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聊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2021-2-23 01:1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8597| 评论: 0|原作者: MRAnderson|来自: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摘要: 如果不能确定即将发生工业革命,或者有唾手可得的经济殖民地,那么在没有想好善后政策以前,慎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否则,续命的政策,却可能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不能确定即将发生工业革命,或者有唾手可得的经济殖民地,那么在没有想好善后政策以前,慎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否则,续命的政策,却可能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

  不谈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谈谈腐朽堕落反动万恶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许多人都知道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这个名词,但是具体是怎么回事,各种说法五花八门,本文试图用一种比较通俗但未必严谨的解释,让读者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有一个粗浅的理解。

  简单地说,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产能大于有效需求,一旦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暴露出来,就会出现经济危机或大萧条。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是由政府赤字增加消费或投资,增加内需,拉动经济,掩盖经济危机或大萧条。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是不需要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经济繁荣期,一群中小企业一哄而上,纷纷采购原料,雇佣工人,支付工资。工资是立即支付的,产品生产是需要一个周期的,于是社会上供需两旺。

  如果没有继续追加投资的话,这些产能达产以后,能提供的商品总量必然高于工人工资总量,中间的差额就是利润。如果没有第三方,比如经济殖民地、比如封建地主,提供利润,那么就会出现大规模的产品滞销。然后,就是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工厂倒闭。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有巨大的动力,向外扩张,寻找新的市场。

  中国这么大,有四万万人口,有大量的白银,却不消费英国的产品,那还得了?什么都不要,鸦片总需要吧。连鸦片都不要,英国军舰就开过来了。

  商品或军舰,资本主义国家总有一样东西撬开其他国家的大门。只要撬开了大门,就是商品涌入,白银流出。

  世界没有全部被征服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危机就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也不需要凯恩斯主义。

  好景不长,每次危机都会有一批小资本破产,一部分资本兼并同行以后幸存,这些兼并同行的资本开始新一轮投资高潮。金融进入以后,这种兼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到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高度垄断的经济基础。

  垄断以后,就不存在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市场份额的可能了。垄断企业对市场有效需求知道的一清二楚。由于竞争导致的经济复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长期的停滞。

  地球是有边界,资本的扩张是有极限的。截至19世纪末,落后国家基本都成为了经济殖民地。

  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很容易出现长期的停滞。

  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钱把多余的产品消费掉,维持一个虚假的繁荣。说是虚假的繁荣,因为这种经济政策有严重的后遗症。具体的后遗症,后面会谈。

  这种情况出现在1930年代。

  资本主义列强经历了一战前的备战,一战的统制经济,战后重建的投资高潮,1920年的借贷消费高潮,到了1919年,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于是出现了大危机。

  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开始推行重整军备的政策。德国推出米福票(亦称梅福票),增加军工产品订单,扩张产能。德国实现了经济复苏,就业率增加。

  1933年初罗斯福当选,推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包括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增加财政赤字,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增加就业。

  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为赤字财政找到了经济理论的依据。记住,不是先有经济学理论,后有经济学实践,而是先有经济学实践,后有经济学家提出理论,为经济实践提供合法性。

  凯恩斯在《通论》里提出了,由财政部把旧钞票埋进垃圾坑,让企业雇佣工人掏挖垃圾坑的方式增加就业。

  凯恩斯的这个说法,非常通俗,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特点描述得一清二楚:由财政出面、使用价值符号、为企业提供利润、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不触及原有既得利益。

  以上的部分,估计大多数读者都了解,下面分析实践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会中出现的的一些现象。  

1.jpg

  首先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支出方向的选择。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项目选择,五花八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注定是掏挖垃圾坑,而不会真正的满足绝大多数群众迫切的现实的无力支付的需求,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项目的选择,要么是与绝大多数群众的基本需求无关,要么是假借基本需求名义的幌子,大肆挥霍财政资金。

  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人民真正紧缺的住房、教育、医疗,国家资金是不会介入的。这些领域,是资本的摇钱树,资本控制这些领域对劳动者敲骨吸髓,国家资金是不会进入增加供给的。一旦增加供给,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利润下降,垄断资本也绝不会允许国家资金进入自己的禁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选择,必然维护垄断资本的利润,为垄断资本创造利润。违背垄断资本的利益的政策,要么无法制订,要么成为一纸空文。

