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7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布尔什维主义能为斯大林主义负责吗?——托洛茨基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1:1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布尔什维主义能为斯大林主义负责吗?

然而,是不是像全体反动派所认为的那样,像斯大林本人所断言的那样,像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和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左派空谈家所想像的那样,斯大林主义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合乎规律的产物呢?他们说,“我们经常预言这一点,在开始取缔其它社会主义政党、镇压无政府主义者、建立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的专政之后,十月革命就不能不走向官僚专政。斯大林主义是列宁主义的继续,同时也是它的破产。”

这种论断的错误始于默认布尔什维主义、十月革命和苏联是同一回事。由敌对力量的斗争所构成的历史过程,被用布尔什维主义在真空中的演化来偷换了。然而,布尔什维主义只是个政治流派,不错,它是和工人阶级紧密地打成一片的,但是甚至和这一阶级也不是等同的。而除了工人阶级以外,苏联还有一亿以上的农民、各种各样的民族,还存在压迫、贫困和愚昧的遗产。布尔什维克建立的国家不仅反映了布尔什维主义的思想和意志,而且还反映了国家的文化水平、居民的社会成份、野蛮的过去的以及同样够野蛮的世界帝国主义的压力。把苏维埃国家的蜕化过程描绘成纯布尔什维主义的演化,这就是为了从社会现实中按照逻辑分析出来的一个因素而无视了整个社会现实。实际上,这种简单的错误,只要指出它的名称,就足以使它不留下任何痕迹了。

不管怎么样,布尔什维主义本身从来也不曾把自己同十月革命、同十月革命产生的苏维埃国家等同起来。布尔什维主义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因素之一,历史的“自觉”的因素,——极其重要的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我们从来没犯过历史主观主义。我们认为,在现存生产力的基础上,阶级斗争,并且不仅仅是民族范围而是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是决定性的因素。

当布尔什维克向农民的私有倾向作让步、规定严格的入党条件、使党清除异己分子、取缔其它党派、实行新经济政策、把企业组让出去、或者和帝国主义政府缔结外交协议的时候,他们,布尔什维克,是从他们一开始在理论上就已清楚的那一基本事实中得出这些局部的结论的,那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政权的夺得,其本身无论如何重要,也绝不会把党变成历史进程的全能主宰。掌握了国家之后,党的确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去影响社会的发展;然而党本身也受到国家的其它一切因素的多至数十倍的影响。在敌对力量的直接打击下它可能失去政权。在较缓慢的发展速度下,它尽管保持住了政权,却可能在内部发生蜕化。宗派主义的议论家所不理解的正是历史进程的这种辩证法,他们企图在斯大林官僚的腐化之中找出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无可辩驳的论据。

实质上这些先生是说:革命政党内部如果没有防止自己蜕化的保证,那就是不好的革命政党。拿这一类标准来衡量,布尔什维主义自然要遭到谴责:它没有护身符。但这个标准本身就是错误的。科学的思想要求具体分析:党是怎样和为什么会瓦解的。除了布尔什维克自己,至今没有任何人做过这种分析。为了这样做他们无需和布尔什维主义决裂。相反地,他们得出的结论宣称:自然,斯大林主义是由布尔什维主义“发展出来”的,但不是逻辑地,而是辩证地发展出来的:不是按革命的肯定的方式,而是按特米多尔的否定的方式。这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2-12-27 11:22:05 |只看该作者
布尔什维主义也不是列宁主义本身,布尔什维主义这个术语虽然经常被人们作为列宁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但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或运动,而列宁主义则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包括理论与实践)

 P.S按任何标准来看,列宁都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生命的每一方面都在为这一事业服务。作为一位领袖,他在理论分析和实践准备上的果断、决断和彻底性,使他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和苏维埃政府内享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和声望。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样严格要求他的同事们。他生性谦虚,过着俭朴的、几乎是节制的生活。他坦率地对那种过分的颂扬和对把他塑造成一个英雄的企图表示反感。1924年1月列宁逝世之后,同他所表示的愿望相反,他在盛大的典礼中被埋葬在红场的陵墓中,被党和国家奉为圣哲,受到了他自己的国家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以无数方式表达的纪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2-12-27 11:30:57 |只看该作者
布尔什维主义的基本预测

