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革命灌输非灌输?工人意识无意识?

2021-5-3 14:12| 发布者: nepal1996| 查看: 14456| 评论: 4|原作者: 李星整理|来自: 李星整理

摘要: 这段恰好表现了这个时候的列宁在思想上还完全受着考茨基的影响:他还没有正确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学说的关系 —— 社会主义学说怎么可能会独立于阶级斗争、而从知识分子的头脑里产生?
列宁《怎么办》讨论之一:革命灌输非灌输?工人意识无意识?(一组讨论)


A:

最近正在翻译Lars T. Lih的Lenin Rediscovered一书,因为这本书是《怎么办?》的评注,我就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6卷的中文版,跟Lih的英译本相互对照。这一对照下来,发现列宁那句通常被认为是“灌输论”起源的翻译,貌似有重大问题:

在中译文里,三个动词(“说”、“有”、“灌输”)都采用了一般现在时,暗示读者:工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自发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必须依靠革命知识分子从外部灌输进去。


在《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里(第6卷,第29页),这句话被译为:

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然而,Lih的英译文却是这样的(第702页):

We stated that there could not have been a Social-Democratic awareness [at that time] among the workers. It could have been brought in only from outside.
(我们说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工人当中本来也不会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带入。)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048063


B:

这一小段文字联系上下文能看出来,不能做过强解读。因为后面紧接着是讨论资产阶级的主导意识形态如何生产了所谓“自然意识”。列宁这里已经强调了不存在真空中诞生的不偏不倚的意识。工人不是一个掌握大量文化资本,专职生产意识形态的阶级,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来自这个阶级外部的影响。我更倾向于人为,问题在于是后来的解读把这一句话、一个词单独拿出来望文生义,翻译选词不够精妙倒是相对次要的问题。


A:

但问题就是,列宁这句话,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从具体环境中抽出来,断章取义,就连《怎么办?》这本书也是。Lih写这本评注,就是为了澄清:《怎么办?》仅仅适用于很短一段时间内的论战,它的许多结论是不能拿来“普遍运用”的。


B:

列宁大部分讲解布尔什维克策略的文章都是依赖写作语境的,大部分人又不会参照语境理解列宁,得到的就是雅各宾暴君的形象......更准确地阐发列宁的工作必须要做了



C:

在30年代延安解放社版列宁选集第三卷中的《怎么办》(当时译为《做什么》)中,这句话是“工人那时还不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第一版里是“工人当时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所以应该就是在第二版里改变了译法,变成了“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D:

“本来”有“先前、原先”的意思,表示了过去,时态上没有多大问题。(例如,我本来是不能说话的……)只是这个词在汉语多意,也有表示理所当然的意思。(例如,这个本来就是对的……)这样读者就可能觉得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行。另外,这句话现今的译法形成于49年之前:“我们已经讲过,工人本来也就不能发生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来。”(《列宁文选》,解放社,1948年,第1册,313页)这个本子是47年苏联外文书籍出版局的翻印本。这个译文是由当时苏联外文出版局中文编辑部主任谢唯真译校的(有可能是30年代翻译的)。而在39年解放社出版的《列宁选集》第3卷中,译文为:“我们上面已经讲过,工人那时还不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一种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来。”(第74页)这个译文是苏联33年外国工人出版社版的翻印本,所以译文出自苏联,但译者不详。


E:

我做一个补充:
如果你看《怎么办?》的某些版本,“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也不可能”是用粗体字加粗的。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两种句读方式:
工人 本来也 不可能……

工人 本来 也不可能……

显然,本来也似乎带有一种“一般时态”的味道,而“本来”则带有一种“现在完成时”的味道。

不知道在早期的翻译版本里,是不是这样的,提出来给大家讨论一下。




C:

在39年解放社《列宁选集》中,“工人那时还不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中的“还不能有”字样加着重号。1948年《列宁文选》第1册中,“工人本来也就不能发生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的“本来也就不能发生”字样加着重号。之所以加着重号,大概是因为俄文底本相应文字斜体了。那么这就要查两个版本依赖的俄文底本了,即1933年前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3部分和1943年《列宁文选/选集》俄文版。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翻译似乎在资本论的中译当中也有出现,比如“人类劳动的纯粹凝结”那句话的含义。


手上1972年第2版1977年第7次印刷的选集里面就已经是没有时态的表述了,跟上面那位说的一样,“工人本来 也不可能有(前面加粗)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A:

我手边的中文版只有第二版。看来这个错误,跟“党的文学”甚至可能出自同一时期。编译局的秀才们显然是不至于连时态都弄错的,那么这到底是出自谁的授意呢?



