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讲稿

2021-1-1 00:5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0313| 评论: 0|原作者: 吴衢|来自: 无知路上

摘要: 在这个时代里,《国家与革命》的当代意义在于:我们都知道形势很严峻,让我们认真一点,不是单纯的去讨论阶级,而是去讨论革命,去讨论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里,《国家与革命》的当代意义在于:我们都知道形势很严峻,让我们认真一点,不是单纯的去讨论阶级,而是去讨论革命,去讨论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写在前面】

  本文是我于11月22日在一次读书会上分享的录音稿。这次分享的视频已经于同一天制造成视频放在B站上了,题为“列宁和《国家与革命》”。这份文字稿原文将近两万字,在推送中去掉了几个背景和案例,目前共一万两千余字。原文稿件可以在推送最末获取。因为是录音稿,所以口语化的地方较多,这里没做过多更改,请各位谅解。  

1.jpg

  各位好,我们今天来做的讨论是关于列宁的这部作品,《国家与革命》。这个视频主要是旨在面向一些阅读过《国家与革命》,但是对于整个时代,包括对于列宁本身可能不是那么了解的朋友们做的一个讨论。这里面大部分也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大家进行分享。

  一、《国家与革命》的历史背景

  那么《国家与革命》的历史背景,我们首先要谈的是第二国际的问题。第二国际于1889年成立,是第二次对于国际社会主义者联合的一次尝试。第二国际对于各国的社会民主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上的影响,它的组织和政治安排虽然一直来说没有那么的集中,总的来说是有些松散的,但由于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国际的建立,使得各国社会民主党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顺畅的。同时在这里面扮演了最主要角色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

  对于德国社民党,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直接会去参与指导,但是并不是领导。请注意,德国社民党一直以来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的来说在里面是提供指导这样。但是德国社民党也确实一直以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那么这样一批人,在这样一个国际里面,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理论家。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思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出现的就是伯恩斯坦修正主义。伯恩斯坦和考茨基,这两个人是所谓的恩格斯遗嘱的直接继承人,是一直以来受到恩格斯本人高度重视的,他们被认为说是第二国际里面理论最强的。但是在1895年恩格斯去世之后,伯恩斯坦直接就跳反了,他用了一系列文章去论述说,我们通过改良而不是革命,就可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具有伦理性的要求,那么因为我们今天讨论《国家与革命》,我们主要讨论政治问题,讨论关于国家的问题,关于伯恩斯坦这部分,最核心主张就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对于伯恩斯坦所引起修正主义思潮,是谁最先给出了对这个理论的重要打击呢?是考茨基。在读《国家与革命》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考茨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简单来说,考茨基可以被认为是在恩格斯去世后,列宁真正独立地开始去发表一些有见解的著作之前,这么一个时段中,最有理论天赋或者说是理论水平最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教皇。教皇这个说法在当时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本身却又埋下了一种贬义的可能。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个说法。正统马克思主义经常是一个,后来尤其是西方学者对第二国际和苏东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称呼。叫orthodox,这里的 orthodox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东正教的“正统”,也是用了这个词。无论如何考茨基在当时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就是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领袖,在第二国际中具有支配性的理论地位。但是顺带一提的是他自己本人在党内地位就比较一般,没有特别说考茨基具有政治领导这样一个身份,虽然他是德国社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但是他更重要的身份还是德国社民党理论刊物《新时代》的主编,那么与之相伴的会有其他一些人,梅林、卢森堡、普列汉诺夫和列宁,这里面普列汉诺夫和列宁是俄国人。普列汉诺夫是俄国当时最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一开始相当于说是普列汉诺夫的学生,当然这个学生是半虚指,半虚指的意思就是说不是直接接受他的教导,但同时列宁跟普列汉诺夫一开始是有比较密切的私人联系,那么这里就是第二国际的一个基本概况。

  但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第二国际整个的破产了,分成了三派:左、中、右三派,这个事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所有的第二国际相关决议都很明确的表示反对军国主义。然而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部支持了本国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

  这件事对于列宁本人来说震撼非常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列宁一开始听说了德国社民党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的时候,他的反应是说,这是资本主义媒体的一个阴谋,是他蓄意对德国社会主义者的立场进行了歪曲的报道。就是说列宁对于考茨基好像会背叛革命这个事情,一开始他都是不敢相信的。

