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政 治 查看内容

美国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011-12-17 21:20| 发布者: blackwoods| 查看: 1033| 评论: 0|原作者: 朱为众|来自: 新财富周刊

摘要: 美国的阶级以财富划分,由于财富悬殊达到了1920年以来的最大值—20%的富人拥有85%的财富,底层40%的人一无所有,加之中产阶级从数 量到收入大缩水,美国阶级的鸿沟越来越深,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伴随总统大选的临近,阶级斗争在美国成了时髦语。这一态势也带来了商界的战略调整。

  美国的阶级以财富划分,由于财富悬殊达到了1920年以来的最大值—20%的富人拥有85%的财富,底层40%的人一无所有,加之中产阶级从数 量到收入大缩水,美国阶级的鸿沟越来越深,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伴随总统大选的临近,阶级斗争在美国成了时髦语。这一态势也带来了商界的战略调整。

  “阶级斗争”的妖精

  已经从瓶中跑出来了

  就在“阶级斗争”在中国内地渐渐被人淡忘 时,Class Warfare突然成了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时髦语。2011年9月18日,身兼美国众议院财政预算委员会主席要职的共和党议员保罗·瑞恩(Paul Ryan)在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发表讲话,指责奥巴马鼓吹的“百万富翁税”是利用美国人民“恐惧、嫉妒和渺茫”的心态发动一场“阶级斗争”。

  奥巴马提出的“百万富 翁税”,意思是提高年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家庭的收入所得税税率,让他们像其他老百姓一样按最高的35%税率完税,因为实际上,很多这类家庭靠投资获 利,他们缴纳的资本利得税税率仅为15%。奥巴马为他的新税收主张取了个哗众取宠的名称叫“巴菲特法则”(据说巴菲特支持并认可使用其名字来鼓吹这一政 策),并希望以此降低美国政府日益膨胀的负债和支持他不久前提出的《美国就业法案》(American Jobs Act)。而保罗·瑞恩指称:“他(奥巴马)此刻专注于政治性的阶级斗争和他的连任选举中。这对经济没有任何好处。”奥巴马毫不示弱,马上反唇相讥:“这 不是阶级斗争,这是简单的算术。”

  对富人多收税并不是奥巴马的新鲜招数。在美国两党就提升联邦政府最高举债限额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中,他 从来就没有忘记过这个武器,可是迫于共和党的强烈反对没有如愿。奥巴马推出的3万亿美元债务削减计划,相当重要的部分就是依赖对富人征收更多的税。他清楚 地知道,无限制地挥霍无度已经不得人心,美国国债被降级可以说是当头一棒,不醒不行。可是,既然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以刺激经济,而件件事都需要钱,不能节 流那就只能开源—增税。这年头,当然不能再从已经不堪重负的中产阶级和穷人身上征税,那么劫富济穷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这就是奥巴马所说的“简单的算 术”。

  熟悉美国政治和经济的人都知道,这当然不是简单的算术。征税和向谁征税,从来都是美国两党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随着2012年总统大选 的日益逼近,关于税收的辩论肯定会越来越激烈,尤其当奥巴马把征税和创造就业巧妙地捆绑在一起的时候,这可就变成了大选中一枚极具杀伤力的定时炸弹。

  不管奥巴马是否接受“阶级斗争”的说法,“阶级斗争”已好比格林童话《玻璃瓶中的妖精》里那只魔法无天的妖精被放出了瓶子,不同的是,要像老樵夫儿子那样轻易地把这只妖精骗回瓶子已经不再可能了,“阶级斗争”就这样成为双方不得不接的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以财富划分的美国阶级

  在美国,阶级的划分是以财富来 决定的。观察阶级最有趣和最直观的机会就是下飞机的时候(上飞机的优先有时候包括残疾人、现役军人,所以还不是特别明显):头等舱(First Class,英文直译应为第一阶级)的客人理所当然地先下飞机,而其他客人都被乘务员礼貌地挡在一边,然后是商务舱(Business Class,英文直译应为商业阶级),随后是经济舱(Economy Class,直译应是节俭阶级,当然常常是因为没钱不得不节俭)依序而动,泾渭分明。