  还有些国家,比如当年的美国,耗费巨资为社会底层提供大量鸡肋式的公共服务。比如为偏远地区修筑公路,为偏远地区的少数族裔的儿童提供教育。表面上看,这些政策是改善民生为目的的,实际上,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如果本意是改变底层民生的话,完全可以采用更节约、效率更高、收益更好的方式。比如,预期为偏远稀少的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州(比如德克萨斯)的住户提供几乎没有人使用的公里,不如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为他们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住宅。人迹罕至地区的公路的建筑成本,显然要远远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住宅。但是这样一来,显然会触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城市的土地资本的利益。相比之下,在偏僻的地区修筑几乎没有人使用的公路,则既不会触动统治阶级的利益,还能使用政府税收或通货膨胀的方式强迫全民买单,为垄断资本提供利润。为偏远地区恶少数族裔儿童提供教育机会其实也是大同小异。如果在经济发达地区增加寄宿制学校,必然增加供给,导致学费下降,触动教育产业链上的资本的利润。反之,由政府出资在穷乡僻壤为这些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则既不会触动原有既得利益,也能为资本增加利润。

  因此,弗里德曼说过,政府提供的应该是免费的公园门票,而绝不能是能改变任何现有分配结果的产品。对大多数工资勉强糊口的人来说,公园门票本来也不在支出范围之中。提供公园门票,表面上是改善多数人的生活,实际上既给承包商提供干工程的机会,又不会触动现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对此,局外人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能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的选择,为什么一方面一毛不拔,一方面大肆挥霍。其实,不论是一毛不拔,还是大肆挥霍,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不触动垄断资本原有的既得利润,增加新的利润来源。

  德国本身就是军事工业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的选择,倾向增加军工订单,也就不难理解了。

  美国是代议制政府,即使人口稀少的州,也有两个参议院议席。于是各州之间出现互相交换赞成票的滚圆木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各州的参议员来说,使用联邦财政在本州增加支出,在短期内可以增加本州的就业,自然有利于增加自己再次当选的机会,至于长期的联邦赤字,那是天塌下来砸大家。

  既然是挖垃圾坑,也就并不局限于生产和建设,也可以包含很多选择,比如美国的登月计划,比如越战。美国政府拿出大量的财政资金,购买军企联合体的产品和服务。当然,军企联合体也有发动战争或宏大计划的冲动。尤其是战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些黄金落在谁的手里了呢?相比之下,登月计划会有良性的溢出效益,这个后面再说。

  在这方面,只要符合不触动原有既得利益,同时为资本增加利益,那么具体的项目的选择方式,只有大众想不到,没有资本做不到。所以,直到二战爆发前,虽然德国政府的财政几乎崩溃,但是德国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如果不是停滞不前的话,至少是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军工生产。这些有限的改善,也是来自就业的增加和工资总量的上升,而不是德国政府增加了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当然,美国人的遭遇也类似。

  其次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对控制垄断资本的社会顶层来说,必然是一场盛宴。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支出方式,对底层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消费。这种强制消费,是由政府代替民间做出的,迟早要由社会中下层来支付。

  凯恩斯主义政策增加政府支出的时期,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社会中下层的收入会有一定的上涨,但是上涨的幅度永远没有政府支出总额多,期间的差额就是垄断资本的利润。

  同样是收入增加,垄断资本的收入必然增加得更快。归根到底,这是由于垄断资本不但控制经济基础,也影响上层建筑,可以按照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推出经济政策。

  事实上,如果垄断资本的收入增加更慢的话,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存在自愈的可能。

  如果对施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的贫富差距进行统计的话,可以发现贫富差距必然是不断拉大的。

  有人会说,只要社会底层能满足温饱,那么贫富差距拉大又何妨?问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存在巨大的副作用,不可能一直使用下去。一旦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停下来,所有的问题就都会爆发出来。

