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与“四三方案”

2021-6-2 08:24|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3126| 评论: 1|原作者: 小庄

摘要: 因为这些项目规划的总价值为43亿美金,所以这个引进项目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个“四三方案”到底在解决中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上,尤其是吃和穿的问题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

文/小庄

一、

我们也搞点化纤

1971年8、9月间,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期间发生了一件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这件小事却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原来主席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上街搞调查的时候,顺便去买了一条“的确良”的裤子,为了能买到这条“的确良”的裤子,他硬是在服装店的门口排了大半天的队。


回来以后,他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件事,说是“千辛万苦”才买到这条“的确良”。


这让毛泽东颇为感慨。随后,他便找到周恩来商议,说到现在买条“的确良”都是千辛万苦,我们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


其实这个“的确良”是一种化学纤维,用这种化纤做出来的衣服、裤子不起皱,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实际上解决穿衣问题的出路,都是发展化纤工业,用工业原料代替棉花等农业原料来纺织衣物。


可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种化纤技术,穿衣保暖问题的主要原材料就是棉花。而且,就算是棉花它也不能管够,当时我国每年的棉花产量大概在4300万担左右,但是这些棉花里面还必须留一部分做工业原料,因此真正能用到百姓穿衣服这个问题上的棉花大概只有3100万担。


这是个什么概念?这3100万担棉花意味着当时每个中国人每年平均只能定量拿到18尺布左右,而一条枕巾大概就需要两尺布。


而且棉花还一直处于持续无法增产的状态,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果要增产棉花,那么就势必会挤压粮食的耕地空间,这样粮食又可能会减产,因此棉花和粮食用地之间始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所以,为了能把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分配得更合理,保证大家有饭匀着吃,有衣匀着穿,那时候所有的粮食、布匹都是定量供应的,需要用粮票和布票才能买得到。


可是这都1971年了,算起来新中国都解放22年了,但是中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样长久下去始终不是个办法。


5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第一批大规模的引进技术设备,就是苏联的156项工程,这里面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占到了97%,这些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形成了我国第一批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基础。后来到了6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系列严峻的战争环境,又进一步逼着新中国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全部纳入到备战体系中,“以战备为纲”的经济指导方针在“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中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但是当时间到了1971年这个时间段以后,国际环境开始缓和,我们国家的基本国防、重工业建设都取得了极其骄人的成绩,这就使得毛泽东可以去考虑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上了。


所以回到我们一开始写的那件小事,其实那只是一件很小的偶然事件,它之所以被历史记载下来,是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毛泽东就已经有了要大力发展跟人民吃穿用有关的民用工业的想法。


因此,借着那件小事,毛泽东跟周恩来一商议,作出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我们也搞点化纤。


二、

四三方案

要引进化纤技术和设备,除了受工业化的战略布局的影响之外,实际上还受着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建国初期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因此第一批工业化项目只能从苏东的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其中主要是从苏联引进。


但是,随着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走向破裂,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也开始呈现出很大的萎缩状态。这种困难局面直到70年代初期才开始好转,这个时期里,因为西方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急于寻找海外市场,所以中国同西方很多国家的外交关系开始变得缓和,这为后来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毛泽东外交文选》


随后,中美两国在上海公报上提出双方“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方便”。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往来的局面。


那时候不仅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内部条件也逐渐成熟,就拿要引进的化纤设备来说,你光有化纤设备是远远不够的,要生产化学纤维,你还需要有合成化学纤维的原材料。而当时的“的确良”,就是我们常说的涤纶,它的合成是以精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为原料经反应制得的聚合物,说人话就是最原始的重要材料是原油。


而正是到了70年代初期的时候,随着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的不断发现和被开发出来,我国不但可以满足自身油量的消耗,还能有生产上的剩余,也是这个时候,引进化纤设备的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才都算成熟。


正是在这样内外条件都开始成熟的历史背景下,1972年1月2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整出一个报告,由此拉开了“四三方案”的序幕。


