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4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雷 —— 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8 23:41: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3-8-9 00:11 编辑



五、2023年第一季度的工业经济形势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2023年第一季度的工业发展情况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总体情况

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约28.5万亿元,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5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4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65475亿元,同比增长5.4%。




在工业领域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2%;制造业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作为工业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增速仅为2.9%,低于第二产业和全国的平均增速,凸显中国当前工业生产环境的恶劣,增长后劲乏力。对于第三产业来说,随着疫情封控的结束,各色服务业全面恢复。其中住宿餐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零售批发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进展迅猛,增速分别达到13.6%、11.2%、6.9%、5.5%、6.0%。可以说,服务业的恢复是支撑第一季度经济发展的支柱。

表面上看,制造业仍然处于正增长态势,然而我们深入分析其发展趋势和营收能力会发现,制造业的困境仍未结束,封控政策的结束和社会面的全面放开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上巨大的下行压力。



(二)各项细节



制造业PMI 2022-2023



制造业各项PMI数值可以反映当前情况。

PMI即采购经理指数,主要用来反映某一领域的经济变化趋势,是我们把握经济发展脉络的重要抓手。“50”为PMI这一指数的“荣枯线”,高于50说明当前该领域处于扩张状态,需求旺盛,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低于50说明当前处于萧条状态,需求不足,过剩发生。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PMI的整体数值在2022年一直居于“50”以下,在2022年年底达到最低谷。制造业在这一段时间内一致处于衰退状态。在12月封控措施取消后,社会生产活动全面恢复,2023年的1、2月份,制造业PMI迅速上升到“50”以上,进入扩张时期。然而好近不长,3、4月份PMI指数便开始回落,再一次回到“50”荣枯线以下,再一次进入萧条时期。

在各分项中我们发现,“生产”指数变动幅度较大,在2022年年底从较低水平迅速上升的一个极高的高峰,高于其他分项。这凸显了资产阶级在疫情封控结束后快速扩张产能的冲动。这一冲动符合市场经济中“无政府的生产状态”这一特性。然而,“新订单”指数的变化缓于“生产”指数的变动,并在4月份跌入荣枯线以下。说明市场需求已经衰退。在这一波中扩张产能的资产阶级们也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面临“过剩危机”的折磨。

而更困难的是“从业人员”指数。该指数长期以来一致低于荣枯线,在2023年2月份短暂的回升到荣枯线上下,随后再次下跌。该项指数的回落反映了制造业容纳新增就业的能力不足。裁员、失业成为这一段时间经济萧条的重要表现。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全社会经济复苏的主要抓手,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多有提及。然而,8.7%的投资增速并和2.9%的产值增速相比显然不如人意。

分来源来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仅为0.6%。可见,主要的投资依靠政府财政,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这对地方财政形成较大负担。

分行业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制造业投资增长7.0%;房地产开发投资为-5.8%。基建和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更新和扩张对社会总的生产资料的耗费是巨大的,是创造第一部类需求的主要方面,因此也是政府依靠财政政策进行宏观发力的主要抓手。然而这一方面的进展却比较坎坷。数据显示,2023年3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下降0.25%。高增速主要来自1、2月份。4月份数据截止文章写作时还没有公布,公布后我们可以观察这一趋势的具体变化情况。

在利润方面,制造业的境遇就更加难看。

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167.4亿元,同比增速-21.4%。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92.4亿元,同比下降16.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94.1亿元;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290.3亿元,下降20.6%;下降2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8.1亿元,下降24.9%。

在三大主要门类中,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604.5亿元,同比下降5.8%;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0207.6亿元,下降2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355.4亿元,增长33.2%。采矿业下降幅度较小,制造业降幅较大。

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个行业持平,1个行业减亏,28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由盈转亏。




利润涨幅形势比较好的主要是三类,一是与基建、固定资本更新等关系比较密切的行业,比如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二是烟草酒饮行业。三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除上述行业之外,各种采矿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油煤炭等等)、材料与能源加工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化学纤维、橡胶塑料、石油煤炭)、消费品制造业(如电脑、手机、家具家电、汽车、服装、文工体娱、食品等等)均处于利润增速的负增长状态。




经笔者的简单计算,在所有41个行业中,30个行业的利润率[1]不足或等于8%,2个行业的利润为负。利润率超过8%的9个行业中,分别是5个采矿业(分别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非金属开采业),4个轻工业(分别是酒饮行业、烟草行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