  再次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副作用。

  大量的资金,从政府流出,进入经济循环,很快落入垄断资本的手中。

  由于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使用价值符号,就必然出现滞涨沫崩的选择。

  由于大量货币不断被创造出来,投入经济循环,垄断条件下,经济规模扩张的速度远远落后货币创造的速度,必然出现大量货币无处可去,最终推高资产或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这时,垄断资产和生产生活必需品必需品的垄断资本,可以双赢,也就是赢两次。第一次是获得政府订单,第二次高价出售自己控制的资产和生产生活必需品。

  由于利润缺口的存在,实现同样刺激效果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所需要的货币总量会几何级数增长。

  假设一个经济体充分就业的工资总量是W,利润总量是P,那么社会总产品总量就是W+P。施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就是由国家出钱,购买价格为P的这部分产品。

  现实之中,垄断资本提供的产品总量,不是W+P,往往低于W+P。经济垄断程度越高,垄断资本新增的产品总量越少,产品价格越高。在这种条件下,本身就孕育着价格上涨的因素。

  随着不断施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使等价的经济规模保持不变,需要注入的货币总量也会随着物价上涨,不断滚动增长。如果经济规模扩张,那么需要注入的货币总量会更加惊人。

  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两者至少出现一种,也许两种同时出现。如果抑制通货膨胀,那么就需要资产价格上涨,如果资产价格停滞,甚至泡沫破裂,就会出现物价飞涨。

  此时,即使停止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停止注入货币,物价也会继续上冲。

  这是因为即使货币总量不增加,随着政府订单的减少甚至取消,经济规模逐步萎缩,经济进入先崩后滞,流通中商品总量下降,货币总量不变,商品价格必然重估。

  现实之中,停滞期的工资总量,取决于由资本家的有效需求衍生出来的经济规模,必然比W更低,不展开讲。不仅如此,由于前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必然造成停滞期的经济规模进一步萎缩。

  这时,如果没有新的刺激政策,经济会雪崩式螺旋下滑,物价则会不断攀升。由于贫富差距扩大,经济最终的平衡点必然低于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前。

  由于经济规模下降,大批劳动者会失业。毫无疑问,资本可以趁机延长工时,压低工资。

  如果此时政府完全停止注入货币,那么必然导致大量的债务无法偿还,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社会成员来说,可能面临存款无法提现。

  此时,很多人会因为失业,无力偿还贷款,失去房产,非核心经济区的房产价格会大幅下降。

  不过,一线核心经济区的房产价格反而可能上涨——破产地区的劳动者涌入一线大城市谋生,刺激一线大城市房价和房租上涨。不仅如此,一些失业的货币资本,为了保值也会抢购一线大城市资产,房产自然首当其冲。

  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政府债务必然不断积累。这些债务有两种解决方式,增加税收或印钞。如果印钞的量不够,政府为了偿还债务,还可能加税或者拖欠基层公职人员工资。不论哪种解决方式,最终的主要负担,都必然由社会中下层承担。

  对劳动者来说,此时可能是六输:工资下降,物价上涨,存款被冻结,房产被廉价拍卖,房租上涨,税负增加。

  这六重打击,未必同时出现。

  比如,如果政府采取极端的货币政策,放任通货膨胀不管,那么完全可能出现类似德国192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成千上万马克买一个面包。那样一来,实际工资虽然下降,但是名义工资完全可能上涨。当然,这种涨幅必然远远落后于物价。这种情况下,银行存款虽然还能取得出来,但是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时也不必加税了。不过,社会底层的痛苦程度则不会减轻。  

2.jpg

  正常情况下,政府不会采取这么极端的经济政策。所以,常见的现象,是六重打击同时出现。

  实际上,使用价值符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如果发生的话,必然出现这些现象。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饮鸩止渴,把经济危机后移,代价就是经济危机的烈度必然被以几何级数放大。

  拥有经济特权的统治阶级,则可以趁机大捞一把。

  如果政府一直采取印钞的方式刺激经济,他们可以申请贷款,抢购关键生产生活必需品和核心资产,囤积居奇;如果政府停止印钞,他们可以申请贷款,廉价收购资产;如果他们还不上贷款,他们可以申请纾困资金,理由是他们“大”而不能倒;他们可以压低劳动者的工资,获得更高的利润;他们还可以制订对自己有利的经济政策,让财政补贴向自己倾斜。

