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

2011-12-19 03:30|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206| 评论: 0|原作者: 诺列尔•鲁宾尼|来自: 远航一号编译

摘要: 2012年的世界经济将是脆弱的和不平衡的。“系紧安全带,来年一路颠簸!”

作者:诺列尔鲁宾尼

(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曾成功预测2008-2009年世界经济大衰退)

(远航一号编译,原载EconoMonitor

 

            2012年的世界经济前景是清晰的,但是并不美妙。欧洲将衰退,美国经济如果能维持缓慢增长就很好了。中国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将急剧减速。

            亚洲各国的经济将面临中国经济减速的风险。拉丁美洲面临原材料价格下跌的风险。中东欧面临欧元区衰退的风险。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已经在那里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地缘政治风险,油价居高不下,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全球经济增长。

            欧元区经济即将衰退,这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衰退的深度和长度仍然难以预料。不过,由于信贷紧缩、主权债务危机、缺乏竞争力和财政紧缩,欧元区的衰退将是严重的。

            2010年以来美国经济就一直以爬行速度勉强增长。由于欧元区的危机,美国经济面临着显著的负面风险。美国政府减少财政赤字的计划也会对经济造成拖累。居民部门仍然在努力减少债务,就业扩张乏力,居民收入停滞,房地产和股市的财富都面临着持续缩水的压力。同时,社会不平等仍然在上升,美国政治陷入僵局。 

            在其它发达经济体中,英国经济将陷入双底衰退。在日本,大地震后的短暂经济复苏即将流产。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房地产价格跌落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将对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财政收入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建筑业的繁荣即将结束。由于来自美国和欧元区的需求减少,净出口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负面因素。中国政府一直在试图冷却房地产市场,现在他们要为重新启动经济增长而发愁了。

            在发达经济体,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债务削减工作几乎还没有开始。居民部门、银行、金融机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都处于紧张状态。只有信用好的公司部门金融状况有所改善。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充满了风险,对产品的需求不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过去几年中,许多国家在房地产业过度投资,中国则在制造业中大量投资),各大公司在投资和增加雇员方面一直踟蹰不前。

            大公司忙于重组,削减就业岗位。与公司部门、富人、资本家相比,居民部门、穷人和劳动者更倾向于将他们的收入用于消费。因此,社会不平等的增加进一步减少了社会总需求。同时,社会不平等还助长了遍及世界的大众抗议活动,社会和政治动荡反过来又增加了经济风险。

            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在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经常账户仍然严重失衡。要进行有序的调整,开支过大、保持巨额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需要减少国内需求;储蓄过多的国家需要减少贸易盈余。为了保持增长,开支过多的国家需要通过货币贬值来改善贸易平衡,而贸易盈余国需要努力提高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同时允许货币升值。

            然而,实际情况是,贸易盈余国试图阻止本国货币升值,情愿迫使贸易赤字国陷入衰退和通货紧缩。各国因此在多条战线上展开了货币战争:外汇市场干预、量化宽松、资本管制、贸易战。

            各国的经济管理者们已经黔驴技穷了。货币贬值无非是以邻为壑,不可能让所有的国家都同时贬值货币、增加出口。在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已经越来越失效了。问题在于,许多债务人已经资不抵债,而不仅仅是缺少短期信贷。

            由于政府债务和赤字普遍在上升,财政政策也将受到束缚。濒临破产的政府已经不再有钱可以用来救助金融机构了。所谓G20(译注:指世界经济中20个主要国家)的空洞许诺已经不见了,现实是G0。虚弱的各国政府已经无力协调他们相互之间的经济政策,各发达经济体与各新兴市场经济在世界观、目标和利益方面的冲突越来越明显。

            各国政府现在仍在试图用不断提供短期信贷的办法应付长期的债务问题。这最终很可能会失败,并以混乱和痛苦的债务重组而告终。只要竞争力不足和经常账户失衡的根本问题不解决,欧元区就稳定不了,这最终很可能会导致若干国家退出欧元区。

            2012年的世界经济将是脆弱的和不平衡的。“系紧安全带,来年一路颠簸!”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3 15:36 , Processed in 0.01723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