可见,受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影响,中国采矿业的利润率普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轻工业中,白酒和香烟是传统的消费大类。因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医药制造业的利润率也保持在高位。最后是食品制造业,其利润也仅仅堪堪保持6-8%上下。

情况较差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各项原材料加工业。这些行业总资本额在工业门类中占比较大,而利润微薄,对工业部门的影响较大。

在第一季度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21.4%的情况下,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0.5%。营收增速同比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利润增速却大规模下降,说明成本的提高压缩了利润空间。

在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现金流也比较紧张。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0%;产成品存货6.14万亿元,增长9.1%。应收账款增加说明已售商品尚无法回款,下游拖欠上游的价款;存货增长一方面说明产能在1-2月有所扩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需求收缩,商品积压暂时难以出库。这导致商品资本无法有效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周转不通畅,容易发生流动性危机。




“产能利用率”是指企业的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之间的比值。实际产出即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的实际产值,生产能力即在同一时期内机械设备等正常运转条件下的可实现的产值。两者之比,即“产能利用率”,通常用来表现企业生产的投入情况和闲置情况。当一个行业产能过剩时,供给大于需求,相关企业就倾向于减少实际产出,“产能利用率”就会下降。因此可间接反应某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

通常认为,产能利用率大于80%时是相对正常的。在80%-75%之间说明某行业出现过剩;低于75%说明某行业严重过剩。这一指标并不一定是科学的,但是我们可以权且拿来作为认识的标准。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一季度仅有两个行业利用率较高,分别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化纤材料行业。此外其他行业全部出现过剩或严重过剩。主要的制造业门类,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均过剩严重。严重的过剩将限制该行业的利润率的提高。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对中国当前工业经济形势做一些总结。

生产端的主要问题是投资不足,成本较高。制造业行业尤其如此。销售端的核心问题是产能过剩,利润微薄。这些问题共同导致工业资本流动性紧缺,容易发生债务危机。尤其是中小资本,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总体较弱,更容易成为危机下的第一波牺牲品。

在整个工业门类里,采矿业经营条件较好,利润水平高,而制造业利润微薄,无法支撑整个工业经济以中高速的态势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本身的萧条,采矿业作为上游产业,其良好的形势可能无法长期维持。作为下游的市场,制造业如果发生衰退就必将反噬其上游产业。

工业经济的萧瑟才刚刚开始,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才刚刚跌回荣枯线以下,未来可能还将继续维持这一态势。寒冬没有因为封控的全面结束而好转。相反,在经历了一波解封扩张期后,寒冬的底色又渐渐显现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3-8-8 23:47:08 |只看该作者


六、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



(一)财政情况

我国财政分为四本账,想必读者朋友们都有所耳闻,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是政府所说的“财政”,国家统计局的“财政”一栏也仅收录了税收和非税收入这些“一般公共预算”的科目。但其实这一概括是不完整的。普通人通常所谓的“财政”是包含了政府的一切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从量上说也仅是政府总收入的一半。政府所谓的“财政赤字”也仅指“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因此,有人把政府每年公布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称为“名义赤字率”,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二者合计的赤字率称为“实际赤字率”;也有的将社保的缺口也计算在赤字内,是最大口径的赤字。我在这里选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的赤字标准,把社保单独拎出来另讲。

总体上看,2023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203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893亿元,同比增长3.9%。缺口为14,690亿。收入中,税收收入99661亿元,同比增长16.5%;非税收入19542亿元,同比下降0.6%。

税收收入同比增长较高,是因为在2022年受疫情及封控等的影响,经济基数较低,且去年4月份开始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集中退税较多,拉低基数。今年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税收大幅上涨,增速数据就较为好看。然而,2023年1-5月份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同比下降16.1%、1.9%和1.4%,反映出内需相对疲软,企业利润仍较低迷,企业经营和个人收入面临较大压力。一些资源型省份反映,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资源税大幅增长势头不再。

非税收入主要是行政规费等各类收费,如果非税收入占比比较高,税收收入比较低,说明某地的财政质量比较低。市场不活跃,税收收不上来,收入主要靠滥摊派各种行政收费。2022年由于封控,各种牛鬼蛇神都非常猖獗,非税收入较高。今年解封后行政罚款等等相对较少,非税收入便有所下降。

同时,受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也有所下降。如土地增值税3213亿元,同比下降18.2%;耕地占用税685亿元,同比下降20.4%;城镇土地使用税1169亿元,同比下降4.9%。

