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9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个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问题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23:51: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2-2-5 03:10 编辑

大过年的,论坛里的哲学领域充满了烟火气,这对节日气氛不好,所以不妨换个方面,经济学。最近跟左派群友讨论,有人说特色大印钞票,让老百姓吃不上饭,并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比美国高的多,很容易就经济形势大爆炸了,这种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观点得到许多左派群友的支持。
我就提出反对意见,央行印钞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而且印钞并不一定会导致平均价格水平上升。我就先去红中上面找了找。(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47996
有个看起来很懂经济学的群友出来推导了一通:
在马经里,超发货币刺激需求一开始不会导致通胀,因为正常情况下总是存在大量闲置资本和闲置产能,这时再生产会加速,就业率会上涨,工人力量会暂时增强,实际工资会提高,由于消费品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生产资料部门,李嘉图效应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李嘉图效应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随着继续超发货币,调节资本会由会计成本最小的转成较大的,这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但程度有限。在马经里,资本增长率小于等于一般利润率,这样随着需求持续增长,供给会赶不上需求,出现恶性通胀。
但我还是不懂,于是来到论坛问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2-2-5 00:31: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井冈山卫士 于 2022-2-5 00:37 编辑

货币数量论的逻辑很简单: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或者改变贴现率,宏观价格水平等比例上升/降。货币数量论只承认货币的流通手段只能。多数左派网友也相信货币数量论(不过不想公开承认),尽管他们没发现这个货币数量论和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五大职能,尤其是支付手段的冲突。

第一,现在货币的绝大多数是信用货币,由银行信用支撑,银行会根据自己对市场风险和不确定的判断调整信用,从而影响实际上流通的货币量。银行信用的紧缩可能抵消央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货币可以用来购买商品,也可以用来进行金融投机,如果广泛用于后者,就不会推高总需求,无法直接阶级斗争和企业定价产生影响。

第三,就算是新增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如果现在处在大规模失业的状态下,商品成本不会因为产量提高又什么变化,也不会影响价格。

上文中的这位群友似乎是回答了第三点,但不是很明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2-2-5 01:56:59 |只看该作者
上面井冈山卫士已经说过了

我尽可能简单说一下。首先要了解货币恒等式:

M * V = P * Y

M 是货币供应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 是价格水平,Y是产出(实际GDP)

这个恒等式,所有经济学派都接受,但是各自解释不一样。先不细说。

但从上面这个恒等式可以看的很清楚,如果M增加,只有V不变,Y不变,M的增加才会直接传到到P。如果V变化,Y变化,M对P的影响就会很不确定。

然后重要的是要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什么决定M

这是不懂经济学或者即使学了一点经济学没学好的人经常犯的错。实际上,只要你一看到某人在那里说“央行印钞”如何如何,那个人100%不懂现代资本主义的货币银行学。

你引的那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两段:

美国的“狭义货币”(M1)主要包括流通中现金和银行部门中的支票存款。美国的“广义货币”(M2)包括M1和银行部门中的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以及类似于支票存款的货币市场基金账户余额。2019年,美国的流通中现金约有1.76万亿美元、狭义货币3.98万亿美元、广义货币15.32万亿美元。在广义货币中,流通中现金约占11%,各类存款约占89%。

      中国的“货币”(M1)主要包括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中国的“准货币”(即M2和M1之差)主要包括企业定期存款、城镇居民存款和外币存款。2019年,中国的流通中现金约有7.7万亿元,货币供应量57.6万亿元,准货币供应量141万亿元。货币供应量中,流通中现金约占13%,各类存款约占87%。


注意: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现金只是现代货币供应量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是银行存款。而银行存款量实际上主要取决于银行贷款量(暂不解释),而银行贷款量则取决于银行的商业决定,虽然中央银行也可以试图影响。

所以一般的现代资产阶级货币银行学的课本都说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部门以及公众对现金和存款的偏好共同决定。换句话说,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到货币供应量,中间还有很长很不确定的传导链。绝不是什么央行一“印钞”就如何如何。严格来说,央行只能决定货币政策“偏松”还是“偏紧”,而不能直接决定货币供应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2-2-5 15:31: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曲项向天歌 于 2022-2-5 15:35 编辑

