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也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现代西方经济学批判

2021-7-12 22:1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8932| 评论: 0|原作者: 迎春|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学说,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理论,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必然会被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撞得粉碎”。


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学说,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理论,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必然会被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撞得粉碎”。只有反映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和发展规律。让我们高举马列毛主义的旗帜,认真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推动世界经济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不断前进吧!

  也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西方经济学批判

     迎    春

  何新最近提出了“经济学究竟研究什么”(参看《经济学究竟研究什么》),这个问题是应该澄清了!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写过一篇《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文章附后),现在仍然坚持文章的观点,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所以,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 什么是经济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经济?经济的概念被现代西方经济学搞混乱了,因此,更搞不清楚什么是经济学了!

  经济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574页)这里所说的“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是经济的基础。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是经济的基础,但是,经济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包括流通、分配和消费,只有生产的物质资料消费了,再生产才能继续正常进行。

  现代西方经济学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看待经济,则认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认为经济就是“赚钱”,把“赚钱”作为经济。因此,把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就是经济增长,反之,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就是经济衰退。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因此,资产阶级认为只要有纸币收入就是生产、经济,纸币收入增加就是经济增长。“国民核算体系(SNA),是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增加值等。”(《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刘日新著   第44页)可见,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本不懂什么是生产?什么是经济?认为“赚钱”就是生产、经济,抹杀了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区别,抹杀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界限。我已经写了大量的文章,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错误,这里就不重复。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又包括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两个方面:物质内容如生产的粮食、服装等产品;社会形式则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经济的物质内容如生产粮食、服装等比较好理解,经济的社会形式则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科学,就是因为发现了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把社会学建立在物质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才使社会学成为了科学。按照列宁的话说:“马克思-------从一切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使我们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一般科学的重复律应用到社会学上来。”(《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6、8页)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之所以大量引用马克思、列宁的话,除了表明这种思想出自何处,还希望读者能够认真阅读马列主义的原著。因为近几十年来,真正读马列主义原著的人太少了,而在第二、三手的文章中,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往往被作者“阉割”了。

  经济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与政治、文化等是不同的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把非物质生产部门(政治、文化等)的收入也归入生产总值之中,抹杀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界限,反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本不懂什么是经济,更不懂什么是经济的社会形式和物质内容的区别,认为“赚钱”就是生产、经济,是完全错误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理论。因此,我写了很多文章反复指出: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生产、什么是经济、什么是货币等等,是“一盆浆糊”,当然不可能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现代西方经济学也没有什么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分,更没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的区分;认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说:“而忘记这种差别(指经济的社会形式——引者注),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参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8页)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类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列宁选集》第二卷    第588页)

  马克思主义把经济和政治、文化等领域区别开来,把经济区分为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两个方面。经济活动既然包括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两个方面,经济学也必然区分为研究生产社会形式和研究社会内容两方面的科学,即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两大类;而经济的社会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性质不同的阶段,构成性质不同的社会。作为研究不同性质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也必然区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因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两大类;又根据社会性质的不同,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经济学等。

  1,《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典范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写的《资本论》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是政治经济学的典范。按照列宁的话说:“马克思一次也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什么因素来说明问题,但他使我们有可能看出商品生产的社会经济组织怎样发展,怎样变成资本主义组织而造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对抗(这已经是在生产关系范围内)阶级,怎样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并从而带进一个与这一资本主义组织的基础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地位的因素。”“---《资本论》-----是用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地分析一种(而且是最复杂的一种)社会形态的模范,是大家公认的无与伦比的模范。”(《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9、11页)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资本论》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的科学性。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苏联时期出版了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但是,历史发展证明,这本书不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指出:“这本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他们国内还有阶级斗争,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敢像我们这样大讲阶级斗争,大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本书的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教科书的写法,不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写一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现在说来,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等(《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第800、801、803、803-804页)。

  3,《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性质社会物质生产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发展规律。

  经济分为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两个方面;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物质产品在不同社会形式下,不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地区分布都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旧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广大农村基本上是封建的农业经济,仅有的一点现代工业也集中在沿海的几个城市,如上海、天津等;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时期的生产发展,不仅具备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逐渐向高技术产业发展,地区分布也逐步向内地延伸;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很快,大量内陆地区的劳动者背井离乡到沿海地区“打工”,而原来重工业发达的东北地区则经济萎缩,产业结构偏重生活资料的生产,大量供应外国消费等等。研究物质生产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规律性,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