  如此之来这里要标定的另一件事就是说,在一战爆发之前,列宁并没有察觉到他和其他的第二国际理论家——这里面核心就是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有一些很深刻的分歧。当然这里要提的是在一战爆发之后没过多久,考茨基和卢森堡,还包括伯恩斯坦全部都进入到了一个叫独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派里面。那么考茨基的位置实际上更加接近于中派,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说真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而真正的右派就是真的变成了社会爱国主义者。

  关于为什么第二国际破产,这里面的原因恐怕要超出对于考茨基理论的考察。这里面尤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本身的改良倾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我们这边在这里就不讨论,但是你可以看出来,列宁从这个时期就要开始去思考,他跟之前的整个第二国际传统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接着是落实到历史背景的第三个方面,即俄国自己的革命。1917年俄历2月时候爆发了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立宪政府。列宁第一反应是写了一些作品,那么这个文本就是《远方来信》,这个文本其实是比较重要的,但是我们在这边就不加以分析了。在写完这个作品之后,列宁就匆忙赶路,然后在4月份的时候抵达了圣彼得堡的芬兰车站。

  二月革命当时发生之后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俄国圣彼得堡形成了两个政权,一个是资产阶级立宪政府与工人和士兵建立的圣彼得堡苏维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两个政权处于并立的状态,同时苏维埃由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所掌控,孟什维克虽然说是少数的意思,但是在人数上其实是要比布尔什维克人要多的,只是说在那次大会上孟什维克比较少,但是从社会上来讲,孟什维克是非常多的。

  此外更多的是社会革命党,社会革命党是什么样的一群人?社会革命党是主张小农利益的小资产阶级政党。在十月革命结束之后,实际上社会革命党的左派——就是代表小农的这样一群人——中的左派和布尔什维克其实是短暂的结成过联合政府。那么当时情况就是有两个政权,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列宁很早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说权力要全部到工兵委员会中去,因为苏维埃具有巴黎公社一样的性质,但实际的情况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掌握的,苏维埃实际实际上更加倾向于立宪政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要涉及到两个政权里面到底留下哪个政权的问题。由于在二月革命之后,立宪政府仍然维持着俄国军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招致了国内很大的不满。而到7月份的时候,一战中俄方失利,国内危机开始加剧,布尔什维克转入地下,那么在这个时期,在8月到9月,列宁转入地下并完成了著作《国家与革命》。  

2.jpg

  

  二、《国家与革命》的文本特征  

  接着我们开始回到《国家与革命》文本,我们来看一下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首先它具有一种笔记的特征,为了写《国家与革命》,在很早的时候,1917年1月到2月在二月革命爆发之前,列宁本人就已经做过大量的关于国家问题的笔记,笔记被叫做《马克思主义论国家》。你今天在列宁全集第31卷里可以看到文本,那么这样的一个笔记内容构成未来《国家与革命》的主要文本。

  所以说在序言里面列宁自己也说,这个文本里面,《国家与革命》里面会大段大段地引证马恩本人的著作。导致的一个结果,列宁自己也很清楚的是,它比较冗长,而且无助于通俗化

  第二点,《国家与革命》是一个历史文本,他写在十月革命前夕,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笔记体一样的一个文本,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很难说从这个文本里面看到一个非常鲜活的问题,我们好像一开始不太能找到说文本它的历史背景到底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尤其你再看前几章的时候,基本上就在引用和解释马恩本人的观点。如果说不深入分析的话,你看不出来他到底和当时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很细致的关系。结果就是对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解非常容易教条化和抽象化。文本的理解教条化是非常容易的,因为你只要把它的小标题抄一抄,然后你就可以去得出一些很关键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并不一定违背了列宁的本意,对吧?如果你最后得出结论说文本就讨论了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肯定不会反对这样一个观点;“一定要打碎国家机器”,列宁肯定也不会反对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也没有理由去反对这样的观点。但是如此一来,这样的一种教条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很难运用到现实场景中去,或者说你用这样的一些教条去跟别人讲,别人是根本听不进去的。

