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关于马克思主义几点问题的探讨

2021-11-1 22:4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623| 评论: 0|原作者: 水里的鱼|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包含两层,一层是将社会历史看做是客体得出客观历史规律,另一层是将一定阶级关系中的人看成历史的实践主体,得出历史过程的实践意义。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包含两层,一层是将社会历史看做是客体得出客观历史规律,另一层是将一定阶级关系中的人看成历史的实践主体,得出历史过程的实践意义。站在第一层上,可以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结论,站在第二层上,可以得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个结论。第一层的客观结论服务于第二层的实践意义——人利用规律改造自然——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逻辑,这才是真正原版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观点中,离不开两个被反复提到的基础概念,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虽然我们从现有的中学和大学的马原教科书以及市面流行的对马哲通俗文本的解释中普遍看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基本结论,但是对于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通俗的经济主义的简单决定论,即单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解释仍然不能够令人满意。比如很多人观念中简单地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这种简单决定论似乎是一种被人们发现的浅显易懂的自然规律,似乎只要人们按照这种的自然规律,顺应它,就自然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一样。可是无数的实践事实证明,这个简单的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如果按照简单决定论的逻辑,那么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早已经产生并且进入共产主义了,可以我们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似乎并未看到共产主义的一星半点,资产阶级仍然占据着统治者的地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并未改变。所以简单决定论在现实面前不能作为解释历史的依据。不过如果非要说世界没有进入共产主义是因为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话,那么进入共产主义将会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生产力发达将会是永远期待中的事情——它是幻想,它不是现实,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也不是马克思表述这种思想的目的,所以我们需要探究的是马克思想要在这种表述中真正说明地道理。

  简单决定论不能自洽的地方在于:1、解释不了为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能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是如何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它的逻辑必然性在哪里,内在机理如何。2、解释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结论,即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3、解释不了揭示了这条规律的作者本人,即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因为按照简单决定论的道理,马克思的革命活动纯属多余,要想让社会进入共产主义,所有人只需静静等待生产力的发展即可,任何革命活动都是多余的。可是马克思难道不认可或者不遵守自己创立的理论吗?还是马克思的理论本身就有问题?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可见马克思对理论的要求是要彻底的,所以问题并不出在马克思这里,而是解读马克思的人这里——他们作了错误的解读。要想认识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完整逻辑,我们还是需要从马克思自己的文本中寻找答案。

  那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笔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马克思原文的解析或者摘取,只讲自己对马克思原文的领悟。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到底是什么关系?

  从马克思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文本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到这样几种启示:1、单个的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物质实体。2、单个的人作为物质实体组成社会,社会的存在是需要物质生产作为物质基础的。3、单个的人的物质实体之间构成一定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属性就是社会的属性。这样我们就从实体—属性的基本哲学范畴建构了我们对于社会最基本的认识,这个认识最简易的表达便是:社会实体—单个人的总和、社会属性—人和人的关系。用这样的基本框架来看待生产活动,便会发现,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即:1、完成社会实体的生产,就是对人的生产,2、完成社会属性的生产,就是对社会关系的生产。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因为社会的统一体一分为二,包括为实体(人)和属性(关系)的两个方面,那么,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就是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的生产和再生产。所以从这个逻辑上,我们清楚的摈弃了简单决定论中那种生产似乎是对物质产品的生产这种简单粗浅的理解,而将生产看成是对社会自身的生产。所以也从这个逻辑上解释了生产力实际上是对社会进行生产的物质力量,它天然的受制于,或者决定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属性,也就是说生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它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单独进行,进一步说生产活动天然带有社会关系的属性性质。这样生产活动或者生产力与生产的社会关系属性之间便有了这种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表现为,生产力作为一个活跃的物质力量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几个公认的历史事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或者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雇佣劳动关系是先于工业革命而存在的,而当资本的雇佣关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工业革命才成为现实,工业化和机械化才成为普遍的事情。所以历史的过程为我们清晰的展示了:是资本主义诞生了工业革命而不是工业革命诞生了资本主义。如果把工业革命看成是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话,那么这种生产力的飞跃的前置条件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如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使得生产力得到质的飞跃性发展,而绝对不是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才使得生产关系被迫改变。那么这样是不是就轻松的推翻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最基本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历史的发展过程又清晰的为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并不是顺风顺水没有阻碍的发展,它反复受到封建势力的侵扰,只是在狭窄的空间中被局限的发展着,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完全而彻底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统治得益于工业革命,也就是说是工业革命的物质力量使得资本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拥有了决定性的力量。

