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斩首行动到全面战争

2021-7-7 10:22|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5290| 评论: 0|原作者: 卢沟桥事变|来自: 文明史鉴

摘要: 日本华北驻屯军想象力真的丰富,兵力差距如此巨大,却积极进取,在没有得到日本关东军的配合前提下,搞出一个斩首计划,妄想完成2万军队并吞平津冀,控制15万军队的伟大战果。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爆发。
从1931年底东北军20万大军一枪不放放弃锦州开始,华北局面就变得复杂了,我们史鉴了长城抗战三系列以及《秦土协定》,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中国在华北的势力分三个时期,分别是:
1、九一八到长城抗战,东北军控制平津冀,韩复渠控制山东,山西最早由徐永昌主持,但中原大战失利的阎锡山借蒋介石第二次下野重新掌握了山西,而绥远被山西傅作义控制,察哈尔是宋哲元29军控制;
2、长城抗战后,废材东北军势力彻底失去平津冀,中央军控制平津冀;
3、1935年何应钦脑残式的《何梅协议》,让中央军放弃平津冀,而察哈尔的29军在蒋介石南调四川和日本人《秦土协议》的压力下,顺势占据平津冀,宋哲元开始在“以日压蒋”和“倚蒋扛日”走钢丝平衡了,期间还出现了冀东伪政权。

从1935年到1937年,宋哲元的29军历史充满了复杂性,甚至扑朔迷离,一段时期内表现得相当暖昧,宋哲元与萧振瀛的矛盾突显,萧振瀛变得越来越拥蒋抗日,而宋哲元一天天转向亲日反蒋,一直到宋萧分裂,1936年6月萧振灜被安排出国考察,当然他出国前阻止了韩复榘和宋哲元会晤两广代表,这样宋哲元没有参与两广倒蒋,这个功绩是值得后人铭记的。

那么这段时间蒋介石在干啥,公知和果粉一直在网上说他在为中日全面抗战做准备,其实我们只要查查中国近代兵工档案就能说清楚了。
我们坦克造不出来,火炮总可以造吧,火炮就是身管炮,靠炮管将火药燃气压力变成炮弹的推动力,在炮管内不断加速炮弹,直到炮弹射出的武器。
早在1332年中国元军就装备了最早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1928至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区内的几大兵工厂是有生产管炮能力的。
但从1932年开始,一直到1937年整个南京政府在他的统治区没有一门身管炮的生产记录都没有,只有造了一些迫击炮,期间南京政府居然拆散拥有造炮能力的上海兵工厂,借两广事变又叫停广东兵工厂配套的600吨枪炮钢制造厂项目。
当然30年代火炮已经升级换代,原先的碳素钢逐渐被性能更好的合金钢所取代,中国工业生产不了合金钢,但没可以继续用碳素钢造火炮呀,性能差点,比你不造总强吧。
整个抗战中,国军一直处于被动的防御战,主要是在日军火炮打击下伤亡惨重,全面抗战的八年时间里,国民政府才制造了98门大炮,其中94门是从国外购买零件组装的。
从工业数据来讲,那个吹嘘的“黄金十年”说起真丢人。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是步步紧逼,中国的抗日准备却充满诡异了,华北前线的各军阀走着钢丝,南京中央政府以剿匪名义(我们是长征,他们是长追)积极吞并西南军阀,美其名曰为全面抗战做敌后方准备,而陆战中最重要的军事装备——火炮基本没造。
只能说,这段时间,最充分准备只有蒋介石的日记中。
钢丝注定是走不长的,到了1937年夏天,看上去还算平静华北局面就差一个小火苗了。
宋哲元的29军,成了中国北方最强的军队,10万装备精英的正规军,加上一些独立旅和保安团,已经到达15万人了,此时日本华北驻屯军只有2万人,表面上优势明显,但其实不然,日本在中国东北有7个师团的关东军(差不多20万,以甲种师团为主),西北有4万伪蒙军,冀东还有殷汝耕的伪军1.7万人,可以说危机四伏,日本人从1935年7月起能让宋哲元做大的原因,就是希望他投日。
萧振灜离开后,宋哲元启用著名文人潘毓桂为幕僚,潘毓桂和宋是世交,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毕业,是日本女星李香兰的干爹,他是著名汉奸,说实话他一开始的外交政策,经济政策办的还算不错,和日本人打交道也很顺利,但最后宋哲元居然把军事方面的核心布防都让他参与商量了,这为潘毓桂在七七事变屡次向日军出卖29军作战计划最后导致南苑失守埋下了祸根。
 