看了一下链接学点经济学 ——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发现远航一号在作一项宝贵的尝试,即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的货币现象。
然而,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任务。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金银货币时代,而当今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信用纸币时代。货币数量理论,是一个经过了“实证”的理论。尽管其可接受性或正确性至今还有大量的争辩之声,但对它的有用性则至今几乎没有多么大的争议。
远航认为,实际GDP和价格水平决定名义GDP,这当然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但是,仅仅强调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承认名义GDP对实际GDP和价格水平的反作用,这就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简直的关系一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以中国为例,上层建筑变了,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存在吗?我觉得可以用货币的反作用来部分承认货币数量理论。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去年春节价格为50元一张电影票今年却涨到了150元一张,为什么在客流量减少900人的前提下春节档票房纪录又创历史新高。也更无法解释为什么金圆券在短短的时间里从20万亿增加到130万亿。
只是随便一说,仅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2-2-5 16:11:23 |只看该作者
曲项向天歌 发表于 2022-2-5 15:31
看了一下链接学点经济学 ——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发现远航一号在作一项宝贵的尝试,即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

如上,M 如何影响 P 取决于 V 和 Y 变不变,怎么变

简单的货币数量论是认为 V 和 Y 不变时,M 的变化直接决定 P的变化

或者在增长情况下,仍假设V不变,经济增长率则完全由供给侧决定,这样M增长率的增加或减少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或减少

马克思和凯恩斯则在不同程度上认为,V 是可变的,取决于经济周期。这样 M 的变化不能直接决定 P * Y 怎么变。M 只是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之一,还要通过利率的传导,并且总需求的变化在价格变化和产出变化之前如何分配也不确定。所以可能出现货币增长、名义GDP却不增长或者货币增长、名义GDP和实际GDP都增长但价格却不增长的情况。马克思更是倾向于认为,现有价格水平,再有货币流通量。

至于曲项网友说的电影票价格,不仅涉及到绝对(平均)价格水平,还涉及到相对价格水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22-2-5 16:45:35 |只看该作者
       井冈山卫士和远航一号在本帖回帖中所讲的内容,从理论上讲都是对的,没有问题。
       但是,以上理论都有一个设定的前提——央行乃至整个银行系统是守规矩的。
       然而事实上,很多央行及商业银行却是不守规矩的(否则也不会有次级债危机),更糟的还是对于不守规矩的现象缺乏约束机制。特别是在特色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上级的服从远超过对自身盈亏的考虑,即使银行破产,对银行负责人来说也是无所谓之事(政治正确是第一考量),哪能指望靠商业银行信用的紧缩去抵消央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货币的三大职能也罢、五大职能也罢,都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储藏手段。然而很可惜,在当今世界,只有傻瓜才会把货币用于储藏手段(例如有的贪官在地下室储藏数个立方的纸币),而聪明人知道货币贬值的速度极快,都是尽量把现金变为便于长久存放的实物(例如金银、房地产、茅台酒等等),可以说,货币的存储职能正在逐步消失。
      至于央行印钞,这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意思是央行变着花样增加货币供应量(什么麻辣粉、酸辣粉、特麻辣粉等等,不胜枚举),美其名曰“调节市场货币流动性”,看看M2以每年15%的速度在增加(在疫情严重生产几乎停顿的时期增长反而更快),就应该承认民众所言非虚。如果否认这每年15%的增量部分是印出来的,就必须对其增长来源做出解释(譬如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商品总量的增加等等)。至于说央行货币政策手段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传导链,说起来虽然要经过一些环节,但是完全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只要央行政策一出,民众立刻就有了预期,从而立刻就能影响到银行信贷量的增减。
      简言之,央行过度印钞已经成为全社会(既包括左派,也包括右派)的共识(任泽平作为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我不信他没有读过作为本科教材的货币银行学,而他关于“央行每年多印2万亿”的计策本网也已经讨论过。)并且早就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不要太书生气地去为央行辩解为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02:24 , Processed in 0.039698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