  美国的阶级其实挺有趣,它本来是划分家庭收入的一种简单 分组方法,它把美国的家庭收入从低至高分为5个组,每组20%(附图)。后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根据这个收入层次的划分,由下至上分别给它们用阶级冠名:底层阶级,又称工人阶级和劳工阶级(bottom fifth class or working class and laboring class); 中下阶级(lower middle class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中上阶级(upper middle class)和上层阶级(top fifth class)。从此,这样的阶级划分就广为流传,其中最常见的是中产阶级和中上阶级,这两者常常被笼统地称为中产阶级。他们构成了美国经济的主体,这也一 直是美国人的骄傲。

  中产阶级从量到质大缩水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繁荣离不开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他们本身是美国最大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孩子是美国未来的人力资源。美国的中产阶级既是商品的创造者,又是商品的消费者。毋庸置疑,美国的经济复苏离不开中产阶级的康复。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最中层的家庭年收入增长史:

  1967-1979,12年间增长5000美元;

  1979-1992,13年间增长650美元;

  1992-1998,6年间增长5000美元。

   可以看出,在1967-1998年的31年间,美国中产阶级的年收入虽然上升幅度不一,但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1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结果让人 跌掉了眼镜—最中层的家庭在过去12年间(1998-2010)的年收入减少了2500美元!所以说,美国中产阶级大缩水首先是收入大缩水。

   第二是中产阶级的资产大缩水。根据2010年的最新资料,占美国家庭40%的中产阶级(即中产阶级和中上阶级)家庭收入在5-14万美元之间,他们的资产 相当主要的一部分表现为房地产的净资产(即房值减去房贷)。次贷危机引起的房地产危机遍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截至2011年3月,房价的贬值致使美国人的 房地产资产较2006年缩水一半,从当年的12万多亿缩为6万多亿美元。其中,中产阶级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因为他们的主要积蓄就是房子的价值(穷人没有房 子,富人除了房子还有股票,而股票是经济危机后恢复得最快的)。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中产阶级(即最中段20%的美国家庭,不包括中 上阶级)的净资产在2001-2007年间每年平均增幅仅为2.4%,但在2008和2009年的两年之间却大缩水26.2%!这些都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 质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后这几年的变化。

  第三是美国中产阶级本身作为一个群体正在大缩水。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美国的贫穷人口上 升15.1%,创17年新高。在美国,贫穷的定义是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2314美元,以此计算,美国的穷人数高达4600万!与此同时,美国家庭收 入的中位数为49445美元,比2009年降低2%!毫无疑问,穷人变多了,中产阶级当然就变少了,量的萎缩,是中产阶级的另一个缩水。

  祸不单行,研究机构发现,中产阶级的子女受到的教育也不如人意:他们所在的学区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钱,要比富家子弟每年少1600美元,每个老师平均要多教3个学生,付给老师的平均年工资要少6000美元。

   美国人口普查局还公布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寄人篱下的人(doubling up,即寄宿在亲友家的人)自经济危机以来增加了10%,总数为2200万,这些人其实离无家可归(homeless)只有一步之遥;约有600万 25-34岁的成年人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比经济危机前增加了100万,他们中几乎近一半如果不是有父母的支持,就会沦为穷人。不要小看了这两个数字,对 于崇尚隐私和独立的美国人来说,寄人篱下可以说是万不得已才会接受的窘境。

  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先看这样三组数字:

  —1976年,最富的1%的美国人收入占所有美国人总收入的9%,到了2010年则占24%;

  —2007年,最富的400个美国人拥有净资产1.5万亿美元,最穷的1.55亿美国人的净资产也不过1.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400个最富的人几乎富敌半国!

  —2007年,1%的最富美国家庭的净资产占全国私人财富的34.6%,紧随其后的19%的家庭拥有50.5%的财富,也就是说,最富的20%的家庭拥有全国85%的财富,80%的其他人只占有15%的财富。

   2010年的人口普查报告表明,自1998年以来,美国最底层的10%和20%家庭的年收入分别降低了1000和1500美元;而最高层的10%和5 %的家庭年收入则分别增长了3600和4200美元。心平气和地说,美利坚不是一个“仇富”的民族,这和他们的移民历史有关,大家都是落难来到这片土地 上,靠的是一双勤劳的手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追求的都是“美国梦”,骨子里都有“你行我也行”的奋斗精神。由此而创造的经济奇迹和庞大的美国中产阶级本身, 也使得财富的分配相对均衡,使得美国社会不但极具竞争力,而且相对的和谐。

  然而,美国的财富悬殊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在美国,个人财富 (wealth)的准确定义是个人资产减去个人债务,即个人净资产。今天的美国个人财富差异是自192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最富有的20%的个人拥 有85%的财富,而底层40%的人则是一无所有,确切地说,是除了债务一无所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净资产是负数)!

