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4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光明日报:“顶尖人才流失”的警示讯号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06: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光明日报:“顶尖人才流失”的警示讯号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席话引起各方震动。

人才战略是现代国家的核心战略,大量顶尖人才流失,对正在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警示讯号。

引才环境 尚需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国内一些地方或部门开出的待遇,甚至已超出发达国家。然而即便如此,却仍然难阻顶尖人才的流失,个中原因何在?

“吸引人才的环境,并非仅仅靠优厚的待遇可以营造。”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沈荣华认为,“实际上,国际人才竞争,不仅仅是行政方面的政策和机制的竞争,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竞争。”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这样指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人才回流 方兴未艾

当前“人才战争”硝烟渐起,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全球人才竞争行列。

2008年5月,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决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即“千人计划”。目前国家“千人计划”已分九批引进331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培育发展方向相匹配,都是国家急需紧缺的人才。

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两万多名高层次人才主动回国效力。国内已形成一批以“千人计划”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了一批国际知名专家集聚和高水平人才成长的重要阵地。例如,2008年生物学家施一公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学术殊荣,回清华执教,在全球生物学界引发震动效应,如今他领导下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已培养出一批世界级青年科学家,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人才战争 灵活应对

“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党的十八大再次释放中央对人才的热切渴求,进一步激发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回国热情,今年“千人计划”报名人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的数据也显示,留学生回国人数近年屡创新高,仅去年就达27.29万人,比上年增长46.57%。

“我们要保持这一势头,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应该在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人才体制机制中不适应科学发展需求的环节,健全人才结构,优化人才布局。”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

“必须深刻认识、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引才政策时,必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形成更加科学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抢占优势地位。

“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支持,是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经验。”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这位负责人透露,目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正在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其中,“千人计划”实施成效明显,已成为引才品牌。“我们将持之以恒,接续推动,务求实效,进一步敞开大门,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3-6-14 09:59:42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时代,国家经济处于非常困难时期,可是顶尖科学家大批克服困难放弃西方优越的物质条件,纷纷回国,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近3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的大批学生以出国为光荣,争相出国,出去了就不想回国,为什么?他们看到了祖国无望。今天我们像外交政策一样只有用金钱收买,所谓“千人计划”就是一项物质引诱计划,靠如此外交买不来真正的朋友,靠如此“千人计划”也吸引不来诚心诚意为国为民服务的人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3-6-14 18:14:27 |只看该作者
千人计划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是投入很大,实际对中国科学技术起的推动却不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 23:02 , Processed in 0.031142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