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稳增长,还得靠房地产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5 10:16: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别看央行放了那么多水,真要托底经济,还得靠房地产,否则资金只会在金融系统空转。


政治局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稳增长。而且明确提到一个问题:需求收缩。


最积极行动的是央行,下半年以来,释放了不少流动性。


2021年7月1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12月15日,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1.2万亿。


12月20日,全国银行业同业拆借中心宣布,降低一年期LPR利率5个基点,也就是降息0.05%。


今后,央行宽货币的手法还很多,比如降准、MLF(TMLF)、SLF、OMO、再贷款等等。


央行的逻辑很简单,稳增长嘛,流动性总得跟上吧,释放流动性才能稳增长。


应对需求收缩,货币政策总得“积极一点”吧,货币政策扩张才会带来总需求扩张。


这些都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


问题是什么呢?宽货币,不等于宽信用。


央行是流动性的源头,央行放水之后,流动性先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然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再释放信贷给实体企业。


只有实体企业得到资金了,扩大投资了,加快生产了,经济才算稳住。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1、如果实体企业没有需求,银行信贷政策再宽松,信贷也不会增加。


不能因为水多了,强行把牛头按水槽里灌水,这个办法行不通。


2、资金空转,脱实向虚。


资金要么只在金融系统空转,压根就不往下传导,要么经过企业贷款存款双高又回到金融系统空转。


01

大放水之后,资金必然空转!


这轮大放水,美国是领头羊。


2020年3月份,美国推出了2.2万亿美元的援助计划。


2020年12月份,特朗普又签署了9000亿美元的新冠纾困法案。


2021年3月份,拜登签署1.9万亿美元的新冠疫情纾困法案。


2021年11月5日,拜登又签署了“史上最大基建法案”,规模高达1.2万亿美元。


另外,美国众议院也通过了2.1万亿美元规模的“重建美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


一年时间不到,拜登已经推出了1.9万亿+1.2万亿,共计3.1万亿美元。还有待出台的2.1万亿美元,共计5.2万亿美元。


特朗普时期,美国也已经推出了2.2万亿+9000亿,共计3万亿美元。


算下来,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已经推出了6.1万亿美元刺激计划。再算上待出台的2.1万亿美元刺激计划,共计8.2万亿美元。

差不多两年时间,搞出了8.2万亿美元!


资金怎么来的呢?美联储放水。


一年之内,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翻了一番还多,从4万亿直接飙升至9万亿。

美国,号称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金融系统,最高效的金融体系。


就这样,美联储释放大量流动性之后,资金也照样空转,主要表现是:


M2增速远高于GDP增速、M2增速远高于企业信贷规模增速、企业储蓄规模飙升等等。



在中国,资金空转问题更严重,大家经常听到“脱实向虚”这个词,说的就是资金空转问题。


今年的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就曾经强调,要警惕资金空转泡沫化,防止脱实向虚风险累积。


过去,我们看资金空转,都央行公布的一个科目:同业负债。


过去14年“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加总占总资产比例方面,2015到2016年处于高峰期,随后在2017年的严监管情况下快速下行,目前占比10%。

当然,还有一个科目就是:结构性存款。


不用回避,只要不是市场化,就存在利率黑市。


管制越多,限制条件越多,利率黑市就越严重。


国有企业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获得资金,然后再把这些资金“贷”出去,赚差价。


国企再烂,再不缺钱,银行都敢把资金贷给它,因为出来问题不用负责任。


不敢带给民企,因为出了事儿,各分行、支行行长是要负责任的,护照都上交了,全部终身追责。


看一下,我们的结构性存款,增长多迅速?

资金空转的根源是什么?


实体经济没有需求,投入和回报、风险和收益不相匹配。


资本永不眠,资金在实体经济里面捞不到利益,自然就会去金融系统捞嘛。


02

稳增长,只有房地产!


上面也提稳增长,央行也放水稳增长,但是稳增长不是说说就行了,也不是放水就行了。


到底,怎么才能稳住增长?