然而,布尔什维克不必等到莫斯科审讯的时候,才回过头来解释苏联执政党瓦解的原因。他们早就预见到并事先谈到过这一种发展的理论可能性。让我们回想一下不仅在十月革命的前夜,而且在这以前许多年,布尔什维克所作的预测。国内和国际范围内力量的特殊结合使无产阶级可能在像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里首先取得政权。但是这种力量的结合也预先表明,各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如果不或早或迟地迅速取得胜利,俄国的工人国家是站不住脚的。闭关自守的苏维埃制度定将垮台或蜕化。更准确些说:先蜕化,后垮台。一九〇五年以来我个人不得不一再论述这一点。在我的《俄国革命史》中(见最后一卷附录:《一国社会主义》),我收集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三年期间布尔什维主义领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言论。所有这些言论都归结为一点:没有西方革命,布尔什维主义将会被国内反革命或者国外武装干涉,或者此两者的结合所消灭。特别是列宁不只一次地指出过,苏维埃制度的官僚化不只技术问题或组织问题,而是工人国家社会蜕化之可能的始点。

在一九二二年三月的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列宁曾论及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其中包括自由主义教授乌斯特里雅洛夫,决定给予苏维埃俄国的“支持”。“我赞成支持俄国的苏维埃政权——乌斯特里雅洛夫说道,——因为它已经踏上了滚向通常资产阶级政权的道路。”列宁认为敌人的无耻的叫喊比“甜蜜的共产主义的谎话”要好些。他极其冷静地向党提出关于下列危险的警告:“应该老实说,乌斯特里雅洛夫所说的这种事情是可能的。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变质;指靠信念、忠诚和其它优秀的精神品质——这在政治上是完全不慎重的。有优秀的精神品质的只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如果这些少数人不接近群众,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2]一句话,党不是发展的唯一的因素,而且是在广阔的历史范围内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列宁在他所参加的这最后一次代表大会上接着说:“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这是常有的事。……这很简单,人人都懂得。至于这两个民族的文化怎样呢?那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如出征的民族的文化高于被征服的民族,出征的民族就强迫被征服的民族接受自己的文化,反之,被征服者就会强迫征服者接受自己的文化。在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呢?四千七百个共产党员(差不多整整一师人,而且全是最优秀的分子)是否受制于别人的文化呢?”[3]这是在一九二二年初说的,并且不是第一次说。历史不是由即使是“最优秀的”少数人创造的;不仅如此,这些“优秀分子”还可能在“异己的”及资产阶级的文化精神中蜕化。不仅苏维埃国家可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不利的历史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党也可能失去其布尔什维主义。

一九二三年最终形成的左派反对派是以对这一危险的清楚认识为出发点的。它逐日记录蜕化的征候,力求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自觉意志来对抗已经到来的特米多尔。然而结果发现,靠这一主观因素还是不够的。那些按照列宁的说法决定斗争结局的“广大群众”,因内部贫困和过久地等待世界革命而疲惫不堪。群众灰心失望。官僚占了上风。它制服了无产阶级先锋队,践踏了马克思主义,污辱了布尔什维克党。斯大林主义得胜了。布尔什维主义以左派反对派为代表同苏联官僚集团及其共产国际决裂了。发展的实际进程就是这样。

不错,从表面上看,斯大林主义是出自布尔什维主义。莫斯科的官僚集团甚至今天还继续自称为布尔什维克党。它不过是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旧商标,以便更好地欺骗群众。那些把表皮当内核、把皮相当实质的理论家尤其可怜。他们把斯大林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等同起来,给特米多尔分子帮了很大的忙,从而起了明显的反动作用。

在政治领域内排除所有其它党派的情况下,各居民阶层相互矛盾的利益和倾向必然会以不同程度在执政党身上得到反映。随着政治重心由无产阶级先锋队向官僚转移,党在社会成份上,在思想意识上也起了变化。由于暴风骤雨般的发展进程,党在最近十五年遭到比社会民主党在半世纪期间远为剧烈的蜕化。目前的“清洗”在布尔什维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之间不只是划下了一道血的红线,而是划下了一条血的河流。杀绝布尔什维克的整个老一代,杀绝相当多的参加过国内战争的中年一代以及较严肃地接受布尔什维主义传统的那部分青年,这表明斯大林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就是在肉体上也是势不两立的。怎么能不看到这一点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地板
发表于 2012-12-27 11:45:07 |只看该作者
多说说现代的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2-12-27 12:15: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列托主义者 于 2012-12-27 12:17 编辑
他他 发表于 2012-12-27 11:45
多说说现代的事


