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范景刚点评《豆选事件》

2021-12-31 02:4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9788| 评论: 0|原作者: 范景刚|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底层文学作为文学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兴起,它是适应了中国新社会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转变需要的。它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命运,关注这个人群自身的思想上的,精神上的觉醒,思想上的一种觉悟.

  乌有之乡周日文学沙龙活动

  主题:点评曹征路中篇小说《豆选事件》

  时间:10月7日下午2:30——4:30

  地点:北京大学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乌有之乡书社

  主办:乌有之乡网站(http://www.wyzxsx.com) 左岸网站(http://www.eduww.com

  下面是乌有之乡网站范景刚先生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范景刚:我先给大家讲一下今天这次活动的背景。在前一段,9月份的时候,我们乌有之乡请过《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编辑李云雷先生做过一次关于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兴起的讲座,开始关注底层文学的问题。那时决定,我们乌有之乡网站要和左岸网站合作举办一系列的关于底层文学方面的一些讨论活动。我们感觉到,底层文学作为文学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兴起,它是适应了中国新社会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转变需要的。它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命运,关注这个人群自身的思想上的,精神上的觉醒,思想上的一种觉悟。这个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的。然而这样一种文学思潮刚刚兴起,还比较微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一些努力,一些探讨,能够把文学领域里的这个新生事物推荐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关注。因为它实际是跟国人的命运是有关系的,这是我们关注这一个系列的来源。今天我们就开始,以后每次讨论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每一个文学作品都会引出很多的值得深入关注思考讨论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来进行一些探讨。我们今天就从曹征路的小说《豆选事件》来开始今天的这一次讨论。我想先做这样一个介绍。

  这个文章我也看了,我想先简单发表一个自己的一些感受,然后再请大家一起来讨论。

  我感觉到这个题目《豆选事件》很有意思。没有看小说内容之前感到这个题目挺奇怪的,豆选首先想起来的就是延安时期,那时候中国的农民最早接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农民不识字不会写选票,那个时候就是拿豆子,用这种办法豆选出自己的领导人。这个题目让我一看想起来的就是这个故事。看下来之后,我感到这个题目起得特别好,它有一语双关的意思,有谐音。第一个“豆选”,“豆选,豆选,大家都选”。在村里面实际上实行的直接选举,普选,海选,所有的村民都来参加选举,有这样一个意思,有这样一种民主选举的形式,让大家 都来参加,有普通对群众的整体动员,有这个积极的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豆选,豆选,先斗后选。”这个更是直指了这里面深刻的本质,实际上这个选举过程当中出现的斗争,这是现在的中国社会矛盾的结构性的一种反映,特别是在底层,实际上没有这个选举的时候,这个矛盾已经积累下来了,已经有掌权者侵害了这些村民的利益,斗争已经展开了。这个选举来了之后,他们想就利用这个形式,民主选举是这一场斗争的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实际上斗争在此之前已经展开,只是想最后通过这个选举进行合法性的斗争来实现村民最终的利益,保障自身的利益。所以说这个选举不是没有矛盾冲突,没有斗争的程序,更不是一种娱乐,实际上包含了深刻的斗争的精神,没有这种斗争,这种利益实现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个题目我感觉是非常有意味的,值得琢磨,它富有哲理和生气,这是题目上我觉是很好的。

  再一个感受,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问题。方继武在这个斗争的过程当中,他碰到的一些问题,有他自己的一些反思。他的对立面就是掌权的方国栋这一家势力都很强,方国栋的父亲是原来的老支书,方国栋的弟弟方国梁是他们乡的副乡长,还有一个弟弟是在省里面当一个处长,还有一个弟弟在美国读博士,所以他们家整个是“精英联盟”,有掌权的,有知识分子。这个家势背景在农村是很显赫的,很不得了的,一般的村民是非常害怕的,大家确实不敢跟他们斗,都很害怕。再加上说现在鼓吹各顾各,没有人敢挑头,咱们中国有很多的这种古话“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糟”什么的有很多。其实方继武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他自己陷入了一种困惑,怎么办。他自己发现真正需要把大家组织起来,要进行斗争的时候,维护大家利益的时候,发现需要有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他深刻感觉到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可是大家人心是散的。人心是怎么散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怎么没有的,他不知道,他不明白,这是他的一个困惑。

