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美军指挥官都学习《论持久战》

2021-8-17 04:42|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4192| 评论: 0|原作者: 淮左徐郎|来自: 游无穷

摘要: 部署到阿富汗的美国军官至少要读12本书,其中有关于伊斯兰教内容的,有当地普什图民族特点的,有阿富汗历史与传统的,还有就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相关的人民战争、游击战理论。
2021815日,阿富汗变天。这场美国打了20年的战争,最终以美军突然撤离引发的一场大逃亡、大溃败、大崩盘而结束。
美军为了打败塔利班,绞尽脑汁,最头疼的是塔利班采用的游击战。美国的军事指挥官一直想从毛泽东著作中寻找破解之道。2008年4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宣布,布什总统提名驻伊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担任下一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主管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地战事。2008年6月2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载文介绍了这位上将的军事思想。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将军似乎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颇有心得。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文章称:“彼得雷乌斯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颠倒过来使用,毛称成功的抵抗必须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而彼得雷乌斯强调美军应消解伊拉克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从而清除反美武装的生存土壤。”
彼得雷乌斯作为战地指挥官也深刻理解毛泽东的说法: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利与否。于是,他提出要赢得“伊拉克的人心和思想”。彼得雷乌斯在任期间确实也曾指挥美军进行过不少亲民的活动。据说有时发展到给阿富汗贫民送“温暖”,即发现钞。但是,这又等于给塔利班“输血”。塔利班分子装扮成穷人,向美军要施舍。更令人失望的是,有很多真正的贫民,从美军手中接过来现钞,转眼又给了塔利班。
据统计,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与当地武装分子的游击战中的伤亡人数,远超过其在正面战场上的伤亡人数。美国陆军《“伊拉克自由”行动最初印象报告》指出:“自2003年结束大规模攻坚作战以后,士兵伤亡人数竟是攻坚作战的3倍。”
据《南方周末》2010年11月5日报道:美军101师副连长巴伯科克中尉很坦率地对中国记者说:“我还真要拜你们中国人为师呢,因为部署到阿富汗的美国军官至少要读12本书,其中有关于伊斯兰教内容的,有当地普什图民族特点的,有阿富汗历史与传统的,还有就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相关的人民战争、游击战理论。”他还恳请中国记者把《地道战》拷给他们,“我回国后找个懂中文的士兵给我们好好讲讲。”在这一期的《南方周末》中也报道了塔利班学习游击战的情况。记者采访了加兹尼省塔利班指挥官沙阿。沙阿聊起塔利班的军事秘笈时说:“我们看《论持久战》!”沙阿把他们的战术总结出来,就是“打了就跑”、“隐蔽接敌”、“精心设伏”、“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等等。
2021年8月15日,另一个词也上了中国的热搜:西贡时刻。许多人,包括许一些媒体,都称塔利班的占领喀布尔,美国大使馆仓皇撤离,就像当年西贡的美国大使馆仓皇撤离一样。
当年美国在越南战场也吃够了游击战的苦头。他们也在挖空心思想破解。从1961年开始,上至总统肯尼迪,下至全陆军将领和特种部队都在研读毛泽东论游击战的著作。为了对付越战,美国决策者在研读毛泽东论游击战文章后认定,“中国式”游击战的关键是存在于广大农村的“军民鱼水关系”,故而从逻辑上来讲,“反叛乱”的重点也就在于将游击队从普通村民中分离开来、切断“鱼水关系”。美国的“战略村计划”正是以此为根本目标。但“战略村计划”明显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从而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实际上,美国决策者对切断南越游击队和农民“鱼水关系”的设想是难以成立的。南越革命是吴庭艳独裁统治导致的结果,而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统一又是广大越南人民的愿望。广大农民是南越革命的拥护者、参与者,军民关系密不可分。因此,驻越美军司令斯特摩兰将军虽然“毛泽东论游击战争”的著作不离身,但他好像没有真正读懂,更没有想出有效对策。他虽然也想了不少招数,花了不少钱,可一遇到具体情况,仍然一筹莫展。
他在“报告”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对我来说,倒是越共的地方游击队在某些方面成了更棘手的问题,他们用火箭、迫击炮和坑道兵(即源自于地道战的一种战法—引者注)袭击美国和南越的各种设施,这就有可能把我方越来越多的部队牵制在防御上。”时任美国总统安全助理的基辛格亲自两次前往越南进行战地考察,他的结论是:“我们忘记了游击战争的一个主要原理,即游击战只要不失败,就是胜利;常规军只要不胜利,就是失败。”(郭谨良:《亲历越战》第23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2:40 , Processed in 0.01910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