  所以说放在这里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单纯地复读文本,不仅是回溯文本的问题,同时也要涉及到比如说我现在做的这样一个分享,我如何去避免单独地去复读这样一个文本。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恢复《国家与革命》的生命力?要完成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对文本做一个审视和重塑,再从这些重塑之中找到列宁所要面对的矛盾所在。在涉及到这样一些矛盾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理解《国家与革命》的生命力是什么?那么这个切入点在哪里呢?这个切入点就在于《国家与革命》的编排方式,这里是通过列宁笔记找到的《国家与革命》的最初提纲。我们把最初提纲和最终的提纲做一个对比,就能发现一些问题。

  三、《国家与革命》的编排方式

  在最初的时候,列宁自问了一下说我在讲事情的时候,我是采用刻板的历史叙述方式,还是采用逻辑的叙事方式?如果说采用刻板的历史叙述方式,就是按照马恩的观点发展来推进的。那么就按照他的著作的时间推进方式来去重复文本,1847、1848,然后他把年份列了一下,如果我们今天去重新读这个文本,我们会觉得好像列宁确实是这么做的。我们感觉好像说这个文本是按照时间的方式叙述的。

  那么除了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之外,在第一版的提纲里面,列宁说还有一种逻辑的叙述方式,那么它的目录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样一种叙述方式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国家与革命》文本已经非常相近了:

  导言讨论异化问题,然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的一些讨论,构成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然后1848到1852年的内容构成了第二章,公社经验构成了第三章,接下来这个部分就已经开始出现区别,这个区别非常重要。请注意在列宁最早的讨论的时候,他认为我们在讨论完这个按照1848到1852在讨论巴黎公社之后,接着就应该讨论的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专政时期分成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经济方面涉及到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在政治上涉及到国家到非国家过渡。然后接着后面是两段普列汉诺夫和考斯基反对潘涅库克,这两部分被合为了第六章,然后第七章最后没有写完的,1905年和1917年经验。  

3.jpg

  

14.jpg

  (列宁的初版提纲)

  这和我们最终的章节安排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在于第四章之前是不存在的,而且你在这里发现国家消亡只谈了经济基础,国家消亡的政治基础不见了,如果你读过文本的话,你就知道国家消亡的政治基础基本上弥散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面,所以最终的章节安排和初期提纲的一个重要安排就在于在最终的文本里面,在讨论完1848~1852在讨论完巴黎公社之后,接着讨论的是恩格斯其他一些言论的延续,同时讨论了一下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政治过渡,接着专门又列了一章去讨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经济过渡,它的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4.jpg

  

5.jpg

  (《国家与革命》最终版本的目录)

  这里面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是按初步提纲来做,这里面实际上是一个很明确的过程就是说从革命打碎国家机器,到无产阶级专政,专政分为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但是在最终安排里面就变成了先去讨论说国家,围绕国家展开的消亡过程,就是说国家的形成、无产阶级对国家的革命、无产阶级对国家机器的打碎,然后国家及其自身的消亡,接着补充讨论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这样一个顺序的原因在哪里呢?在于提纲里面列宁的笔记自行告诉我们了:他在这边画了一个大框,他说必须补充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公社在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不需要国家。这一段说的显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国家消亡的问题。然后接着列宁在这写“注意,可以放到1873年反对无政府主义者文章评述中去”,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重塑文本,从论战的视角去重塑这个文本。也就是说虽然说这是一个笔记特性非常强的文本,但实际上列宁所针对的是一个个现实中的理论对手,这些理论对手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攻击。  

6.jpg

  那么列宁要做的就是澄清出和这些理论对手的区别,强调说社会主义者应当具有一个怎样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如果我们重新整理的话,你就会发现第一章一开始提出阶级不可调和产物,并且国家本身不能消除阶级矛盾,面向的是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认为说,国家虽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但国家存在意味着阶级矛盾被调和了,这个主要是民主派,但是实际上法西斯主义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会说这个国家非常神圣,它解决了阶级矛盾。

  第二步是涉及到暴力夺取国家政权,那么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就觉得实际上不行,我们通过和平民主才能够完成这个过程。第三步打碎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里就体现出考茨基跟伯恩斯坦的差别了。实际上我们后面就会发现在这个问题上,考茨基跟伯恩斯坦的区别并不是本质上的。最后一个问题无产阶级专政,专政打碎国家机器后,用什么东西代替它专政?同时无产阶级国家还要经历一个自行消亡的过程,这和无政府主义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差别,无政府主义者认为打碎完之后就结束了,这个国家就被消灭掉了。但列宁说还需要无产阶级国家这样一个过程,是因为什么?因为这个国家本身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产物,如果你对社会没有一个本质上的改变,换句话说没有走向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没有最后走向共产主义的话,无产阶级国家是没有可能消亡的。对于这样一个顺序,实际上是围绕国家本身的发展顺序,同时又是一个呈现出来的论战顺序。那么在对这样一些敌人的攻击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国家的一个态度就非常明晰了。

