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主义生产力--劳动者总论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00:03: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社会主义生产力--劳动者总论


2016-11-01作者:synbada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劳动工具也是劳动者创造的,人类原始社会,劳动对象是大自然。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分工使氏族首领可以脱离劳动,产生了不劳而获的阶级。而后,剥削阶级利用所掌握的劳动剩余价值,劳动工具对劳动者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的成果剩余价值,生产工具,也就是劳动者生活,生产等生存必须资料成为劳动者的枷锁,少数人即剥削阶级,和维护他们的统治者利用这个劳动者必须的生存物质,来奴役劳动者和社会大多数人。这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是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实质。

  马克思的《资本论》详细的揭开资本主义的实质,并简要的回顾了历史。指出人类合理的社会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打破劳动者的枷锁,让劳动者获得解放,让人类大多数人成为劳动的主人。先驱欧文,傅里叶身体力行进行了人类历史开天辟地的实践,使人类得知,劳动者可以挣脱枷锁。欧仁·鲍狄埃用诗人的语言谱写了劳动者的颂歌和解放宣言。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革命成功,为全世界劳动者指明,共产主义不只是空想,理论。劳动者们觉醒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这就是中国近代史。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然资源,劳动工具为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劳动者不再为枷锁禁锢,生产力完全是劳动者的能力,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发挥,劳动者的劳动力即是生产力。​一切压制,限制,阻碍劳动者的清规戒律即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应以改善人与人的生产关系,改善劳动者的待遇,解放劳动者为目的。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人性解放的真理。

  社会主义制度不应让生活,生产资料——劳动者的生存必须​物质成为劳动者的枷锁,不应由这些死东西来统治活人,不应让少数人掌握劳动者生存必须来统治多数劳动者。

  (一)劳动者的变化

  生产力三要素:1.劳动者 2.劳动工具 3.劳动对象

  第3项​加以说明。农业为土地。工业分出原料工业:对象为自然矿藏,其余原料加工业:对象包含劳动的成果,如农业提供的劳动成果:粮食,棉花等,开采后的矿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然矿藏属于国家,全体劳动者所有。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矿藏为私人占有,垄断产生交换价值,提高了原料成本。

  第2项:生产工具是由劳动者过往的劳动而积累形成。

  社会主义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劳动者的贡献可以说占99%。生产力如何,不如说劳动者的效率如何?

  什么会影响劳动者的效率,劳动者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出来。

  劳动者首先需要吃饱饭,有衣穿,有了生存物质才能谈其它,中国的工业劳动者由国家提供生存必要物质,这当然靠农业劳动者去提供,这是苏联和中国建国初级阶段存在工农业剪刀差的必然原因。在初阶段,不可能提供丰富生存物质,也是落后工农业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必然所走的步伐。在资本主义制度早中期,资本家是以生存必要物质为条件引诱,逼迫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

  劳动者所面临的环境有哪些变化,我们在从事前人不曾从事的事业,只能与人类历史作比较,才能区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变化。在评述亚诺什·科尔内​文中,曾说他主观上不曾认识劳动者的历史变化,把劳动者等同于过去。另一点是客观原因,东欧不曾出现鞍钢类企业的组织管理形式。

  说起劳动者的历史变化,有必要谈人的劳动,涉及到人的本质及发展。​​​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

  ​人的最有代表性的活动,最能体现人与动物区别的活动就是劳动,特别是生产性的实践活动。生产性实践活动,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支配下使自然界发生有益于人的变化,使自然界按照人的愿望发生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人确证了自己是主体性、创造性的存在物地位,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有本质,即“实践的本质却在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品质。这些品质特性是人之为人、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无意识本能性活动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所在”。