理论不扎实,真的是不行的
另外,欲知来,视诸往,回顾一下历史是必要的
该几段分析很具有现实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2-12-27 12:56:37 |只看该作者
斯大林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者从他们那一方面企图把斯大林主义看作不仅是布尔什维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有机产物、而且还是一般“国家社会主义”的有机产物。他们愿意以较为现代化的自由苏维埃的联盟来代替宗法制的巴枯宁的“自由公社的联盟”。但是,他们照旧反对中央集权国家。事实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的一支,社会民主党,在执政之后成了资本的公开代理人。而另外一支又产生了新的特权等级。显然,祸根在于国家。从广阔的历史观点看来,在这一论断中可以找到真理的核心。作为强制机关的国家无疑是政治和道德病害之源。像经验所表明的那样,这也适用于工人国家。因此可以说斯大林主义是社会还无法摆脱国家的拘束衣的这种社会状态的产物。但是,这种状态对评价布尔什维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没有提供任何东西,它只是表明人类的一般文化水平,而首先是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国家,甚至工人国家都是阶级的野蛮状态的产物,而真正的人类历史是从废除国家开始的,在我们赞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这种论点之后,下列问题仍然原封不动地摆在我们面前:能够最终导致国家的废除的道路和方法是什么呢?最新的经验证明,那绝不会是无政府主义的方法。

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有力的无政府主义组织——西班牙劳工联合会的领袖们在紧要关头变成了资产阶级部长。他们用“非常状态”的压力来解释自己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公开叛变。但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首领们当年引用的难道不也是这一论据吗?诚然,内战不是和平的、不是平常的状态,而是“非常状态”。但是要知道,每一个严肃的革命组织本来就是准备迎接这类“非常状态”的。西班牙的经验再一次说明,可以在“正常状态”下在资产阶级国家核准的书籍中“否定”国家,但是革命的环境没有给“否定”国家留下任何余地,而是相反地要求夺取国家。我们丝毫不打算指责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没有简单地把国家一下子消灭掉。甚至掌握了政权(尽管无政府主义的工人们英勇顽强,但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的领袖们没能做到这一点)的革命政党也绝不是社会的全能主宰。但是我们却要严厉地指责无政府主义理论,它对和平时期来说似乎是十分适用的,但是一旦出现……革命的“非常状态”,就只好赶快扔掉它。在古代有过一些将军,——现在大概也有,——他们认为最能破坏军队的就是战争。那些抱怨革命破坏了他们的主义的革命家们比这些将军好不了多少。

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在最终目的——消灭国家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还是“国家的”,只因为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不理睬国家的办法来消灭国家。斯大林主义的经验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而是从反面证实了它。革命的理论教导无产阶级在形势中正确地确定自己的方向并积极地利用它,不言而喻,革命理论本身并不包含胜利的自动保证。然而却只有在理论的帮助之下才可能取得胜利。并且不能把这种胜利看作一次完成的行动。应该从大时代的远景来看问题。第一个工人国家——在低下的经济基础之上和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变成了斯大林主义的宪兵队。但是真正的布尔什维主义向这支宪兵队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为了保住自己,现在斯大林主义不得不在反“托洛茨基主义”的名义下进行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公开的国内战争,不仅在苏联如此,在西班牙也同样如此。老布尔什维克党是死去了,但布尔什维主义正在到处抬起头来。

从布尔什维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之中推论出斯大林主义,这等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从革命中推论出反革命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思想以及后来的改良主义思想,一直都是按照这种死板的公式行事的。由于社会的阶级结构,革命经常产生反革命。这是否表明革命的方法有着某种内在的缺陷呢?——好说教的人问道。然而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改良主义者至今都没能发明出更“经济的”方法。但是,如果说实际上用唯理论去分析活的历史进程并不容易的话,那么,当人们逻辑地从“国家社会主义”中推论出斯大林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中推论出法西斯主义,从革命中推论出反革命,总之从正题中推论出反题的时候,唯理地解释其波浪的更迭则是轻而易举的了。像在其它许多领域中一样,在这一领域中无政府主义思想是自由主义唯理论的俘虏。真正革命的思想不能缺少辩证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2-12-27 13:04:20 |只看该作者
布尔什维主义的政治“过错”是斯大林主义的根源

唯理论者的论据有时至少在表面上具有较为具体的性质。他们不是从整个布尔什维主义,而是从它的政治过错中推论出斯大林主义来的[4]。果特,潘涅库克,某些德国“斯巴达克派分子”等等对我们说,布尔什维克用党的专政偷换了无产阶级专政;斯大林用官僚专政偷换了党的专政。布尔什维克除了它自身以外消灭所有的政党;斯大林为了波拿巴集团的利益扼杀了布尔什维克党。布尔什维克同资产阶级妥协;斯大林成了资产阶级的盟友和靠山。布尔什维克承认参加旧工会和资产阶级议会的必要性;斯大林和工联的官僚及资产阶级民主派交朋友。这种对比要多少有多少。尽管表面上很吸引人,但它们全都是空的。