  四、打碎国家机器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今天主要来讨论三个问题。打碎国家机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那么为什么?因为在文本里面列宁主要的论战对象是考茨基派,所以我们要强调的也主要是打碎国家机器和无产阶级专政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同时第二个重要的就是无政府主义者,去强调说自行消亡这个过程如何完成。同时这点重要不在于无政府主义的重要,而在于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去确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路线。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列宁和考茨基,这里面讨论的是考茨基比较革命时期,或者说实际上是第二国际的总观点。那么有这样两个环节,从资产阶级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制,再从资产阶级民主制到社会主义。对于德国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因为德国当时总的来说是资产阶级专制国家,但他又拥有一个议会,那么所以说他也一定程度上要走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在比较早期的时候考茨基会强调说,每个环节都需要无产阶级使用暴力来完成过渡,所以说考茨基是认可暴力革命本身的。但是到1912年的时候,这一观点就比较大踏步的后退了,变成了必须要夺取政权,但以议会制下占多数的方式夺取。

  实际上这一点跟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没有特别大的区分了。同时强调说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要保卫资产阶级不打算保卫的民主,这里面会涉及到一个双标问题,什么叫双标问题就是说所谓资产阶级强调说我们有民主,我们可以和平走向社会主义,这个是在对伯恩斯坦攻击的时候打出来的。考茨基说实际上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去保卫民主。

  这里问题在于什么呢?双标这个事情,实际上今天我们在中国社会舆论里经常能看到,指责一些国家双标,问题在于双标这样的一个指责,指责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弱的。换句话说,它本质上还是从形式上去做一个批评,他没有去讨论说这里面双标到底是怎么可能的,为什么有的时候要民主,有的时候不要民主,为什么对于无产阶级他就不要民主了?这背后的实际的抓手是什么呢?他是何以成为可能的。

  那么按照列宁的论述,就是考茨基在国家机器这个问题上根本是无意识的,他说无产阶级不能现实的掌握这个国家机器,但一般来说无产阶级是能掌握的。换句话说,他并不觉得国家机器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问题,它只是说出于革命的各种可能性,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去直接掌握,但是大部分时候如果走民主制道路,走议会道路,我们就可以掌握,但实际上国家机器至关重要,为什么?因为有两个点。第一点官僚军事机器是寄生虫,第二点它是资产阶级最后的屏障。换句话说,这件事其实解释了为什么无产阶级需要使用暴力革命,因为如果不通过暴力革命来直接比如说剥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他是会被官僚军事机器直接加以反对的。所以说暴力革命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你要知道暴力的对象是什么,这个对象即官僚军事机器,而在考茨基包括卢森堡关于民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述中,他们只会强调说无产阶级需要使用暴力,但这个暴力的具体指向是被蒙蔽的。他们的论述中暴力的形式总的来说是罢工和可能的起义,但起义这个话已经开始变得非常含糊了。

  另一点是对于考茨基来说,走向社会主义是非常遥远的,他们并没有花时间去想一下,在实际上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在垄断资本主义这个时代里,革命的操作问题。实际上这个时候,帝国主义时代下,我们知道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这个时候必须要去考虑现实革命的问题了。  

7.jpg

  (图为卡尔·考茨基)

  那么官僚军事机器中,官僚和军队这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我们在其他社科作品里面会涉及到这个概念,就是财政-军事国家,实际上财政-军事国家解释了现代民族国家是怎样起源的,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一方面要有比较好的高效的公共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庞大的军事机器,这一点在西欧非常明显,为什么?

