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石峁是青铜时代早期世界最大城市

2022-5-30 22:51| 发布者: deng2020| 查看: 13031| 评论: 0|原作者: 邓宏海|来自: 原创

摘要: 石峁文明的创造者——鲧为首的羌夏盟族先民,是炎黄民族先辈,创建了青铜文明时代早期世界最大城市!厉害了,我们的西夏方国!一切石峁遗存“无史料记载”、“独立于夏文化”论及“除了文字”的自欺欺人之谈,皆可休矣!

2022-05-26 05:08 阅读量:25k+

华人号:华人头条-埃德蒙顿

对石峁古城的历史地位,其发掘的主导者孙周勇院长(2018)尚只提:石峁遗址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80万平方米)等城址,是目前所见的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其发掘的领队邵晶先生(2020)也肯定:石峁城址被初步确认,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绝对年代约在距今43003800年前后;发现了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垣,气势恢宏,构筑精良;城内密集分布著大量房址、墓葬及手工业作坊和池苑、大型高台建筑等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城外还分布著具备预警功能的哨所类建筑。

那我们提石峁古城是青铜时代早期世界最大城市是不是不够谨慎?这个改写世界城市发展史的重大课题,放在以百万年时间跨度和全球视野对中西原始文化进化到成熟文明的过程的比较研究中,用认识进化考古学的协同进化研究法,跟踪世界建筑技术与城市起源和发展之前提条件及知识背景集成出城市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并掌握世界城市起源和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之后,笔者才以充分依据提出这个命题。

一、西方学者对青铜时代早期世界最大城市的权威研究

从诸多西方学者对西方以至全世界自古以来城市化进程的调查研究来看,其中最权威调研者当属Lawrence(2016)为首的课题组,该组以公认为西方文明摇篮的新月带人口、城市规模和气候的长期趋势:第一次逼近为题,在广泛深入收集相关考古材料基础上做的模拟研究,其有关结果是:在公元前2500-2300年间最大城市规模为100-130公顷的水平,正好符合该地区聚落遗址和全球史前农业聚落数据的高端;在公元前2300-1500年间最大城市的规模为120-138公顷。同这项研究评定的公元前2100-1800年间西方最大城市规模138公顷相比,石峁古城城内面积超出1.9倍,稳居当时世界大城市之首。

其中对全球自古以来城市化进程论述最权威的著作,当属Gmodelski2003)的专著《世界城市: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00年》。受到诸多赞许的他这本书把世界历史划分成三大时代:古代、经典时代和现代,展示了其中每个时代世界的最重大城市。据此书介绍,他所用进化研究法的起点在于:整个世界系统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5000年前的城邦国家Uruk的兴建,而开启其城市化进程的。他认真地改进了他估计古代城市人口规模的初步努力,靠对城市建筑面积和人口密度的估计,来求得每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估计数。他由此而求得的早期青铜时代、即公元前2400-2000年间世界最大城市是:

1. 公元前2400年世界最大城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今叙利亚)的Mari(马里)古城,占地面积60公顷,人口5万(人口密度:833/公顷)。

2. 公元前2300-2000年世界最大城市,美索不达米亚(现今伊拉克)的Girsu(吉尔苏)古城,占地面积96公顷人口8万(人口密度:833/公顷)。

3. 公元前2100-1800年世界最大城市,幼发拉底河的南部地区(现今伊拉克)Ur(乌尔)古城,占地240公顷,人口10万(416.7/公顷)。

与上述西方学者评选的这期间世界最大城市的占地面积相比,石峁古城城内面积达400公顷,即超过马里古城340多公顷,超过吉尔苏古城304多公顷,超过乌尔古城160多公顷,显然,石峁古城是公元2300-1800年间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历史规律

在西方中心论者看来:既然世界城市化过程是从西方文明摇篮开始的,那麽,城市化过程早期的城市,只能是新月带地区的城市最大,怎么会是城市化进程落于西方之后的中国境内的石峁呢?对此,他们及其粉丝们肯定不服。