  美国的贫富差异可以通过基尼 指数(Gini Index)的变化窥得一斑。在已有资料的国家中,瑞典的基尼指数为0.23,纳米比亚为0.7,分别为有记录以来收入悬殊最小和最大的国家。美国最新的 基尼指数是2009年的0.468,这个指数在过去的40年间增长了20%!20%的变化放在40年的跨度里,算不上突变和剧变,但这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其结果就是财富的悬殊日益显凸,贫穷差异愈发明显,阶级的鸿沟越来越深,矛盾越来越激烈。“阶级斗争”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伴随着美国大选 的临近而出台决不是偶然的,它其实是美国政治和经济结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两极分化又与种族息息相关:说西班牙语 的拉丁美洲裔贫穷人口率高达27%(美国平均贫穷人口率为15.1%),与黑人的贫穷率旗鼓相当!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拉美裔恰恰是美国人口增长的主力 军,2010年,拉美裔人口为5050万,比十年前的3530万猛增43%!除非这个群体发生本质变化,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似乎不会改变。不言而喻, 阶级划分和种族划分的一致性,反映出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在金融危机后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倒更加突出了。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儿童的贫穷率高达22%!大家都知道,在贫穷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可能高中肄业,而高中肄业生的失业率为15.6%,远远高于美国的现有失业率9.1%。这种“穷爸爸-穷儿子”的恶性循环,才是美国阶级两极分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可怕之处。

  商界面对阶级现实
  调整战略求生存

  秋江水寒鸭先知。美国贫富悬殊的质变和阶级的进一 步分化,引起了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商界的重视,它们意识到,刻舟求剑已经行不通了。9月12日《华尔街日报》头版的一篇文章《中产阶级萎缩,宝洁瞄准高端 和低端》(As Middle Class Shrinks,P&G Aims High and Low)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虽然宝洁近年在世界各地的业务蓬勃发展,但美国本土依然是它最大和盈利最多的市场:2010年,美国市场销售额占其820亿美元销售总额的37%,占 118亿美元利润总额的60%。本土市场如此重要,宝洁当然不敢对美国消费者群体的变化掉以轻心。它们根据基尼数据的变化和消费者行为的调查,制定了不同 阶级不同对待的产品研发方向,即承认美国贫富差异日益悬殊和中产阶级大缩水的事实,推出不同价位和特色的产品来适应富人和穷人不同的需求。这对宝洁这样一 个公司来说,的确称得上是离经叛道。

  其实,就在金融危机初期,该公司的高层领导还始终不渝地坚持多年来“推出最好的产品配之以不菲的价格,期 待得到中产阶级的认可”(making best-in-class products and charging a premium,expecting middle-class Americans to pay up)之经营方针。可是,宝洁很快发现老皇历不灵了:变穷了的中产阶级拒绝为日常消费品付更高的价格,他们开始转而使用其他的廉价替代品,宝洁的销售和利 润受到了威胁。宝洁迅速推出了低档产品,奇迹发生了,在没有很多广告支持下,那些低档产品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高端产品。

  山姆·沃尔特当年靠 一家商店起家打造的中产阶级零售王国—沃尔玛一向以价廉物美受到中产阶级的青睐,可是金融危机后,受了重伤的中产阶级开始嫌贵爱贱起来,他们不再满意沃尔 玛的“天天低价”,转而投向“一元店”购物。截止到2011年1月底,沃尔玛在美国本土市场的同店销售(comparable store sales,零售店重要的经营指标)已经连续7个季度下降,其股票表现也因此受到影响,在2008年突破60美元大关后就一直徘徊在50-60美元之间, 受到股民的冷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营“一元店”的零售商通用一元(Dollar General)、家庭一元(Family Dollar)和一元树(Dollar Tree)却是水涨船高,门庭若市。当然,它们的股票也受到了追捧。正是此一时彼一时。

  可是,奢侈品 商店并没有像金融危机时那样萧条。我曾经供职的美国高档百货商店Saks Inc.发现,高端的服装和配件成为业绩增长的亮点;以销售奢侈首饰出名的蒂芙尼(Tiffany& Co.)因为销售和利润的不断增长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其市值从2009年6月的31亿美元猛增到今天的86亿美元,真是美国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