1937年7月7日夜10点,北平城雷声阵阵,大雨将至,夜幕下,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少佐大队长一木清直麾下的500余名日本兵携带6门步兵炮,气势汹汹地来到卢沟桥,事态变得很严重。
这股日军下午就开出丰台,向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移动,该区域的中国守军是29军37师110旅第219团第3营,这是37师冯治安的一个加强营,营长是金振中,他扮成农民亲自去现场看日军演习,一看发现了问题,这次演习居然是步兵、炮兵和坦克协同演习,演习目标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卢沟桥。 
 我们要指出的,日军要进攻的不是卢沟石狮桥,而卢沟石狮桥500米以外的卢沟铁路桥,卢沟石狮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桥上以石狮而闻名,而卢沟铁路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桥身布满了颗颗刚毅的铆钉,这两座桥是一南一北顺河相望。

今天我们谈七七事变,石狮桥成为是全国最大的纪念抗日战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1937年风雨交加的那个夜晚,其实铁路桥才是关键,中日军队是在此桥展开了肉搏战,此桥几度易手,战事非常惨烈。
卢沟铁路桥为啥如此重要,因为它是平汉、平绥、平津三大铁路的汇合点,今天还是进出北京城主要通道之一,卢沟铁路桥一旦被日军占领,北平的交通就被卡死了。
顺便提一下此桥的设计师,中国“北洋官铁路局”的总工程师金达,一个出生于铁路世家的英国人,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1.435米国际标准轨距的铁路,也就是唐胥铁路,这是中国最早的官办铁路,金达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起点,也规划和建设了唐山和胥各庄铁路机厂,开启了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帷幕,今天的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是世界最强了,应该记住这位英国工程师。
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大佐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口供是这样的:华北驻屯军在丰台的外围日军占领铁路桥封断北平交通,然后华北驻屯军在北平的日军乘机起事出击,绑架宋哲元、秦德纯等人。
日本华北驻屯军想象力真的丰富,兵力差距如此巨大,却积极进取,在没有得到日本关东军的配合前提下,搞出一个斩首计划,妄想完成2万军队并吞平津冀,控制15万军队的伟大战果。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七七事变其实是一个斩首计划,该计划的第一步是丰台的日军控制卢沟铁路桥。
当然也有说法,这个斩首计划是牟田口廉也自己的个人构思,日本华北驻屯军同意让他演习,没有直接批准。

显然金振中营长从军事的常识看出了端倪,日军这次演习的目标是进攻卢沟铁路桥,他把情况上报给219团长吉星文(吉鸿昌侄子),吉星文请示110旅长何基沣,何基沣又请示37师长冯治安,最终冯治安和秦德纯沟通的结论是:
如果日军进攻,坚决还击,决不手软!!
演习7月7日晚上7时30分开始,到了22时40分,日军派人向中方提出交涉时,说有一名参与演习的日本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这位“失踪”的日本士兵叫志村菊次郎,是一名新来的传令兵。
关于他的“失踪”,史料也有争议,中国的观点认为完全是日方的“谎称”,日方的观点认为“失踪”部分属实,属于偶然事件引发的必然冲突。
志村菊次郎的确是7月7日夜离队解手,黑暗中走了和部队相反的方向误了归队的时间,但不久后就被找到了,此时日军已经向中方提出进城搜查的要求,但事件并未因志村的归队而平息,日本学者半藤一利在《昭和史》认为,志村菊次郎归队后没有,一线指挥官没有向上级报告,所以这支军队一直在搜寻行踪不明的那个人,包括志村菊次郎本人。
不管史料如何解释,回到历史场景,成为华北九一八的石原莞尔的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当他得到大队长一木清直关于士兵失踪的报告(一木的消息来自清水中队长),不管真假这都是大大的机会,牟田口想搞绑架宋哲元的斩首计划就有了借口,他一边让一木清直亲自带援兵去宛平城外的现场,一边找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让松井和29军交涉。
当时宋哲元正在养病,秦德纯全权负责29军,他和冯治安沟通日军演习时已经估计到晚上可能要出事,当松井见他时,秦德纯的主张是很坚决,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军未经同意在此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侵犯中国主权,士兵走失不是我方责任,日方更不进城,等到第二天天亮宛平县当地警察去寻找,如果失踪士兵在城里,就立刻送还,并欢迎松井第二天去宛平县实地调查一下。
从法理到人情,秦德纯说服了松井,但在宛平城外现场的一木清直却不这样想,他带着这么多援军过来,是准备强攻,而金振中的加强营有1400人,差不多一个团,他是准备死守,此时已经是7月8日凌晨2时,双方在宛平城外已经剑拔弩张了。
我们常说“七七事变”,实际上冲突爆发的时间是1937年7月8日凌晨,这么多年来中日双方一直在争论谁开的第一枪,是29军,是日军,是苏联间谍,甚至是共产党地下党。
这个争论作为史料的完整性很重要,但作为讲述历史是毫无意义,牟田口后来成为驻缅甸15军中将司令,战后他自己回忆就这样说,大东亚战争要说起来的话,是我的责任,因为卢沟桥射击的第一颗子弹引起战争的就是我。
那个深夜,大队长一木清直向他报告部队在宛平城外在遭到中国军队射击,牟田口廉也听到这个消息下令开火,卢沟桥事变就这样爆发了。
    