  毛泽东写的《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虽然不是专门的经济学著作,但是,重点是论述物质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产业结构之间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学还是刚创立,整个学科很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

  3,国别经济的研究

  研究某个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国别经济学,如研究美国经济的发展,研究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等等。这种国别经济的研究,要运用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研究它的特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等。这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不同国家经济的课题,因此,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学科。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学的分类,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只有经济学。

  三, 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论断的错误

  现代西方经济学连什么是经济都搞不清,当然不可能成为科学。

  《何文》说:“主流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说,经济学研究稀缺性,资源多少,如何配置,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坑。全部是假问题。”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最早是由罗宾斯在1932年提出的,这个概念之前没人认可,目前也仅仅是新古典相关学派认可,只不过新古典是经济学界的绝对主流,尤其是大学教科书的主流(萨缪尔森、曼昆编写的这两种销量最大的经济学教材都采取了这种定义),所以这个定义广为人知。”

  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是错误的。不仅“资源”的概念错误,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永存和和谐”,不可能反映经济发展的本来面目。

  首先,“资源”的概念不明确,资源“稀缺规律”不能成立。

  “稀缺规律    如果资源是无限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就不会成为问题。”(《经济学》第12版    萨谬尔森等著   第41页)

  这里的资源概念就不明确,是指自然资源?还是生产的产品?

  “资源”一般是指自然资源,即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

  以能源为例,最初人类以树枝、残叶作为燃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采煤作为燃料;再后来可以到深海采天然气作为燃料,再发展到运用原子能发电等等。可见自然资源是无限的。问题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即运用、加工资源的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能源资源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所以说“资源稀缺规律”,实际是指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而不是“资源”稀缺。

  如果说“资源”指的是生产品,是人类生产的生活资料,物质产品确实不是“无限的”。

  人类的生产能力在一定时期是有限的,但是“资源稀缺”的理论也不能成立。

  历史事实证明人类生产的能力,几千年来已经有了巨大发展,由使用原始的手工工具,已经发展到了机械化、自动化的阶段,现在机器人的采用已经比较普遍。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包括专利制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等)严重阻碍了技术的推广和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炸毁”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力将会一日千里的高速发展,而人们的具体需要(如吃、穿、住、行等)是有限的,因此,距离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不会太远了!总之,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资源稀缺”不符合事实,错误的理论。

  其次,“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科学”,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理论,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学。

  经济发展,不论是生产的社会关系,还是生产的物质内容,都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或者说是自然历史过程,而不能根据人们的主观意志“配置”、“合理配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以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因而能够成为科学。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不承认经济发展存在着客观规律,否认是“自然历史过程”,认为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所以不可能成为科学。

  列宁指出:“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从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点看来,-----社会的目的是为社会全体成员谋利益,因此,正义就要求有某一种组织,凡不合乎这种理想-----组织的制度都是不正常的,应该取消的。”“显而易见,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思想,是在根本上摧毁这种妄想以社会学自命的幼稚道德的。”(《列宁选集》第4、5、6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以历史唯心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根本不承认经济发展存在着客观的经济规律,千方百计地维护没落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对着干”,当然不可能反映客观的经济发展,必然被实际的经济生活“撞得粉碎”。

  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危机的理论,已经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是科学的。而萨谬尔森等则说:“近50年来有了什么变化呢?-----经济科学已经掌握了如何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知识来控制衰退使它在出现后不致于扩大成为長期持续的萧条状态,如果马克思主义者在等待资本主义在最后的危机中崩溃的话,他们就是徒劳的。”(《经济学》第12版  第330页)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至今十几年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長期持续的萧条状态”,再一次证明了萨谬尔森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破产。

  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学说,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理论,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必然会被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撞得粉碎”。只有反映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和发展规律。让我们高举马列毛主义的旗帜,认真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推动世界经济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不断前进吧!

  附录: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

  ——兼与谷书堂同志商榷

  迎     春

  最近,谷书堂同志在《关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几点意见》(载《南开经济研究所年刊》,1983年,南开大学出版社)一文中(以下简称“谷文”),再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且指出:“我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生产方式,不是指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可见,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求教于谷书堂及其他同志。

  一、应如何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谷文”是怎样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呢?他的主要方法是援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的一段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1卷,第8页)。然后论证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由此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这种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方法是否科学,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大家知道,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马克思有论述,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也都有过论述,下过定义,人们经常引用的就有好几种。持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各引各的定义,谁都有自己的依据。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们长期争论不休,往往是由于这种论证方法造成的。