无产阶级不通过自己先锋队就不能获得政权。国家政权之所以必要这一点本身是由于群众的文化水平不够及其成份不一造成的。群众争取解放的志向凝集在组织成政党的革命先锋队身上。没有群众对先锋队的信任,没有阶级对先锋队的支持,就谈不上夺取政权。在这个意义上讲,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是整个阶级的事业,但是只能在先锋队的领导之下。苏维埃只是先锋队和阶级联系的组织形式。只有党才能给这一形式以革命的内容。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和其它国家(德国、奥地利、最后还有西班牙)的失败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没有人在实践上表明,而且甚至也没有人企图在纸上清楚地说明,没有一个知道目标的党的政治领导,无产阶级怎么能够掌握政权。如果这个党在政治上使苏维埃服从自己的领导,那么这一事实并没有改变苏维埃制度,正如保守派多数的统治并不改变不列颠议会制的体制一样。

至于取缔其余的苏维埃政党,那么这绝不是根据布尔什维主义“理论”而来的,而是在一个四面八方为敌人所包围的落后贫瘠的国家里保卫专政的措施。从一开始布尔什维克就清楚,这一措施(以后还加上取缔执政党自己内部的小派别)预告了极大的危险。然而,危险的根源不在于学说或策略,而在于专政在物质上的薄弱,在于国内和世界形势的困难。革命即使仅仅在德国取得胜利,那么取缔其它苏维埃政党的必要性就会立即消失。说一党统治在法律上成了斯大林主义极权制度的出发点,这是无可争辩的。但是这种发展的原因不在于作为临时的军事措施的对其它党派的取缔,而在于无产阶级在欧洲和亚洲的一系列失败。

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也同样如此。在英雄的革命年代,布尔什维克和真正革命的无政府主义者携手并进。其中的许多人被党吸收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了。本文作者曾不只一次同列宁讨论过下述可能性:即在征得当地居民的同意下划给无政府主义者一定的地域供他们进行无国家的实验。但是国内战争、封锁和饥饿的环境给这类计划留下的余地是太少了。而克琅施塔特暴动呢?但是革命政府自然不能只是因为有几个可疑的无政府主义者参加了农民—士兵的暴动而把守卫首都的要塞“送给”暴动的水兵。对事件的具体历史分析,拆穿了由于无知和感情用事而围绕着克琅施塔特、马赫诺以及其它的革命插曲制造出来的神话。

剩下的只是下列事实:从一开始布尔什维克就不仅采用说服的办法,而且还采用强迫的办法,往往是最严厉的办法。同样无可争辩的是,从革命中成长出来的官僚接着把强迫制度垄断在一己之手。每一个发展阶段,甚至像革命和反革命这些灾难性的阶段都是从上一阶段产生出来的。自由主义者,包括韦伯夫妇在内,常常断言说,布尔什维克专政仅仅是沙皇制度的翻版。在这里他们闭眼不瞧下面这些小事情:废除帝制和等级制,把土地分给农民,没收资本,实行计划经济,进行无神论教育等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也同样闭眼不瞧下列事实:即布尔什维克革命尽管采取镇压措施,却意味着社会关系和群众利益的转变,而斯大林的特米多尔政变却同有利于少数特权分子的苏维埃社会的改组结伴同行。显然,在把斯大林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等同中,找不到一点儿社会主义标准的影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2-12-27 13:07: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汉 于 2012-12-27 13:14 编辑

在网上跳来跳去,打着马列托的“红旗”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红旗,这就是文革中的一些走资派和修正主义的惯用手法,以此来忽悠群众,看来很革命其实骨子里是极端仇视革命---文化大革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2-12-27 13:13:28 |只看该作者
老汉 发表于 2012-12-27 13:07
在网上跳来跳去,打着马列托的“红旗”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红旗,这就是文革中的一些走资派的惯用手法,以此来 ...

文化大革命即使他的目的是好的,手段是不对的,是用官僚主义去斗官僚主义,是不能成功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邓小平官僚主义集团从毛泽东官僚主义集团中分化出来不但没有有效克服官僚主义反而加强了官僚主义并且连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都被推翻了,从这一点看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彻底失败的,不是我要反文化大革命,我不过是反对其手段,如果他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那么我大欢迎,但是结果是不能,所以必须反对其方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2-12-27 13:17:45 |只看该作者
老汉 发表于 2012-12-27 13:07
在网上跳来跳去,打着马列托的“红旗”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红旗,这就是文革中的一些走资派和修正主义的惯用手 ...

如果你再用毛泽东的方法搞文化大革命,结果只能是重蹈覆辙,依然保证不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依然保证不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所以我不过是请革命同志们能痛定思痛走上正确的方法而已,这个方法就是马列主义托洛茨基主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17 16:11 , Processed in 0.023540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