  所以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单从生产力或者生产关系角度看待社会发展都是片面而不完整的,只有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察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密切的关系,才能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可见,马克思的学说的根本出发点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即对事物的分析始终要做到联系起来辩证的看,马克思在《意识形态》一文中为我们充分的演绎了这种辩证逻辑的分析过程,这里不做赘述。

  我们抛开历史过程单独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诸方面,譬如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即人对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占有是生产关系的最基础的内容,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统称。可见,一开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内在的统一起来了,它们只不过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对社会生产而言,即对社会的实体—属性的统一而言,具有同一性,谁也须臾不能离开谁而孤立存在。于是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产力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力。但这样的陈述是否能够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对对立性呢?当然不能。我们从历史的过程还可以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往往具有相互否定的特征,一个历史阶段往往不是单纯统一的历史阶段,往往孕育着下一个阶段的历史,也就是往往携带着自己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表现出不统一性或者对立性,从历史中看,生产力虽然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但是它仍然在狭窄的范围里运动着,总是表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向,同时生产关系不能总是迁就生产力的任意发展,而总是试图将它纳入到生产关系所能容纳和接受的范围中,将不能容纳进生产关系范围的生产力从物质生产领域中排除出去,即人只能在规定的关系中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而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所以回到辩证法的逻辑中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不是完全同一性的,而是处于矛盾中的,何为矛盾中的?那便是对立的统一中,它们之间既互相支持又互相排斥,既互相适应又互相否定。拿真实的案例来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容纳不下过剩的产能,便在那个产能的边界地带徘徊不前。即所谓流行用语的““存量博弈””。它豪无情面的排斥了它无法接纳的生产力,从而通过将工厂倒闭和把““牛奶倒进河里””的方式来使得生产力适应和被重新纳入它能够控制的范围中发挥作用。从而,生产关系具有了某种看似能动的选择能力,仿佛生产力成为被动支配与选择的对象。没错,生产关系确实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时候具有了这种能动的选择和规定功能,历史过程为我们清晰的展示了这一点。所以,生产关系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主人,而生产力更像是一个奴仆,任由生产关系支配,这样我们仿佛就看到了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但是,既然如此,那么生产力的革命作用,或者说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又如何变现呢?又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句话呢?

55ff8339498ed981287ea3e7.jpg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相作用机理到底如何?

  生产力有三个常见的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这三个要素的社会关系形式就是生产关系,即对劳动者劳动力的占有和支配,对生产资料即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占有和支配,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本形式。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生产画面,即生产活动就是劳动者通过使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的改造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关系,我们就清晰地看到生产关系从一开始就内嵌于生产活动中,发挥着某种作用。从生产关系,即最基本的所有制关系中,我们得出生产关系本质是人对人的统治和支配(阶级社会),它表现为人和物的关系,所以生产关系即阶级关系(阶级社会),即统治关系。那么既然生产关系从一开始就内嵌与生产活动当中,那么就相当于说阶级关系或者统治关系从一开始就内嵌于生产活动中,所以生产活动绝对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生产。如前所述,生产活动带有某种属性,即人对人统治力量的属性,所以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统治或者支配或者阶级关系的生产(社会属性生产),而决定这种关系能如愿以偿的长久保持下去的关键则在于再生产的环节中,即再生产这种关系的环节。所以既然统治关系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的统治,阶级关系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与压迫,那么就可以知道,生产与再生产是统治力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剥削与压迫的生产与再生产。也就是说生产活动本身即是剥削与压迫,生产与剥削是同一个过程。如果把剥削与压迫看成是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的话,那么前述这段话便可以翻译为一个简单的结论——生产即阶级斗争。结合到当前的资本主义历史中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是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对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所以马克思整本《资本论》所做的揭示则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过程,它不完全是一本政治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其本质是阶级斗争学说。