  “谷文”及其它一些文章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就引用马克思的上述这段话;相反,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是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则引用其它论述或定义。例如,可以引用恩格斯的论述:“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马恩选集》第2卷第123页)。从这段论述中,只能得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如果说用恩格斯这段话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还可以引用列宁的话作依据:“政治经济学决不是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上的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制度”(《列宁选集》第l卷184页),“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象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的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列宁全集》第2卷166页)。斯大林则更直接了当地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65页)。可见,引用经典作家的不同论述、定义作为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依据,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同一段论述中,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拿马克思在《资本沦》第一版序言的那段话来说,人们就有不同的理解。“谷文”指出,人们对生产方式的含义认识不一致,就已发表的文章看,“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谷文”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呢?他们从马克思著作中查出近三百处关于生产方式的用法,认为马克思使用生产方式概念有三种含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他们又是怎样确定《资本论》一版序言中所用生产方式的含义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呢?“谷文”指出:“如果是指生产关系,后面又出现一个生产关系就明显重复了,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这里的生产方式只能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并且主要根据这一理解,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否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的结论。

  在如此复杂的矛盾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定义似乎不同,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的一段话理解不一致,马克思在使用生产方式的概念确实也有不同含义等等,“谷文”主要靠文法上的推论,断定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只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并由此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生产关系,而且包括生产力。这些论据对于解决如此重大的、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似乎显得过于单薄,更重要的是这种论证方法是否科学值得研究。

  上述论证方法并不是“谷文”的独创,而是比较通行的方法,但是,“谷文”可以说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对近年来发表的大量文章进行了分类,而且查阅了马克思近三百处关于生产方式的用法。但是,如果研究的方法不对,下的功夫再大,恐怕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谷文”研究方法的特点,是把论证的出发点放在马克思的一段论述上,或者说放在定义上、观念上,而不是放在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上。用这种方法来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出发点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定义、书本,所以,既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也可以作那样的说明,变来变去,没有定论。

  把研究的出发点放在定义上,这种方法之所以不科学,在于它不是引导人们首先研究客观事物,而是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定义上,书本上;这种方法不是引导人们将一种客观事物与另一种客观事物进行比较,将一种学科与另一种学科进行比较,而是引导人们比较定义,这种方法不能引导人们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引导人们接近客观真理,反而会引导人们脱离实际地去抠书本、去冥思苦想。

  我们并不反对研究定义,尤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定义及其论述,恰恰相反,我们强调要认真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经济学对象所下的定义和论述,对于指导我们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我们不赞成的仅仅是以定义作为研究出发点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人们认识不一致,争执不下时,仍以定义、观念作为论证出发点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定义之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在于它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在论述中给人们指明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而以定义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反而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为一种教条,变成妨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教义。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我们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方法。

  正确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呢?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客观事物,区分各类现象的特殊矛盾,然后才能准确地确定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唯物主义告诉人们,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观念、定义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人们的观念只有符合客观实际才是科学的。因此,探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必须首先区分各种客观现象。辩证法告诉人们,不同事物的区别,说到底就在于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谷文”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话:“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矛盾论》)。这表明他是赞成按矛盾的特殊性来区分科学的对象,但是,“谷文”没有说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哪一类现象的殊特矛盾。下面我们试图按照这种方法论,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什么是生产力的特殊矛盾?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不包括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物的矛盾,矛盾的一方是人,另一方是自然物。如果用公式表示就是:人——自然物。但是,简单地说生产力就是人与自然物的矛盾还不准确。人与自然物的矛盾多种多样,人们生活在自然界,要呼吸空气,和空气发生关系,要和细菌发生关系等等,这些现象显然不属于生产力反映的矛盾。生产力与这些人与自然物的矛盾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生产力这种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是以劳动资料为媒介,用公式表示:人—(劳动资料)—自然物,由于媒介是劳动资料,矛盾一方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使用劳动资料的劳动者,自然物的一方,也不是任何自然物,而是劳动对象。所以,准确地说,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矛盾,用公式表示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就是生产力的内在矛盾的特殊性。

  生产力的实现——生产,是劳动者以自身的活动,通过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例如农民种庄稼、用锄头锄草、松土等等,是为了创造条件,促使庄稼更快、更好地发育、成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是作为自然的人,与自然物发生关系。在考察生产时,人们不考察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不管劳动者是富农还是贫农,是小业主还是雇佣工人,都看作为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的劳动者。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资本论》第1卷201—202页)。“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它劳动者的关系”(同上书,208—209页)。可见,我们讲生产力、讲生产时,是抽象了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作为自然力来看待的。