    7月8日凌晨,日军一上来就卢沟铁路桥桥头堡执勤官兵,并占领桥头堡,为保卫卢沟铁路桥,金振中亲自挑选了150名精壮官兵,组成敢死队,敢死队被编成5个组,每人带步枪1支,手榴弹2枚,大刀一把,悄然向桥头堡进攻,乘日军还比较少的时机一举将其歼灭,夺回阵地,日军失去桥头堡后以轻重炮向我守军猛烈轰击,可能金振中和驻守桥头的219团3营官兵们都没想到,他们这个敢死队行动,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卫国战争的序章。

到了清晨,宛平县长王冷斋接日方代表进城,此时日方提出的要求变成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城,而日军又精确的在城外发射炮火,炸掉了王县长的办公署,几个月前宛平县专署成立,过来“贺喜”的一木清直居然带着士兵整齐迈着正步,从城门走到专署,他们用步伐给炮兵测距呀。

29军只有迫击炮,没有大火力的重炮,宛平城城内可以有工事掩护,但卢沟铁路桥却在城外,战事非常惨烈。


双方在卢沟铁路桥大打出手,日军在一波炮轰后,步兵跟进冲锋,而金振中让主力连上去和日军肉搏,到了7月10日下午,他实在支撑不住撤了回来,日军是化了3天时间夺下卢沟铁路桥,但7月10日晚上,29军大刀队夜袭了,金振中亲自带着700夜袭队从侧面靠近了阵地,利用轻重迫击炮协同轰击,在重机枪掩护下展开火力,冲进阵地,日军支撑不住,退出了铁路桥撤离宛平城外,这次夜袭,金振中重伤,他的一条腿被炸断,伤亡300多人。


金振中被送到保定医院救治,1938年伤愈后回到29军,1943年因遭亲共疑忌调为军部上校副员,作为编余人员,驻在柳泉车站,1949年春,回原籍参加生产,文g中,受到很多不公正待遇,1980年1月,被安置在固始县文化馆任行政干部,1985年3月,因病逝世,终年83岁,遗嘱要求将骨灰撒在卢沟桥畔。
经北京政府批准,1985年8月14日,在抗战胜利40周年纪念日,在芦沟桥举行了金振中骨灰安葬仪式,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进行了宣传,引起轰动。
2006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夕,北京一群志愿者金振中骨灰安葬地的前面立下墓碑,碑文是:抗日民族英雄国民革命军第29路军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之墓(1904——1985)并以此碑纪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壮烈殉国的29军将士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卢沟桥进行了放水,这样卢沟桥管理委员会通知金振中家属在放水之前转移灵柩,2008年6月10日,金振中灵柩转移到和乾隆皇帝题词“卢沟晓月”咫尺之遥的苍松翠柏之中。
很多人说英雄容易被遗忘,其实在信仰历史的中国人面前,英雄最终是会被铭记的,被遗忘的往往是幸存者。
芦沟桥打得热火朝天,它是如何变成中日全面抗战的呢?
看看中日高层的反应吧。
宋哲元这2年的确走钢丝走麻木了,没有意识到事态严重,认为此时冲突还是可以靠和谈解决,事变爆发后,他一边严令29军坚守卢沟桥,一边让秦德纯与日军交涉,还将事变情况报告向南京方面,宋哲元还是认为此事和以前一样,很容易过去,他在给南京的电报一如既往的轻描淡写。
而蒋介石显然比宋哲元敏感,11日他电告秦德纯,如果11日日军还在对峙不肯撤退的话,那么日本关东军必定增援日军华北驻屯军,他回电要求第29军加紧备战。
12日上午,他告知秦德纯,据南京政府的确切消息,关东军五列车已经于12日11时到达天津与塘沽之间,从蒋介石的电文和手令来看,北平的宋哲元当局在七七事变中表现非常软弱,最高统帅蒋介石的确是“深谋远虑”,他坚持认为全面战争马上要爆发了。
但奇葩的蒋介石日记给了我们相反的结论,在7月8日晚上日记里,他居然写了“此时倭无与我开战之利”。
如果日记是一个人内心真实独白的话,也就是在蒋眼里,全面战争是不会爆发的,因为1936年底绥远战争,傅作义部和中央军联合打击日本支持的德王伪蒙军以及关东军,绥远一战,中国没割地没赔款还振奋全国人心。
从日记来分析,蒋介石看到卢沟桥事变,认为是和宋哲元、日方博弈的一种机会,他电令宋哲元29军积极备战,并作出中央军运兵北上的计划,并不是想打一场全面战争,而是想利用卢沟桥复制绥远抗战,打赢后以外交手段迫使日本华北驻屯军从丰台撤兵,然后取消殷汝耕的冀东伪政权。
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为啥他对29军的电令和他的日记不符的事实,简单来讲,他想以战止战,火中取栗,复制绥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21:37 , Processed in 0.01787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