  军事问题对于这样一些国家来说,总的来说它不是一个军事技术问题,大家的军事技术水平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官僚体系的发达,意味着中央政府可以获得财政收入。我们知道西欧一开始是土地封建制,那么他对于贵族的财税的掌握很有可能是不足的。一个强大的官僚系统在移除了相当一部分贵族权力之后,能够有效地完成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握,而这个财税掌握可以有效的去干嘛,组建军队。与此同时,官僚系统还可以保证对于人口的征召。总之,只有在拥有这样一支军队的情况下,才能够去抵御其他民族国家的军队入侵。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说,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伴随着战争所产生的。而现代资本主义需要一个多个民族国家并存的世界。换言之,民族国家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的,这里面症结就在于军队,在于冲突,而那些还比较处于封建制时代的国家,或者说官僚军事机器不够发达的国家,它可能就被灭亡掉了,再也没有存在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国家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的话,那么这意味着单个国家内的革命,尤其是在单个国家内打碎国家机器,本身对于国际革命会有一些影响。也就是说要打碎国家机器打碎的任务,比列宁在这边所说的还是要再困难一些,因为他还是要面对社会主义国家去面对外敌的这样一个问题。但与此同时这样的情况下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机器核心目的来说,只是对于资产阶级国家的防御和进攻问题,它的生成总的来说是因为单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面对大量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对于早期的苏联来说,他就要面对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外敌入侵。在这个情况下,苏联也不得不建立了一个很庞大的军事体系和官僚系统。

  那么接着我们去谈列宁最后提出的,打碎国家机器之后形成的一个构想,巴黎公社原则。核心的一个方式是让“人民代表工人化”,四条原则:选举产生人民代表、随时撤换、工资和工人统一水平、行政和立法合一。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一些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样的一些约束情况下形成的人民代表基本上是工人一致的;选举产生这个是纯政治性的民主状况,随时撤换;工资同一水平和议行合一都意味着人民代表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和工人一致的劳动状况的,它具有一个雇佣关系,它的收入和工人是一样的,他同时也参与劳动,在这一点上它基本上和工人是一致的,和无产阶级是一致的,这一点和资产阶级民主是有一些很重要的区别,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从用生产-分配的角度去考虑资本主义社会运作的话,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线索:

  我们看在经济领域里面,首先是工人进行生产,资产阶级随后获得了全部的产品,那么在获得全部产品之后,资产阶级要干嘛?要纳税。到税额去了哪里呢?给了国家官僚和军事机器。也就是说这个部分体现了前面说的纯粹寄生虫特征,在这里财政税收由工人生产全部都交给了国家机器的官僚部分和军队部分,最后资产阶级再把剩下的利润进行再分配,给工人和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自身有自己享受的部分,也有再投资的部分。在这里很明显的是寄生虫的特征,同时他又对于资产阶级来说又是必要的。

  到无产阶级阶级专政时期,工人生产。在过生产过程中已经没有资本家了,所以是由工人自己组织的生产,同时由他们民主选举的代表去进行监督,而且监督是非常贴近的去参与生产过程。人民和人民代表获得部分的成果,因为人民代表的工资和工人是一致的,实际上他们就属于一个群体了,另一部分用于再投资。尤其是对于俄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它仍然还需要去发展自己的工业。这里面它的生产必须是要去扩大再生产,不仅仅是简单再生产,因此要纳入到资本积累,同时也要为养老金社会保障做一些投入的。

  从这个观点来看,你就意识到巴黎公社原则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他所具有的优越性,它比资本主义制度好在哪里。国家和官僚机器已经都没有了,而资产阶级实际上没有去创造价值。他作为一个单纯剥削者,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里面也已经不存在了,这一点就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所具有的一个优越性。同时它的政治经济领域实际上是合一的。

  那么这里仔细的去讨论一下所谓消灭官僚这样一个问题,这里值得注意的著作是曼德尔的《权力与货币》。曼德尔指出,虽然大家对于官僚理解就是官僚好像是专业分工产生的,但实际上官僚是阻碍知识分工的。这本书在官僚问题上比较重要。

  接着警察,按照我们前面的定义,得出的结论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是没有警察的。没有警察这个事情现在大家不是特别能理解,那么怎么解释呢?首先资本主义的消灭意味着暴力不再具有系统性,人们的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困和不平衡,对吧?比如说毒品泛滥,比如说社会贫困,这样的一些问题才会去产生所谓游手好闲的暴力分子。那么除了总的来说是暴力问题,还涉及到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问题。警察经常还要去处理家庭纠纷这样的一些事情。如果我们按照用这个说法,很难说警察是必要的,为什么?专业分工产生的官僚最终阻碍了知识分工。如果说让警察去处理这些家庭矛盾之类的,为什么不去找更好的受过训练的咨询师或冲突解决专家去解决家庭矛盾?这里一段话来自于激流网转载翻译的一篇文章,是一个美国警察写的,他说一个受过训练的咨询师或冲突解决专家比一个把枪绑在屁股上,想着当自己出现时,是否有人会杀他的人要有效10倍。所以警察的消灭是必须的。