  生产力及其现实——生产,既然是作为自然力的人和自然物的矛盾,所以属于自然现象的范围,和其它形式的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一样,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象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鲜明而准确地将两种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别开了。

  “谷文”对列宁的这一段话另有解释,认为“列宁讲的同马克思讲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列宁反对单纯地研究劳动一般,而不研究特殊的社会制度”。我们认为这句话的后半段可能不符合列宁的原意。我们理解列宁的原意是劳动一般是工艺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反对的是把劳动一般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反对单纯地研究劳动一般。至于说列宁讲的同马克思讲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是事实。仅从上面引用马克思对劳动过程及其与社会形式关系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基本精神确实是一致的。

  “谷文”为了论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产力,还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例证,指出《资本论》用大量篇幅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等等。但是,认真阅读一下《资本论》这一部分,就会清楚马克思的用意,他把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章,放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篇里,是为了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影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里研究的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社会关系,而对生产发展的分析,是作为外部条件来说明的,说明生产的发展怎样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这里还涉及到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的区分问题。研究任何具体生产的社会形式,不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都不仅要涉及生产一般,而且还会涉及它的上层建筑,因而这些都属于它的研究范围,但并不是它的研究对象。正像《资本论》中曾涉及工厂法,并不等于工厂法,法的关系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样。《资本论》中论述到生产的一般,是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物质内容进行阐述,并不等于研究的对象。把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都作为研究的对象,显然是一种误解。

  总之,通过上述的矛盾分析说明,生产力、生产一般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资料为媒介的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属于自然现象的范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不应该包括生产力、生产一般。

  三、什么是生产关系的特殊矛盾?生产关系是否具有两重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什么?

  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时,从来都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下面就来考察一下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大家知道,所谓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矛盾分析的方法看,其特点就是矛盾的双方都是人,用公式表示为:人——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的不同点,是矛盾双方的媒介为生产的物质条件,这就与其他的社会关系区别开了,如与意识的社会关系、政治的社会关系等等。因为意识的社会关系是以意识为媒介,政治的社会关系是以政权为媒介。下面再进一步分析一下以物质生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

  任何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物之间物质变换为内容,围绕着物质生产条件及生产物发生的,用公式表示:人—(物质生产条件)—人。为了简便起见,以下简称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物关系。虽然这种简称不够准确,像矿藏、水利资源等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并不是生产物,用生产物概括不了,但是为了简化,而且事先加以说明,就采用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物关系的概念。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关系,如纺纱工人要与织布工人发生关系,织布工人与染工发生关系等等,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以纱,布为媒介的,可用公式表示为人—(纱)—人、人—(布)—人,由于媒介物的不同,人们的身份也就不同:纺纱工—(纱)—织布工、织布工—(布)—染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不仅发生这一种社会关系,而且还要发生另外一种社会关系,如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地主收取佃农的地租等等。这种社会关系用公式表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无产者;地主—(地租)—佃农。这两种社会关系都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的共同点都是以生产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们统称为生产关系,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两种社会关系的不同点在于前一种关系是以生产物有用性为媒介,后一种则是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纱、布等表现的是生产物的有用性,而剩余价值、地租虽然也是生产物,但它只表现其占有关系。尽管有些剩余价值的物质内容可能就是纱和布,但是,在研究生产过程的占有关系时,人们抽象了生产物的有用性,只考察其占有关系。所以,用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两种关系,各有其特殊矛盾,前者是以生产物的有用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后者是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人—(生产物的有用性)—人,人—(生产物的占有)—人。人们通常把前一种关系叫做分工协作关系,把后一种关系叫做经济关系。我们以后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就是严格按照上述分析来使用。正因为这样,我们把生产关系看作是分工协作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统一,而不把生产关系与经济关系等同。

  过去人们把生产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统称为生产关系,没有分析两种关系的矛盾特殊性,也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首先提出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的是张闻天同志,他在《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的问题》一文中(《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鲜明地提出了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而且作了比较准确的论述,我们基本上同意他的分析,这里只是从矛盾特殊性的角度,作进一步地说明。

  “谷文”也涉及了生产关系两重性的问题。文章说:“问题在于,把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不视为生产方式,而单纯当作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有二重性的划分是否恰当”。我们认为张闻天同志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划分,是对客观实际的科学反映,不仅对认识客观世界有重大意义,对澄清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争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进一步探讨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在社会关系总体中的地位。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人——人。当然这里所指的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某一类型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按大类分,主要有思想关系、政治关系和生产关系等等。用公式表示就是;人—(思想)—人,人—(政权)—人,人—(生产物)—人。

