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沙俄性质的问题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8 09:48:36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最近在读之前编辑推荐的《全球分裂》这本书,书中对沙俄描述让我产生一些疑问,想请教下各位网友和编辑。

按照本书的说法一战前的沙俄已经沦为第三世界国家: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俄国已成为第三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经历了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阶段。我们到处都已看到这种工业化的方式,即由外国人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以牺牲本国大众的利益为代价而使外国投资者和本国一小撮上层人物发财。”


经济受外国支配:

“外国支配着俄国经济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到1914年外国投资者拥有40%的铁路线,40%的机械工厂,42%的银行股份,50%的化学工业,50%的煤和石油产品,60%的铜矿与铁矿石和80%的焦炭产量。1917年俄国工业的总投资达5亿英镑,共中外国投资超过了1/3。而且,1914年外国人还掌握了88.11亿卢布俄国公债的约50%,使俄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债务国。


也不存在超额利润收买国内人民群众:

“比中产阶级更不满和更激烈的是农民群众。一个基本原因是国家的工业化主要靠牺牲他们的利益来进行的。除了赎金、盐税和人头税以及各种各样的地方税以外,他们还必须按上涨的价格购买工业制造品,因为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已实行了高关税;同时还不得不以降低的价格出售农产品,因为从廉价的农产品出口获得的收入要用来支付工业化的费用。19世纪80年代的财政火臣I.A.维什涅格拉德斯基曾宜布过这样一条指导原则:“即使我们活不下去,我们也必须出口。”周期性的灾荒证明了这一原则冷酷的现实性。国家使用残酷的手段迫使农民上缴全部税款,在价格处于时令低潮时出卖农产品,甚至没有为来年收成无望的春季留下多少口粮。国家压低出口谷物的运费,并付给食糖出口商额外津贴,使食糖以国内价格的1/3的售价在伦敦市场上倾销,而俄国农民却只能喝不加糖的茶。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对土地的渴求,这些措施的后果加重了,因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一半的农民的土地不够用。问题与其说是占有的土地不足,不如说是农业技术太原始,落后的农业技术使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比西欧低得多,即使把俄国气候严寒的因素考虑在内,也还是过低。”


”工厂和矿山中的工人象农民的情绪一样地不满和激烈。俄国工业化初期与欧洲其它国家一样,依靠的是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工人每天工作16小时,工资极低,雇用童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据1895年的一份关于莫斯科工人阶级住房情况的报告记载;“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地方只能和圈性口的地方相比。即使在夏天,门窗都打开着,室内空气仍然是令人窒息的;四周墙壁上和用来睡觉的长凳上都发了铵。地板被一层脏土覆盖得看不出来了。”工人普遍抱怨的是当时的惯例,即每年只给发3次或4次工资,行的甚至只发两次工资,一次是在复活节,一次是在圣诞节。这一做法使工资的发放都由工厂管理部门肆意决定。另一种抱怨是,因触犯多如牛毛的厂规而被动辄罚款。在乌克兰的约翰·休斯炼铁厂,罚款高达3个月的工资的情况并非少见。工会在1906年以前一直要遵守刑法,如果罢工,有可能予以逮捕和监禁达3个月。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大部分工业的货币工资虽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却下降了20~30%。因为廉价的机器制造品代替了乡村手工制品,以致向工厂寻找工作的失业男女大为增加。由于工业没有迅速扩展到足以吸收全部可用的人力,工资就相应地压低,只有少数技术高的职业除外。另外,大多数工业工人都是与自己农村保持联系的农民,他们的家庭往往继续住在农村。这就使雇主付给他们的工资可以比付给家住工厂附近、需养家湖口的工人的工资要低得多。


同样沙俄也侵占过别国领土,进行殖民投资,比方说在中国。那么按照”半外围论“分析,是不是可以认为俄国是一个”半外围“国家。但是,历来沙俄普遍被认为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列宁也称俄国是”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而且俄国也确实参与一战,参与帝国主义争霸。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沙发
发表于 2023-10-8 09:57:52 |显示全部楼层
用现在的理论分析过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半外围“是列宁”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的一种发展,只有在这种不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国家,人们群众才有足够的革命力量(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和革命动力(不被资产阶级收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9 11:22 , Processed in 0.020218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