  从这个角度退回到刚才的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看,就会发现之所以资本主义产生了工业革命,是因为资产阶级在工业化生产中看到了自己统治力量增长的动力,看到了支配其他一切阶级的极大的可能性,看到了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强大物质力量。所以与其说工业生产力决定了资本主义,不如说资产阶级为了阶级斗争而选择了工业生产力。所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秘密就被揭示为:在某种阶级斗争的形势中,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秘密就被揭示为:某种生产力的物质力量决定了某个阶级在阶级斗争中最终取得的胜利。可见,由人联合起来的阶级才是社会活动的实践主体,生产力只是作为服务于实践主体活动的能动要素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历史活动是始终围绕人的活动而展开的,生产力只是人活动的某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而并不是历史的主体,即生产力不能单独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而进行能动的作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只能在阶级斗争中体现出来也最终服务于阶级斗争,这就回答了前文中的那个问题。马克思说生产力是最革命的要素,这句话是说生产力是作为最革命的要素而存在的,但生产力本身不等于革命,革命的主体始终是人,而不是物,对生产关系改造的是人而不是物,是人创造了历史,而不是物创造了历史。

  3、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从上述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得到一个结论,那便是生产力是作为阶级统治或者阶级斗争的物质力量而发挥作用的,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历史的过程并不简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过程,而是以物和物的生产作为依赖的媒介而进行的人与人阶级斗争的过程,生产发展为阶级斗争服务。社会不会做在生产关系以外多余的生产,比如封建社会的基础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长期保持相对缓慢的发展速度的缘故是因为人们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外不进行额外多余的生产,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资产阶级的出现,才逐渐开启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所以是人支配着物质生产,而不是物质生产支配着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而不是自然属性。历史的能动因素是一定阶级关系中的人,离开人的活动,生产力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所以马克思在《宣言》中才写到:至今为止的整部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历史唯物主义所给出的命题与观点,只能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加以考察,即以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实践的主体性来理解一切历史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从人的实践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不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以外的某种物或者物质力量,而根本上是人本身,是人的活动,更准确说是在一定阶级关系中的人的活动,那便是阶级斗争。所以整个马克思学说揭示的是以生产活动发展史所谱写的人类阶级斗争史,或者说马克思揭示了潜藏于物质生产活动之下的社会关系活动。这样我们就知道了马克思主义本质是阶级斗争学说,它并不是通常被主流舆论所歪曲的经济主义思想和片面的唯生产力论,这些解读一概是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从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中分理出来,而纳入形而上学的逻辑框架,作为摆设而高悬于空中,作为只供人民观赏的景色而成为无害的神像,它的目的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失去其阶级性,失去其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简单论述,而是革命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用以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之所以创作他的学说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或者著书立传,而是完成历史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革命。他之所以揭示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规律的目的,正是为了使无产阶级意识到历史革命所要依存的物质条件是现实的已经发达了的工业条件,它服务的对象仍旧是这个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无产阶级。

  4、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这些话充分揭示了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历史中的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抽象的客体化的研究中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规律,也就是说,马克思揭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规律是将社会作为客体研究的结果,但是这并非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马克思的出发点在于说明,社会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可以被实践的主体所能动的利用的工具,即无产阶级可以借助和利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能动的改造整个社会,解放自己,这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立脚点。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背面,大写着实践唯物主义的字样,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包含两层,一层是将社会历史看做是客体得出客观历史规律,另一层是将一定阶级关系中的人看成历史的实践主体,得出历史过程的实践意义。站在第一层上,可以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结论,站在第二层上,可以得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个结论。第一层的客观结论服务于第二层的实践意义——人利用规律改造自然——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逻辑,这才是真正原版的马克思主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4:38 , Processed in 0.01334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