  五、无产阶级专政

  这里我们就讨论完国家机器的问题了,接下来讨论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在尤其是在国家自行消亡的概念上是非常简单的。列宁在自己的笔记里做了这样一个草图,说资产阶级需要国家,是本来意义上需要。无产阶级需要国家,但这是一个过渡型国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  

8.jpg

  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对资产阶级专政,绝大多数的人民民主,大家都很清楚,中央政府无产阶级专政和广泛的地方自治,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里面。民主选举产生随时撤换;代表和工人工资水平一致;然后议行合一,但是生产是集中的。同时不是资产阶级国家意义上的联邦制。专政时期还要剥夺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监督集中化生产的运作。从概念上来说,无产阶级专政本身没有太多需要去讨论的。实际上因为国家消亡是这样一个落脚点在于民主,民主本身同时标定了权力的存在。列宁在这里面区分了说民主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它仍然还是标志着有一个异己的国家权力的存在。

  那么核心问题在于你要把权力最后消灭掉。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革命的问题,在第三章第一节的时候,列宁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说破坏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这个话非常奇怪的地方在于什么?在于人民革命这个提法。人民革命一般来说更像是资产阶级的提法,因为人民这个词过于含糊,而不具有阶级性。它更像是资产阶级去强调说,我们有一个普遍的存在的,大家在政治上是一致的,人民。当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分还是在阶级区分。所以说列宁在引用完这段话说,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这种人可能会说马克思这个提法有问题,列宁说在他们看来,除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对立,再也没有别的任何东西,而且他们对这种对立的理解也是非常死板。也就是说列宁在这边强调的东西在于通过构成一个怎样的人民群体去代替,简单的说无产阶级去形成绝大多数人完成对资产阶级的革命。

  问题在于什么地方,问题在于这样一个现实。在1871年的时候,欧洲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没有占人民的大多数。那么很显然占人们大多数也不可能是资产阶级,所以剩下的是谁呢?剩下的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在这里面农民虽然被定义为小资产阶级,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但实际的状况是这些所谓的小资产阶级实际上比无产阶级本身还要更加贫困。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沃勒斯坦提出的,沃勒斯坦认为资本家更愿意去雇佣半无产阶级或者说农民,因为对这些人的工资可以压得更低,而一旦他们真的无产阶级化了之后,由于无产阶级只从你这儿获得工资去完成它自身劳动力的再生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获得工资,然后这些工资能够让他活到第二天来继续为你上班。所以说资本家给无产阶级工资反而要比给办无产阶级的工资要高,为什么?因为无产阶级只从你这拿工资,你要让他活下去,你就要给他足够的钱,但比如说小农,他可能一边在自己家里有一些田地在种,另一边又要给你打工,那么这种时候你给小农的工资就可以更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可以通过他田里的那些收入来保持自己的生存。

  所以说到19世纪的时候,全球的无产阶级化甚至西欧的无产阶级化的程度都没有特别高,这导致一个问题,如果你单纯的去讲,纯粹的无产阶级去发动革命,他可能在人数上是不够的,而在俄国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为什么?因为俄国的无产阶级数量是极其的少,换句话说一定要去完成的是人民革命,就是说无产阶级和农民或者说半无产阶级必须要联合起来,去发动这样一个人民革命。而第一次的先决条件就是破坏官僚军事国家机器。官僚军事国家经济不仅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个弊病,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个弊病。所以他们的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第一件事要去做的就是破坏国家官僚军事机器。这里和什么观点契合起来了呢?和列宁1905年《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里面提到这个“要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的观点契合起来了。但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在于,如果在德国进行这样一种人民革命和在俄国进行这样一种人民革命,恐怕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俄国还不具备资本主义所具有的物质生产力。换句话说他的物质生产力可能是极端的不足,以至于这样一种革命民主专政下,总的来说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说他甚至都还没有进入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还没有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但同时又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者说它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它具有一个趋势。

