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鲧带领羌夏盟族创建当时世界最大城市

2021-12-13 23:37| 发布者: deng2020| 查看: 3591| 评论: 0|原作者: 邓宏海|来自: 原创

摘要: 石峁遗址本是炎黄民族先辈们创建的4200年前的世界最大城市,一经申报美国《考古》期刊提名为“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却成了西方权威虚化、矮化中华文明的“证据”,这是照搬西方常规考古学和文字学,搞“除了文字”的“中华文明探源”的后果。
第三节 鲧族迁居甘陕地区与羌族结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 ...

还原石峁:鲧带领羌夏盟族创建当时世界最大城市

作其西夏国都 (5-2)

邓宏海

 

摘要

石峁遗址本是炎黄民族先辈们创建的4200年前的世界最大城市,一经申报美国《考古》期刊提名为“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却成了西方权威虚化、矮化中华文明的“证据”,这是照搬西方常规考古学和文字学,搞“除了文字”的“中华文明探源”的后果。这样“除了文字”搞“中华文明探源”,是上西方中心论的当,让中国人自己把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矮化成只有3300年的后商文明,把本来为首的中国贬低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末,由他们永远侵占中华文明一路领先发展早已占领的世界文明制高点。为不再上这个当,本文将实证:

石峁文明遗存中,文物与文字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实物证据依文字证据链,才能对证相关古籍记载而整合成如山铁证直接证实:石峁文明的创造者——鲧为首的羌夏盟族先民,是炎黄民族先辈,创建了青铜文明时代早期世界最大城市!厉害了,我们的西夏方国!一切石峁遗存“无史料记载”、“独立于夏文化”论及“除了文字”的自欺欺人之谈,皆可休矣!

 

2021-12-02 05:52 阅读量:13k+

华人号:华人头条-埃德蒙顿

第三节 鲧族迁居甘陕地区与羌族结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鲧族迁居甘陕地区与羌族结盟的这一步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是推动中国文明化进程通过社会变革手段由石器向铜器的转变来超越满天星斗的初级阶段而进入以中原为中心多元一统之成熟阶段的关键环节。为把握这个环节,在本册第三章还原马家窑文化的林家遗址成为青铜冶铸术发源地的历史真相之后,我们接着面临的是回归马家窑文化主体——羌部族先民致力于发展青铜文明在中国和世界文明进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的课题。为实现这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我们对这一大技术起源和进化过程的认识进化考古学研究,不仅要以其理顺的原文字证据链,来填补古今中外学者把中国青铜器起源的时空分割为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所造成的鸿沟(安志敏,1981,李先登1984,金正耀2000,白云翔 2002, 刘远晴2011,王建平等 2014),而且要用各地考古学文化文化主体历代留下的族号的来龙去脉,来厘清古今中外学者对其源流的争论所纠缠的的谜团(张忠培 1987,梁星彭1994,谢端琚 20002005, 张忠培等 2002,蒋超年 2011,易华2016),在同古籍相关记载的对证中跟踪其部族变迁的历史轨迹。本节就来用认识进化考学方法来攻克这一课题。

为何中国青铜器由起源进化到成熟是一个多元一统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为探讨这个课题,本书系第二卷第三册通过对证这两个地区的考古材料与古籍记载的相关传说,以所揭示的这两个地区的铜器文化都是仰韶文化之后续文化的历史事实,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将对有关遗址出土材料进一步深入开展认识进化考古学研究,从中发现和梳理这两个地区考古学文化主体历代在此期间留下的原文字记录,用来跟踪他们在此期间活动的历史轨迹,以考察他们的青铜术在中国最早王国文明的兴起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一、马家窑文化与王湾文化:羌部族与有夏部族有科技和文化交流的传统

王湾文化的第一、二期,正值距今5700-4300期间,正好同甘青地区分布的马家窑文化,由都接受庙底沟型的仰韶文化影响而存在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面临的洪水灾害威胁,使以马家窑文化方式适应甘青地区各地环境的羌人氏族,响应黄帝有熊国的倡导,向专管云象观测的掌天文者——有夏部族学习,采用其表示云象的卦象文字加以图案化制作成各自氏族的观云知识传授图,让氏族世代子孙在不误农时的同时也注重观云测雨(图6.2.1)。