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的最为厉害。2023年上半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506亿元,同比下降1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3222亿元,同比下降21.2%。上半年的缺口达19,716亿。就目前的房地产形势而言,全年的缺口可能达到4万亿左右。土地财政收入的大规模下滑对地方财政的影响是致命的。作为地方政府专项债还本付息的重要来源,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行将会加剧部分地区还本付息的压力,加剧地方债的危机。




事实上,土地财政的重大缺口正是从2020年疫情后开始的。

2017年政府性基金甚至还处于盈余状态,收入大于支出。2018年开始政府性基金收入不抵支出。然而此时土地出让收入依然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因此,18、19年的缺口都在1万亿以内,18年缺口为5000亿,19年为6800亿。

进入2020年,疫情的爆发瞬间打击了房地产市场,中国的房市正式宣告进入寒冬。当年政府性基金缺口直飙到2.45万亿。21年经济有所恢复,缺口依然高达1.56万亿。22年更是攀升到3.27万亿。今年仅上半年缺口便达到1.97万亿,而形势依然在恶化。我个人预计,今年全年的缺口可能达到4万亿,乃至更多。

总之,抛开社保不谈,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忽略不计,那么财政总收入(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为142,709亿,总支出为177,115亿,缺口为34,406亿。换句话说,政府每支出10块钱,有8块钱来自财政收入,2块钱来自负债。名义赤字率为2.48%,实际赤字率为5.8%。高于2021年,和2022年持平。

问题同样严重的是社保。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社保压力越来越大。

社保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保费收入,核心是养老保险保费收入,其次是医疗保险保费收入,其他保费收入较低。二是保费的运作收益。保费缴纳在国家账户里,事实上形成了一笔存款。是存款就需要得到利息,也可以以社保基金的名义将该笔存款拿到市场上运作,获取投资收益。社保基金的投资遵循安全性原则,能拿一点收益是一点,绝不能亏本。因此保费的运作收益通常不多。以上都是社保自身的收益。




然而社保总体的收入相比于支出来说越来越不足。大概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社保收入仅能覆盖社保支出的80%左右。随着老龄化加深,缺口也越来越大。



2018年社保缺口突破了5000亿,2019年突破1万亿,2020年更一度突破2万亿。因此,当年的社保频频成为热门话题。整体缺口呈现上升趋势,需持续不断地从财政的其他项目中匀一些钱来填补社保的缺口。



2015年财政补贴社保基金的款项突破1万亿,2020年突破2万亿。财政补贴的款项+社保自身收入共同构成“社保基金”的总收入,其中财政补贴常年占社保基金的20%左右,且有攀升的态势。



在中国的整体财政格局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大约为50%;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大约24%;社保基金占比大约2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占比为2%,通常省略不及。占了财政半壁江山的政府性预算收入和社保这两项缺口均较大,且越来越大。房地产市场的寒冬与人口老龄化成为两个严峻的话题。它们都依赖税收这一支增收来源加以接济。而税收的好坏根植于经济的整体形势,根植于市场经济的企业活力和居民消费水平。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整体的财政压力是较大的。

但这并非不可解决。超发货币、大水漫灌就是一种绝佳的解决方法,而且是非常好的方法。至于超发货币的后果,还远着呢,就相信后人智慧吧!



(二)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

在工业生产领域,生产相对过剩是根源。因为生产过剩,内需不足,导致工业品价格下降,工业企业利润微薄,进一步导致工业企业投资不足,扩大再生产动力不足。这就是当前整个工业的巨大问题。

2023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28570亿元,占社会总投资比重为52%,增速同比下降0.2%。投资增量主要依靠政府拉动,私营资本预期较弱。




同时,PPI总体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从2022年9月前后开始负增长,一直持续至今年年中。

对于生产性企业的需求端来说,价格下跌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这主要表现在能源价格上。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回落,从2020年减产到2022年俄乌战争这一波能源价格高峰期逐渐过去。当前布伦特原油价格大约在80美元一桶,仍然处于高位,但基本回到了俄乌战争前的水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当然,这对石油工业企业来说不是个好消息。分行业看,国际石油、有色金属价格震荡下行,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降。OPEC+依然酝酿着依靠减产来对抗油价下跌的计划。




然而对于企业的商品供给端来说,PPI整体的下跌也意味着售价的下跌,同样对利润起到了挤压的作用。采掘工业价格下降6.6%,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5.0%,加工工业价格下降3.4%。再细分下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13.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9.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8.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7.0%。煤炭生产过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7.4%。