过去经常提,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


先看消费。


疫情这么严重,又加上各种政策利空,校外培训、旅游、餐饮、零售、游戏、互联网大厂等等,哪个日子好过?


看看网上法拍房的数量,2017年的时候才9000套,到现在已经飙升至168万套了,暴涨了近187倍。

真以为全部都是炒房客杠杆断裂呀,这里面有大量的刚需客,因为疫情失去了收入,断供而被拍卖。


房子都供不起了,还指望大家来消费,靠消费拉动经济?


美国直升机撒钱,直接向居民派钱,这才是靠消费拉动经济的正确道路。


所以说,想靠消费托底经济,根本拖不住。


再看出口。


2020年和2021年,因为“疫情差”,国外海量订单转移到国内,中国外贸突飞猛进,确实拉动了经济增长。


但是,外贸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被取消普惠制待遇。


从12月1日起,欧盟成员国、英国和加拿大等32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取消中国出口产品的普惠制待遇,全球仅剩挪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三国仍然保留。


中国海关总署也在官网上证实了这个消息,称自2021年12月1日起,对输往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乌克兰和列支敦士登等地货物,不再签发普遍优惠制度原产地证书。



之前,凭借普惠制原产地证书,我们的出口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时,可以享受3%-10%的关税优惠。


长期来看,这可能会倒闭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向更高层次发展。


但是短期来看,尤其是明年,这将极大的打击我们的出口,市场份额肯定会被瓜分掉一部分。


所以,明年稳增长,靠出口,也不大行。


最后,看投资。


当下,我们的宏观政策很清晰,一方面大张旗鼓的鼓励新兴行业发展,比如数字、智能、低碳等,一方面又抑制房地产等行业发展。


长期来看,趋势很明显,被鼓励的产业肯定会大发展,被抑制的产业也肯定会衰落。


问题是,远水不解近渴,我们谈论明年的稳增长,得看清现实:


新兴产业的确是未来,但是规模太小了,占整个基建投资的1/10不到,根本无法跟房地产相提并论。


明年稳增长靠什么?还是房地产。


最近不是又有人提出了嘛: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指出,房地产体量大、上下游行业链条长、牵涉面广,对经济增长、地方财政和金融都有较大影响。


根据估算,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估计在30%左右,对地方财政的平均贡献则超过1/3。


过去,实体经济中唯一敢大规模消耗资金,敢大规模借贷的,就是房企。


也就是说,除了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其他行业都萎靡了,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且,政治局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保障房建设、维护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引导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12月16日,财政部明确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的9大方向: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二是能源,三是农林水利,四是生态环保,五是社会事业,六是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七是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八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哪些是重点呢?


看看资金到位情况:保障房、交通运输的专项债发行占比明显提升,市政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占比亦较高。


所以,保障房、交通运输,以及市政和产业园建设,这三个方面是重点。


另外,财政部也表示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


这说明,2022年财政政策已然前置,一季度可以直接开干了。


这就是稳经济的具体手段。


问题是,虽然保障房能够托底202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但是整年的经济增长靠什么?


商品房投资。因为保障房规模也太小了,占比只有1/7左右。


根据长江证券伍戈对40城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计划的估算,虽然明年保障房投资有望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但是也仅仅拉动房地产投资增速约1-2个百分点。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1、只放水不能稳经济,只会导致资金空转,助推金融泡沫。


2、稳经济,消费指望不上,出口又遭遇政策变故,唯有投资顶上。


3、理想很丰满,但是数字、智能、低碳等等新兴产业规模太小,只有整体基建的1/10,稳经济的大头指望不上它们。


4、保障房能够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也能够托底202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但是没法拖一整年。


5、宽货币,不等于宽信用,当下别无选择:


只有房地产能够放大信用,只有房地产能够阻止需求萎缩,只有房地产能够托底中国经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1-12-25 10:17:27 |只看该作者
转自:游无穷

作者:时晨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7 00:54 , Processed in 0.041484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