这个报告名为《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大约需要4亿美金。


当时,这个计划报告还只是局限于化纤和化肥设备,还没有扩展到后来的“四三方案”。毛泽东很快就圈阅批准了这个报告,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始尝试着进一步扩大对外引进交流的规模。


这个约4亿美金的化纤和化肥设备的引进,整个过程都比较顺利,很快消息就传遍了各个工业部门,这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紧接着的那段时间里,位于北京市月坛南街38号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大楼里,开始变得热闹非凡。原来那些什么冶金部的、铁道部的、机械工业部的、四机部、煤炭部的等等,看着第一个4亿美金的引进计划很顺利,于是整天就围绕着计划委员会的大楼里转悠,总之目的就是要提出计划,也要从国外引进一批先进技术,来解决各部门发展中的一些困境。


随后,计划委员会又提出一个约6亿美金的《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周总理一看,你们这也别吞吞吐吐,一次一点的搞了,干脆把所有审议过的引进计划都提上来,一起综合考虑。


就这样,另外一个总额达33亿美金的进口方案也一并被计划委员会报到了周总理那里。就这样,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作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


因为这些项目规划的总价值为43亿美金,所以这个引进项目被称为“四三方案”。而后来,实际上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项目,计划总额达到了51.4美金。


这一次引进方案又很快获得了毛泽东的批准。


三、

解决吃穿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引进,是苏联的156项工程,那些项目核心在于建立我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而“四三方案”的引进,则主要重点就是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吃穿用”的问题,里面一共26个系统工程里,用于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化肥、化纤、烷基苯项目,占了18个。


而且这批项目落实到投产效率极高,尤其是生产化肥的技术设备,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四三方案主要的化肥厂建设投产情况就很明白了:



我们可以看到化肥引进项目,最晚的在1982年就全部投产了,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化肥项目,其他包括化纤、烷基苯等项目,全部都在1982年建成投产了。


那么,这个“四三方案”到底在解决中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上,尤其是吃和穿的问题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


这一点在《中共党史资料》系列刊物里,有过大概的分析和估算:1980年我国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比1970年增加了将近3倍,而通过四三方案引进的化肥制造设备,其出产的化肥,比此前我国自己生产的小化肥,其有效养分也高出了将近3倍。


此前我国生产的小化肥,有效养分只有17.7%,而且很多时候还达不到这个水准,而引进的大型化肥厂生产的化肥,有效养分能有46.3%。


总之,这样一来二去,仅仅在1980年,少数化肥厂还没有完全投产的情况下,每亩耕地的粮食增产量就达到了47%,也就是说每年能增产粮食500多亿斤。这意味着,在化肥厂还没有完全投产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人民每人每年能增加口粮60斤。


但是,化肥普及带来的年增产500亿斤粮食,还仅仅只是1980年的数据,实际上在四三方案之后,我们看到了化肥带来的巨大增产效应,因此在随后的几年里又陆续引进了一批化肥生产设备,在原来四三方案13套大化肥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到了33套大化肥设备,这就将近提升了近3倍,基本满足了所有耕地的化肥需求。


虽然后面的数据已经没有人统计过,但是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来,33套化肥设备生产的化肥,以及杂交水稻普及带来的增产效应,至少应该在每人每年增加60斤口粮的基础上,提升4倍左右的产量。


换句话说,如果每人每年在原来口粮的基础上,还能多增加240斤左右的粮食,那么我们就可以拍着胸脯骄傲的说,我们吃饱饭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而引进的化纤设备所生产的合成纤维,在四三方案建成投产以后,中国人的人均布匹的消耗量从20尺左右,直接跃升到了32尺,基本上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这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在1984年中国可以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制度,穿上“的确良”也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21-6-2 08:29
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七十年代的中国在内部革命失败、外部革命无决定性突破的大环境下怎样开始重新加入国际资本主义分工体系的一些具体过程。可以与井冈山卫士的文章结合起来读。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5:02 , Processed in 0.01933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