在此之外,由于房地产市场遇冷,新建房屋所消耗的建材也进一步减少,对上游的建材生产行业和下游的家电行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钢铁、建材等行业价格走低,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6.1%。

从产值增加值上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制造业增长4.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1%。均跑不赢GDP增速的5.5%的水平。

只有生活资料的生产行业相对温和,生活资料的价格同比上涨了0.6%。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则是工业产能过剩。

“生产相对过剩”是影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永恒话题。只要市场经济这一无计划、无组织的生产模式仍然存在,“过剩危机”就永远无法消除,“贫富分化”的趋势也永远无法消除。




过剩问题从“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可以看出来。

产能利用率即:一条工业产线开足马力本来可以达到的产能,除以资本家实际上使用该条产线生产出来的产能之比。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设计产能”,后者成为“实际产能”。市场经济中的通用标准是,产能利用率(设计产能÷实际产能)>80%时,产能利用相对饱满;产能利用率<80%时,则生产过剩;产能利用率<75%时,产能严重过剩。

中国自2020年年底时产能利用率恢复,从大面积停工歇工状态进入到“比较过剩”的时期。2022年年底时从“比较过剩”进入“严重过剩”的状态。

产销率更是如此。




产销率即实际生产的产能÷已售产能。国内的产销率如上图,自2020年后半年开始逐渐下降,虽然幅度轻微,但趋势明显。

我们可以把它量化,使之更加清晰具象。

假设工业的生产能力上限是100,但是资本家不会开到这么高的马力去生产商品。他们现在只把产线的生产效率开到74,闲置剩余26的产能。这是因为资本家自己预期到,即便消耗成本把这26的产能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反而会白白的堆在仓库里。市场只能消化74的产能。这就是产能利用率为74%。

当资本家将已实际生产出来的74的商品运到市场上售卖时,真正卖掉并换回货币的其实只有71,还有3的产能卖不掉。71÷74=95.9%,这就是产销率。

这就是生产过剩的表现。

由于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去,已经生产的商品不得不堆积在仓库里。而资本的循环总是错综复杂的,新的产能被不断地生产出来。资本家只好不断降低产能,让一部分机器、一部分产线停工,把多余的工人都解雇。生产的规模有所缩小,以适应其自己预期的市场需求量,维持价格,希望保持一些利润。

然而,危机是无情的。




2023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884.6亿元,同比下降16.8%。

分项来看: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6816.8亿元,同比下降19.9%;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3874.7亿元,下降20.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193.1亿元,增长34.1%。

分企业来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002.0亿元,同比下降21.0%;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689.2亿元,下降1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66.8亿元,下降12.8%。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进入负增长时代。这一进程一致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




工业企业中的亏损企业个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也有所提升,从2020年后半年的20%上下已经增加至30-35%。企业亏损的后果必然是企业的积累下降,资本家选择压低员工工资,裁员,乃至走向破产。




企业的亏损不仅对自身有所影响,同样影响其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当一个企业把它的产品卖给下家时,这个下家可能因为当前形势的恶化而暂时无法支付商品的对价。于是买卖变成了“赊账”买卖。卖出货物的企业没有得到现金回款,甚至连票据也没有。只有合同,形成对下游企业的债权,它形成“应收而未收到的账款”,是一种比较虚的“资产”。

当“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上升时,说明市场上很多企业卖出去了货却收不到款项,无法补充自己的现金流,经济较为脆弱,债务风险加剧。当一家企业自己无法补充现金流时,自己就无法偿还可能拖欠着的上游企业的货款。因为萧条而形成的债务链就这样产生了。

另一方面是出口。随着时间推移,欧美各国经济衰退风险日益凸显,韩国、越南等出口导向经济体的外贸数据均连续数月走低,海外需求下滑、出口普遍承压成为大趋势。同时,在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欧美对华“去风险化”等地缘政治因素扰动下,部分产业链也在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这些因素都对国内的出口具有抑制作用。

以人民币计价,2023年上半年我国货物出口额为114588亿元,增长3.7%;进口额为86429亿元,下降0.1%。但是以美元计价,则出口增速为-3.2%;进口增速为-6.7%。




房地产行业是广泛联系上下游的重要行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在2011年之后基本维持在25%左右,在部分城市甚至达到了50%。可以说整座城市就依赖房地产市场的托举。当房地产市场遭遇寒冬时,它将拖累一连串上下游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恒大集团在2021年出现债务危机后大量拖欠上游供货商、建筑商的欠款,导致上游许多建筑企业、建材供应商资金回收困难,不得不记下大笔的“应收账款”,无力扩大投资。建材行业除了需要忍受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压力,还需要顶住房地产市场寒冬、市场需求骤减的压力。

