和我们现实做一个比较,也很清楚。如果我们人民公社不解散的话,我们当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或者整个80年代,哪怕是你人民公社解散了后,乡镇企业不叫社队企业了,它还在蓬勃发展。如果我们假定一下当时人民公社不解散的话,那么这种自然的发展结果一定是公社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越来越多,资产越来越多。这种发展的结果它最终要和国家城市的工业相呼应,最终相融合,是这样一个趋势。所以说我们看这个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安排、毛主席的这个战略安排,它绝不要停留在只把它当作一个解决农业问题的体制和组织方式,不是的!是要解决农业问题,同时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解决我们国家的农村这块工业化。换句话说,农村这块要通过公社的工业化来解决农村的现代化,不要全部等国家城市的工业化最终再来带,这个历史进程会很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化的解散人民公社恰恰从根本上打散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或者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其实两步棋是致命的:第一步棋就是83年、84年,以“政社分开”的名义把人民公社这个体制搞掉,这是第一步棋。当然这之前还有个联产承包,联产承包可以另讨论。致命的第一步就是解散公社;第二步棋是到90年代中期,把仍然存在乡镇的集体乡村两级集体经济通过改制的方式私有化掉。农村集体经济怎么垮的?关键就这么两步。你把这套体制、这套组织都打掉了。第二,打掉以后仍然80年代,仍然我们有很多村和乡镇发展集体企业,我们北京郊区,包括苏南浙北,包括河南,仍然有一大批,虽然那时候不叫公社了,但仍然有一大批集体企业。即便你把人民公社这个体制撤了,如果说你政策明确地支持集体企业的发展,那么这个问题也还有救,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刀,就是集体企业的私有化这一刀,就基本上把毛主席规划的这个农村公社工业化、现代化这条路子一刀给断了。后来的发展怎么样?大家想一想,我们农村还有,除了我们要看的这些典型村以外,还有多少集体企业?没有了嘛!对不对!只有很少数的,像南街啊!刘庄啊!华西这样的建起来的,别的都私有化了。

  这里边更可怕的是,就一旦没有了人民公社以后,就相当于乡镇这个规模的组织载体没有了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村自为战、各村顾各村,农业一承包,各家顾各家。它就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状态。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你一定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资本主义就是大鱼吃小鱼嘛!大资本兼并小资本嘛!这是几百年的规律嘛!你能扭转这个趋势吗?如果你只要把集体经济这套制度安排打掉,那么它一定会遵循大鱼吃小鱼的这种发展模式,这种规律。所以一旦把集体经济体制整垮掉以后,村自为战这种工业化它最终一定是会被淘汰的。除了改制私有化以外,那么在市场竞争当中就逼着你没落,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这种人民公社这种更大的组织载体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了,所以它是必然是这种趋势。

  有的同志说,包括很多的一些学者,说这个南街啊很好,华西也很好,很多人看了以后很鼓舞,他是说这个东西没法复制啊!学不了啊!那么这个问题在哪儿?这个问题到底在哪儿?但是反过来大家想一想,如果说在人民公社这种解散以后,在村自为战这个基础上,要都去复制的话,行不行?行吗?我们曾经有一段,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那个时候理论界有个说法叫,批评乡镇企业叫“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重复建设很多,效率很低,这当时都是这个说法啊!但是这种现象为什么?对不对!因为你把人民公社这种体制搞掉了,你把社的三级体制搞掉了它肯定是村自为战的,就等于我政府对你不负责任了,不管了,任你自流,放任自流,你自生自灭吧!对不对!那你怎么能不垮呀!所以我们有一些左翼的一些同志,都是一些很同情、很支持集体经济的一些同志,到现在还提出一些比如说现在要发展“民营集体经济”这样的概念,其实我觉得这是很不严肃的提法。我们过去的这个集体经济在以粮为纲的阶段,确实国家管得紧,就是说国家的计划调控对我们在搞粮食的那个阶段对人民公社控制得非常严格,什么都是调拨、计划,种田的面积都是控制的。但是我要说在我们工业化起步的初期阶段,这个过程是完全需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你发展国家的工业化到这个阶段是难以避免的。不要去指责这个东西,否则我们共和国的工业、长子那个原始积累没得来!不能去对外扩张去!那还封锁着我们呢!不高度集中计划地利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手段来分配资源怎么办?我们的工业大项目怎么办?对不对!现在很多人一说啊,说过去集体经济,把这个也做为集体经济问题之一一天到晚的指责,没有那时候勒紧裤腰带我们共和国那个原子弹氢弹怎么出来呀?我们的工业体系怎么出来呀?我们的万吨巨轮呐、什么水压机怎么出来呀?我们的汽车飞机怎么出来呀!谁给你的原始积累?所以我们很多同志不研究这个历史,不客观地分析那个过程。

  老人家当一个六、七亿人口的家,我们的农业生产水平还那么落后,我们建国初期的粮食产量才多少斤啊!一、二百斤呐!我们建国初期的工业水平是多少啊?还不如一个没有台湾大的比利时的工业总量。大家想一想,新中国呀!49年的时候,我们整个工业总量还不如比利时呢,比利时还没有台湾的人口多呢!大家想一想,就这么一个摊子,但是到老人家去世的时候,这个世界公认的,我们的工业水平是什么了?全球第六位呀!这个否定得了吗?老人家20多年呐!靠我们老百姓勒紧裤腰带,靠我们那一代伟大的农民的劳动积累撑过了二十年,搞成了我们的工业体系,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难道这段历史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当中,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当中难道它不伟大吗?

  这个大家也知道小岗村,有一个网友揭这个小岗一句话,揭小岗的短,叫:“二十三年没向国家交过一粒公粮。”二十三年呐!就是还是集体改革之前呐!那么他靠谁养呢?靠国家返销呀!如果我们共和国的那个阶段不是像大寨呀、沙石峪呀这样的典型,而是要像小岗这样的典型都等着国家来返销、来救济,那刚才我说的前边的一系列成就,从哪儿来呀?这不完全是空中楼阁吗?

  所以说,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它在任何一个阶段它所树立的典型就是某种旗帜,就是代表某种纲领和路线,对不对!这个东西我不说得透大家都很明白,我们后来的都是什么典型啊?对不对!弄了一个农业基本建设也没吃过苦、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一下子似乎解决温饱问题了,三十年了到现在也没摸着致富门。拿这样的典型做为榜样、做为旗帜挥舞了三十多年,我们这个三农问题能不严重吗?

  所以这个地方可能说得远一点了,就是我们在认识分析人民公社这种制度安排的时候,就一定要看到人民公社不仅仅是解决农业问题的,而且在毛主席的眼里,他看成是解决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这一观点大家一定要牢记。如果你站在这个,你明白了这个问题,那么你就会对比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解散人民公社这种制度你就自己会提出来问号。因为恰恰是70年代中后期社队企业大规模的发展起来,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说:“80年代乡镇企业叫异军突起!”它已经异军突起了,正好应合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公社工业化大规模的起步了。就在这个最关键的历史时刻,把人民公社给解散了,简单说就这么个事儿!完了我们就走向另一个方向、另一条道路了嘛!简单说就是。这是第二个视角啊!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5:54 , Processed in 0.01759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