以上只是从张朋川(1990)《中国彩陶图谱》中摘录的一些云象图案,同当时甘青地区流行的这类图案相比,真可谓挂一漏万,但它们和同时流行的各种授时图一样,也反映了当时甘青地区各地的羌人氏族与中原地区的有夏部族在科技和文化上密切呼应的情况。从这些图案看来,羌部族刚开由陜东始向西迁移,到达甘肃秦安大地湾不久,大地湾三期晚段就开始出现(图6.2.1.1-2)云象图,随后传到秦安各地(图6.2.1.3-4)、甘肃东部(图6.2.1.5),到甘肃中部(图6.2.1.6-17),再北上(图6.2.1.18),一直传播到青海(图6.2.1.19-20),与马家窑文化向西推进的农业革命浪潮的步伐完全一致。其中在甘肃中部、特别是在林家遗址出现的频率最高,正好同该遗址所出授时图的频率和质量最高相遗址,较全面地反映了林家羌人氏族的科技和易学素质特高,又从这个方面表明了这个氏族发明青铜术的超时代的科技技能和易学知识背景。也正因它们反映了甘青地区各地马家窑文化居民都有夏部族之科技和文化的热情,这些云象图案的时空分布作为其知识背景,也解读了作为马家窑文化末期的马厂文化居民为何迅速地接受了有夏部族的后代——鲧部族及其子辈夏禹部族的来临、合作和结盟。

二、鲧族迁居甘陜地区与羌族结盟的经过

尽管甘青地区广泛分布的羌族先民有接受有夏部族雪铁龙技术的知识背景,在精神文化上二者之间实现了交流,但在这两大部族居住地区之间有相当的空间间隔,要在物质文化上实现交流和合作,在史前条件下必须同过二者在中介地区的接触和融合来实现。在中国史前历史上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这是攻克中国青铜器起源和进化是一个还是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之课题的突破口,也是破解陜西神木石峁遗址石破天惊发现之谜的突破口。

为实现这个突破,本册第一章以该遗址出土的当时的文字证据做了决定性回答:是羌族支系——姜戎族与鲧族联盟创造了这座石城为中心的石峁文明,他们筑城抗击尧殛鲧的史实可将有关古史传说还原成信史。那么,这些羌族人与鲧族人是为何和如何结成联盟的?有哪些考古学证据来予以证实?

幸运的是,考古学大家徐锡台先生(1996))对齐家文化与客省庄文化的对比研究客观地切中了这个问题。他就齐家文化中这些有客省庄文化风格的陶器,对客省庄二期及其相似的关中龙山文化与秦魏家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图6.2.2A-C)。在这个研究中,他列举的陶器,除了谢端琚提到的鬲、斝外,还有陶盉、单耳罐、双耳罐等各地齐家文化遗址中常见的陶器。他纳入对比的文化遗存有:陜西沣西客省庄遗址二期、关中地区东部的康家遗址龙山文化、陜西姜寨遗址五期、河南郏县三里桥遗址龙山文化等;我按他讲到的文化类型添加了豫西王湾三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的I-VI期、晋中杏花村遗址和陜北石峁遗址的相应出土器物。为核实他的这个结论,在他列举的这些文化遗存的陶器中,我补充了这些文化遗存中与这些陶器同出的文字材料、即标有早期夏文化主体——作为夏禹部族之父辈部族的“Z“形鲧部族族号和姜戎部族的 “×”“××”形族号的陶器。这里就让些实物证据与这些器物上的文字证据一起来证实鲧族的这一支族众逃亡到达甘陜地区与羌族的一支——姜戎族结盟的经过。

()鲧族的一支从豫西地区出发

正如徐先生(1996)所说:河南煤山类型、王湾类型的遗存定为早期夏文化,则豫西三里桥……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与煤山类型、王湾类型的遗存有很多相似的因素,这些文化遗存应该属于夏文化早期遗存,王湾三期陶器上标记的族号就为此提供了文字证据。王湾三期器座:标本H17250……束腰全部镂空,组成有规律的花纹(图6.2.2A.3),其中下腰有8个对称分布的“Z”形镂空,作为其族号文字,标记此器用于鲧部族统掌四时八节;上腰堆成成组分布的6789个一组的圆孔,则显示它是用旋转来随机选择历正时节的重器,与同时代的唐尧历法的大衍术相媲美(详见本书系第一卷第二册)。由此重器上的族号可知,徐先生定王湾三期为夏文化早期,就是指夏禹部族主导的夏文化的父系——鲧部族文化。该期遗存出土的陶鬲、陶盉、单耳罐等(图6.2.2A.1-5),与豫西三里桥同类器的相似(图6.2.2A6-10),也表明鲧部族文化的影响已扩展到当时豫西各地。(未完待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8:06 , Processed in 0.014890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