F:

我的观点:取消【在当时】的表述并不影响列宁的总体语义。

理由:

就在这段话之后直接地表述了这种“一般规律性”(工人阶级自己干不出来shzy)
The history of all countries shows that the working class, exclusively by its own effort, is able to develop only trade union consciousness, i.e., the convictio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in unions, fight the employers, and strive to compel the government to pass necessary labour legislation, etc.[2]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however, grew out of the philosophic, historical, and economic theories elaborated by educate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opertied classes, by intellectuals.
《列宁全集》英文版,莫斯科外语出版社,1961年,第5卷

在这里反而是翻译中同样表达【在当时】会导致断章取义,暗示列宁认为这“并非一般性”的结论


我认为,这里最多质疑翻译过程中间删改原文的合理性(尤其是在上下文环境下,删改后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核心含义的基础上),如果说“断章取义”,我认为直译的文段被断章取义为“列宁并没有认为XXX是规律性”的说辞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对于灌输论,我认为灌输这个词用的好,因为在相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卢卡奇)的语境当中,使用的是“被赋予的”(zugerechnet)这个概念,显然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更加贴近并且更接近于“灌输”这个词的所指的。



A:

我只能认为,这段恰好表现了这个时候的列宁在思想上还完全受着考茨基的影响:他还没有正确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学说的关系——社会主义学说怎么可能会独立于阶级斗争、而从知识分子的头脑里产生?——说得更确切一些,考茨基主义(Lars T. Lih生造了一个词“爱尔福特主义”)限制了他的表达。


F:

我觉得在这里您已经将自己的判断和意识形态先于具体文本和历史来搞翻译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哲学笔记前列宁没理解辩证法,也不知道这种超越的可能是怎么发生的)既然这个文本中间,列宁*就是*如此地完全受考茨基的影响,怎么能不忠于文本进行翻译呢?

谁都希望这里列宁从一开始就已经是在日内瓦的列宁,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文本就是文本,为了一个“很现实的、很好的目的”去断章取义,我认为这是一个各种意义上都相当糟糕的事情。甚至于,它讽刺地和这篇中间想要指认的“编译局给我们挖的坑”从行为上完全一致。

我完全理解您对于现实中间这种灌输论滥用相当疑虑,但是用篡改历史与文本去反对篡改历史与文本,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的事情,而是“我干六经”,希望您能明察。




A:

Lars T. Lih这本评注,就是要驱散对“列宁主义”的经典解读中的误读,这些误读,主要是由于不理解《怎么办?》的具体背景而导致的,但也有一些是由于翻译而导致的(比如这句话),等到这本书翻译完成之后,就能对列宁主义的正本清源做出重要的一步贡献。


G:

列宁在实践中,到底是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他与第二国际的精神联系到底是如何体现的,他与战友们的集体实践,即所谓布尔什维主义,又是如何演进的,对中国工人来说,一直是模糊不清的。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工人显然需要重新明确何为阶级斗争,何为社会革命。而20世纪最主要的工人革命事件——俄国革命,是与列宁的思想分不开的。

《怎么办》这本书,被20世纪的主流共产主义赋予了非常多的含义,所以从头开始认识本书产生的背景,它的思想来源,对工人阶级来说确有必要。这个话题可以慢慢谈……

另外,单独说一下“灌输”。先不谈这个词的政治含义,只说“灌输”作为汉字,给读者的印象,恐怕是一方向另一方的单方面供给,或者说“被赋予”。我个人认为,这并不符合工人阶级自觉意识的形成过程。所谓阶级的革命意识,恐怕是资本主义社会“通力合作”的结果,工人阶级本身的实践,包括但不限于它参与的社会生产,共同形成了促成革命意识诞生的客观前提。而一方向另一方单向输出的描述,恐怕把这个社会思想的产生过程,预先排除掉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被描述为互不相干的若干块思想孤岛,其中某块孤岛,被“任命”为正确意识的供给者。

当然,重新审视《怎么办》,目的不是包装一个“再次伟大”的列宁,让他第N次地为一时一地的某些“政治创业集团”服务,而是帮助工人阶级再次投入社会斗争。



待续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壮壮 2021-5-8 10:10
你加个庸俗就在混淆问题。
远航一号: 感谢李星提供的关于灌输论问题的讨论记录。现在看来,打倒庸俗的灌输论已经是中国马列主义左派无法回避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即使是主张灌输论的同志也承认,列宁 ...
引用 壮壮 2021-5-8 10:09
自说自话永远都是你们对。
井冈山卫士: 现在的情况是,大量新进入左派队伍的同志并不是宗派组织成员,本身没有被“灌输”着接受灌输论,这是近一两年来进步运动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原本接受灌输论的许 ...
引用 井冈山卫士 2021-5-4 01:39
现在的情况是,大量新进入左派队伍的同志并不是宗派组织成员,本身没有被“灌输”着接受灌输论,这是近一两年来进步运动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原本接受灌输论的许多同志已经公开或半公开的放弃了灌输论,无他,错误的理论被现实否定。而目前还在使用灌输论话语的同志,“灌输”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逐渐向毛主席的群众路线演进。
引用 远航一号 2021-5-4 01:01
感谢李星提供的关于灌输论问题的讨论记录。现在看来,打倒庸俗的灌输论已经是中国马列主义左派无法回避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即使是主张灌输论的同志也承认,列宁的灌输论思想来源于考茨基,https://zhuanlan.zhihu.com/p/28924814,是列宁尚未完全摆脱第二国际影响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提出灌输论有一定历史意义,但并不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完全科学的(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今天的条件下,继续大谈庸俗灌输论,已经不再有当时的历史意义,实际上不是列宁主义,而是考茨基主义,是纯粹地为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服务。

查看全部评论(4)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9:02 , Processed in 0.03922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