  ​人的创造性,是人类独有的实践标志活动​。​

  ​人本来应该在劳动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快乐地展开实践活动,不幸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多数人却是被迫进行劳动,工人阶级在劳动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性,成为机器的附件,劳动不是快乐而是痛苦,生产不是为了自己、强大自身而是伤害自己、强大资本。资本家阶级也脱离了劳动的自由本质,他们把金钱、利润看成生产性实践活动的唯一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残酷地盘剥工人,甚至达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资本家也被金钱控制了。资本家和工人的活动都发生了异化,他们都丧失了自由的活动,都成为被强制的对象,都偏离了生产、生活的目的,背离了人的本质。(详细可参看笔者《人本论》)

  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不受资产阶级们奴役,基本生存物质不再成为枷锁。人的本质走向劳动本质回归路上。理论上是为自己,为劳动者同伴们劳动。激发积极性,一靠教育二靠具体的方式。教育方式大家基本知道怎么回事,评价不一。如果不加入具体方式中,长久效用不佳,流于形式。
(接下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6-11-3 00:05:05 |只看该作者
  (二)劳动者的异同

  上篇说了劳动者的变化,社会主义劳动者不再为生存必须物质所困,不在受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这是异。

  还有同。在集体和共有制下,工人农民劳动获得劳动报酬,与过去的薪水和雇佣报酬形式上是一样的,多少人没有主人的意识,‘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这句话,是现实和意识的具体表达。首先管理者的主观,统领的意识压抑了劳动者的创造性,在客观上需要统一的纪律,规章。

  这二者如何运用才能避免上述压抑性,同时保障纪律和规章?其次是劳动者如何改变旧的传统意识,发挥主人公精神。

  在社会主义制度前,劳动者在与雇佣者议定劳动报酬时,与劳动力做了分离,劳动力已经不属于主人而是属于雇佣者。资本家管理的目的:监管劳动者必须按照约定​把劳动力发挥出来,不能让劳动力打折扣,不能让劳动者偷去属于资本家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主人劳动者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成了奴隶,只有不劳动时,劳动者才是自由的。就劳动者与劳动力分离与结合的问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相同的一方面。

  西方微观经济,企业管理运用马斯洛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求  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 西方企业管理者:一方面给以多劳者物质奖励,更多的是让劳动者对于劳动工艺,技术,规章提出建议,凡是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加以采用。在组织形式上,根据生产工艺,分成小循环组织,自己组织质量,数量检查,自己管理自己。尽量轮换全部劳动者做管理小组的负责人,​每个人都有做头的机会,劳动过程是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发现问题的机会,劳动者尽量忘记自己是被雇佣的身份,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资产阶级没增加资本投入,只不过变换了组织管理方式就能让产量增加,利润增加,他们欣喜若狂,给予了马斯洛很高的评价。

  ​从马列主义哲学上分析,马斯洛理论归纳为两部分。1.人的生存物质需求  2.人的精神需求。​说明人是物质和精神对立统一体。邓小平说‘精神的东西对少数人有用,对多数人没用,短期有用,长期无用。’把人分裂开,不承认精神部分,人就成了物质堆积体,集合物。劳动者在他眼中是能生产物质的机器,两腿的牛马。改开以来,很多共产党干部,理论家们对人的认识不如美国的马斯洛,连‘人‘都搞不清楚,也就干不了‘人‘事。​

  鞍钢宪法,是在中国社会主义企业中的一批实践事例中典型的个例。干部参加劳动,工人技术人员参加全面管理,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改革了苏联的马钢宪法,改进了不利于工人发挥的制度,是工人技术人员——劳动者真正体现了主人的地位,并且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用马斯洛理论也可以解释这一典型意义,而且实践的比西方好。西方资本家不可能让劳动者参与全面管理,他们的利益整体上是与劳动者对立的,比如分配就不能让劳动者参与。例外,比如说资本家欧文——抱着共产主义理想在他投资管理的工厂在实现他的理想。现代中国的华为,任正非先生的方式有欧文的遗风。管理方式充满人性,从物质到精神的结合,据说任先生非常推崇鞍钢宪法,并效仿之。​