  阶级斗争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斗争,美国大选是阶级斗争的白刃战

  一般来说,共和党是富人的党,而民主党是穷人的党,中产阶级显然是左右 政治选举结果的主要力量。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知道,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中产阶级认为,共和党太偏袒富人,而民主党则一味地维护穷人,挤在中间的他们越来越失 望。几乎两党所关注的事情,不是与富人有关(救银行),就是与穷人有关(通过医疗改革法案),与中产阶级息息相关的就业、房地产和经济却始终没有解决的方 案,除了辩论还是辩论,“阶级斗争”就是在这种没完没了的辩论中出台的。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大多都会同意,美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崇尚平等,他 们一向认为或是沉醉在“美国是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这样一个意境中。他们对孩子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就是 “每个人长大了都能当总统”。自从奥巴马当上总统后,这似乎更成了真理。虽然如此,但没有阶级的社会只是一厢情愿的梦想。巴菲特有一句名言:“美国存在阶级斗争,我的阶级正在赢得这场战争(There is class warfare in America, and my class is winning)。”这句话可以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其实,美国的阶级由来已久。18和19世纪期间,在美利坚原12个殖民地中(宾夕法尼亚除外),连民主最基本的权利—选举权,也只属于那些拥有土地和收入的人。根据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迈克尔·帕伦蒂(Michael Parenti)在他的名著《少数人的民主》(Democracy for the Few)里的描述,“这一群体只占总人口的15%左右。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的有印第安人、非裔美国人及其后代、女人、仆人与奴隶,还有身无分文的白人男 性。选举中的财产限制标准相当高,以至于绝大多数白人男性都不能参加选举。”

  在那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美国的阶级斗争其实从来没有停止过,并 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和劳工阶级的斗争。严格意义上说,二战前,美国是个完全两极分化的社会,中产阶级基本不存在,至少不是今天美国人心目中的概念。当时的阶 级就是少数富人、大多数穷人,以及少数不那么穷的人,如小店主、餐馆老板和医生、律师等。但是,幸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摧残的美国在战后的崛起和繁荣提供 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造就了一大批消费者,培育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阶级矛盾得到了调和,阶级斗争被渐渐淡忘。

  政治从来都 是经济最集中和最高度的表现,“阶级斗争”在经济危机后被重提绝不是偶然。迈克尔·帕伦蒂曾这样评论政治制度:“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它能 否真正关切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能否让社会的穷苦者得到基本的生活保证。在我看来,资本主义的悖论在于,它尽管贯彻了政治平等的民主理念,却在经济上加剧 了贫富的不均等状态,从而在根本上销蚀了政治的民主性。”人们可以不同意他的结论,却无法推翻他所引用的事实。

  眼下,已经持续了几周的“占领 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运动如火如荼,似星星之火已经燎原至几十个城市。“占领华尔街”的地域意义和政治意义都已经远远超出“华尔街”本身。10月5日的一场游行 中,人们高举的一个标牌上写着醒目的大字:“阶级斗争就在前方!(Class War Ahead!)。尽管人们批评说此运动并没有一致的政治纲领和目的,其实从社会氛围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这场运动,它的矛头是直击华尔街,瞄准富贵,而它的 性质就是一场在美国久违了的,但是并不陌生的阶级斗争。看看这些口号就很清楚:“让金融罪犯坐牢!”;“银行国有化!”;“美国梦已破灭!” ; “墙(Wall)必倒!(这里暗喻华尔街这堵墙会像柏林墙一样倒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场举世瞩目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无论是在起因(贫富不均)还是 在蔓延的动力(网络的呼吁和鼓动)上都和中东和北非的动乱有着不容忽视的相似之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美国对整个政治和经济体制提出如此激烈的批评常常 是被看作不合潮流的和“不美国化的”(un-American),但是今天这样的价值观正在受到挑战。

  记得我刚到美国念书时,一位经济学教授 这样总结美国的政治制度:“以钱取得权力,以权力保护钱(Money to get power,and power to guard the money)。”当时听了似懂非懂,还觉得这位教授挺消极,现在回头看真是精彩至极。2012年总统大选一天天逼近,唤醒了太多人的失望,又给了太多的人 希望。人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总统大选是政治斗争最赤裸裸的表现,而2012年的大选将是脱掉一切遮羞布的阶级斗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23:19 , Processed in 0.01542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