但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恰恰是同西方中心论的逻辑相反。世界城市化过程由农业剩余产出制约而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在连续进化200万年的中华文化根系基础上,1.8万年前已开始萌芽、万年前已起步的中华文明,随著万年前业已起源的稻作农业和窑火制陶业的优先发展,早已跑在当时还处于前陶新石器时代的西方文明摇篮——近东新月带之前,中华文明化进程到公元前4300年间,真正的世界最早城市——城头山古城,便已开始耸立在稻作农业最先发展到产出相当农业剩余的洞庭湖平原上,其筑城年代遥遥领先世界800年,直到公元前3500年后,才在中东旱作农业已发展到产出相当农业剩余的新月带出现西方最早的城邦Uruk;而与此同时,中国旱作农业也发展到产出相当农业剩余的大地上,由西北地区的大地湾古城(公元前3500年的羌部族方国都邑和黄帝之宫)和中原地区的西山古城(公元前3300的黄帝有熊国都邑)带动下,普遍出现了方国都邑风起云涌的局面(张国硕 1997)。在此局面下,与平粮台古城(少昊邦国都邑)、陶寺古城(唐尧邦国都邑)、良渚古城(蚩尤九黎方国都邑)等竞相而出的石峁古城,以压倒群芳的面貌来艳惊四座,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三、对石峁古城人口规模的合理估计

当然,不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们,仍会对上述世界史上发生的事实不服。他们自会以石峁古城人口规模发出挑战。对此,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邵晶(2018)描述了石峁先民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想象,4000年前,石峁这里有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等级分明的部族,城市建筑整齐坚固,人口众多,手工业相对发达。王族就居住在70米高的皇城台上,周围的小部族会进贡一些稀有物品,王族也会举办大型宴饮,烹牛宰羊、觥筹交错,招待远道而来的部族首领,应该也是一幅盛世图景。可惜,他没拿出石峁古城人口数据。

在古代城市人口的估计上,当然不能照搬西方学者估算的人口密度及其方法。如照搬他们估算的人口密度,即使按其算出的最低密度(416.7/公顷)来估算,石峁古城人口就有16.67万人。这就意味著,即使按西方学者估算的史前城市人口密度最低标准,石峁古城人口规模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但是,这样估算是不合理的,脱离了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实际。

中国史前城市化是同氏族部落社会向古国方国王国的过程相伴随的,其作为天文历法中心的国家都邑,与其服务氏族部落群之间,呈现出传统的朝、野分处格局,在平常时期,作为城市的都邑人口密度只能在其周围农业提供剩余的限度之内;而在非常时期(洪水、战乱)则都邑成为其全国人口的避难之所而人口密度剧增。因此,中国史前以至三代城市人口密度是随时事而变的。

西方史前以至古代城市则不同,它们以城邦国而存在,每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在商品交易逐渐活跃之中,各地居民按其所信宗教的主神的神格而聚集在一起,只要其居民所信主神不改,其所在城市人口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西方学者估算的西方城市人口密度及其方法不能照搬。那麽,石峁古城人口规模如何估计?可参照中国学者所用的两种方法:

1.参照陶寺早期小城人口估算:处于公元前2300-2100年的陶寺早期小城,面积约56公顷;处于公元前2100-2000年中晚期大城,总面积约280公顷。按早期小城万座墓葬估计,其总人口陶寺人口约3万多(王克林2001)。其人口密度为536/公顷。按此密度估算,石峁古城总人口214285人。

2.另据宋镇豪(1994)研究,史前时代都邑人口平均密度指数为每户160平方米。由此推算,陶寺早期小城,当有3500户,按总人口3万算,平均每户8.57人,是农业连年丰收人口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高水准。按每户5口人,其总数为17500人。这个水平比每户人口简单再生产的户均4口人高出不了多少,显然,这是最低限度的估计。按此最低限度标准估计,石峁400万平米, 每户160平方米,按每户5人算,总人口125000人。

由此,石峁古城总人口数,处在按陶寺小城人口密度作最高限度标准估算的21.4万,与按比简单人口再生稍高的最低限度标准估算的12.5万人之间。按这两个标准估算的石峁古城常驻人口总数,都比上述西方学者估算的同期西方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大25%114%。所以,即使是同西方学者估算的同期世界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相比,石峁古城也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

综上所述,无论从城市占地面积,还是其居住人口总数来看,作为西夏方国都邑的石峁都是青铜时代早期世界最大城市的历史地位,的确不可撼动。鲧带领羌夏盟族先民,在石峁山梁创建以皇城台宫殿群为中心的三忍石城,既继承和发展其祖先在大地湾山梁建设以宫殿式大房屋群为中心之古城的经验,又为其后裔在二里頭建设中国第一大宮城准备了前提条件,使石峁古城在中国和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对推进世界城市化进程多样化,对持续维持中国占据世界城市文明发展的制高点、确保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领先世界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作用,以致其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历史上所处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更是为其同期世界上任何城市所望尘莫及的。

(本文完,摘录自《中国科学与文明起源和发展先秦史》第二卷第六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9:58 , Processed in 0.013435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