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第一章第一节)

2021-6-7 07:37|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8477|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

摘要: 林则徐年老多病,走到广州附近就半路病死了。这应该算他运气好,避免了在清朝灭亡后背上“镇压革命”的罪状,可以安享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给他带来的民族英雄称号。而且,这次受遣平叛的官员,后来无一人有好下场,不是撤职查办就是死于征途。

第一章 太平天国


一、广西暴乱

天地会很早就已经从福建传入广西。1811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三十年,广西庆州府就收缴到一份天地会的《会簿》,里边就有了“去清复明”、“扶明绝清”之类的字眼。此后三十年,广西多次查获天地会组织,总共抓捕过大约1200名会员。此时的广西天地会还处在潜伏发展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

鸦片战争为天地会起义创造了条件。

不管是满洲权贵,还是汉族官僚,都没有从鸦片战争惨败中吸取任何值得一提的教训。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魏源,亲眼目睹清军惨败,战争结束后发愤专研,编了一套《海国图志》,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况、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革方略。但编出来以后无人问津,三年才卖出去一本。

被后世宣传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即被贬到伊犁军前效力,一年后经官僚集团保举重新出山,先在新疆负责屯垦,1845年署理甘陕总督,次年实任陕西巡抚,然后迁任云贵总督,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但他在这些显赫的位置上,既不提任何借鉴西方的改革建议,也没有再组织或参与任何研究西方的活动。看起来他当年在广州组织翻译西方材料,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钦差大臣的使命而为——这个所谓“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战争结束后就把眼睛闭上了。

担任甘陕总督和陕西巡抚期间,对于官场上的陋规,林则徐也该收就收,毫不手软。1846年,陕西灾荒,中央下令暂停征收甘陕地区的军粮。这一年,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在个人笔记中记录——“督抚将军陋规如常支送”。这里的“督”指的甘陕总督,“抚”指的陕西巡抚(此时由林则徐担任),“将军”指的西安将军,正是粮道的三大顶头上司。根据吴思整理计算,作为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灾荒之年就收了粮道送的陋规(也就是红包)5200两银子,再加上寿礼、水礼、门包等等杂项,相当于仅从粮道就获得了两三百万元的“灰色收入”。[1]

第一次看到张集馨的这个记录,我很难相信这是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干的事儿。不过林则徐收这些钱也不全是落进自己腰包,他也要到处送礼进贡。不然在大清的官场网络中,怎么可能那么快就让他复出担任总督巡抚?这个钱并不是林则徐个人要收,而是他在陕西巡抚这个位置上就必须履行从这个位置上收钱的责任,再通过各种渠道去供养身后的官僚利益集团。

张集馨在被朝廷内定为陕西督粮道之后,道光皇帝专门找他谈话,说:大家都说你操守好,你到了粮道任上,一定要保持清正廉洁,尽好人臣的责任。张集馨说,谨遵圣训。然后下来就贷款一万七千两银子,在京城到处送礼,确保这个任命能够落实。从军机大臣到尚书侍郎都送了个遍,名义叫做“别敬”——也就是要到外地做官了,跟各位大人“告别”的礼节。到了粮道任上,也一直按照规矩克扣军粮,准时给各个方面的领导送钱,还在个人日记上详细记录了下来。

林则徐和陕西督粮道张集馨,都是当时官场上公认的“操守好”的官员,是有理想有才能的人物。但当这两个人成了上下级,又遇到灾荒,却一个收钱、一个送礼,毫不含糊,可见当时清朝官场的腐败确实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连林则徐都如此,整个大清官场也就更是如此。鸦片战争一打完,大家就把战争惨败这事儿忘了个一干二净,当做一件不祥之事,绝口不提。各种政府行为跟战争以前并没有什么变化。至于赔款和战争开支带来的财政窟窿,依旧是层层下达,中央摊派给地方,地方摊派给士绅,士绅转移给老百姓,层层加码。要不然,就是通过公开出售官位来填补,放任买到官位的人去把捐出去的钱再贪回来。最后,赔给英国人的两千多万银元和清政府几千万两白银的军费,又变成了一笔新增的税赋加到底层人民头上,实际数额还翻了好多倍。