  小说的另一个故事讲了方继仁的爷爷——方大勤,是他们村六十年代时候的一个老支书。1960年的时候咱们国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比较困难,他们村里的人都出去要饭去了。而这个方大勤,这个书记,他是在家守卫的,没有出去逃荒,自己在家看守着村集体的种子粮,他自己守着这些粮食却饿死了,没有吃集体的粮食。后来他们村里的人从外面逃荒要饭回来之后,最后看到这个场面,他们村里人才产生了集体主义精神,开始讲集体了,懂得了什么是集体,热爱集体。这个故事我看了非常受感动,让我联想到的是小岗村,小岗村是一个什么样的景况,我觉得村支书饿死前的方家嘴子恐怕就是小岗村的情况。有了这个支书被饿死了之后,大家才摆脱了小岗村意识,才真正有了集体主义精神。看来,集体主义精神在每个人都只追逐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是不容易产生的,必须有些人能够超越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而牺牲,甚至达到极至牺牲生命,才能够激发出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精神普遍盛行,应该说跟中国革命死了那么多的革命先烈是有关系的。而人心是怎么散的掉的,这个小说里没有讲这个过程,但是我想这个背景应该是清楚的,就是在推崇小岗村意识推行家庭承包制之后人心就散掉了。大体说来,推行这种家庭联产承包,搞分产到户,分田单干,没有集体的保障,那人心就散掉了。最后这个村子,方继武所率领的村民又怎么样斗争有了这种集体精神呢?最后也是以死人为代价,这里面就是菊子最后的自杀。她的自杀,方继武从被行政拘留释放之后,方继武知道菊子死了,看见大家给菊子送葬,大家都是麻木不仁,是在感到无奈的时候去送葬的。这时候如果没有方继武的觉醒,恐怕这个人就白白死了,没有什么意义。方继武的意识到了人不能这么白白地死去,死得应该有价值,他给大家讲到集体主义精神,要来抗争。最后虽然说选举是方继仁当选村长,成了乡里的人大代表,不是方继武。但是方继武这一系列的抗争,包括菊子的抗争,这种都对方继仁是很深刻的触动,才有了方继仁最后的觉醒,方继仁最后在乡人大会上的讲话,最后他是越讲越有精神,越讲越来劲,最后他有一句话,他讲:“从前活矮了,现在老子站起来了,老子不比你矮。”最后他就觉悟了,他觉得他已经对方国栋这一家不怕了,他有了民众的支持,他有了正义和道理,他已经敢于抗争了,我觉得这整个过程,讲的集体主义精神,人心是怎么散的,人心又怎么合到一起的。这个是有很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的,今天有很多的上访的民众,工人农民自身的权益受到很多侵害,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这种抗争当中,肯定都需要有集体主义精神,而集体主义精神从何而来?就是要有那么一些先进人物敢于牺牲,敢于斗争,才能够激发起更多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力量去维护正当的权益。这是我的一些感受,我先谈这些。

  最后补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篇小说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启蒙的一个作品。方继武身上表现出的民主意识其实是一种追求公平正义的斗争精神,仅仅只是为了自身利益他不值得那样去做,他是为了一个“理”,为了一口气。在斗争的过程中,他遇到了重建集体主义精神的问题,这时历史和现实走到了一起,社会主义时期方大勤的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菊子的死从新世纪社会主义重新出发的方向上看具有了同样的意义。方大勤的死让具有小岗村意识的村民开始产生了集体主义精神,开始了讲集体。菊子的死,在方继武的努力下,使村民产生了新时期的集体主义精神。选举仅仅只是民主斗争的一个环节,一种方式,而不是民主的全部。认清这点至关重要,这是区分民主浪漫主义和民主现实主义的一个标志。在讨论中,选举不值得受到太多重视,否则就容易陷入民主浪漫主义的陷阱。另外,方继仁觉悟的转变值得注意,第一,他不怕副乡长方国梁了,他敢于站起来做人了,不觉得比方国梁矮了;第二,他当上村长后既怕又不怕的心态,展示了民主条件下人民公仆应有的心态,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应当是新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第三,小说开头有方继仁反思自己人生心态的内心描写,就是什么是“成功的人”这个问题。小说提出了人生意义的这个最深刻问题,给人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但是小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倒是新文化建设需要真正面对的深刻问题。最后,他总结说,这篇小说在三个层面上有其深刻的意义:第一,揭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反思,这是李昌平先生指出的最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第二,启蒙民主精神,鼓舞人们斗志,这是新世纪新时期新条件下社会主义重新出发的新启蒙,这是范景刚先生指出的一个思想意义;第三,为抗争人群指明斗争前进的方向,这是人们的期待,需要思想家重建宏大叙事的整体视野,这是小说还显薄弱的地方,这是当前整个左翼思想界的现状所决定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21:48 , Processed in 0.01699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