  那么对于俄国来说,尤其对于列宁来说,他在这边强调的现实意义在于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第一个阶段,在序言里你可以看到他说俄国革命已经快要结束了,实际上在这里还意味着一种呼唤,这需要一个真实的国际革命,尤其需要德国的革命。如果德国革命没有能够发生的话,那么俄国革命的命运将会变得岌岌可危,因为他缺乏足够的物质生产力,而且在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俄国革命的前途将会变得尤为艰难。实际上接下来几年的内战,苏联的发展状况也告诉了我们其困境。

  六、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那么这里我们就暂打住,接下来去看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这样一个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品的分配和劳动量是要成正比例的,是按照劳动,而不是按照需要去进行分配,这意味着其实他也做不到公平和平等,需要的满足程度还是不同的,而不同就是不公平。因为虽然说你按照你的劳动量去分配,和过去比已经是比较平等了,但是不同人之间仍然会有各种生理上或者说精神上的一些区别,以至于他们的需要是不一样的。由于他们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不同,因此仍然不能说已经做到了公平和平等。当然对于当代社会里面的中国人来说,可能这样的一种平等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那么第二点就是这样一个社会里面已经消灭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工厂、机器、土地已经是公有的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进行分配,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按照你的劳动量去领取一个凭证,从消费品中去获得相应的量。这里面当然会涉及另外一些问题,比如说按照劳动量,那么不同工种之间的工资按照理论上来说是应该一致的。因为对于劳动量的一个评估只有一个标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期价值规律没有被完全取消)。所以说不同职业之间的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判定你的劳动量是一样的,是一致的。就算你们的工种可能在技术差异上会非常大,而且可能会有高低,这里面问题就会比较大,这会涉及到劳动力流失等等问题。总之这样的一个标准很难在实践中被真的落实。这不是说社会主义不可能,而是说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面,这里面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里再强调一遍,不是说它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了。而且说真的,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说好像还会有一些差异的话,这个东西肯定也要比资本主义时代强的多。

  那么在高级阶段,各尽所能,各取按需分配。脑力劳动它的前提是两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取消。另一个是劳动成为生活第一要务,需要人们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脑体劳动取消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在于劳动本身不再是一个让你感到非常痛苦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一点其实就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取消。劳动在共产主义阶段将会变成一个极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简单的劳动创造是很不一样的。  

9.jpg

  七、《国家与革命》的当代意义

  就此我们讨论这些主体部分之后,最后以一个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收尾,也就是说《国家与革命》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在这里我想引用的是齐泽克在一次会议上做的一个简短的评论,涉及到了格蕾塔。在评价瑞典的环保少女的时候,齐泽克表示了他对于环保少女的支持。他说她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自闭症,是她信息所蕴含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恰恰需要某种教条方法,换句话说,格蕾塔对于环保的一再的固执,强调这样一种教条,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她对于环保本身的呼吁非常重要。  

10.jpg

  

11.jpg

  

12.jpg

  在进一步去讨论安提戈涅这个例子里的时候,齐泽克说安提戈涅是非常教条的,她对克瑞翁说,我不管,我要埋葬我的哥哥。而克瑞翁跟他说,我知道,但是你要去在乎现在的政治形势,实在是不可以这么做。安提戈涅在整个剧里面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一贯的教条立场。

  我们再看列宁文本时候,也是如此,整个文本非常的直观,都在反复的强调他的教条。教条是什么?考茨基是叛徒;要打碎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对这个事情加以强调。我们今天可以从学理上去说,好像你对于民主制的内部运转有很大的误解,或者说资产阶级国家很多时候不像一个工具,或者说国家具有很大自主性,那么我们这里完全可以使用列宁式教条,他说我不管,我们现在就应该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我们应该打碎眼前的国家机器,我们需要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是对的。就这一点而言,列宁的教条在今天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而我们如果只是单纯的去讨论国家的阶级性,好像这个事情就结束了。  

13.jpg

  在这个时代里,《国家与革命》的当代意义在于:我们都知道形势很严峻,让我们认真一点,不是单纯的去讨论阶级,而是去讨论革命,去讨论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国家与革命》仍然具有它的价值。好,谢谢大家。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8:12 , Processed in 0.022709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