  鞍钢宪法是那一批实践实例的典型,特殊中含有一般。在社会主义中国,生产工具落后,物质不丰富的状况下,我们可以提高生产力。党把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身体力行,不是空洞的宣传。我们今天赞美企业家精神,是因为他们像熊猫一样稀少。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都实行鞍钢宪法,企业家就不是稀有人物了,就像中国的乒乓球水平高,因为它有广泛的基础和人群。

  这也是劳动者解放,劳动者做主人的实践,人性解放的实践,脚踏实地的共产主义实践。这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伟大意义的典型范例,它就像社会主义的先行者们,欧文,傅里叶们的实践一样,在人类历史上铸就了光辉篇章。

(接下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6-11-3 00:06:12 |只看该作者
  (三)商品 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工农业分工,各个门类内部的分工,千百万企业的分工,劳动产品的交换必须有一个标准和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一般劳动,商品是这个尺度表现的形式。苏联的教科书把产品的交换归结为两种所有制——集体和全民所有制交换的需要,这就太简化了。广泛交换的需要,是分工的结果,在物质不丰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商品必须存在。

  有了分工的大分类,即划分了各个企业。企业内部的分工即是门学问,也牵扯到对劳动者定位问题,鞍钢宪法比较好的解决了企业内部分工问题。随着教育,科技普及,还应根据变化,改进内部分工,比如劳动岗位轮换。本文在此稍加叙述,重点谈谈企业间的交换,生产关系也在这一层面展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东方的宝贵财富。它成功的方面举世瞩目,对它的弊端也要有清楚的认识。计划经济在这两方面表现的都非常充分。一方面为建立国家重工业和国防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它也阻碍了劳动者的能动性进一步发挥,主要表现在,产品·商品的交换与流通方面。尊重价值规律,首先要承认商品的存在,商品里面包含的一般劳动只有在交换与流通中才能得以得到完整的表现。在过了特殊时期,应该对商品的流通与交换体系进行改进,苏联把流通与交换固化了。在企业组织上实行一长制,生产关系僵化了,后期表现生产力呆滞,市场出现短缺。没有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给人的表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力不高。主要表现在计划与物资调拨问题,由少数人决定了广大劳动者的一般劳动价值。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只看到了条块分割,中央与地方,企业政府不分,甚至把问题归结到所有制问题上,提出它种所有制作为补充,把资本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当作救命到草。原因一是​没有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二是崇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地位。二者互为因果。也可以认为是他们的比较认识结论。

  ​商品生产能发展,在于它能顺利的实现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物资部门的设立,统一调拨,由做计划的少数人决定了商品的价值,无法展现他的实际交换价值,产品中的劳动力失去了等价交换的前提。多劳多得只能局限于企业内部,不能真正体现在他们的最终成果里,因此打了折扣。这是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发挥的真正原因。中国农村的劳动积极性受损伤有类似原因。物资部门打乱了商品的正常流通与交换。

  我的看法是生活资料生产,产品以市场为基准,直接面对消费者,由他们决定使用和交换价值。而生产资料由生活资料生产厂决定价值。这样确立交换对象的身份,也避免使生产资料成为私人占有的机会。这样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者面对的人数锐减,国家指导计划就容易一些。根据现代化信息工具的发展,能比以前做的更好。如果把所有的产品不考虑对象的全部推向市场,再加上农民脱离开集体,市场经济必然出现资本私人占有的生产方式,必然出现资本主义,剥削无可避免。   改开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没丢,芝麻撒了一地。​市场短缺,让人抓住把柄,攻击全面。问题不在于所有制,而在于我们管理体制出了问题,从宏观到微观,生产关系没理顺。

  改开后搞市场经济,有人说是搞资本主义。如果说一开始,领导人是这么想的,有点主观,但不加限制的市场经济道路一定是通向资本主义,资本私人占有的生产方式,通向西方。现在是少数人,资本家阶级重新决定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获取了剩余价值,这是经济危机,经济下行的实质。西方跟屁虫们解释说:这叫中等收入陷阱。