虽然英国和清政府都没有公开说鸦片合法化,但被吓破了胆的清政府自然不敢再干涉鸦片走私。鸦片贸易量快速增加,白银大量外流,带动了国内银价持续上涨。在鸦片战争之前,一两银子的价值在1000文铜钱上下波动,战争之后五年,已经上涨到了2200文的水平,翻了一倍。清政府收税早就以白银为主,农民要交同样的白银就需要出卖更多的粮食。

在统治集团剥夺和外部殖民者鸦片走私的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痛苦,各个地方的反抗风起云涌,遍地都是暴乱。其中闹得最严重的,就是广西。

广西成为这一轮大暴动的主要发源地,有两个特殊因素。一是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从广西临时征集了一批民兵去沿海辅助清军参战,叫做“乡勇”。这部分人仗一打完就解散回家了,他们受过军事训练,见过世面,尤其是看到清军在面对英国人炮火时候是如何的不堪一击,造反的本事和胆子都比普通老百姓要大一些,回到广西以后,就成了革命的火种。第二个因素,是以前出口西洋的物资从川渝等中西部地区转运到广州需要经过广西,提供了大量的纤夫、搬运工等就业岗位,商贸业也跟着发达起来。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新增五口通商,长江上游的物资就沿江而下,直接从上海宁波出口,更加方便快捷。这样,广西商业萧条,大量青壮年失业。广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其它省份下降的尤其厉害。失业游民,也比其他省份更多。

鸦片战争后广西社会民生情况的变化,跟天地会几十年的秘密发展结合,如同干柴烈火,把革命的形势狠狠的烧了起来。

天地会分散化的组织特征决定了它每次起义的规模都闹不大。不同的堂口互相联络,一起造反,可以号称上万人,声势不错,但彼此之间互不能指挥,战略是谈不上,战术配合也基本不存在,一旦局部战事不利,就各自逃走,很容易被有组织的清军各个消灭。

但清军这边问题也很严重。广西省内的清军绿营总共就三万七千人,很大部分是吃空饷的,还有很多分散在各个州县的汛口、乡镇,用来维持日常治安,素质极差且没法调动。省里能机动的兵力只有六千到八千人左右,几年打下来,死伤数千,军费开支也撑不住。天地会起义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越镇压越多。到了1850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几支比较大的队伍,连省城桂林的安全都受到威胁。这个时候,省里才向朝廷告急。

省里之所以长期瞒报,是不想承担镇压不力的责任。一旦上报,巡抚的官位就很可能保不住。

果然,朝廷收到奏报之后,一边组织力量支援广西,一边就开始换帅。广东、湖北等邻近省份的援军共计一万多人开进广西。同时,广西巡抚和提督撤职。巡抚换上了官声卓著的林则徐,提督则换成了悍将向荣。

向荣是四川人,成年后到西北地区当兵,在镇压张格尔叛乱的过程中立下战功,后升任河北正定总兵、四川提督、湖南提督等职务,在这些位置上多次成功镇压各种人民起义,是平叛专家、朝廷上下公认的“办贼”能手。这次派去广西,也被寄予厚望。

林则徐年老多病,走到广州附近就半路病死了。这应该算他运气好,避免了在清朝灭亡后背上“镇压革命”的罪状,可以安享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给他带来的民族英雄称号。而且,这次受遣平叛的官员,后来无一人有好下场,不是撤职查办就是死于征途。林则徐即便活着到了广西,也不大可能有更好的结局。向荣和林则徐都不知道,在广西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乌合之众般的天地会叛军,而是一支战斗力强悍得多的军队——太平军。



[1]吴思,《林则徐也收“陋规”》。

作者简介:李晓鹏博士,主要著作有《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3:10 , Processed in 0.01712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