  对垄断资本来说,政府用债务刷GDP,一时刷一时爽,一直刷一直爽。还债的时候,它们一样爽,底层则如同进入火葬场。

  最后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善后。

  从本质上讲,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政府使用国家信用为媒介,强制代替社会底层进行超前消费,为垄断资本提供了利润。底层可以不消费,可以节衣缩食,但是他们躲不过税收和通货膨胀。最终,底层还是要还债,要么缴税,要么承受通货膨胀,同时,经济下滑,就业困难,债务爆雷,存款可能无法提现。

  玩过《钢铁雄心4》,选择过法西斯德国的玩家应该知道的梅福票。这是一种由纳粹政府发行的用来支付垄断资本利润的可以贴现的永续债或准货币。  

3.jpg

  这些准货币,完全可能诱发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希特勒政权凶多吉少。对此,希特勒本人心知肚明。所以,他必须让马克的币值相对稳定。

  作为被垄断资本扶上台的代理人,他很清楚自己无法无偿没收垄断资本控制的福梅票。他可以使用真金白银去回收这些准货币,这些真金白银来自被无偿没收的犹太人和占领区的财产。他也可以占领他国增加马克流通范围,由于流通商品总量的增加,即使德国不回笼货币,币值也会相对稳定。他还可以从占领区征收重税,支付垄断资本的利润,减少本币发行。

  希特勒曾经向张伯伦保证,一旦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就不再继续扩张。事实上,他哪可能到此为止?只要他不断的使用财政满足垄断资本的利润,就需要不断向外扩张,或者掠夺他国财富回笼货币,或者增加德国马克流通范围,或者增加财政收入,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总之,对外扩张,是希特勒当时唯一的选择。

  如果不是二战战败,纳粹德国在占领全球之前,是不会停下来的。

  相比之下,罗斯福的新政政策包含改良的成分,比如向企业分级征收所得税,比如征收超额利润税。可以说,罗斯福是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从垄断资本那里征收的税收,满足垄断资本的利润。

  罗斯福这样的做法,遇到了巨大的政治阻力,许多怀揣发财梦的中小资产阶级,也不支持他。

  1930年代,苏联完全没有经济危机。苏联的经济循环之中,不存在利润,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由于利润导致的潜在产能与需求之间的缺口。

  与列宁的预测相吻合,出现社会变革的不是拥有广袤的经济殖民地的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相对落后的缺乏殖民地的后发国家。不论是共产主义也好,还是法西斯主义也好,总之,在1930年代,后发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如果没有广袤的殖民地,是难以维持了。在这样的国家,如果无产阶级战胜垄断资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那就是苏联路线。如果垄断资本压制了无产阶级,建立了高压政治,那就是德意日路线。

  相比之下,有广袤的经济殖民地的国家,比如英法美,则有机会选择改良资本主义路线。这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如果这些国家不采取改良措施,迟早也会阶级矛盾升级,面临路线选择。

  再说一点关于美国把登月项目作为凯恩斯主义项目的外部性。这样的项目显然极大的推动了美国工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增加资本投资。不过,相比20世纪初,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所以,刺激投资的效果相对较差。

  对垄断资本主义来说,除非工业革命,否则不要内战就是外战,要么阶级斗争,要么侵略殖民。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并没有让资本主义多一个新的选择,不过是是饮鸩止渴的拖延性的经济政策,短期内可以制造繁荣,掩盖危机。长期看,则必然导致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甚至诱发社会动荡。

  凯恩斯说过,从长期看,我们都是死人。他的意思,大约是我死以后,洪水滔天与我无关。不过,他死于1946年,应该经历过伦敦大轰炸。纳粹德国国内的洪水,显然比他预期的早得多。

  如果不能确定即将发生工业革命,或者有唾手可得的经济殖民地,那么在没有想好善后政策以前,慎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否则,续命的政策,却可能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6:37 , Processed in 0.01801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