  可见,这三种社会关系的矛盾特殊性,主要在于人与人关系的媒介不同。这些社会关系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马克思首先揭示出来的。他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恩选集》第2卷,82页)。这就是说,人与人以生产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按照列宁的话说:“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1卷第6页)。马克思的这一伟大的发现,使人们找到了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形形色色的武装冲突,政治斗争和社会意识的对立,都可以理解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找出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因而是社会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但是,当人们进一步发现,生产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后人应予回答的问题。

  历史事实证明,作为社会现实基础的社会关系,仅仅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的关系,或者说是经济关系。分工协作关系虽然与经济关系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但是不能构成社会的现实基础。以我国解放前后的社会性质变化为例。我国解放前后,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包括哲学,艺术及道德观念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个体农民的所有制等等。而同一时期我国社会的分工协作关系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解放前广大农村是男耕女织,解放初期基本上还是男耕女织。再用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就分工协作关系来看,尽管有高有低,但总的看是属于同一类型,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占很大比重,从事工业劳动和其他行业劳动的人占比重还小,可是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却完全不属一个类型,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关系不同。再以英国为例,虽然分工协作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分工协作,以机器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等阶段,但是由于经济关系基本上没有变,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本关系没有变,它的国家制度、社会意识等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见,分工协作关系不能直接决定其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而经济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则直接决定着它各种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可见,只有经济关系的总和才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分工协作关系不包括在经济基础之内。

  说明了经济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再看看政治经济学在各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旧的历史观总是用社会意识来说明社会。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建立了全新的历史观。“这一理论是说,不要在思想的社会关系中而要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基础”(《列宁选集》第1卷17页)。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必须有一门学科,专门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这门学科就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科学。马克思指出:“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恩选集》二卷82页)。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求;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求,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恩选集》三卷307页)。马克思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写出了不朽的巨著《资本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列宁选集》第一卷10页)。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那么,政治经济学则是研究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也是其它各种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法学等等)的基础学科。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科学总体中的地位和任务。既然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解剖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因而,它的研究对象只能是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经济关系,即以生产物占有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关系的另一方面——分工协作关系。

  为了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经济关系,不包括分工协作关系,还有必要再看看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首先是他关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动因的叙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说是在“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之后,才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马思选集》二卷81—82页)。可见,他认为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是物质利益的问题。其次是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材料的说明。他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资本论》第一卷12页)。这也说明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材料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再次是他关于政治经济学与财产之间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在批评蒲鲁东时说:“这是什么财产?——对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批判地分析政治经济学来给予答复,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即作为生产关系包括起来”(《马恩选集》第二卷142页)。可见,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财产关系的现实形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作为现实形态的财产关系。当人们揭示了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以后,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财产关系的现实形态不是生产关系的全部,而只是经济关系。从马克思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不包括分工协作关系。分工协作关系不直接表现为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也不是财产关系的现实表现,研究它也不会召来“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由于马克思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很多,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这里就不多引用了。

  既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济经关系,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却说是生产关系呢?这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他们是在和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创立这一学说的。“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思选集》第3卷66页)。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人在生产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由历史唯心主义迈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变革,是当时历史观上的飞跃。现在,当人们揭示了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提出分工协作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等问题后,仍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上,显然难以说明问题了。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对生产物的占有关系,即经济关系,既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这里还要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作一些分析。既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关系,那么,不仅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如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也只能是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这两部分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前者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后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而这两者的共同点,恰恰在于研究的对象都是经济关系,所以才成为同一的学科,如果政治经济学两部分的研究对象有的是经济关系,有的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分工协作关系,那就不能作为同一的政治经济学,而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了。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在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我们运用了抽象法,把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区分开来,把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的其它关系区分开来,把人与人对生产物的占有关系和生产物有用性联接的关系区分开来等等,目的是为了认清各种客观现象的本质区别、矛盾的特殊性,以便科学地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当我们着手实际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经济关系时,必须注意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因为,任何具体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都是在这些联系中发展变化的。离开这些联系孤立地研究经济关系,不顾事物的外部条件的变化,孤立地研究事物的内部矛盾,不可能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所以,我国经济学界很多人都曾指出,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关系时,要加强对生产力的研究。可是,有的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于经济关系,还应该包括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要想顺利地发展,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把握住方向,决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东倒西歪,不然将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发表于《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5年2期(总第19期)1985年6月20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18:04 , Processed in 0.01998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