以上种种共同导致民间投资增速负增长。企业的亏损极大的限制着下一轮的生产。

2023年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同比增长4.0%,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低于2022年同期2.2个百分点和2019年同期1. 6个百分点。社会总需求仍然低迷。投资在复苏过程中遇到较强下行压力。

整个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0%;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2%(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9.6%、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1%、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1%)。可见,政府投资的主导力量表现强劲。

在逆势之中也有部分优势。随着产品迭代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国内部分行业在大环境萧条下依然取得相当的成绩。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5.0%、34.1%。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几乎成为了未来十年中国工业弯道超车的一个重要行业。新能源汽车工业有望从新兴行业向战略性支柱行业发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3-8-8 23:52:02 |只看该作者


(三)房地产的形势


从总体上看,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属于“一差再差”。国房景气指数显示,202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加速下滑,年底至2023年年初时下滑速度有所遏制,但依然处于下降状态。2023年4月份,再次加速下滑。



房企资金到位情况惨不忍睹。2022年负增长情况已经相当恶劣,建立在这样的基数上,2023年的资金到位情况仍然在进一步下滑。

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68797亿元,同比下降9.8%;定金及预收款24275亿元,下降0.9%;自筹资金20561亿元,下降23.4%;个人按揭贷款12429亿元,增长2.7%;国内贷款8691亿元,下降11.1%;利用外资28亿元,下降49.1%。




从目前的的情况来看,个人按揭贷款将会和2022年相对齐平。定金及预收款大幅下降预示着未来购房需求显著下降;自筹资金下降意味着市场严重不信任房企,房企无法从股东处或民间借贷的形式融资;国内贷款进一步下降,银行加大了对房企贷款的审查,尽可能将房企的债务危机从自身剥离出去。

2022年房企融资总额大概就已经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2023年可能会进一步回到棚改货币化时代开启之前的水平。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550亿元,同比下降7.9%。同房企融资的情况相一致。有多少钱就只能花出去多少钱。自不待言。




在施工建设问题上,2023年上半年房屋施工面积7915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住宅新开工面积36340万平方米,下降24.9%;住宅竣工面积24604万平方米,增长18.5%。

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1/4,生产出现了高度的萎缩,基本回到了07年、08年前后的水平。未来房屋供给量会严重萎缩。




如上图所示,实际上,多年以来中国房屋竣工率不断下降。其背后一方面是高杠杆、高周转的资本经营模式所致,一笔资本极大地撬动了海量的资产开工建设,生产面扩展到极致;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数量惊人的烂尾楼。大量期房开工建设一段时间便因为资金不充足而停工。长时间处于施工停工状态,竣工率自然降低了。

2021年房地产寒冬爆发,各地房企问题频发。由于房企在上游拖欠建筑商工程款,进而拖欠建筑工人工资,在下游无力交房,烂尾楼联结数量庞大的购房群体。社会政治秩序也在这个过程中收到影响。政府不得不出台“保交楼”措施,强令房企执行保交楼命令,对恒大更是直接接管,建立保交楼专项账户。这些措施部分地推动了烂尾楼复工,也就进一步提高了竣工率。然而正如新闻中所说,河南省较早地出台了保交楼计划,2022年9月6日省会郑州更是喊出“大干30天”的复工口号,将全市145个停工项目复工。然而马上一年过去了,全河南省整体的交付率只有11%。

河南的现象不是个案。

强制性的保交楼措施本身极大地限制了房企继续实施高周转的经营模式。因为资金受到限制,无法自由挪用、流动,也就无法高效周转起来。房企的利润进一步被挤压。





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商品房销售额63092亿元,增长1.1%。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51592平米,销售额为56639亿元,即每平米售价大约1.09万元。


可见,商品房整体销售额基本停滞,销售额的拉动力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较少的销售面积和较高的房价暂时维持着房企的体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基本回到了2014年前后的状态,销售额则回到了2017、18年的水平。

同时,房价仍处于虚高状态。由于限跌令的存在,房价暂时不能下跌,以行政命令的形式维持其平价走势或上升的形式。但是各种阴跌已经产生,如购房送家具、购房送汽车等。房价高企本身严重抑制着购房需求,进一步导致房企利润的缓慢下跌。对于每一个房企来说,他们都期待可以降价卖房,价格优势往往是售卖商品的重要方法。