  附言:有关社会主义分工,交换,商品流通绝不是笔者短篇能全部说清的,只能提供笔者解读他人研究的思路。这方面有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我国的孙冶方的经济专著。不过他们的解读没有完全说清劳动者与一般劳动的关系问题,趋向了商品,物质表面,即生产力问题,把劳动者研究没了。他们的著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与范例,应该视为研究先驱。198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文件,只列举了表象,是一份形而上学的范例。比起他们的先驱,东欧的改革者们,他们的文件没有丝毫的进步。
(接下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6-11-3 00:07:22 |只看该作者
  (四)流通与企业比较  

  目前,流通方面已经全面走向市场。从政策看,国家收储在稀土,有色金属,粮食三方面还在进行中,说明物资部门有存在必要。

  1。国家战略需要:稀缺资源,稀缺能源,粮食。部分有色金属。​
  2。调剂市场需要:肉类,粮食等人民必须品,如棉花,食糖。​
  3。对于将来所需,现在供过于求的原料和产品。​

  通过现实和历史的分析,物资部门对象和边界:原料,粮食,国家必需,国家建设必须。一般消费品应以市场为生产,流通交换目标。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资部门应保证重点国营企业需要。建国初的一些商品吸储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

  通过流通,交换,劳动者变化的一般分析,我们知道公有制的优势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一。微观经济:企业若按照鞍钢宪法组织,把按劳分配落实,将极大焕发劳动者的热情,生产效率将超过私有制企业。​

  1。在本系列文的(一),(二)两部分,从劳动者的历史变化,鞍钢宪法优越性高于西方的组织管理精神,这是由于制度的区别。私有制企业的利益与劳动者的利益,从整体上说是对立的,在生产领域可以调整为局部一致,而公有制企业不存在上述问题。​

  2。从人的解放角度说,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不是为厂长经理及其老板盈利工作,而是为了劳动者自身及全体同伴在工作,不应存在受压抑的制度和个人,处理好管理者与劳动者的关系有一致的基础。鞍钢宪法提供了具体做法。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做到和谐,这是劳动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的关键。​

  3。企业责任​

  厉以宁的股份学说。1。人人应有股份。2。应有具体负责人,人人都有实际人人无责。​

  第一点:苏联解体阶段的人人有股份,变成寡头们的侵吞。南斯拉夫实行了近40年也没保住劳动者的股份,与苏联同一下场。历史和现实证明这种办法行不通,演变到现在是少数人分享,多少人为奖励性质的分享。对于劳动者在公有制下,这个办法起不到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

  第二点:厉以宁说出了一般状况。名义上的东西如果不落实,它就是虚的。
  鞍钢宪法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如果把劳动者参与管理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改进这个民主机制,企业有了具体负责人,他又是受到广大劳动者制约。首先他不能变公为私,其次劳动者轮流参与了管理,企业家精神不是一个人形成的,它变成了整个企业精神,这要远比一个人或少数人力量强大,凝结力强,持续长久,不会由于人去神衰。​

  第三点是赞成私有制观念的主要支柱。鞍钢宪法是击垮这个支柱的有力武器。​​
  从计划和调拨问题,我们分析了计划体制的利弊,是可以改进的。这种改进即与劳动者的一般劳动合理评定,也与劳动者的民主权利也是紧密相关的。做出相应改进,无疑会焕发全社会的积极性。

  ​回到现实,为了不使社会动荡,减低改革成本,做大做强国企是目前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微观上应全面吸取鞍钢宪法精神。目前的流通是无限制全面市场化,首先的恶果是钢铁,有色冶炼产能大大超过市场需求,这是计划时代不可能出现的。做大做强的过程,也是策略和增强劳动者阶层的需要,这部分应该使国力少损失,劳动者少受伤害。比如利用国家吸储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出清多余供给。​

  在经济下行中,完善实业救济制度,改善劳动者生存必须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义不容辞的义务。有关策略笔者在论目前经济状况曾建言过,这里不多叙说。本文目的主要是从微观,企业的比较上,说明公有制企业优于私有制企业。

    原载:synbada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ynbada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15 10:07 , Processed in 0.016749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