然而就资本家阶级整体而言,一旦开始降价卖房,必然产生价格踩踏。降价卖房反而会出现卖不出去的局面,而房价一旦下跌,就难以再升回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就崩溃了。这是统治阶级所不愿看到的。所以,“限跌令”虽让房企慢性死亡,但是降价卖房一定会迅速刺破地产泡沫。与其死得太快,不如晚点再死,在这期间也许还有什么转机。

而“可能”的转机这就来了。

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房地产市场再次定调。地产多只股票随后大涨。市场普遍看好“724”会议带来的政策东风。这个事情我们之后再说。



(四)居民就业与消费

内需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的直接矛盾,而内需不足的核心又是居民消费不足。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高失业率和低工资。




2023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则达到了21%。而我们都知道,实际的失业率将比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多更多。以我个人的感性认识,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达到60%以上。

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整体经济环境有高度的联系。




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在2022年5月份就进入下降状态。2022年年底略有波动,但不改变总体下降趋势。企业用工招工数量锐减,带动失业率抬升。




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些小资本抗风险能力极差,裁员减员现象更加严峻,更恶劣的则是小企业的破产潮。大中型工业企业裁员潮也在继续,但相比于小企业则不那么猛烈。

2023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共计11300元,月均工资性收入为1883元。全国就业人口大约7.5亿人,剔除大约1.2亿个体工商户,则每个领工资的劳动力人口的月平均工资大约4500元。这个计算非常简单粗暴,但是大致可以反应当前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情况。欧美等发达帝国主义国家的人均消费能力是中国的5-10倍。中国老百姓工资偏低、贫富分化极大的问题十分严峻,它必然对内需产生极大的限制。

由于失业率抬升和较低的人均工资,社会总体的消费能力有限。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03259亿元,增长6.8%;餐饮收入24329亿元,增长21.4%。全国网上零售额71621亿元,同比增长13.1%。整个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6.6%。

虽然看起来数据很亮眼,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2022年长期封城的条件下社会消费较低的基数上。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自2020年后半年至2023年,社会消费上下波动强劲,总体并无明显进步。2023年3-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仅为0.3%、0.2%、0.4%,几乎原地踏步。

在政府投资之外,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然而失业率的抬升和较低的工资现实导致居民部门的终端消费能力始终无法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居民消费长期保持在中低水平循环。

甚至出现通缩现象。




自2022年8月份以来,中国的通胀率开始下跌;2022年年底全面放开后有一波微涨,随后再次下跌。大约在今年4月份逼近0%。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仅上涨0.2%,环比下降0.2%,环比变动连续4个月为负,通缩压力骤显。经济恢复性增长放缓后居民消费有所减弱,有效需求不足的隐忧开始显现。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经济面貌会一定程度步日本的后尘,但是表现形式又有所差别。

一方面,中国的体量更加庞大,社会内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错综复杂,远超日本。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均收入等还达不到日本曾经的高度。然而,老龄化、房地产泡沫、实体部门的高负债、居民部门高负债,以及长期的通缩,这些经济条件是近似的。具有近似的经济条件,自然也会受到同一经济规律的支配。只不过同一经济规律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会发挥出程度不一的作用。



(五)总结

当前中国经济后劲乏力的问题依然突出,灰犀牛风险日益增大。第一,产能过剩,产业部门利润水平低,民间投资乏力;第二,房地产市场泡沫危机严重,房地产企业债务压力大,与之相关联的土地市场、地方债务、其他金融市场均受到牵连;第三,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增长有限,通缩压力大,难以支撑内循环;第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恶化,出口受限。

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上述问题也分别列支方法。主要以增加政府投资、支持房地产市场(城市更新)、增加居民消费(尚无具体措施落地)为主,同样要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稳定外汇市场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是危机期间的救命稻草,也许是这样的。




[1] 笔者计算的利润率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计算方法为统计局公布的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100%,比较简单粗暴。


————
我是 @风雷 ,欢迎关注!
编辑于 2023-07-29 17:04・IP 属地中国香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3-8-8 23:58:02 |只看该作者
风雷的这篇文章写的极长,从2018年开始写,每年都写一次,我就不全文转载了。
原文点此:中国经济形势梳理:2018-2023上半年(持续更新) - 风雷的文章 - 知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3-8-9 00:11:40 |只看该作者
又是“四本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17 02:44 , Processed in 0.020375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